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曹操最出色的一位孙子 在司马炎下手当官
- 格式:docx
- 大小:5.38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子孙福泽居然延续了
214年
本文导读:
要说亡国之君中结局最好的,非曹奂莫属。
曹奂,魏武帝曹操之孙,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
曹奂名为皇帝,但实际上手中无权,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就是司马氏的傀儡,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曹魏政权,魏国灭亡,西晋建立。
但刚刚建立的西晋却危机四伏,此时虽然三国中的魏蜀两国已归司马氏,但东吴政权尚在,始终威胁着西晋,再者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父辈司马师、司马昭在为其铺平建国道路上,屠杀了大量的曹魏宗族、大臣,魏蜀两地人心恐慌不安。
司马炎基于当时的现状,采取了怀柔政策,以巩固政权稳定人心,而曹奂就成为了其中最幸运的人。
魏国灭亡后,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下拜的待遇。
从此曹奂便在陈留封国享受荣华富贵,
直到302年去世,享年58岁,朝廷为他上谥号元皇帝。
曹奂死后,曹家陈留王这个爵位从西晋延续到东晋,东晋灭亡后,司马氏都倒台了,陈留王这个爵位还在延续…又历经南朝宋、齐两朝,传国214年之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谁是三国政坛最牛不倒翁?小人物孙礼的传奇人
生
导语:一个小人物在三国职场的正确选择三国职场的最大变数当属“分”与“合”,职场上的人随着分与合的变化也要考虑自己的去与留。
孙权之所以坚
一个小人物在三国职场的正确选择
三国职场的最大变数当属“分”与“合”,职场上的人随着分与合的变化也要考虑自己的去与留。
孙权之所以坚决要抗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鲁肃在洗手间给他描绘了将来与老曹合伙后,他孙权的职场惨状。
除了分与合,还有一个重要的职场变异形态,那就是“篡”。
从汉到魏,从魏到晋,不只是换老板,而且是换了老板层的血统,这里影响到一大批职场员工的去与留,甚至生与死。
随波逐流的是大部分,大奸大忠的是小部分,记历史的人本着简要的原则,随波逐流的就不记载了,大奸大忠的就写下来留作借鉴。
然而,从平民的历史角度来看,大忠臣和大叛徒都是非常人,非比寻常,就是历史的异类,他们不能反应历史的常态,随波逐流的那部分才是历史的真相。
这些真相有没有记载呢?
有,三国职场上有这么一个记载,一个在魏与晋之间自然转移的小人物,他,要比那些大忠大奸真实,历史,毕竟是由非大奸大忠这一类人构成的。
一个地位显赫的小人物
这是一个三国舞台上的小人物,说他是小人物,不是说他做人滥,也不是说他职务低,而是说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咋的。
鉴定是不是历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以晋代魏:司马懿子孙三代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
山
导语:东汉末期到魏晋始末,政权分割,藩王争乱,整个政治局势很不明朗,呈一片混沌之势。
政权的交替过程如同一条流经山路十八弯的长河般,这时常
东汉末期到魏晋始末,政权分割,藩王争乱,整个政治局势很不明朗,呈一片混沌之势。
政权的交替过程如同一条流经山路十八弯的长河般,这时常出现比汪洋大海还要疯狂的巨浪和风啸。
然而有一个家族,宛如一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在急弯险滩间,自由如常地行驶着,安全地抛锚登陆。
这个家族,就是魏晋史上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司马家族。
早在三国时期,坊间传闻当世有四大权谋家,即“卧龙、凤雏、幼麒、冢虎”。
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幼麒是姜维,冢虎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是司马家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西晋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司马懿为后人熟知的事迹,恐怕就是和诸葛亮的七年抗战史了。
期间虽然司马懿败数居多,可是在与纵观整个中国战争史上都能算是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的诸葛亮的战斗中,司马懿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诸葛亮在被围困多日后,于营中病逝,此后蜀郡便兵败如山倒,如果不是当时魏明帝不肯下令,司马懿很可能就会成功直捣黄龙,彻底灭掉蜀国。
司马懿活到七十三岁,在纷乱不定、物质贫瘠的魏晋年代,这已经算是高寿了。
要知道魏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几岁,司马懿大半生都位居人臣之首,累牍繁简、驰骋沙场的政治生涯,本应是
生活常识分享。
有关三国人物的小故事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áo为帝。
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ílě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
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名人故事】司马炎的故事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
他出生于曹魏权臣世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皆是曹魏时期权倾朝野的人物。
司马炎在继承父亲司马昭的爵位和权力后,逐步掌控了曹魏的朝政。
公元 265 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司马炎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
他分封宗室子弟为王,以拱卫皇室。
然而,这一举措却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在政治上,司马炎致力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他曾下诏严禁奢侈,力图扭转社会风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阶层的奢侈之风又逐渐兴起。
军事方面,司马炎有着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公元 280 年,他发兵灭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统一之后,司马炎认为天下已定,便开始懈怠政事。
他沉迷于享乐,后宫妃嫔众多。
据史书记载,他的后宫人数多达上万,以至于他常常不知道该宠幸谁,于是就坐着羊车,羊车停在哪个妃嫔的宫门前,他就留宿在哪。
在经济上,司马炎推行了占田制和课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定的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然而,好景不长。
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他明知太子司马衷智力低下,却依然坚持立他为太子。
这导致在司马炎死后,西晋的政权迅速陷入混乱。
司马炎统治后期,由于他的放纵和疏忽,使得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加之宗室诸王之间为争夺权力相互攻伐,最终引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刚刚统一不久的西晋王朝陷入了严重的动荡和危机之中。
回顾司马炎的一生,他既有统一全国、开创“太康之治”的功绩,也有因晚年的懈怠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灾难的过错。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帝王在权力、欲望和责任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司马炎的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推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他在政治、军事和继承人选择等方面的失误,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真正历史上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太监吗?导语:魏武帝曹操的祖父叫曹腾,是汉朝的一个大太监。
尽管太监没有孩子,但因为曹腾官大,破例可以有老婆,有孩子。
当然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是抱...魏武帝曹操的祖父叫曹腾,是汉朝的一个大太监。
尽管太监没有孩子,但因为曹腾官大,破例可以有老婆,有孩子。
当然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是抱养的养子,名字叫曹嵩。
曹操的祖父是个人物。
对此三国志上有记载: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
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
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觽有异。
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
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
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
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
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
帝曰:“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
”乃寝暠奏。
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
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
”腾之行事,皆此类也。
其一,喜爱做功德。
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功德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做坏事,只做好事。
曹腾即是这样一个人,一生做了很多的功德。
他辅佐了四代皇帝,都没有做过错事。
“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
”这个真的不简单,曹腾是个宦官,在人们的心目中,宦官都是心智不全的人,残暴自私又贪婪。
可曹腾却是一个大善人,这种精力让人敬仰。
其二,喜爱推荐新人,并且这些人都是有本事的人。
长江后浪推前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既是曹操最能打的儿子又是孙权的侄女婿
导语:曹植文章写得好,曹丕政治玩得高级黑,曹冲智商爆表能称象,曹昂忠诚度高能献出战马让老爹先走。
都很好,比不出哪个最优秀。
但要问阿满,
曹植文章写得好,曹丕政治玩得高级黑,曹冲智商爆表能称象,曹昂忠诚度高能献出战马让老爹先走。
都很好,比不出哪个最优秀。
但要问阿满,你最能打的儿子是哪一个?
孟德肯定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我黄须儿。
黄须儿是谁,是曹彰。
因胡须发黄,被阿满亲切的称之为黄须儿。
文武双全的曹操,文的基因遗传给曹植,诈的天分传递给曹丕,武的因子,则主要注入曹彰体内。
当曹彰还是个小正太的时候,就箭法超群,能徒手单挑猛兽,把兽族揍得嗷嗷叫,自己却毫发无损。
曹操的事业虽然是砍出来的,但骨子里还是个文人政治家,对整天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夫,打心眼是瞧不起的。
看到曹彰整天只会舞枪弄棒,很是发愁,就对曹彰说:儿啊,你人丑就要多读书,净整些骑马射箭是不行的。
一番苦口婆心后,曹操还给儿子布置下家庭作业:通读《尚书》《诗经》,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报告。
可这些书认识曹彰,曹彰却不认得他们。
读了几天便扔在一边,还发牢骚:大丈夫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立功沙漠、驱逐蛮夷,读这些书有毛用,难道还要我读个博士吗,“何能作博士邪?”曹彰说的博士不是现在的博士研究生,而是汉代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宣传的意识形态教育者。
不想读博士,就往打仗的路上狂奔吧。
曹彰确定领兵打仗的人生志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何多次强调王位传侄儿导语:在历代皇权的争斗中,核心竞争就是夺嫡之争。
东汉末年,曹丕和曹植兄弟的世子之争,可说是一波三折,风起云涌。
而时间一晃到了曹魏末年,又在历代皇权的争斗中,核心竞争就是夺嫡之争。
东汉末年,曹丕和曹植兄弟的世子之争,可说是一波三折,风起云涌。
而时间一晃到了曹魏末年,又上演了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的兄弟之争。
先说司马攸。
司马攸虽然是司马炎的弟弟,可是在继承的顺序上却在司马炎之前。
要知道,司马氏的权力,在司马懿的手上初步建立,可是根基未固。
于是,在司马懿去世之后,朝廷连续爆发了多次叛乱,尤其是在面对吴国的前线淮南地区。
而叛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边关将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
而将这一切叛乱全部镇压下去,完全建立司马氏在魏国的无上权威,并真正形成晋国势力的,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
司马师对于司马氏家族的贡献可谓大矣。
而之后的司马昭虽然说在位其间平定了蜀国,威权达到了巅峰,可是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比起草创基业的父亲司马懿,比起奠定江山的大哥司马师,司马昭就显得逊色多了。
而司马师为何会把权力交托给弟弟司马昭呢?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而司马昭则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子。
那么,按照顺序,就应该是司马攸即位了。
可是,因为司马攸年幼,司马昭作为叔父(父亲)就主动承担起了代理治国的重任。
司马昭多次告诉朝廷大臣:“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
”天下,是景王(司马师)的天下,我只是暂时代理宰相,一旦司马昭去世,就将把基业交还给司马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司马懿能篡位成功曹操选错了接班人?
导语: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为负面的,这可能是中国人不喜欢耍阴谋诡计和城府太深的人的缘故。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一个非常能忍的人,他的才智不弱于诸...
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为负面的,这可能是中国人不喜欢耍阴谋诡计和城府太深的人的缘故。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一个非常能忍的人,他的才智不弱于诸葛亮。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简介。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享年73岁,被孙子追封为宣帝。
可见孙子念及爷爷的举世之功,若没有爷爷的辛苦隐忍,怎么会有他们司马家今后所拥有的一切辉煌呢?可能也跟大多数的贵族地主家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
司马的父亲官衔京兆尹,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为官之人。
司马懿和他的兄弟八人素有司马八达的称号,司马懿是兄弟中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司马懿29岁才谈及婚配,他的原配张春华小他十岁,是一个非常智勇的女人。
司马懿生育9个儿子,个个能文能武,更能在司马懿死后把他的一切发挥的淋漓尽致。
司马懿至死都不知道自己会留下千古骂名,更不知道自己会被追封为宣帝。
这些都归攻于他平日孜孜不倦地教导他的儿子们,并告诉他们要有远见、要有大志、要随机应变。
司马懿为人小心谨慎,并且注重名节、注重以德服人,这些性格都决定他不可能造反。
曹丕死后,朝政大权都落到他的手里,这跟他以德服众是分不开的。
满朝文武百官都让他主持大局,就连他儿子后来征吴的时候,首将念及司马懿的德行才放过他的儿子。
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这些都可以从他留下的名言中看出。
他没有错,只怪曹魏气数已尽。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最出色的一位孙子在司马炎下手当官
导语: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觉得曹操家族从第三代开始就没有人才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昨天说了曹魏的第四代少帝曹髦就是很有理想,很出色的一位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觉得曹操家族从第三代开始就没有人才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昨天说了曹魏的第四代少帝曹髦就是很有理想,很出色的一位,可惜当时的大环境已经不行了,最终翻身不成人先死。
但就算是死了,他也是一个跟他老祖宗曹操一样的英雄。
而在曹髦的上一代,也就是曹操的孙子之中,也有一位非常出色的人才。
他就是曹植的儿子曹志。
曹志,颇有才气,行为也好。
曹魏灭亡后他颇受司马炎赏识,在晋朝大做其官,当了乐平太守、章武太守、赵郡太守、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国子祭酒(教务长)。
博士祭酒在汉代是博士之首。
曹志是曹魏陈思王曹植的庶子。
年轻时喜欢学习,凭借才能与品行而扬名,平易质朴,有宏大的抱负,还擅长骑马射箭。
曹植说:“这孩子是保护国家的人!”于是把他立为继承人。
后来改封为济北王。
司马炎任抚军将军时,有一次到邺城迎接常道乡公曹奂登基,曹志在夜里拜见司马炎,司马炎和他交谈,从傍晚一直谈到第二天天亮,十分看重他。
曹志认为应当尊崇儒学重视道家,请求给博士设置吏卒。
咸宁初年,司马炎下诏说:“鄄城公曹志品德忠诚,向来质朴,学识通达,应该在翰林院任职,以便扩大贵族子弟的教化。
现任命曹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
”司马炎曾读《六代论》,问曹志说:“这是你先王写的吗?”曹志对答说:“先王有亲手写的著作目录,请让我回家查一查。
”查后回来上奏说:“查了目录没有这一篇。
”司马炎又问:“那是谁作的呢?”曹志说:“以我所听到的,这是我的同族父曹冏写的。
因为先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