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技能大赛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和方法⑴由课堂小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⑵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牛顿第三定律”内容;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有关知识,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是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
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间单个物体的受力,及它们之间力的关系。
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
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该现象的物理原理,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难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
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问题一:什么是力?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推进新课师 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冰面上互推; (2)用鸡蛋敲瓦片; (3)手拉弹簧; (4)磁铁互吸; (5)船上互推。
师用课件展示以下实验:这些实验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弹簧秤给对方的拉力始终变化相同(同时变大或变小),且数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有:(1)大小相等(等值) (2)方向相反(反向)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师 用课件展示实验两只弹簧秤相互对拉(注意:用力逐渐增大),观察两弹簧秤形变的方向及两弹簧秤读数的变化.如图3-6-4所示.3-6-4师 介绍实验名称(两弹簧秤互拉)、器材(两弹簧秤)、步骤(固定其中一把,用力拉另外一把,留意两拉力的大小,方向情况),小组做完实验,要进行总结,并与别组交流意见. 生 做实验师 参考示范实验三、牛顿第三定律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那么大家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吗?(2)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做好铺垫。
2.探究(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3.理论讲解(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2)通过实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等。
4.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牛顿第三定律现象,如:划船、跳跃等。
(2)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5.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复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F,那么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地球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也对地球施加引力。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2、介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引入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活动:1、进行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2、聆听教师讲解,理解概念和定律。
点评:通过实验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概念。
三、重点讲解教师活动:详细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提出问题和疑惑。
点评:重点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巩固练教师活动:布置练题,包括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题。
点评: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推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态度。
学生活动:听讲,理解总结。
点评: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实验和讨论。
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来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
例如,他们对两个皮球进行对压实验,拉弹簧实验以及用手掌心压迫食指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得出了结论: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学生们提出了拍手、磁铁相吸相斥、碰碰车、滑旱冰等例子。
教师指导学生分类,让他们注意到弹力、磁力、摩擦力都是相互的,从多个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在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通过实验观察形状磁铁和铁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还注意纠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内在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力的作用和反作用,更深入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1.如果我们将右侧车上的铁块所受的力称为作用力,那么我们需要找出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是什么,以及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以及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
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
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教学有方,但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教学难点: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分析推理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弹簧秤两个、小车两个、光滑长木板、两块条形磁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1)力是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2)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有_______物体和_______物体.2.导入新课: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那么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教学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演示实验a.实验过程:把光滑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木板上放上两辆小车,在每辆小车上各放一块条形磁铁.然后放手,观察看到的现象.b.实验现象:两小车发生相对运动c.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由于磁铁之间存在吸引力或排斥力.2.总结得到: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巩固训练:举例说明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在学生举例分析,得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举例说明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a.用手拉弹簧①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作用力),同时弹簧产生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反作用力).②如果把手受到的拉力叫作用力,则弹簧受到的拉力就是反作用力.b.人坐在沙发上①人对沙发产生一个压力(作用力),同时人受到沙发对他的支持力(反作用力).②如果人受到的支持力叫作用力,则沙发受到的压力就是反作用力.c.地面上的物体①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作用力,同时地球受到物体的反作用力.②如果把地球受到物体的力叫做作用力,则物体受到地球的力就是反作用力.(3)总上所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中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叫反作用力.哪一个叫作用力是任意的.巩固训练:人走路时,人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几对?A.一对 B.二对 C.三对 D.四对分析与解:正确选项为C第一对:人所受重力和人对地球的吸引力.第二对:人受支持力和人对地面的压力.第三对:人受地面的摩擦力和人对地面的摩擦力.3、牛顿第三定律在上述例子中,都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演示实验(1)实验过程:把两个弹簧秤A和B联结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2)实验现象a.A和B的示数相等.b.A和B所受拉力方向相反.c.A和B中所受拉力同时改变,但示数总是相等的.2.分析总结,得出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应注意: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效果,永远不会抵消.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d.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以是接触力,也可能是不接触力.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归纳为:同时、同性、等值、共线异物、反向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1.任何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而且力是成对出现的,其中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篇一: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牛顿第三定律[课题]: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
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
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
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 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教学内容3.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1、(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认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异同。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1)能够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能够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重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难点(1)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分(2)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课堂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通过复习提问,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新课教学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三、例题讲解四、巩固练习五、拓展训练六、小结七、板书设计八、反思时间教学方法启发讲授实验探究讨论练习课后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成果导入→设问→师生探讨→内容分析→拓展训练→总结→作业布置实施环节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知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嫦娥三号”的发射视频。
2、问题导入:“嫦娥三号”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发射速度,是谁提供的动力?提供动力的方式是怎样的?二、新课教学(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创设情境:1、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2、将两个皮球对压(两个皮球均发生形变)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我们通常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1、实验探究问题:(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不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2)两力的方向有何关系?(3)两力是同时产生的吗?(4)两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吗?(5)两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可以相互抵消?实验方案:取两个弹簧测力计A、B,把B的圆环固定,手拿A与B让他们互相钩住,再用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动力的来源参与活动体验理解什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引导学生思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有何关系,分组讨论并积极动手操作,给出实验方案培养创新性,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知学习过程A的圆环端至某一位置停下,读出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依据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思想;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操作步骤。
☆【本节教材分析】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了起来,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规律,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
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已经学习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不难。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的特点较为抽象,可以通过多举实例化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对常见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这为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做好了一定的准备,但把规律应用于实际,对学生来说,还存在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
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产生与消失、作用效果、力的性质等角度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区分。
另外,学生已经对尝试教学法的操作步骤相当熟悉,每一步该如何做已经一清二楚,这是上好本节课的又一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举出生产或生活中的例子。
3、会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4、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第 1 篇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熟悉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就需要讨论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讨论: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商量物体间的作用是互相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试验定量地得到反映互相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二〕、同学分析高中同学已经有肯定的辩别力量,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学问假如简洁重复,则同学对此不太关注、不感爱好。
因此,一开头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留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同学"思维冲突',设法采纳各种试验,让同学熟悉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育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体验讨论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准确含义;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分;二、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力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动作。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请大家竞赛拍巴掌,看谁拍得最响,然后请拍得最响的同学谈感受,两个巴掌都拍疼了,变红了,这说明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通过分析拍巴掌后手会疼,而且两支手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间存在作用力,并且是互相的。
师:那么同学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预报同学可能的回答: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有支持力。
杯子落到地上,杯对地有作用力,地对杯子也有作用力。
人走路时,脚蹬地,地对脚也有作用力从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每种现象中存在的力都是互相的。
那么,假如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特点呢?演示试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师生: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