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_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42
专业班级:12级生物技术2班实验日期:2014年3月5日到25日室温:20.12 °C (平均温度)大气压:82.75 KPa (平均气压)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目的:1、观察并熟记果蝇的形态结构;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5、观察并熟记果蝇的生活史。
、原理:(一)生物学特性:1.1果蝇的形态特征:黑腹果蝇属于果蝇科(Drosophilidae),双翅目昆虫。
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
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个体小体型较小,身长3〜4mm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图一、普通野生型果蝇的形态图1.2、果蝇的生活史:本次实验采用野生型的红眼黑腹果蝇果蝇广泛存在于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
出啦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
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在不供给食物的情况下,果蝇可存活50小时左右,在不供给水得情况下果蝇无法活过一天。
蛹期果蝇在其正常5天生活周期下可取食其体重3~5倍的食物,雌果蝇在产卵期每日可取用与体重等重的食物。
果蝇成虫的食物内需有糖类。
而蛹期则可以只依赖酵母即可生育。
1.2.1、果蝇的生活史图二、果蝇的生活周期图1•卵 2 •一龄幼虫 3 •二龄幼虫 4 •三龄幼虫 5 •蛹6 •成虫(雄)7 •成虫(雌)图三、果蝇生活史中各时期的典型图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图11)。
121.1、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121.2、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
果蝇的性状观察及饲养管理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及预备知识1.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水果,在人类的栖息地如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
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果蝇以酵母菌为主要食料,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2.黑腹果蝇属于双翅目,果蝇属,且具有以下特点: (1)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2)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3)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 (4)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5)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3.1908年,遗传学家摩尔根把果蝇带上了遗传学研究的历史舞台,约在此后30年的时间中,果蝇成为经典遗传学的“主角”。
摩尔根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以及连锁交换定律,并于1933年被授予诺贝尔奖。
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被誉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勒,证明X 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因而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近代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果蝇的发生遗传学独领风骚。
1995年,诺贝尔奖再次授予三位在果蝇研究中辛勤耕耘的科学家。
4.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20~25℃,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但高于30℃不育甚至死亡。
(1)卵:白色,椭圆形,长约0.5mm ,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2)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mm ,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3)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4)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三.实验材料黑腹果蝇品系:野生型、突变型(三隐性、黑体)1.卵2.一龄幼虫3. 二龄幼虫4.三龄幼虫5.蛹6.成虫四、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仪器: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实验三_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的果蝇,常见于人类生活环境中,因其繁殖快、易于培养、基因易于操作等特点,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之一、本实验主要观察果蝇的性状、生活史,并学会饲养果蝇。
果蝇是一种雌性性融合型生殖的昆虫,雄性果蝇有黑色的身体,红色的眼睛,而雌性果蝇身体为棕色,眼睛为红色。
果蝇的寿命较短,约为30天左右,繁殖力强,每只雌果蝇可产卵上千颗。
果蝇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果蝇的卵相对较小,白色透明,粘在腐烂水果表面。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呈蠕虫状,身体由12个节组成,具有头、胸、尾3个部分。
幼虫主要以水果和蔬菜等有机物为食,通过蜕皮生长。
当幼虫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入蛹化的阶段。
蛹化时,幼虫会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如果蝇培养皿的边缘或培养培养纸上,然后停止进食,停留在蛹化地点。
在几天的时间内,外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化为约3mm长的蛹。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蛹发育成虫,成虫会从蛹的头部钻出。
成虫刚出蛹时,身体颜色较浅,翅膀较小,行动笨拙。
但在几小时后,颜色加深,翅膀逐渐展开,行动灵活自如。
成虫的寿命较短,但交配频繁,雌虫产卵能力强,循环往复。
为了饲养果蝇,首先需要准备培养皿,培养皿用塑料盖子封住,上面打几个小孔,以保持空气流通。
然后在培养皿中放置甘蔗浆或营养琼脂,作为果蝇的食物。
将果蝇卵放置在培养皿中,待幼虫孵化出来后,再将蛹和成虫向外移动到新的培养皿中。
为了控制果蝇的繁殖数量和密度,可以将成熟的果蝇分成不同的组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或者将有蛹的培养皿放到低温环境下,使蛹停止发育。
此外,果蝇对温度和光照较为敏感,因此需要控制好培养箱的环境条件。
总结起来,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具有快速繁殖、易于培养和基因易于操作的特点。
通过观察果蝇的性状、生活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果蝇的生物学特性,并可以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和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实验三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和雌雄鉴别及饲养一.实验目的1.了解果蝇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掌握果蝇雌、雄成虫和几种常见突变性状的主要区别方法。
2.学习实验果蝇的饲养管理、实验操作、培养基的配制等方法。
3.掌握果蝇单因子的杂交方法和杂交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二.实验原理黑腹果蝇为双翅目昆虫,具完全变态。
用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①容易饲养,生活周期短;②繁殖能力较强,每只受精的雌虫约可产卵400~600粒,因此在短时间内可获得较大的子代群体,有利于遗传学分析;③突变类型多,研究得较清楚的突变已达400多个,且多数是形态特征的变异,便于观察;④唾腺染色体较大.因此,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积累了许多典型材料.三.材料与用品1.材料饲养的野生型和几种常见突变型果蝇。
单因子杂交实验可选用黑腹果蝇的长翅纯合体、残翅纯合体作为实验材料.2.用具及药品⑴.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小镊子、麻醉瓶、培养瓶、白瓷板、毛笔、棉塞、软木塞或橡胶塞、恒温培养箱、小滴瓶、载片、盖片、吸水纸、纱布等.⑵.药品琼脂、蔗糖、乙醇、氯仿、丙酸、玉米粉、酵母粉.四.实验步骤1果蝇生活史的观察果蝇生活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2麻醉果蝇①制备麻醉瓶用干净培养瓶或与培养瓶口径相同的玻璃瓶并配备相应的软木塞或橡胶塞,在软木塞的下面钉一铁钉,在铁钉上缠一小团棉花.或可在软木塞上打一小孔,塞上一折叠的吸水纸.或可在橡胶塞上划一切口,夹住一折叠的吸水纸.②引出果蝇将有果蝇的培养瓶用手轻拍,使果蝇震落瓶底,迅速拔去棉塞,将麻醉瓶与培养瓶的两口相对,培养瓶在下、麻醉瓶在上并朝向灯光处,双手遮住培养瓶,利用果蝇的趋光性和向上性,将果蝇引入麻醉瓶.③麻醉在麻醉瓶瓶塞的棉球或吸水纸上滴加1~2滴乙醚或氯仿,迅速塞入麻醉瓶口,0.5~1min左右大部分果蝇即被麻醉落入瓶底,摇动麻醉瓶,全部果蝇震落瓶底,之后立即将果蝇倒在白瓷板或玻璃板上,用毛笔小心拨动观察.如果用于杂交,翅膀外展的果蝇不能使用.3 辨认果蝇成虫雌雄个体45为了保证果蝇杂交试验材料的充分供应,必须保存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果蝇原种.①.原种要纯.每次转移培养基都要严格检查有无混杂,如发现同一原种群体内有其他类型,应立即丢弃,以保证群体的纯度.②.每隔2~3周换一次新鲜的培养基,每瓶4~8对,每一原种至少保留两套,并注明类型和转移日期.③.平时保存可放在生化培养箱内湖哟恒温培养箱内,温度调至15~180C.扩大培养和实验时将温度调至20~250C,以便加快生长繁殖.夏季高温时,最好用可制冷的生化培养箱保存原种.6保存,因培养基较稀,可延长培养时间.两种培养基也可都用苯甲酸而不用丙酸.。
实验二果蝇培养、生活周期观察及其多线染色体制片服部平次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2班1组摘要:果蝇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的应用在遗传学上,用来研究遗传特性和基因的特点。
实验室里常用腹黑果蝇进行研究,我们培养的果蝇主要是研究它的生活周期以及观察它的多线染色体,我们把培养瓶放到培养箱里,隔几天去观察它的卵、幼虫、蛹,记录它的生活状态。
实验表明,果蝇的繁殖量很大,生活周期极短,它的多线染色体较常染色体大,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
关键词:果蝇培养基多线染色体生活周期引言:果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生物,在实验室饲养也比较简单。
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主要有四个重要特点,其一,果蝇的生活周期十分短暂,两周左右基本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交替;其二,果蝇的产卵量比较多,可作为一个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其三,果蝇的性状表现丰富,突变类型多;其四,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十分巨大,便于观察。
果蝇三龄幼虫的唾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细胞的有丝分裂停留在间期,染色体不断复制但细胞不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体,比常染色体要大150多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试剂及实验设备1.1.1果蝇培养基配制1.1.1.1实验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通风橱、超净工作台。
1.1.1.2实验器皿:培养瓶、培养皿、玻璃棒、白瓷缸。
1.1.1.3实验材料:果蝇、全麦粉、琼脂、红糖、酵母粉、丙酸。
1.1.2 果蝇接种及培养1.1.2.1实验器材:毛笔,载玻片,显微镜,麻醉瓶,培养瓶,白瓷板,恒温培养箱1.1.2.2实验材料:雌雄果蝇1.1.2.3实验试剂:乙醚1.1.3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1.1.3.1实验器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镜,显微镜1.1.3.2实验材料:果蝇的三龄幼虫1.1.3.3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1.1.4果蝇生活周期观察1.1.4.1实验器材:载玻片,解剖针,显微镜1.1.4.2实验材料:果蝇受精卵,三龄幼虫,蛹,雄果蝇[1]1.2实验方法1.2.1 果蝇培养基设计1.2.1.1培养基配方麦麸或全麦粉(85%标准粉加15%麦麸)11g、红糖15g、琼脂0.9g、酵母粉1.7g、丙酸0.67ml、蒸馏水100ml1.2.1.2培养基成分的作用麦麸或全麦粉:用于建构果蝇生长与酵母菌繁殖所需环境红糖:用于为酵母菌繁殖提供原料琼脂:用于固定与培养酵母菌酵母粉:用于作为果蝇培养所需食物丙酸:用于防腐杀菌1.2.2果蝇培养基配制全麦培养基的配制:A.将红糖和琼脂粉放入白瓷缸中,加入190ml蒸馏水煮沸溶解。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一、实验目的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
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
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2、果蝇的雌雄鉴别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三、动物与器材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1、果蝇培养基配制(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
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