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 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预)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575.50 KB
- 文档页数:6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本文的论点和论点不在文章开头提出的原因;(2)能阐述本文论据在文中的具体体现;(3)能解释本文论证的特点和对论述过程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理解课文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作者对社会崇洋媚外风气的批判(2)能体会“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重点】能解释本文论证的特点和对论述过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体会“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
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导入《拿来主义》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受“拿来”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通篇阅读,可以大声的朗读,也可以不出声的默读,自行阅读,在阅读朗诵中对《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有大致的了解感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阅读的自主感受能力。
)三、一探论点,接触“拿来”每个人先自主学习探究,边想边在纸上写下,要求就本文论点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并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行找出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
需要遵循“四有”要求和原则:第一,有疑而问,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和同学有帮助和启发,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第三,有本探究,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脱离文本;第四,有效探究,向深度或广度发展,提出的问题和答案有深度或新颖。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讲述“拿来主义”思想的文章。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拿来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一:“拿来主义”的概念何为“拿来主义”?这就要从“懒汉”的故事说起。
故事讲述一个懒汉,他总是拖延工作,不想自己做事,而是天天跟随别人要饭。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干活儿,他回答:“既然有别人已经为我搞定了,我何必做重复的工作呢?”这便是“拿来主义”的典型表现。
二:“拿来主义”的对错这种价值观对于工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我们做事不能依赖别人,更应该做到勤奋努力,自力更生。
那么,“拿来主义”有什么好处呢?“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吸收各种优秀的经验,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是高中必修四将这篇文章编入教材中的原因。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拿来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国的科技领域,人们开始关注世界上其他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吸收这些“西方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四:“拿来主义”的启示“拿来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会吸收优秀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并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其他领域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来"必须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勤奋努力、创新求变、以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五:引领趋势、勇攀高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成为僵硬的机器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精神、以及对人生的一份真切的感悟。
鲁迅与五四人物的辩论30年代前后的文坛,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潮流互相碰撞的年代。
一场关于社会、文化、变革等等的关乎民族命运的大辩论,夹杂在外国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本国政府压迫民众及军阀之间的征讨战中,在国破山河碎的沉沦岁月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而无疑地,鲁迅是这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顶峰人物。
不管现在,抑或是将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的功绩。
青史留存,自在人心。
鲁迅与胡适五四新文化的运动,离不开留洋博士胡适的开启之功。
接受了美国民主思想的胡适,怀揣着改良中国社会之形态,回国之后,开始了他的理想之路。
或者过于沉湎于理想吧,胡适显然看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浸染之顽固。
自信满满的胡适,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中国。
而鲁迅,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认识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知道胡适的理想按照他的做法是不现实而难以实现的。
鲁迅在文字中,善意地嘲弄调侃,希望胡适能认清现实。
从心理学方面的推测,胡适显然把鲁迅善意地嘲弄调侃当成了恶意的讽刺挖苦。
误会由此而发生,嫌疑代替了友谊。
尽管两人有误会而互相讽刺过,但从胡适与鲁迅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彼此的相互推崇和佩服。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请求帮助,胡适当即应允。
对于苏雪林女士对鲁迅的恶意攻击,胡适也持否定的态度。
历史也已经印证了鲁迅的看法,胡适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是社会的失败。
鲁迅与林语堂鲁迅与林语堂,都是《语丝》阵线的同人。
两人龃龉和矛盾的开端,是林语堂写的《费厄泼赖》文章里的“诃鳄鱼”章节里的“偏见”之论。
林语堂论及偏见的态度,可见他想两面端平——不伤鲁迅,也不伤他的好友们。
然而看似持平之论,这种持平的本身就否定了鲁迅所有文章的论点。
鲁迅温温地回击着“梅花低头问老爷”的讽刺,那也只是为自己文字辩护的着想。
林语堂和鲁迅的论战文章,其路数与陈西滢是很相近的。
但却比之博大、深远得多,这可看出林语堂国学的扎实。
在大节的把握上,林语堂显然也比陈西滢高妙得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8.拿来主义四川德阳五中龚如君编写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在现在的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杂文以“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一些小品文、随笔、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具备杂文风格与作用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杂文。
杂文具有短小精悍,尖刻犀利、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议论说理形象化等特点。
阅读杂文首先要了解它的针对性。
阅读时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明白是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的。
其次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
其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其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
第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非常有特色的,为了了解他的杂文的特色,我们他在《花边文学·奇怪》是如何论“男女之大防”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非洲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这真是虽是我们礼仪之邦的“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人,也万万比不上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古人对于分隔男女的设计,也还不免是低能儿;现在总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更是低能之至。
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
8、拿来主义一、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指出“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做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革命”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更痛斥了那种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废物”,为提出正面主张做好了准备。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象征主义简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象征主义简介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是当时欧洲一局部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
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梦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那么追求华美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开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该运动主要在法国,欧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随者,如德国,比利时等。
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色。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课文语言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来自古今中外的东西,那么对待这些东西我们该采取什么方法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这些中外文化遗产的方式。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山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受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为反动派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参加文艺界的进步活动,创作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杂文。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的一生,对中国现代进步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
三、写作背景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最初用“霍冲”的笔名发表在当时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结】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讲】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 2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最新资料推荐------------------------------------------------------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吧。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讲解问题 1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 2 课文 1 4 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点拨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1 / 18问题 3 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拨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 4 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预】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代月,肩及胁均大1.《拿来主义》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2.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它有四个特征: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短小精悍。
“杂而有文”是其总的特点,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是其具体特点。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比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就是如此。
3.鲁迅的杂文特征首先,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
其次,鲁迅的杂文铭刻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
再次,鲁迅的杂文有丰富的理论含量。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杂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总的说来,这种文体大都结合着评论和文艺两种因素,在表达某一思想内容的时候,既要有绵密的逻辑又要有生动的形象。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文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文’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
”(注:《两地书》三二)“曲折”在这里并不意味隐晦,而是表现的一种特殊方式。
鲁迅不常在杂文里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答案,他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等手段,通过客观的叙述揭发内在的矛盾,使人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启发。
杂文的作用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重要的是运用生活现象来说明问题,正如演绎数学的时候需要列出正确的方程式,使读者能够根据方程式去寻求答案,水到而后渠成。
这样才能耐人咀嚼,令人信服。
展开理论逻辑的时候,形象在鲁迅的杂文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作用的语言有关。
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
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
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
鲁迅杂文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现了和这种知识相适应的博采众长的语言。
不过就大体而论,作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头语:简洁,凝炼,有力。
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加上作家幽默的才能,讽刺的手腕,貌似冷峭而内实热烈的气质,这就使他的杂文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
三、字词归纳1.给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________ 残羹冷炙.________ 脑髓.________ 譬.如________徘徊.________ 孱.头________ 蹩.进________ 吝啬.________答案:诩xǔ炙zhì髓suǐ譬pì 徊huái孱càn蹩biã啬sâ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 大度. 猜度. ⎩⎪⎨⎪⎧ 冠.心病冠.名权 (此题,“g ”变成了小框)⎩⎪⎨⎪⎧ 大度dù猜度duï ⎩⎪⎨⎪⎧ 冠心病 uān冠名权 uàn3.根据拼音写汉字⎩⎪⎨⎪⎧ 古dǒn 懵dǒn ⎩⎪⎨⎪⎧ 礼shàn 往来至高无shàn ⎩⎪⎨⎪⎧ 自xǔ xǔxǔ 如生 ⎩⎪⎨⎪⎧ 残羹冷zhì 针jiū ⎩⎪⎨⎪⎧ biã 进鱼biē piē 见 ⎩⎪⎨⎪⎧国cuì 憔cuìcù 然(此题,“g ”变成了小框)答案:⎩⎪⎨⎪⎧ 古董懵懂 ⎩⎪⎨⎪⎧ 礼尚往来至高无上 ⎩⎪⎨⎪⎧ 自诩栩栩如生 ⎩⎪⎨⎪⎧ 残羹冷炙针灸 ⎩⎪⎨⎪⎧蹩进鱼鳖瞥见⎩⎪⎨⎪⎧国粹憔悴猝然4.解释下列词语。
自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冠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诩:自夸。
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国粹: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
礼尚往来:礼仪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情由或不顾一切。
5.根据对下列近义词的辨析,选词填空。
(1)鼓吹·鼓动辨析:“鼓吹”有虚夸的意思,“鼓动”有煽动的意思。
都是贬义词。
①我只想________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那天,在“藏独”势力的________下,一群不法分子在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
(2)吝啬·吝惜辨析:二者都有过分爱惜而不舍得的含义。
吝啬,形容词,指财物当用不用,做谓语、补语;吝惜,动词,宾语常用钱财、生命、力量以及具体的物品。
①老李也太________了,孙子给他干完活,他连一顿饭也不留。
②只要学生们肯积极求知,做老师的从不________自己的休息时间,为的是多解答一些问题。
(3)冠冕堂皇·堂而皇之辨析: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堂而皇之,一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二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①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________进来的。
②少说些________的话,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4)给予·赋予辨析:给予:使别人得到。
赋予:交给重任,使命等。
①感谢您这些年来________我们学校的无私帮助。
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历史________我们的任务。
答案:(1)①鼓吹②鼓动(2)①吝啬②吝惜(3)①堂而皇之②冠冕堂皇(4)①给予②赋予6.背诵课文,照原文填空。
(1)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事浩茫连广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血沃中原肥劲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怒向刀丛觅小诗。
(6)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俯首甘为孺子牛(2)我以我血荐轩辕(3)于无声处听惊雷(4)寒凝大地发春华(5)忍看朋辈成新鬼(6)相逢一笑泯恩仇四、内容探究7.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革命家。
著有小说集三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________》,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答案: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8.阅读课文,填空。
(1)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________”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________”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
(2)在本文中,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________”,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________”,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