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_柯里亚与地域主义建筑
- 格式:pdf
- 大小:118.03 KB
- 文档页数:2
地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作者:黎子锋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印度的柯里亚是在建筑和规划领域中都做出巨大成绩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大师之一。
在建筑方面,他立足于彼时彼地,创作出有浓郁印度地域特色的节能建筑作品在规划方面,兼顾不同收入家庭的利益,致力于用平等规划的手段平衡社会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中国与印度同属于第三世界,其建筑与规划思想的立足点较贴近我国的国情,对于我国当前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柯里亚的创作源泉(一)对传统的继承柯氏的建筑作品里一个重要的构图范式是印度传统曼荼罗的意象。
曼荼罗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折射了印度文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柯氏在他的建筑里反复使用曼荼罗作为构图和组织元素,强烈地表达了对传统的关注和折射。
除此之外,柯氏还使用了诸如贡德、露天空间和漫游路径等组织手法。
这些手法的使用,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回忆和共鸣。
对传统建筑语汇的使用并没有和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原则相悖。
基于人们在不同建筑中的活动模式,柯里亚致力于寻求功能与重新注入具有活力的地方传统的融合点。
在斋普尔艺术馆等作品中,曼荼罗构图形式的使用不仅折射了传统印度文化精神,也成功地解决了建筑功能和流线的组织问题;“漫游路径”本是对宗教模式的反映,但柯里亚却成功地将其与博物观览建筑的功能或世俗的生活要求完美结合;贡德的使用,已经将其从单纯的宗教功能中淬炼、升华为建筑组织和冥想空间的角色。
在他的建筑里,地域文化传统的折射和现代建筑功能性的呼应不是矛盾,而是有机的整合。
(二)对地域条件的回应地域的特征还反映在对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上。
柯氏认为“在深层的结构层次上,气候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形式……”,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气候对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影响极大,也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印度是一个自然气候特征十分突出的国家,干热和湿热气候并存。
浅析查尔斯·柯里亚的低收入者住宅摘要: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的作品立足于当地国情,着眼于社会、民生,把建筑的艺术性、技术性、经济性以及生态性完美地结合,可谓是现代生态建筑研究的先行者。
中国与印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如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用地紧张、人口猛增、以及生态破坏、资源消耗过快等等。
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理念正是当今建筑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柯里亚的许多前瞻性的设计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通过分析柯里亚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个作品,希望对我们对于生态建筑的探索有所启发。
关键词:低收入者住宅、经济、节能柯里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为印度设计的低收入者住宅。
他为印度的基层人民设计了一批低收入者住宅,通过结合印度的文化传统、自然气候、生活方式,运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手段,充分利用印度的本土资源,做到节能和降低造价,最大限度地实现改善低收入者的居住状态。
从早期的管式住宅原型研究、艾哈迈达巴德的低收入者住宅、秘鲁利马的普雷维住宅区、孟买的贫困人口住宅到马哈拉施特拉邦住宅开发委员会住宅开发项目,都可以看出柯里亚不懈的探索。
柯里亚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组织,他立足于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思考,如城市化、社会贫困、农村人口迁移、土地占有等更深、更广的范围,从社会根源上考虑如何改善低收入者居住状态问题。
他认为“城市住宅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社会对其发出的总体代价比房屋本身的造价要高昂的多。
”下面以柯里亚其中一个著名的作品——马哈拉施特拉邦住宅开发委员会住宅开发项目为例,分析柯里亚对低收入者住宅的设计是如何做到降低造价、节约能源,在有限的经济投入下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这个项目英文名为MHADA,项目所在地是在印度孟买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建成于1999年。
该项目是应马哈拉施特拉邦住宅开发委员会所要求,在孟买中心开发高密度住宅,作为正在修复的老住宅的搬迁区而建的。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思想、设计理念以及作品成就,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杰出建筑师的才华和创新精神。
建筑思想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上。
他坚信,现代建筑应当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取代或排斥。
这种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既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又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设计理念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理念主要围绕“形式服从功能”展开。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以最简洁的形式满足实际需求,并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感。
同时,他也强调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作品成就查尔斯柯里亚的作品涵盖了各种类型,如住宅、公共建筑、博物馆等。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印度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印度管理学院新校区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查尔斯柯里亚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实用的空间,还成为了一个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查尔斯柯里亚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建筑思想、设计理念和作品成就,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为印度建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充分体现了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传统建筑的价值、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理念、从传统到未来的转变以及结语四个方面,探讨查尔斯柯里亚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探索与创新,以及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传统建筑的价值印度传统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印度民族多样的宗教、艺术和社会生活。
传统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印度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这个背景下,查尔斯柯里亚充分认识到传统建筑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王辉[注]今天,当建筑在某些建筑师手中变成了观念的创造时,也不乏有人回归到对建筑本质观念的思索上。
他们的作品质朴无华,却包含着伟大的洞察力和深遂的思想,虽然外表上没有历史的痕迹,但也洋溢出浓郁的传统色彩。
印度当代建筑师柯里亚便是其中之一。
查尔斯·马克·柯里亚(C·M·Correa)1930年9月1日生于印度的斯昆德拉巴德,早年求学于孟买大学的圣·夏威尔学院。
1949—1953年就读于美国密执根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之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55年获硕士学位,学成归国。
从1958年起至今,一直在私人事务所中从事建筑实践活动。
如今,他还是数所名牌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建筑师学会的名誉院士,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声赫学界。
1984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金质奖章,同年获国际建协的罗伯特·马修爵士奖。
1990年获国际建协金奖。
一、早在五十年代,柯里亚就已崭露头角。
1958年他接受了甘地纪念馆设计任务。
该馆位于萨巴尔马蒂,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向当地进军的起点;而纪念馆设计则是柯里亚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的平易纯洁,很好地体现了甘地那种坚毅不拔、而又与各种对立面调和的圣雄精神;还在于精湛的建筑处理本身:舒展的水平轮廓线,网格上建筑单元的自然生长,灵活的平面布置,空间的渗透与穿插,庭院的介入及其对气候的调节等等。
这种以单元重复为母题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时隐时现,后来柯里亚著文道出其中的历史蕴含:在一些拉贾斯坦的自然村落中,房子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小圆屋构成的,它的形式相同、功能不一,共同组成一个院落,进而组织成聚落。
这种重复的单元组合既赋予聚落整体以复杂多变的形象,又能因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而异,具有可增长性和可变更性。
正如结构主义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指出的:“人们利用这些单元,来拟制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扮演着观念与事实之间的综合者的角色,从而把事实变成记号。
查尔斯・柯里亚与地域主义建筑梅冬杰摘 要:针对现代建筑对地域建筑的破坏,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建筑师的查尔斯・柯里亚,对印度的传统和地域特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主义风格,其建筑实践和理论对正处在探索民族建筑特色的中国建筑师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域主义,传统,自然条件,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TU286文献标识码:A1 地域主义与批判的地域主义1.1 普世化的矛盾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文明进程随着殖民统治以及战后的科技文化传播逐渐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
在这个文明进程中,西方的科技文化等已经成为了一种普世文明或者主流文化。
普世化现象虽然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和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
这个矛盾在于普世化要求消灭民族的文化过去,而各民族又有强烈的保留文化传统的意愿,同时,任何民族都不能将自己排除在这个进程之外。
1.2 普世文明背景下的批判地域主义建筑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
在全球化的普世文明冲击下,建筑首当其冲。
普世文明在建筑上的反映就是现代建筑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普及,其直接后果就是将世界各地所有的建筑都格式化为功能至上的居住(使用)机器。
统一化的世界建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单调,传统的和体现地域特征的建筑也被抹杀和抛弃。
基于对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厌恶和对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战后在世界各国几乎同时兴起了对传统和民族建筑遗产的研究和继承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许多建筑师不断探索着符合传统和地域的建筑之路,和后现代时期多种建筑思潮一起,地域主义或批判的地域主义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弗兰姆普敦教授看来,是一种对传统和地方性文化的回应,是对普世文明的批判。
它(批判的地域主义)试图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场地精神的回应来创造一种悖论式的结合现代建筑要素的地域建筑。
在弗兰姆普敦教授所给出的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所谓批判的地域主义,实际上也无法摆脱在很多人看来不屑一顾的乡土建筑的影响。
事实上,对传统和乡土建筑的探索和学习是地域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从马里奥・博塔和路易・巴拉甘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端倪。
但同时,这些大师也不排斥现代建筑功能性和理性的影响。
现代的技术和功能性原则与传统的、乡土的建筑精神结合,构成了地域主义的基础;而寻求一种建构在地域性基础上的对现代建筑的折射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则是地域主义的目标。
2 查尔斯・柯里亚和他的建筑实践2.1 柯里亚建筑综述由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教授批判的地域主义概念判断,该类型的建筑在亚洲有着大量的实践,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教育而后又关注于印度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建筑师,柯里亚似乎引起了很多流派的兴趣。
他的作品同时被归为低技术的生态建筑、地域主义的建筑和社会适宜的建筑等。
事实上,他的作品也确实同时包含了以上建筑流派的特征或某些特征,学术界也未明确将其归于地域主义范畴之内。
但是柯氏的从业历程和作品反映的精神都首先反映出了他对印度传统文化和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的关注和呼应,同时柯氏的作品还明显带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痕迹,是现代建筑思想和地域传统的有机结合,故柯氏的作品和理念可归于地域主义范畴进行讨论。
2.2 对传统的继承柯氏的建筑作品里一个重要的构图范式是印度传统曼荼罗的意象。
曼荼罗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折射了印度文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柯氏在他的建筑里反复使用曼荼罗作为构图和组织元素,强烈地表达了对传统的关注和折射。
除此之外,柯氏还使用了诸如贡德、露天空间和漫游路径等组织手法。
这些手法的使用,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回忆和共鸣。
对传统建筑语汇的使用并没有和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原则相悖。
基于人们在不同建筑中的活动模式,柯里亚致力于寻求功能与重新注入具有活力的地方传统的融合点。
在斋普尔艺术馆等作品中,曼荼罗构图形式的使用不仅折射了传统印度文化精神,也成功地解决了建筑功能和流线的组织问题;“漫游路径”本是对宗教模式的反映,但柯里亚却成功地将其与博物观览建筑的功能或世俗的生活要求完美结合;贡德的使用,已经将其从单纯的宗教功能中淬炼、升华为建筑组织和冥想空间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柯里亚并没有为了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功能结合而将二者生硬地堆砌在一起;恰恰相反,在他的建筑里,地域文化传统的折射和现代建筑功能性的呼应不是矛盾,而是有机的整合。
2.3 对地域条件的回应地域的特征还反映在对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上。
柯氏认为,“在深层的结构层次上,气候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形式……”,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气候对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影响极大,也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这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而是陈述了在文化的形成中,气候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印度是一个自然气候特征十分突出的国家,干热和湿热气候并存。
严酷的气候条件给印度建筑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柯氏深刻认识到气候条件对印度建筑乃至印度文化的深远影响,努力从传统建筑中发掘和重新演绎因应气候条件的建筑语素,并创造出了他自己的建筑语汇,如开放空间、基于文化规划的旧城更新初探黄 伟摘 要:通过特色文化提取、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质,同时运用多因子叠加方法制定建设策略,从而通过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双重塑造,达到保护和加强城市格局,延续历史文化,综合提升和优化城市环境品质,突显城市特色的目的。
关键词:旧城更新,文化规划,建设策略,街巷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成都市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北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宝光寺和桂湖公园两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塑造具有鲜明新都地方特色的中心区城市总体形象,保护和加强城市格局,延续历史文化,综合提升和优化城市环境品质,特编制了此规划。
1 基于文化规划的旧城更新策略本规划提出商业游憩区作为新都旧城区的功能定位。
以新都旧城的商业功能为基础,并融合多种游憩活动,形成具有宜人的环境的购物、游憩场所。
商业氛围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
新都建设商业游憩区主要策略如下:1)整合新都文化资源。
以文化规划为指导,围绕新都特色文化有机整合新都文化资源,形成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新都文化格局。
2)强化旧城商业核心功能。
新都城市商业游憩区应当以强化其商业功能为中心,加强商业业态的合理布局,提升商业规模管式住宅、“大炮通风口”、遮阳棚架、气候缓冲区以及花园平台等。
其中,管式住宅和开放空间已成为柯氏的重要建筑范式。
这些不同的建筑语汇用于印度不同的气候特征区,有效地解决了由气候引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空调和其他高科技气候调节措施对大部分社会阶层来说显得过于昂贵和不现实。
柯氏对气候的关注巧妙的解决了气候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建筑形象。
也正是源于此,他的建筑创作亦被归于低技术的生态建筑。
在他看来,气候问题首先要从建筑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将本属于建筑的责任推卸给了设备工程师”。
2.4 地域性的社会属性地域主义的社会特征在柯氏的建筑里体现为对社会平等观念的反映。
贫穷和落后是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基本特征。
柯氏首先关注的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息问题。
他由此发展了低收入者住宅的范式以及平等的住宅和城市规划思想。
而其他很多地域主义的建筑师关注的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地域或传统特征,而忽视了其所处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特征。
从国情出发,从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建筑应该是地域主义的一个方面,毕竟建筑的直接和最终服务对象是人,属于社会、拥有社会属性的人。
3 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3.1 新时代中国地域主义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建筑界,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有中国特色地域主义的努力,但众多的历史原因使得长期纠缠于符号和形式的粗劣照搬和复制。
当下的中国建筑更是不存在流派之分,什么好用抄什么,什么流行抄什么,如此的学界和业界背景,不可能产生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更不可能培育出与世界建筑大师比肩的建筑师。
3.2 向大师借鉴对柯里亚建筑实践和理念的思考提出如下经验:1)地域主义绝对不是简单的从传统中去提取乡土建筑元素或建造技术。
真正的地域主义应该打破对传统和地域的表象与肤浅的认识,去探求其深层的结构和精神,去寻找文化中人的行为模式和习俗,寻找传统和地域文化的根基,并将其抽象到精神层次来体现传统和地域的精髓。
要在建筑精神层面体现地域特色,就要不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探索地域传统的过程中,传统的行为模式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和反映。
2)保护传统不是要抵制进步,传统地域建筑和现代建筑可以并应该找到契合点。
应该致力于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活力,并使其在普世化的建筑运动中有一席之地。
没有生命力的建筑终究要被历史所淘汰。
3)无论是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的提取与抽象还是针对地域、社会条件的应对措施都应该以人的生理和精神要求为导向,满足其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要求。
地域性的建筑一定要反映生息在这特定地域上的人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并适合于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
只有具备这样功能导向的建筑,才能真正具备地域建筑的特质。
参考文献:[1]范燕群.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建筑的地域性[J].山西建筑,2006,32(18):11212.Charles Correa and regionalism architectureMEI Dong2jieAbstract:In light of the damag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on regional architecture,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Charles Cor2 rea,as an architect in the third world country,on tradi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dia,which has formed unique regionalism feature and shows that his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and theories have enormous referential meanings on Chinese architects who are probing into ethnic ar2 chitectural features.K ey w ords:regionalism,tradition,natural condition,cultural 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