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和创作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示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4. 实践法: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分析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诗歌的主旨。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如何引导学生将诗人的人生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典故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讲述刘禹锡的生平故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疑难词句,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诗人先是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愤懑和痛苦,然后通过用典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最后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翻译。
(2)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讲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友谊之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了解了诗人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
我们学会了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友谊,积极向上,成为有情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白居易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研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典故和成语,了解古代文化。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要向他赠诗?2. 讨论: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背诵和作文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3篇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
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板书标题)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对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中的隐喻等深层次的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语文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美,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理解和传承我国的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主题、情感和技巧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难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1.1 导入诗词欣赏:通过播放经典古诗词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1.2 介绍诗人白居易: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做好铺垫。
1.3 揭示诗词主题:介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诗词中的韵律、对仗、意象等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2.2 诗词的主题思想:深入剖析诗词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3 诗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内容3.1 诗词原文:全文呈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对照原文进行学习和欣赏。
3.2 诗词译文:提供准确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3 诗词解析:对诗词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原文、译文和解析,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上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详细的小结和细节说明,供您参考。
如果需要后续章节的教案内容,请告诉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制作包含诗词原文、译文、解析和相关图片的PPT,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6.2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古诗词朗诵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6.3 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杨柳、桃花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为某个景物而感动,从而引出诗人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记忆力。
3.3 生字词学习: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生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4.1 课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一句诗句,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2 作业:背诵诗歌。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某个特定自然景物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3篇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导入,简介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学生介绍作者。
幻灯片,作者幻灯片,生齐读古诗幻灯片背景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
失败后,一再遭贬。
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
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
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
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幻灯片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解题:(提问学生黑体字后幻灯片)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 诗歌大意:学生先翻译。
? 幻灯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对友情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诗文的含义和背景。
2.2 诗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注释,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关的背景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3.2 诗文讲解:分段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3 活动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文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4.2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文中情感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友情和人生哲理的古诗文作品。
5.2 课外活动建议: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者古迹,加深对诗文背景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比赛或者写作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教辅:教材中关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原文及注释。
教辅资料,包括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诗文解析等。
6.2 多媒体资源:与诗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诗文朗诵、解读视频等。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
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6154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6154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615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6154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3)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蔡厚林执教)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名句辨析: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
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
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重点字词解析探究。
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
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
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
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
惘的心情。
“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
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补充1】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
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朗读八句诗。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
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
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为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
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么吗?——“诗豪”(语文书P56)。
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书: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