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时1 平均数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93.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内容,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二、教材分析: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统计与概率”为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课标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五、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六、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七、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卡片。
现在,小明有12张卡片,小刚有10张卡片,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样使他俩的卡片同样多。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第1课时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课题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具体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
上课伊始,创设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的情境,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象形统计图探究如何求平均数。
学生虽然能求出平均数,但概念是非常模糊的。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
“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学生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和教师的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及意义。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出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可以用“移多补少”来解释,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会逐步清晰起来。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5分钟)1.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课件)1.根据要求折纸飞机。
2.观察象形统计图,了解统计图中数据的特点。
1.把苹果平均放在下面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二、尝试探究,感悟深化。
(15分钟)1.根据出示的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求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折了多少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探究新知(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教学例1、出示例1情境图,分析信息。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平均数》。
这部分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组学生参加了一场比赛,他们的得分分别是85、90、92、88和80分,我们可以通过求平均分来了解他们的整体水平。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会通过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们明白平均数是如何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会演示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来求得平均数。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来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让学生们跟随我一起计算。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计算并回答。
6.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作业题,让学生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70 + 80 + 85 + 90 + 95) ÷ 5 = 420 ÷ 5 = 842. 小明有一组测试成绩,分别是85、90、92、88和80分,求这组成绩的平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利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
2. 能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呈现新知、练习训练和作业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启发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在呈现新知环节,我将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练习训练环节,我将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在作业设计环节,我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平均数(2)
新知,巩固方法。
(12分钟)二十三第2题,第3题。
2.小明所在小红的平均
身高是142厘米,小组所在小
组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
小
明是否比小红矮?
组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2.先独立完成,再小
组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
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教学例2时,先回顾例1学习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然后借助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时,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求和、求差等基本的运算已经比较熟悉。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例和活动,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探究平均数的求法和性质。
3.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5.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请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这个概念呢?(等待学生回答)那么,你们能简单地告诉我一下“平均数”是什么吗?(等待学生回答)好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呈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第90页的例1.教材中给出了一个统计图,描述了一个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并且了解到平均数的求法。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教材第93页的例2.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讲解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同时,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活动设计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平均数的求法和应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理解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同时也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In the mid-term English test。
the class average score was80.Can you guess how many marks Li Shu Tao。
a student in the class。
might get。
Why。
XXX: Is the class average score Li Shu Tao's actual score。
If not。
do you know what "class average score is 80" means。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均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小数和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不是很清晰,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平均数概念的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的平均数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发现平均数的规律。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练习本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体育比赛、吃蛋糕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平均数的作用。
通过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时课时一:平均数
主备人数学教研组所在学校
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师要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
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
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力目标
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本、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呢?
1、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板书:移多补少。
2、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板书:(14+12+11+15)÷4=13
教师:谁再来说说这个3表示什么意思?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交流讨论。
(二)、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
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今天,老师就请你来当个公正的裁判。
(2)旧知再现,比较单人的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一:
教师: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
(3)新旧联系,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成绩。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二
小组合作、讨论:比较男生队和女生对的比赛结果,谁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女生队(18﹢20﹢19﹢19)÷4=19(个)男生队(19﹢15﹢16﹢20)÷4=17.5(个)
教师:这个17.5是小数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平均分得到的数,剩下的2个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多了0.5个,平均数可以是小数。
教师:现在谁赢了,怎么比出来的?
学生:因为19﹥17.5,所以女生队赢了。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同桌合作完成。
(三)、回顾小结
三、巩固练习:P92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
(14+12+11+15)÷4=13 板书定义小组活动,
女生队(18﹢20﹢19﹢19)÷4=19(个)
男生队(19﹢15﹢16﹢20)÷4=17.5(个)
19﹥17.5
六、习题精选:
1、学校气象小组上午8点、10点、12点测量气温三次
分别是12℃、15℃、18℃,下午3点、6点测量气温二次,分别是17℃、14℃。
求这一天的平均温度。
( )
A、(12+15+18+17+14)÷(2+3)
B、(12+15+18)÷3+(17+14)÷2
C、(12+15+18+17+14)÷(8+10+12+3+6)
2、一条山路长24千米,小华上山用8小时,下山用4. 8小时,小华上山下山平均每小时行多少米? (
)
A、24÷(8+4.8)
B、24×2÷(8+4.8)
C、24÷8+24÷4. 8
3、小明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千克,小华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8.5千克,小明的体重()小华的体重。
A、小于
B、大于
C、不能确定
4、山东金斯顿男篮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王刚是球队中的一员,身高是189厘米,可能吗()A、可能 B、不可能
5、如果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2岁,三人中没有一个人年龄小于10岁,那么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岁。
A、11
B、15
C、23
二、解决问题:
1、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800米,第二天上午
修了600米,下午修了400米,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小玲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2分,已知语文得了87分,外语得了91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3、一辆汽车,前4小时行驶240千米,后5小时行驶327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