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小故事——石炭酸消毒剂的发现
- 格式:docx
- 大小:582.44 KB
- 文档页数:1
一段3分钟的化学史小故事摘要:1.引言:化学的起源和发展2.公元前16世纪:古代中国的化学工艺3.17世纪:西方化学的奠基人4.18世纪:化学领域的重大发现5.19世纪:现代化学的形成6.20世纪:化学的繁荣与挑战7.结论:化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未来展望正文: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化学这门学科就逐渐崭露头角。
在化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都有杰出的化学家和对化学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化学史上一段有趣的故事。
公元前16世纪,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卓越的化学工艺。
例如,烧瓷器、制火药、酿造等技术,这些都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17世纪,西方化学开始崛起。
英国的玻义耳、法国的帕斯卡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探讨,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并命名了各种元素,为化学体系建立了框架。
18世纪,化学领域迎来了黄金时代。
拉瓦锡、Scheele、普里斯特里等众多化学家纷纷涌现,他们通过实验揭示了气体、酸碱、氧化还原等现象的本质。
此外,瑞典化学家贝采尼乌斯提出了原子论,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9世纪,化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德国的迈尔、英国的道尔顿和法国的居里夫妇等科学家,在原子论、热力学、电化学、有机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至此,现代化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20世纪,化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学家们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核化学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如今,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化学将继续为人类的福祉做出巨大贡献。
在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化学家们将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应用。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化学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
总之,化学史上一段3分钟的小故事,展现了化学从古至今的辉煌历程。
每一个时期的化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词条可能涉及药品内容,网上任何关于药品使用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医嘱。
苯酚,又名石炭酸、羟基苯,是德国化学家龙格(Runge F)于1834年在煤焦油中发现的,是最简单的酚类有机物,一种弱酸。
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晶体,有毒。
苯酚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
苯酚有腐蚀性,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液;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苯酚暴露在空气中呈粉红色。
快速导航药品名称苯酚外文名称 phenolCAS号 108-95-2密度相对密度(水=1)1.07沸点 181.7℃溶解度(水)室温时稍溶于水,与大约8%水混合可液化,65℃以上能与水混溶临界点 419.2应用消毒外科器械RTECS号 SJ3325000危险品运输编号 61067CAS登录号 108-95-2分子量 94.11英文名 PHENOL安全性描述 S26,S28,S45,S24/S25,S36/S37/S39稳定性稳定化学性质弱酸性,高毒类,突变原危险性符号 F(易燃),T(有毒),C(腐蚀性)别名石炭酸、羟基苯化学式 C6H5OH,PhOH摩尔质量 94.11外观白色结晶,有特殊气味熔点 40.5℃闪点 79℃主要危害有特殊的气味,有强腐蚀性。
有毒。
UN号 1671(固态)结构式 C6H5OH别称石炭酸水溶性 1.07EINECS登录号 203-632-7中文名苯酚储存方法阴凉通风,低温避光,注意泄漏物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强碱危险性描述 R34,R68,R23/24/25,R48/20/21/22展开内容目录1物质简介 2基本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安全术语危险属性质量指标 3主要用途 4风险术语 5应用领域工业医疗 6制作方法熔融苯磺酸法异丙苯法氯苯水解其他方法7相关实验验证酸性交流现象实验结论演示实验与钠反应 8生产现状 9毒理处理侵入途径毒理学简介临床表现相关处理 10注意事项 11国内苯酚产能过剩需求竞争 12化学数据大事记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1物质简介苯酚俗名石炭酸,分子式C6H5OH,比重1.071,熔点42~43℃,沸点182℃,燃点79℃。
(推荐)微生物名人事例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等微生物。
在微生物学领域,有许多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他们的发现,这些名人事例不仅展示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追求。
以下是其中一些微生物名人事例:1.伊凡·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巴甫洛夫是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他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系统而发现了条件反射理论,这一理论在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巴甫洛夫也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2.罗伯特·科赫(Koch,Robert)罗伯特·科赫是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以研究结核病而闻名。
他于1876年发现了结核杆菌,并提出了证明其致病性的科赫法则,这一法则被认为是确定病原体和疾病之间关系的金标准。
科赫也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瓦尔特·鲁道夫·赫斯(Hess,Walter Rudolf)瓦尔特·鲁道夫·赫斯是德国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于1930年发现了瓦斯蒙特(瓦氏效应)。
他的这项发现揭示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来产生能量,这一过程被称为瓦斯蒙特效应或瓦氏效应。
这一发现为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4.约瑟夫·李斯特(Lister,Joseph)约瑟夫·李斯特是英国外科医生和微生物学家,被誉为“外科消毒之父”。
他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对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消毒来降低术后感染率,从而开创了现代外科无菌技术的先河。
他还发明了石炭酸消毒法(即用苯酚溶液浸泡手术器械和环境),这一方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
5.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Kossel,Albrecht)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和遗传学家,他对核酸和基因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趣味小故事(三十七)(139--144)第一篇:化学趣味小故事(三十七)(139--144)化学趣味小故事(三十七)故事139:硫酸铜(CuSO4)的妙用烈日炎炎的夏天,当你纵身跳入淡蓝淡蓝的游泳池中游泳,你是否知道,这水池中的水就是很稀的硫酸铜溶液,它用来杀灭众多游泳者身上带进来的细菌,以保证所有游泳者的健康。
在医学上,硫酸铜还用来做呕吐剂。
当你吃了什么脏东西或误服了什么毒物,医生常用硫酸铜催吐。
或许你最感兴趣的是硫酸铜还是一种有效的防鲨药呢!要说防鲨药还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
法西斯为了妄想霸占整个世界,把战争的火焰烧到欧、亚两大洲,在大西洋、太平洋上的海战也空前的残酷。
在海战中敌我双方都有大批舰只被对方击沉,船上幸存的指战员、士兵纷纷弃舰逃命。
但是这些亡命者仍然很难逃出死神的追杀,因为在海洋里还有很多饥饿的鲨鱼在等待着他们。
为了使自己的官兵能够免遭鲨鱼的围攻、吞灭,美国政府就号召全国有识之士都来研究防鲨的药品,许多科学家和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投入了以药防鲨的实验。
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师名叫海明威,也在自己熟悉的海域里圈起了一快海面,做起了药防鲨的实验。
他把含有硫酸铜和不含硫酸铜的诱饵互相交错地布臵在海面上,看鲨鱼有什么反应。
两天后,当他乘船前去检查这些诱饵时,他吃惊的发现鲨鱼已把不含硫酸铜的诱饵吃得精光,而含有硫酸铜的诱饵竟未发生任何变化,海明威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终于用一种简单的常见的盐类--硫酸铜就能防鲨鱼了。
不久,美国海军官兵们很快都配备起用这种硫酸铜制成的“护身符”,来防鲨鱼。
故事140:喷火的老牛在荷兰的一个小山村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
一个兽医给一头老牛治病,这头牛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下头,蹄子不断地打着地,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
近日来,它吃不下饲料,肚子却溜圆,手指一敲“咚咚”直响。
兽医诊断认为:这牛肠胃胀气。
他为了检查牛胃里的气体是否通过嘴排出来,便用探针插进牛的咽喉,当他在牛的嘴巴前打着打火机准备观察时,他万万没有想到牛胃里产生的气体熊熊地燃烧了起来,从牛嘴里喷出长长的火舌。
化学小故事三分钟
故事开始:
在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里,有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叫小明。
小明一直对化学充满好奇,他喜欢追寻那些微小的分子之间的奇妙关系。
有一天,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瓶奇妙的液体。
这液体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小明决定进行一番探索。
他将一滴液体滴在试管中,然后用显微镜仔细观察。
令人惊奇的是,液体中的分子开始有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单一的形态,而是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微小小球。
小明惊讶地发现,这液体竟然能够引导分子组成美丽的图案。
小明决定深入研究这个奇妙的液体。
他发现,这液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被称为“化学魔药”的特殊物质。
这种物质能够在分子层面上调配不同的元素,形成各种各样的有趣图案。
有一天,小明用化学魔药制作了一瓶能够发出五光十色光芒的液体。
当他打开瓶盖时,整个实验室瞬间变得如同仙境一般,五彩斑斓的光芒交织在空中,美不胜收。
小明将这个发光液体带到学校的科技展上,结果引起了轰动。
同学们纷纷围观,老师们也感到惊叹。
小明因为这个创意化学实验,荣获了学校科技创新奖。
从此以后,小明变得更加热爱化学。
他明白到化学并不是枯燥的实验,而是一门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科学。
每一滴化学魔药,都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只需要一个好奇心,
就能发现更多关于分子世界的奥秘。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而好奇心和创意则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
在化学的世界里,每一滴液体都可能蕴藏着令人惊喜的秘密。
第四篇化学与医学第一节石炭酸和利斯特石炭酸是德国化学家隆格(F.F.Runge)1834年从煤焦油中首先发现的,他还相继从煤焦油中分离出苯胺、喹啉等有机物。
苯酚俗称石炭酸。
苯酚来自煤焦油,又是呈微弱酸性,叫“石炭酸”也顺理成章。
至于石炭则是中国古代煤的旧称,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到隋唐时石炭这一名称已广泛使用并传播到海外。
苯酚发现后一直未能发挥它的作用,卅年来默默无闻度春秋。
使苯酚首次名声远扬要归功于英国著名的医生,“外科消毒之父’的约瑟夫·利斯特(JosePh Lister 1827-1912)利斯特出生于英国,父亲是酒商,业余喜爱科学,曾经对消除显微镜的色差作出贡献。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利斯特从小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他能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14岁就能熟练解剖小动物,并立志长大要当一名外科医生1848年他进入伦敦大学学习医学,学习期间地观看了英国第一次用氯仿作麻醉剂的外科手术。
在此之前外科医生开刀不用麻醉药,病人痛苦不堪,而且很多条件下手术无法进行,有了麻醉剂不少手术是能做了,而且有的手术十分成功,似乎从此可以拯救很多生命。
但终因伤口不易愈合而感染,仍经常发生病人死亡。
利斯特暗下决心要找出原因。
大学毕业后利斯特曾在几家大医院行医数年,1859年他在格拉斯哥医院任外科医生,在名医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
他一直在密切注意观察病人伤口的愈合情况,发现病人死亡总是在伤口开刀之后发生。
而那些虽骨头断裂而皮肤完整的病人一般皆会病愈,他设想伤口的腐败溃烂一定是来自空气的感染,可能是一种花粉样的微尘。
1864年4月7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路易(Pastenr houis 1822-1895),在巴黎大学讲堂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说。
他出示了二个对比的瓶子,一个是曲颈甑,一个是直颈瓶,瓶中装有同样的营养液,前者4年无变化,后者早已腐败。
得出的结论是:生物不能自然地发生,细菌是物质产生腐败的原因。
化学经典趣味小故事九则,看完有木有爱上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服务于生活。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关于化学的九则经典小故事,看完再次爱上化学有木有?1. 古老的新印章有一批古画,变得灰黄而没有光泽,但它上面的印章却鲜红,像新盖上去的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考古学家经过认真地研究和科学地测定,发现绘画的颜料大多使用了铅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氧化物,而古代印章使用的印泥是用朱砂和麻油搅拌而成,在空气中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保持了原有红润鲜艳的颜色。
朱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硫化汞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日光下长期暴晒也不变色,而且能耐酸、耐碱,正因为这样,被用作颜料。
有些纸张时间放得久了就会变成黄色,这是因为纸张内部还有一部分杂质没有清除掉,日子久了,受到空气和日光的作用,就会发生变化,使纸张渐渐变黄,并且容易破裂。
如果在制造纸张时能用氧气或漂白粉漂白纸浆,那就可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为了使纸张容易吸收墨汁,防止书写或印刷时墨汁化开,可以加入适当的胶汁,如动物胶、明矾、松香等。
如果要使制造的纸张表面光滑,能两面写字,那就要加入一些填料如淀粉、碳酸钙、滑石粉、白陶土等,使纤维素之间的空隙填满,从而可防止墨汁化开。
2. 纯蓝墨水与蓝黑墨水翻开我们以前写的作业,发现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而有的却清清楚楚,同一时期的字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字迹不清的是用纯蓝墨水写的,日子长了,会被氧化,颜色渐渐变浅,甚至完全消失;而这种清楚的是用蓝黑墨水写的,蓝黑墨水被氧化后,能逐渐生成一种永不退色的化学物质——黑色的鞣酸铁,所以,字迹比较清楚。
一般,蓝黑墨水里还加入了可溶性蓝色有机染料、硫酸、苯酚、甘油和香料。
加入硫酸,是使墨水保持酸性,防止墨水沉淀;苯酚的俗名叫石炭酸,是著名的防腐剂,能杀菌,使墨水不至于腐化发臭;甘油的化学成分是丙三醇,是常用的防冻剂,加入甘油后,就可以大大降低水的冰点,使墨水在冬天不易结冰;至于加入香料,则是使墨水芳香宜人。
化学小故事——石炭酸消毒剂的发现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安全也越来越重视,消毒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慢慢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对衣物、瓜果、蔬菜、餐具、手和皮肤的一般性消毒,还是家具、门窗、楼梯等物体表面消毒,都会用到消毒剂。
人们最初发现,一种叫做石炭酸(又名苯酚)的物质具有消毒作用,于是将石炭酸的溶液应用到医学手术当中,作为医院里常用的消毒剂。
让我们了解一下石炭酸消毒剂是怎么发现的吧!
19世纪60年代,医院里有些病人常因手术后伤口感染化脓而不幸死亡。
医生们千方百计想寻找一种能防止伤口感染的消毒药水,可是一直未能如愿。
当时,法国的著名生物学家巴斯特已经揭开病菌侵入生物体后,会引起机体腐败变质现象的秘密,并发现用加热法可以灭菌。
可是,在病人身上不可能通过加热消灭病菌,因此,加热法无法运用于医院的手术中。
正当医生们为此苦苦探索时,英国的外科医生李斯特却偶然发现了一种可以用于临床的消毒药水。
一天,李斯特正在爱西堡市郊外的一条林间小道上散步,他突然被眼前的一个奇怪现象吸引住了。
路旁一条满是污水的沟里,长着许多青翠碧绿的水草和浮萍,那污水看上去显得清亮,也没有臭味。
“这不可能!”李斯特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污水沟里怎么能长出这样鲜艳碧绿的水草呢?他认为这其中一定有秘密。
作为外科医生,他深知细菌繁殖及感染的厉害。
尽管他挽救过不少人的生命,可也有些病人因为手术后伤口被细菌侵入,感染化脓而不幸死亡。
李斯特想,污水里是细菌最活跃的地方,如果能长满青翠碧绿的水草,那么其中一定有一种专门杀死细菌的物质。
他立即着手调查,结果发现污水是从一家提炼煤焦油的化工厂里排出来的。
经化验,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石炭酸。
原来在这家化工厂里,露天堆放着许多石炭酸。
经雨淋,石炭酸溶入污水中一起流出厂外,流到郊外的污水沟里。
因石炭酸有很强的杀菌作用,结果就使污水中的许多细菌被杀死了,从而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
石炭酸可以溶于水中并消灭细菌的发现给李斯特以极大的启示。
于是,李斯特就把石炭酸用于外科手术中,用它来清洗手术器具和病人的伤口,或用经石炭酸浸泡过的绷带包扎病人的伤口,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防止了手术后的感染,成功的救活了许多人。
石炭酸溶液因而成为医院最常用的消毒药水。
李斯特
李斯特用石炭酸消毒剂给患者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