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1诗歌唐朝共3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30
唐宋诗歌研究绪论:诗词文体特征比较一、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1、所配的音乐体系不同雅乐、清乐;燕乐2、配乐的方式不同“以乐就诗”;“以诗就乐”二、外部形式的差异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2、词的句法灵活多样;3、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4、词的对仗多样三、题材内容的差异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主要抒发“大情”;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主要抒发“小情”,特别是有关男女之情。
四、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五、语言特色的差异典雅;精美第一章唐诗与科举制度文化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1、科目繁多。
2、录取者甚少。
3、以诗赋取士为主4、进士声名显赫5、行卷之风盛行6、权贵干预科举二、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1、科举以诗赋取士,诗成为了唐代文人进身仕途的阶梯,因而大大激发了唐人的诗歌创作热情。
2、为适应科举考试之需,唐王朝大办学校,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3、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对诗歌格律的要求特别严格,因而有效地促进了诗歌格律的普及与诗歌创作艺术的提高。
4、唐代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促进了一批以科举考试为创作题材的行卷诗、应试诗、入第诗、落第诗的繁荣发展,使一代唐诗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局面。
第二章唐诗与婚姻家庭文化一、天作之合1、才子佳人型2、征衣题诗型3、红叶题诗型二、别离之苦三、外遇之痛四、节妇之德开拓思路1、唐诗与唐人的生活方式(读书、玩月、漫游、宴集、结社、娱乐、宿妓……)2、唐诗与隐逸文化、女性文化、外交文化、军旅文化、书法绘画艺术、地域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梦文化、安史之乱、杨贵妃……3、李杜之争、唐宋诗之争……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导致唐人思想观念与艺术思维方式的变化二、诗入佛门,导致诗歌创作题材、艺术境界的佛化三、一代诗僧的崛起第三章宋词与民俗一、民俗的基本特点一)地域性(二)民族性(三)历史传承性二、民俗与宋词分类一)节序民俗——节序词(二)礼仪民俗——礼仪词(三)花卉民俗——花卉词(四)宴饮民俗——宴饮词(五)其他民俗(医药、游艺、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巫术、迷信、工艺等等)第一节节序词1、元宵词徽宗年间元宵节之“窃杯女子”宋代元宵词的特点:第一,元宵词扩大了宋词的创作领域。
唐诗研究第一章唐诗繁荣的原因清代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这不失为唐诗繁荣的写照,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主要原因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
因而,应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
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尖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代都无与伦比的。
无论是诗歌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经达到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
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嘎嘎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引吭高歌,而不愿随人作计,拾人余唾。
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
诗歌的高度繁荣局面,之所以出现在唐代,既有社会方面的外因可究,也有文学自身方面的内因可寻:(一)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2)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4)从总的方面,我们承认唐诗的繁荣是以经济的发达为基础的,但并不是说经济的发达直接、简单地导致诗歌的繁荣,我们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唐诗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
(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会对唐诗直接发生影响,促致它的繁荣:名目繁多的外来乐曲传入以后,需要配上歌词才能演唱于朝会庙堂和歌楼酒肆,这自然会刺激诗人创作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以适应入乐演唱的需要。
唐诗研究教案导语: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唐代永远是一个令后人无限神往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精神,处处洋溢着诗意的美。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了唐代,进入了它的新高峰期,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
诗史研究上的唐宋诗之争,尽管意见歧出,但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却以大致得到公认。
那么,唐诗繁荣的标志是什么?是何种原因带来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又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第一节唐诗繁荣的标志一、数量众多。
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前所未有。
从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受禅于隋,到公元907年哀帝李祝禅位于朱全忠,唐代共换了二十个皇帝,经历了289年,在近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唐代究竟出现了多少诗人,他们究竟写了多少首诗歌,而今是无法确切地统计了。
《据《旧唐书•经籍志》,高宗李治有文集86卷,中宗李显有文集40卷,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另外才女上官婉儿的文集20卷也失传了。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有限的唐诗来说,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了二千二百余家的近五万首诗歌;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由王重民等人编辑的《全唐诗补编》,又补收了4300首,共计53000多首,这个数字足以令人称羡。
尽管这远非唐诗创作实际上的全部,但这已远远超过唐代以前所有诗歌的总和。
诚然,如何可观的数量,不失为唐诗繁荣的一个标志,但唐诗之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恐怕不完全在于数量。
如果纯粹以数量论,唐诗虽然比西周到南北朝1600多年间保存下来的诗歌多出三倍以上,但与宋诗相比,其数量上就无优势可言了。
据已出版的《全宋诗》,收录作者9277人,作品数量是唐诗的五倍还多。
唐诗赏析课题研究报告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涵盖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本报告主要研究唐诗赏析的课题,探讨唐诗的特点和价值,以及赏析唐诗的方法和技巧。
一、唐诗的特点和价值1.1 唐诗的特点唐诗以其形象优美、言简意赅的特点而著称。
唐代诗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意境营造,使诗歌生动活泼。
同时,唐诗注重韵律和格律的运用,使诗具备音乐性和节奏感。
1.2 唐诗的价值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风俗和人物形象,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让人们感受到诗歌之美,体味人生之真谛。
二、赏析唐诗的方法和技巧2.1 了解背景知识赏析唐诗的第一步是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等。
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隐含的寓意。
2.2 分析诗歌结构诗歌的结构是诗歌意义的载体,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分析其结构对于读懂诗歌至关重要。
要注意诗的格律和诗体特点,如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并分析诗的起承转合、抒情和抒怀的过程。
2.3 研究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意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是读者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
要研究诗歌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寓意,探寻诗歌所要传递的主题和感觉。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2.4 品味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唐诗以其音乐性和节奏感而闻名,品味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是赏析唐诗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诵、吟唱和欣赏诗歌的曲调和音律,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三、结论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赏析唐诗需要注重背景知识的了解、结构的分析、主题和意境的研究,以及韵味和意境的品味。
通过对唐诗的多角度解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会唐诗的艺术魅力。
唐诗研究1、唐诗繁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清代彭定时、杨中讷编成的《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全唐诗补编》,又补收了4300首,共计53000多首。
这是唐诗繁荣最好的写照。
从诗歌的质地着眼,唐诗不仅有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名家辈出,巨匠迭现。
无论是体质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抑或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将中国古代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诗体律诗、绝句是在唐代兴起的,体现了唐代诗人在诗歌的体裁上不甘人后的创新精神,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换言之,唐代诗人并没有独守律诗一端,而是众体皆备、众体兼长的,而且在不同的诗体创作中,均能出于冥心独造的艺术风貌。
这是唐诗繁荣的一个关键性的标示。
2、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帝王提倡并亲自投身诗歌创作的行列,形成“上和下畅”的局面,是唐诗繁荣的一个外部原因。
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诗赋取十的科举制度二是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三是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四是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3、唐诗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起讫点各是哪一年?关于唐诗的分期,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分法影响最大,沿用至今。
它肇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定型于明代高《唐诗品汇*总叙》。
分别经历的大致时间和代表诗人是:自武德至开元初(618--713)为唐初,历时近一百年,代表诗人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自开元初至大历(713--766)为盛唐,历时五十余年,代表诗人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自大历至大和末(766--835)为中唐,历时近七十年,代表诗人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完元、李贺等;自开成至五代(836--907)为晚唐,历时近七十年,代表诗人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4、为什么说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代政府采取以诗取士的开明措施,去网罗人才,不分门第,只要文人的诗写得好,被考试官看中,就可以登第及仕。
第一章唐诗的繁荣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度给长期分裂和战乱的中国带来希望,但炀帝登基后荒淫无度,激起各地纷纷起义,短命的隋朝(581—618)在还未医治好战争创伤时,重新被战火吞灭。
国柞衰剐文学衰,隋朝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文学无大可观者。
大唐帝国的涎生给小国文学带来新生命。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文学则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也雄踞于当时的世界文坛。
唐诗可谓有唐一代之文学。
唐诗的成就有多方面表现。
首先是作家作品众多。
据《全唐诗》及补遗统计,有近两千四百位作家,五万二千多首诗,数量之多是惊人的。
更何况还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诗人。
其次是内容题材广泛。
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的素材,皆可入诗,皆被写进,以至令后人有难乎为继之感。
具体而言,以下列几类内容表现得最为突出。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虽创立于陶、谢,但陶诗多围绕个人生活而展开,写景成分较少,大小谢虽多写景,但模山范水,总体水平不高。
唐人的山水诗多注入诗人的自我感情,写出精神与意趣;唐人的田园诗又往往能和表现民生相结合,显得更为深刻。
边塞诗。
先秦无所谓边塞诗。
汉代边事虽很频繁,但绝少边塞诗。
六朝时有少量这类作品,但其中大部又属想象之词。
宋以后,则又被爱国诗所代替,故唐代边塞诗可谓一枝独秀。
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史诗。
《诗经》中有《公刘》、《生民》等史诗,建安诗人也有一些堪称史诗的作品,但总的说,唐以前的这类作品不多.唐安史之乱前后涌现了大量的史诗。
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春陵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老杜的作品更堪称“诗史”民生诗,先秦至建安诗歌反映民生较为充实,两晋南北朝后这一题材显然减弱。
唐以后,尤其是盛唐以后,又充实起来,老杜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是写民生的不朽篇章,直至晚唐聂夷中、杜荀鹤仍有不少这类优秀作品。
唐诗研究第⼀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活美与精神美⼀、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度与深度“李杜操持事略奇,三才万象共端倪。
”――李商隐1、唐诗反映了唐⼈丰富的精神⽣活1)、唐⼈精神⽣活空前丰富的原因①经济繁荣,⽂化⾼涨②民族融合,⽂化多异③兼容并包的⽂化政策,多种思想杂糅2)、唐诗反映了唐⼈的总体风貌①重视事功《从军⾏》“⼤笑向⽂⼠,⼀经何⾜穷”②富有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③表现胸怀开阔的“天门⼀长啸,万⾥清风来。
”“会当凌绝顶,⼀览众⼭⼩。
”④表现唐⼈热情豪迈的“⼀⽣⼤笑能⼏回,⽃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物精神⽣活的各个侧⾯①李⽩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②杜甫式的――对国家和⼈民的忧念《春望》《兵车⾏》“君不见青海头,古来⽩⾻⽆⼈收。
新⿁烦怨旧⿁哭,天阴⾬湿声啾啾。
”③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然《⼭居球暝》《春晓》④岑参、⾼适式的――负⽓横⾏,向往边塞《逢⼊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其他:写游⼦恋母的⼼情的:“慈母⼿中……”写中举后的狂态:“昔⽇龌龊不⾜夸,今朝放荡思⽆涯。
春风得意……”写新婚时新娘⼦的娇羞“低头向暗壁,千唤不⼀回”4)、唐诗反映了唐⼈观念的变⾰“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杜甫“男⼉何不带吴钩,收取关⼭五⼗州。
”――李贺“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李⽩《嘲鲁儒》5)、唐⼈的⾔⾏较少伪饰和拘束“⼀为马前卒,鞭背⽣⾍蛆。
⼀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韩愈《符读书城南》2、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活1)、对当时社会的各个侧⾯⽆不加以反映,如:⼠农⼯商、儒妇僧道等“炉⽕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夜,歌曲动寒川。
”――李⽩《秋浦歌》2)、唐代诗⼈积极⼲预当时的社会⽣活。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唐诗研究全唐诗研究1、民国时期,“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的提出者是______A.陈寅恪B.闻一多C.王国维D.柳诒征2、《襄阳歌》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此诗的作者是______A.陈子昂B.李白C.杜甫D.贺知章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盛唐岑参的______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C.《逢入京使》D.《蜀中九日》4、沈佺期、宋之问和杜甫的祖父______在近体诗行程中作用甚大,他们对唐诗发展具有专门贡献。
A. 杜文杰B.杜审言C. 杜预D.杜臻5、《全唐诗》编于清代A.康熙年间B.雍正年间C.乾隆年间D.嘉庆年间6、由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的科举考试成为______A.制科B.殿试C.省试D.贡试7、“初唐体”指初唐的七言古诗,张若虚的《______》即其代表作。
A.《江南》B.《春江花月夜》C.《登幽州台歌》D.《滕王阁诗》8、宋代有关唐诗分期说的代表论著是严羽的《______》。
A.《诗式》B.《沧浪诗话》C. 《石遗式诗话》D.《诗格》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______作品A. 王维B.李白C. 杜甫D.韩愈10、“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王勃的______A.《送杜少府之任蜀川》B.《滕王阁诗》C. 《山中》D.《蜀中九日》11、“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出自骆宾王的《______》A.《在狱咏蝉》B.《蝉》C.《帝京篇》D.《易水送人》12、初唐时期,正面提倡“兴寄”、“风骨”的诗人是______。
A.陈子昂B.张若虚C.王勃D.卢照邻13、下列诗体属于初唐的是______。
A.韦柳体B.韩孟体C.皮陆体D.上官体14、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是数量众多,清代所编《全唐诗》,加上增补,共计______。
A.四万八千多首B.二千二百多首C.五万首D.五万三千多首15、初唐四杰的生活年代在______。
《唐诗研究》绪论一、唐代诗歌繁荣的盛况:黄金时代、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1.作品数量:《全唐詩》收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詩歌。
《全唐诗补编》补录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一条)2.作家数量:《全唐诗》收录唐诗作者二千二百余人。
《全唐诗补编》收录一千六百余人(新见者九百余人)。
3.体式:——终体皆备,多样化发展4.风格:老杜沉郁顿挫,李白之跌荡迅快,郊寒岛瘦,元轻白俗……5.影响: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1.文学自身的发展(借鉴经验,汲取教训):齐梁及陈隋,众多等蝉噪。
——韩愈《荐士》自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古风五十九》之一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杜甫《宗武生日》2.文学发展的社会条件:(1)政治上的庶族特色与开放风气:唐太宗的体貌特征:(A)洪腹大肚:(B)浓髭:“唐文皇……人号髭圣。
”(C)虬须。
“(太宗)虬须上可挂一弓”。
唐皇室的“怪异”举动:1.李承乾好说突厥语,好穿突厥衣。
曾扮演突厥可汗诈死,令下属按突厥丧仪发丧。
甚至表示一朝有天下,当亲率万骑,到草原打猎,然后解发为突厥人(《通鉴》卷196)。
2.高祖武德年间,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与庶母尹德妃、张婕妤私通。
3.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建成、元吉),纳弟妻杨氏为妃。
4.唐太宗的儿子又迷恋上他的才人武则天,后立为皇后。
5.玄宗纳其儿媳杨玉环。
唐室大有胡气。
——鲁迅《致曹聚仁》(1933年)唐源流出于夷敌。
——朱熹《朱子语类》卷116。
皇室世系:李虎(八柱国之一)——李昞(妻独孤信女,鲜卑族)——李渊(妻窦氏,鲜卑族)——李世民(妻长孙氏,鲜卑族)2.经济: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縞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3.文化:兼容并包1.儒家:2.道教:3.佛教:4.音乐舞蹈:太宗时“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高丽乐、扶南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