遏制刑讯逼供应严控讯问时间和地点
- 格式:doc
- 大小:2.99 KB
- 文档页数:1
遏制刑讯逼供之对策探讨作者:塔青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9期摘要:刑讯逼供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刑讯逼供。
但是实际工作中,刑讯逼供现象却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我国刑事司法中的一大顽疾,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要彻底杜绝这种丑恶现象,是目前刑事司法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文章分析了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加强监督与制约,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加大惩处力度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和打击刑讯逼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刑讯逼供监督排除作者简介:塔青甲,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259-02一、引言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刑讯逼供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着严重的危害性。
我国一直将严禁刑讯逼供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并在《刑法》中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条款,但直到今天依然屡禁不止。
刑讯逼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二、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法制不健全法律虽然规定了禁止刑讯,但是对于刑讯的处理不配套。
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致使非法证据未能排除在诉讼之外,客观上助长了刑讯逼供的发生。
另一方面,对刑讯的责任人员处罚偏轻,打击不力。
在实际执行中,只有造成伤残、死亡等严重后果的,才追究刑事责任。
这也是法院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消极应对所造成的。
(二)办案有指标,限期破案压力大特大兇杀案件一发生,上级往往要求限期破案,侦查人员背负的思想压力大,长期疲劳奋战极易为尽快解脱而走捷径——通过逼取口供来破案。
当然,侦查人员在犯罪现场目睹犯罪份子造成的惨象后,也容易激起对犯罪者的愤恨,在愤怒下极容易施以刑讯。
(三)我国的律师辩护制度还不够完善在我国的刑事司法中,辩护律师往往只强调“辩”,在罪行的认定方面和刑罚的轻重方面提出意见,却忽略了“护”,即应当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防止违法侵犯被告人权利,特别是刑讯逼供现象。
论刑讯逼供的制度防范刑讯逼供是指在司法过程中,为了迫使被告人认罪或提供证词,使用暴力、威胁、虐待、酷刑等手段对其进行非法侵害的行为。
在司法过程中,刑讯逼供不仅侵犯了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尊严权利和自由权利,同时也会导致司法结果的不公正。
为了防范刑讯逼供的存在,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
一、依法采证法律规定了许多证据的采集程序和方法,包括搜查、拘留、传唤、调查、取证等。
在采证过程中,若是为了追求效果,采用非法手段,就会导致证据非法,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此外,应当加强对涉及侵犯人身权、自由权、尊严权等证据的采集,更需要依照法律和程序规定,遵循合法监管,避免刑讯逼供。
二、加强证据审查在司法程序中,证据是充分了解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也是正常判决的根据。
但是证据存在着真假不一、权威性不足、推理不严、出处不明、证明力不足等问题。
要防范刑讯逼供,应在证据审查中更加严谨,对证据的来源、真实性、权威性、关联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杜绝无根据的指控和侵害。
三、保障被告人权利被告人是司法机关的审判对象,也是被保障的主体。
在司法程序中,要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包括知情权、辩护权、自由选择律师权、申诉权、认罪认罚从宽权等。
此外,应当加强对被告人的人身安全保护,特别是对高风险案件、刑事强制措施等,必须严格监管,杜绝人身伤害。
四、加强司法人员管理在司法程序中,司法人员的行为必须依据法律和程序要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刑讯逼供的行为。
要加强司法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应当建立健全司法人员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公平、公开。
在实践中,要全面贯彻法治理念,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严格防范刑讯逼供的行为,维护被告人和证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同时,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信息交流,在司法过程中实现全过程监管,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重申严禁刑讯逼供和严
格执行办案时限等规定的决定
【法规类别】法制工作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云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0.09.22
【实施日期】2000.09.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重申
严禁刑讯逼供和严格执行办案时限等规定的决定
(2000年9月22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我省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在党委的领导下,采取措施,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整个队伍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逐步提高,执法状况基本上是好的。
但是,少数司法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特权思想严重,在办理刑事案件中执法违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超期羁押的情况较为严重;极个别工作人员无视中央的三令五申和省委的一再要求,违背“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实行刑讯逼供,造成冤案错案,致使无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身心受到摧残,真正的罪犯逃脱惩罚,破坏了法制的尊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后果严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
为了依法加强对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严格执法,维护司法公正,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云南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好良好的法制环境,特作如下决定:
一、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认真行使。
公安部关于集中开展制止刑讯逼供专项教育整顿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安部•【公布日期】1995.12.15•【文号】•【施行日期】1995.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刑事犯罪侦查正文公安部关于集中开展制止刑讯逼供专项教育整顿的通知(1995年12月15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公安部《关于坚决制止公安干警刑讯逼供的决定》(公发〔1992〕6号)颁布后,各级公安机关广泛开展了制止刑讯逼供的专项整顿活动。
特别是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不少地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但近年来,少数基层公安民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刑讯逼供问题仍比较严重,一些刑讯逼供案件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
有的受审人员被屈打成招造成冤案,成为影响公安机关形象和警民关系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此,公安部决定,在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队伍建设的工作中,各地公安机关要集中时间,开展一次以制止刑讯逼供为内容的专项教育整顿活动。
现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和重点。
这次教育整顿,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人民警察法》等法律和《公安部关于坚决制止公安干警刑讯逼供的决定》,坚持从严治警方针和对法律负责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刹刑讯逼供歪风,使刑讯逼供案件大幅度下降,进一步提高公安民警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执法水平,推动公安机关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消除不良影响,改善警民关系。
教育整顿的重点是一线执法办案单位,特别是治安--一警队、刑警队、巡警队、派出所、拘留所、收审所、预审等部门。
二、步骤和要求。
这次教育整顿活动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至明年3月底结束。
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教育,提高认识。
主要学习《人民警察法》、《国家赔偿法》、《刑事诉讼法》和《公安部关于坚决制止公安干警刑讯逼供的决定》以及其他办案纪律规定。
学习要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联系实际,讲求实效。
关于刑讯逼供综合治理「内容提要」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严厉禁止的行为,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行为却频频发生,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客观地讲,刑讯逼供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能提高破案效率,有时也有利于快速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它严重违背了国家的法律,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且极易引起冤假错案的发生。
权衡利弊,自当坚决反对刑讯逼供。
因此从对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根源分析入手,研究以预防为主、惩治为辅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对遏制刑讯逼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关键词」刑讯逼供; 根源; 综合治理;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从重处罚”(即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规定从重处罚)。
法律规定如此严厉,但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刑讯逼供案件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还有更多的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立案。
在互联网上搜索“刑讯逼供”,与此相关的信息多达数万条。
一方面法律需要被信仰,需要被人民大众奉为行为的圭臬,另一方面我们的部分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肆意践踏国家的法律。
因刑讯逼供而导致了不少冤案、假案、错案①,甚至造成被讯问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伤、死亡的严重后果②;同时也是由于刑讯逼供的存在,可能导致了对犯罪分子从轻或减轻处罚③。
这样一种危害严重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其得以生存的环境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层面上,受旧司法理念的深远影响。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以特定的思想和理念作为基础的。
对于在司法实践中久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现象,普遍认为是受封建法统的有罪推定思想和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④。
论如何有效防止刑讯逼供行为刑事案件在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行为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此问题虽有法律明令禁止,学者专家及司法界人士也从多方面提出防范措施,但仍然在现实中严重存在且经常“曝光”,甚至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
由于刑讯逼供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和引发了不少其他社会问题,使得国家正常的司法程序和司法尊严受到了严重损害。
有的国家和国际机构还以此在我国人权保护问题上大做文章。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在案件侦查阶段发生刑讯逼供行为,是当前一个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要有效防止刑讯逼供,根本的措施有四条:一是要完善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制度,使刑讯逼供不能为。
二是要确立刑讯逼供行为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使刑讯逼供者不想为。
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采信制度,使刑讯逼供不必为。
四是要加强对刑讯逼供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刑讯逼供者不敢为。
一、如何完善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制度(一)《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原则规定如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只有一些原则的规定。
这便使得侦查机关的审讯人员在具体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时,没有严格规范的法律意义上的操作程序可循。
虽然公安部和最高检查《刑事诉讼法》出台后制定的《公安机关办事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简称《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简称《诉讼规则》)也有“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相关规定,但仍然是原则性和粗线条的,有些关键的问题未予明确,故无法有效防止刑讯逼供行为的发行。
(二)如何有效防止刑讯逼供行为笔者认为:要有效地防止侦查人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的刑讯逼供行为,讯问制度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限定讯问地点和确定能真实记载和反映讯问情况的讯问方式。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侦查机关有权传唤、拘传、拘留犯罪嫌疑人。
但只规定了“对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
刑事诉讼法刑讯逼供的法律禁止与制裁刑事诉讼法作为中国司法体系的重要法律规范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刑讯逼供的法律禁止和制裁措施,以确保侦查、审判和执行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公正性。
一、刑讯逼供的禁止刑讯逼供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或其他执法机构利用身体虐待、胁迫、恐吓等非法手段,强迫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作伪证供或强迫其认罪的行为。
刑讯逼供不仅违背了被告人的人权,在司法公正和民主法治的要求下,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性。
为了杜绝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刑事诉讼法对刑讯逼供行为予以明确的禁止和制裁。
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查逮捕、检查起诉和审判活动中,不得使用刑讯逼供的证据,对于经过拷打、虐待、威胁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予以排除。
同时,刑事诉讼法第247条也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执法机构不得使用刑讯逼供的证据,以排除非法证据对被告人的侵害。
同时,在中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保护下,被告人在接受刑事审判时,享有来源不明、证据不足的获释权。
这项规定使得刑事诉讼活动不能依赖于刑讯逼供,在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发展。
二、刑讯逼供的制裁为了实现法律对刑讯逼供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对刑讯逼供行为的严厉制裁措施。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7条,公安机关和其他执法机构在办案中发现或接到刑讯逼供的举报后,应立即展开调查,并将证据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和其他执法机构若存在刑讯逼供行为,一旦被查实将受到纪律处分、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等联合处罚。
为了防止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中国司法机关还加强了全面的培训和监督机制,并通过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法治文化的普及等方式提高了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人权意识,确保刑讯逼供行为被有效遏制。
三、保障被告人权益的重要性刑讯逼供的发生严重侵犯了被告人的权益和自由,对司法公信力和法治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刑讯逼供的法律禁止与制裁刑讯逼供是指以暴力、威胁、虐待或其他非法方法,强迫嫌疑人或被告人说出自己不承认的罪行或供述。
该行为不仅违反人权原则,还违反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相关禁止行为。
本文将介绍刑事诉讼法对刑讯逼供的法律禁止与制裁。
一、刑事诉讼法禁止刑讯逼供的原则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禁止刑讯逼供的原则,其中第五十条规定:“认为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证人的证言等证据存在刑讯逼供的可能的,应当排除。
”这一条款明确了排除刑讯逼供证据的原则,保护被告人或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八条规定:“对刑讯逼供违法行为给予制止、查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诉讼秩序,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等执法机关的监督。
”这一条款明确了针对刑讯逼供行为的查处和制止,并加强了对执法机关的监督力度。
二、刑事诉讼法对刑讯逼供的禁止与制裁1. 排除刑讯逼供证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一旦法庭确认存在刑讯逼供行为,相关的供述、证言等证据将被排除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不得作为定罪的依据。
这个规定保护了嫌疑人与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2. 对违法行为制止和查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对刑讯逼供的违法行为,司法机关有义务进行制止和查处。
一旦发现涉及刑讯逼供的违法行为,相关责任人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
3. 加强执法机关监督刑事诉讼法明确加强对执法机关的监督,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等执法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这一举措旨在维护公正的刑事诉讼秩序,有效制止和遏制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
三、对刑讯逼供的法律制裁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侦查、审判过程中涉及的刑讯逼供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具体的法律制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刑事责任追究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的规定,对实施刑讯逼供行为的公权力机关工作人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情节较轻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对于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遏制刑讯逼供?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的对策,如讯问全程录像、严格体检、律师监督讯问等等,应该说主意都是好的,但书斋中的纸上谈兵毕竟与现实有些出入,学术上讲得通的道理在实践中未必可行。
笔者从侦查实践的角度也说说刑讯逼供。
先评价一下专家学者们出的高招。
“讯问全程录像”,应该说在实践中还是有效果的,这个措施强化了公安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刑讯违法”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刑讯逼供。
所以现在一些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卷中开始附随讯问录像,供庭审播放,以证明口供来源的合法性。
但录像并不能完全遏制刑讯。
公安人员有可能在讯问录像开始前后阶段予以刑讯。
另外全程录像增加了侦查成本,对硬件设施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大部分基层公安部门还很难达到。
再看“严格体检”。
在看守所接收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向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提出控诉时及时严格体检,从犯罪嫌疑人伤情入手倒查可能存在的刑讯逼供罪行是比较好的思路,实践中很多罪恶也都是通过这个方式被曝光的。
但这种办法仅仅对于那些简单的拳打脚踢有效,一旦刑讯翻出新花样,就明显无能为力了。
例如包着棉被殴打(孙志刚案就是一例)、低压电击、不让睡觉、挠脚心、往肛门里打气等等,很多恶劣的折磨方式给犯罪嫌疑人造成巨大痛苦却很难在医学上被查出。
即使是简单的殴打,一些公安人员指使或者仅仅是暗示联防人员动手,一旦东窗事发,自身也毫发不损。
在刑事诉讼法修订稿中,专家还提出了“律师监督讯问”的建议。
西方国家的这一做法在其整个法律体系内部有着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定和制度,简单的照抄照搬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
例如在律师队伍良莠不齐的今天,我们有什么办法保证参与的律师不会利用职务之便对案件的侦查做手脚?或者又有什么样的制度保证律师为了自己以后的饭碗不会屈服于违法的公安人员或干脆蛇鼠一窝?在配套措施完善以前,仅仅依靠律师道德的自律显然难以让人放心。
笔者认为:遏制刑讯逼供的关键应从时间段上下手。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立即送看守所羁押。
目前我国大部分看守所提审室设施基本符合有关规定,提审者与被提审者中间设置了隔离措施。
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安人员很难进行刑讯(当然,也存在个别看守部门违反规定允许侦查人员将犯罪嫌疑人带到所外审讯的情况。
前年某省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件,犯罪嫌疑人不堪折磨趁机逃跑,有关责任人也受到相应处理)。
所以,如果公安部门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刑讯逼供至少在刑事拘留以后的阶段有很大的难度。
问题出现比较多的是继续盘问期间。
根据《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对留置盘问的时间有三个限定: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和四十八小时。
按规定一旦犯罪嫌疑人违法犯罪行为得到证实或证据证明有犯罪嫌疑的必须立即终止继续盘问转为刑事拘留,从而马上将犯罪嫌疑人送往看守所。
所以公安机关的讯问笔录记录的时间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实践中看,目前很多讯问笔录只记录年月日,没有具体时刻显示,人民法院在庭审中一般也不太在意这样的瑕疵。
现在既然新的规章对此有了明确限定,对讯问笔录中出现时刻空白或者超时的情况就应该不予认可。
《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规定继续盘问在公安派出所讯问室进行,盘问间隙期间送入候问室,并对候问室作了许多要求,如面积、设施、层高等等。
应该说,在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方面,候问室比从前的留置室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但单从遏制审讯人员违法犯罪的因素看,讯问室远比候问室重要得多。
也许候问室与讯问室合二为一效果更好一些,如设里外两间,提审者与犯罪嫌疑人中间用栏杆隔断等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减轻地方公安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在保证侦查人员严格依法办案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沈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