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4.4 谁先迎来黎明----刘约翰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17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体会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一、成功之处1.从一堂传统的简单说教课到一堂现代媒体多方参与下的大空间跨度的观察课,是一次大胆的目标定位尝试。
二幅图、三段简单的文字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花不了15分钟时间就能上完本课,但总显苍白无力、无处是从。
从大单元的结构体系来重新定位本课的目标:大空间跨度的观察课(观察时差现象、同一时刻世界上同不地区昼夜现象的存在),是对本单元以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探究提供的最有力的科学证据。
2.借用现代媒体进行大空间跨度的观察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的最有力举措。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对时差存在现象的观察体验,大空间跨度的观察在我们已有的条件下没法直接进行观察,如何寻找有效途径让学生得以直观感受体验成为教学难点突破的重点。
现有的现代信息网络媒体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感受现场直播、利用网络摄像头进行实时间接观察体验是效为有效的途径。
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度过整节课,科学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3.学习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为生活服务,借用综合性的生活问题为科学课堂教学添彩。
设计去英国旅游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感悟到时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是对本课内容进一步的巩固、运用和延伸,是对生活科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4.在学生已有科学前概念基础上建立相对正确的科学概念,是学生科学成长的一个必然经历。
不以简单的说教为目的,也不受世界时区图所拖累,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感受时差、时区、北京时间等科学概念,让学生自己在感悟中建立自己的、相对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不足之处1.直观观察还显不够到位。
感受现场直播、利用网络摄像头进行实时间接观察体验总还是单方面的,如果能从师生中寻找到远洋的亲戚资源,利用QQ进行实时网上视频、语音聊天,教师辅助多媒体及时进行现场切换,模拟现场直播,让学生自己和远在地球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实时交流、观察,学生的直观体验会进一步加剧,效果会更为理想。
2.教师提供的直观的录像资源略显不科学性。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探究的重点。
本课是在基于学生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亲身模拟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从而解决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及它们之间的日出相差几小时等问题。
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经探究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规律,老师也让学生事先收集地球的自转形成等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课堂上利用模拟游戏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了对有关谁先迎来黎明现象的浓厚兴趣。
虽然我们是农村小学,但本节课所需的教具我校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
教法:由于学生刚学完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的自转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启发式教学法。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通过相对运动推导地球自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力。
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理解相对运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亲身模拟游戏理解相对运动,从而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难点:通过分析地球自转现象,探究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差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有5张“北京(东)”、“乌鲁木齐(西)”字样卡片;5张“太阳”图片;跟地球自转有关的书籍;有关时差的录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地球自转的信息。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1、播放一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的视频(2014年6月12日下午5点在巴西举行世界杯开幕式,此时是北京时间6月13日的凌晨4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世界各地都会同一时间迎来黎明吗?(生质疑)3、课件展示:让学生看地图并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地方;说一说它们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板书:北京(东)乌鲁木齐(西)4、再让学生猜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四单元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执教:昆明市五华区莲华小学李晓青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与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以及认识了地球在自转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
初步认识世界时区图,了解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学情分析五年级下学期的孩子经过了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在想象、推力、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能够初步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但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好在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因此教学中应多应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四月二十二日在建水教学本课时,是在课前不见学生且跳过了前面三课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本课教学的。
因此教学中主要采取模拟、再现、体验、讲解相结合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
教学难点:地区之间时差的认识。
教具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即时贴若干片。
教师准备:转椅一把、课件、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钟面一个。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自转这一方面,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从而达到理解地球自转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日记本、画笔、彩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让学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以及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谁先迎来黎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4.4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主要讲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以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能解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及其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昼夜交替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一: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
3.探究活动二:分析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讨论,得出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4.知识拓展:介绍地球自转的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总结提升: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作业布置:设计一份关于昼夜交替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
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
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
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和成都谁先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