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34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1.选择适当的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和术前的细菌定植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对于病原体易于产生耐药性的手术,应选择强效抗菌药物;而对于对病原体耐药性较低的手术,选择较低的药物浓度即可。
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之前的适当时间内使用,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一般来说,对于长时间手术,应提前使用;而对于短时间手术,可在手术开始时使用。
3.具体手术部位预防:对于不同的手术部位,应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皮肤感染易发生的手术,如切口感染易发生的骨科手术,应选用对表皮和黏膜常见致病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
4.合理的药物选择:应选择广谱的抗菌药物,能够对手术部位容易感染的病原体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同时,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
5.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应根据手术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6.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在手术前使用,因为预防感染所需的药物浓度需要在手术开始之前达到峰值。
此外,术前使用还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
7.切勿滥用抗菌药物:不应滥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除非有明确的感染风险。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8.术后适当维持用药:手术后应根据病情发展和感染风险,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但应避免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总体而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以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都是关键的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综合考虑上述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感染状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4大新变化》抽查点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病历,对其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监督干预,促进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应用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
临床药师点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参考依据主要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等。
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国家对2004年印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进行了修订,出版了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工作期间,对比新、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办医政发[2009] 38 号文,发现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的品种有以下明显变化,对此进行简单的对比总结以供广大临床药师一起交流学习。
(一)个别手术取消了头孢曲松的推荐2014 年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中国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 1 :限制三代头孢菌素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使用。
研究表明对污染手术头孢曲松优于其他头孢菌素,对其他手术,则无显著差异。
因此应该限定包括头孢曲松在内的三代头孢菌素只用于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
2015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以下手术取消了头孢曲松的推荐。
(二)个别手术增加了头霉素的推荐由于耐药菌的增加,在涉及到消化系统和妇科H或川类切口的手术时,2015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增加了头霉素作为手术预防感染用药的推荐。
(三)取消了剖宫产结扎脐带后给药的推荐传统观点认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时机应为断脐后,我国多数医院也实行断脐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38号文同样推荐剖宫产在结扎脐带后给予第一代头孢菌素。
而新版指导原则关于剖宫产预防用药推荐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土甲硝唑,未见标明为结扎脐带后给药。
近年来,随着国外对剖宫产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进行的深入研究,2011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发表的《临产和分娩时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给出A级建议:所有剖宫产患者推荐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除非患者已接受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如,绒毛膜羊膜炎),预防性应用应当在剖宫产开始前60分钟内使用2。
2015年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抗菌药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围手术期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和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2015年发布了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其中包含了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具体要求和解读。
本文将对这些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内容进行解读,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手术安全性。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目的和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防止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根据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 根据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风险等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2. 严格控制给药时间和剂量,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理想浓度;3. 尽量选择短效抗菌药物,避免超过预防感染时间使用;4. 遵循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原则。
二、不同手术类型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根据患者的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风险等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需要有所区别。
下面将根据不同手术类型进行具体解读。
1. 无菌切口手术无菌切口手术一般是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手术,如清洁切口、有关手术等。
根据指导原则,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只有在具备特殊感染风险的情况下,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2. 感染风险中等的手术感染风险中等的手术包括非清洁-污染切口手术以及清洁手术中存在感染风险的情况。
根据指导原则,对于这类手术,预防用药主要考虑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
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细菌感染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高风险手术高风险手术包括胸腔、腹腔、盆腔等深度手术及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非清洁切口手术。
对于这类手术,预防用药需要选择比较广谱的抗菌药物,以覆盖可能引起感染的各类细菌。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等。
三、禁忌与注意事项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与注意事项。
首先,禁止盲目应用广谱的抗菌药物,应根据预防感染的菌种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解读2016-03-10 来源: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我要投稿抗菌药物评论(1人参与)文章作者:肖永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应对细菌耐药全球危机的重要措施,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体系中,各种指导原则和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04年,我国卫生部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该《原则》的颁布对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也为其后的一系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于细菌耐药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研究与开发,更为重要的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研究成果的取得,已经使用10年的《原则》必然存在某些不足,甚至可能的错误,为了与时倶进,把更新的、最具价值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成果及时用于临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再次组织多学科专家,对《原则》进行了全面修订,使其更加符合临床与管理要求。
值2015版《原则》发布之际,基于认真学习的目的,笔者比较了2015版《原则》与2004版的变化,就此对主要修订内容浅析如下。
此文仅作抛砖引玉,与广大临床工作者共同商榷。
一、2015版《原则》整体修订情况2015版《原则》基本延续了2004版《原则》的编写风格,整体布局和内容未做大的调整,主要组成仍为4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但在整体内容上,2015版《原则》具有如下变化。
1.内容完善2015版《原则》整体篇幅增加较多,其中第一部分增加了有关预防用药内容(包括外科手术和非手术部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增加了各种近年来上市的新型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第四部分对各种细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的内容更加突出明了。
2.重视新成果过去十年,有关细菌性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比较迅速,新理论、新药物、新研究成果开始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指南深受临床欢迎,这些在2015版《原则》中都有体现,如有关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概念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2015版《原则》在描述有关药物时,对其PK/PD分类加以介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治疗指南”“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等相关内容在新版《原则》相应内容中均有体现;同样,2015版《原则》还对一些新的名称定义加以确定,如2004版《原则》中“败血症”和“深部真菌感染”已经被“血流感染”和“侵袭性真菌感染,’所替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更新
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品种选择
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等部门正式发布《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2004年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被废止。
2015版《指导原则》与2004版具体变更内容如下。
表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变更内容
表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1][2]
[1] 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胺类+甲硝唑。
[3] 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林,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4] 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格限制。
[5] 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