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序曲
- 格式:docx
- 大小:13.15 KB
- 文档页数:2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序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难点: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锣鼓、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1.师指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2.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出课题《春节序曲》。
(设计意图:一上课,便以热闹的场面、欢快的音乐展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情景,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愉快的春节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
从而也激起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热情。
)3.简介管弦乐。
4.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乐。
)[注:在上述环节中,录像画面一直演示,乐曲一直轻声播放。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
)二、整体欣赏,划分段落。
1.学唱主题音乐。
2.整体欣赏,想想:(1)乐曲情绪的变化线?速度变化线?节奏变化线?(2)想想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欣赏时,生边和师随音乐哼唱主题]3.听后回答:(1)乐曲情绪线、速度线、节奏线?(2)乐曲分几部分?曲式结构?(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几条?(设计意图: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来认识各部分音乐。
)三、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2.欣赏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赏,分别用a.b.c.表示。
)(1)欣赏a:1)听前提问:乐句在演奏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2)两句在演奏时,仿佛两个人在干什么?3)绘了怎样的场面?4)分两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2)欣赏b:1)b与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2)你在音乐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3)欣赏c:1)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上有什么变化?2)一次比一次热烈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设计意图:这三部分都围绕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一年又一年春节序曲
岁月如梭,转眼间春节又至。
人们家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街上巷间,红红火火。
欢声笑语,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准备年夜饭。
厨房里传出阵阵香气,菜肴的香味扑鼻而来。
大人们忙着切菜煮汤,小孩们则在一旁观摩学习。
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时刻,围坐在一起,笑声不绝于耳。
初一清晨,家家都起了个大早。
穿上新衣,家人们准备拜年。
簇拥着孩子们,辈分有序地向长辈拜年。
一串串祝福的声音回荡在屋子里,喜气洋洋。
一家老小团聚的时刻,也是人们向亲人表达爱意的时刻。
春节期间,庙会喜闹热鬧。
人们穿梭于巷弄间,品味着各种美食。
灯笼高高挂起,彩灯点亮了大街小巷。
传统表演和游戏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满怀欢笑地投入其中。
夜幕降临,人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烟花表演。
绚烂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点亮了漆黑的天幕。
人们仰望着,目不转睛,心中充满着对美好的向往。
春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让人流连忘返。
走亲访友,交换新年祝福和红包,一场场喜庆的盛宴将人们的心紧紧相连。
岁月年华,春节序曲一年又一年,时光的脚步总是那样匆匆。
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春节的温暖与喜庆永不减少。
《春节序曲》艺术鉴赏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是中国当代交响音乐中的珍品,作为一部以春节为题材的交响乐作品,常常被演奏于春节期间的音乐会上。
这首音乐作品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欢快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元素而闻名。
它成功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首曲子在结构、旋律、节奏和情感上都具备出色的艺术品质,让听众深受感染,仿佛置身于春节的热闹庆典之中。
(一)背景《春节组曲》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第一乐章"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
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其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再由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
(二)结构首先,《春节序曲》采用了典型的交响乐曲结构,分为引子、主题的展开、中段的变奏和终曲。
这种结构为听众提供了音乐作品的逻辑和统一性,使得整个曲子更具完整性。
引子部分以婉转的旋律和渐强的音乐元素开启了音乐之旅,引领听众进入春节的氛围。
主题的展开部分充满了活力,以欢快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为春节庆典增添了兴奋的情感。
中段的变奏则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如二胡、笛子和锣鼓,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最后,终曲部分将整个曲子推向高潮,结束时以强烈的音乐情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旋律《春节序曲》中含有一系列明快而悦耳的旋律,这些旋律充满了欢乐和生机。
通过不同音乐家族的乐器,如弦乐器、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传达了春节的喜庆和欢快。
这些旋律流畅而多彩,使听众仿佛沉浸在春节的独特音乐氛围之中。
(三)节奏此外,曲子中的节奏元素也是其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春节序曲》的节奏明快、有力,贴合了庆典时刻的氛围。
锣鼓的敲击和各种打击乐器的声响为曲子增加了律动感,使人不禁跟随着音乐的鼓点跳动。
1《春节序曲》《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
作于1954年至1955年。
这一乐章广受人们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它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节奏鲜明热烈,生动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景,乐曲的结构是再现复三部曲式。
第一大部分音乐包含两个主题,他们循环变化出现。
第二大部分的音乐是四四拍,中速,采用陕北秧歌调,《二月里来打过春》的音调,音乐抒情优美,亲切动人。
第三大部分是第一大部分的缩减再现,乐队全奏,乐曲在欢乐沸腾的情绪中结束。
2《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由马耀先完成初稿,李中汉参加修改并添加了华彩乐段和钢琴伴奏。
乐曲以通俗朴素的音乐语言和豪爽、奔放、流畅的乐思展示了新疆人民欢欣畅快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音乐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乐曲采用A大调,四二拍,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乐曲在两小节引子后呈示出主题。
渲染出欢快活跃的气氛,绘声绘色的表现了新疆春日的景色,和人们欢欣畅快的情绪,第二部分,乐曲转入D大调,表现了人们打起手鼓尽情舞蹈的欢乐场面。
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小提琴与钢琴同时在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
3《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是一首著名的山东民间乐曲,具有北方吹打乐紧凑明快的特点,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
这是一首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热爱,对劳动生活回忆的优秀的民间管乐曲。
在乐曲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布谷鸟、鹁鸪鸟、小燕子、山喳喳、黄雀、画眉、百灵鸟、黄蜡嘴等禽鸟的叫声,还能听到公鸡啼鸣,它象征着黑夜的消逝和朝阳的初升。
乐曲包括两大部分,旋律部分和模拟部分。
4《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
乐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是一首独具特色的变奏曲。
乐曲第一段是引子及主题呈示部分。
李焕之《春节序曲》赏析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春节组曲》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乐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
作品的特点:《春节序曲》作为《春节组曲》的序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
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的场面。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将西方的一种趋势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一种精妙的构思。
尤其是电视春晚流行后,此曲也更加为人熟知了。
作品赏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
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
《春节序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
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
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
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
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引子: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C大调),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
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主题:中部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F大调),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再现部。
重复部分: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
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节序曲赏析今年是《春节序曲》创作55周年。
北美合唱协会将排练演出由金魏在此管弦乐曲基础上改编的合唱曲。
为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更好地欣赏和表现作品,特综合各方资料,结合管弦乐曲和合唱曲作一简单介绍,不妥之处,诚请斧正。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的管弦乐《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
《春节组曲》作于1955-1956年间。
作者曾在1943和1944年在陕北和当地群众欢度春节,感受很深。
《春节组曲》集中表现中国北方过春节的热闹景象。
全曲分四个乐章:《序曲》(大秧歌)、《情歌》、《盘歌》和《灯会》。
其中最经常演奏的是第一乐章《春节序曲》。
春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在西北地区,每逢春节就举行红火的秧歌舞活动,人们同歌共舞,互相祝贺。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
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
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
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
“秧歌”的开始和结束是大场,中间穿插着小场。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
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
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
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
《春节序曲》的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A-B-A1复三部曲式。
A段之前有一个引子(合唱中第1至第14小节)由乐队全奏“开场锣鼓”,以强烈的节奏、力度概括全曲节奏、情绪特征,将听众带进欢快热烈的大型群舞之中。
A段的音乐,包含有两个主题,据作曲家介绍,它们是由两首曲调相近的唢呐曲综合而成。
第一主题以不同乐器、不同力度的“问答”展示出富有陕北民间特色的舞曲(合唱15至35小节),旋律柔和、明亮,活泼流畅,音乐引人入胜,与前奏有鲜明的对比。
《春节序曲》表现的场景
《春节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它以欢快、喜庆的旋律,描绘了春节期间的各种场景。
这首曲子通过音符的巧妙组合,将人们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和热闹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春节序曲》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听到明快的旋律,仿佛是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年货的场景。
音符中充满了喜庆和欢乐,仿佛在告诉人们春节即将来临。
随着乐曲的展开,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开始打扫房屋、贴春联、挂灯笼,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乐曲中段,节奏开始变得欢快起来,仿佛是人们开始欢度春节的场景。
音符中充满了热情和活力,仿佛在描绘着舞龙舞狮、放鞭炮、看春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春节的喜庆和欢乐,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乐曲的结尾部分,旋律变得柔和而优美,仿佛是人们在春节期间互道祝福、团聚一堂的场景。
音符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仿佛在告诉人们春节是一个团圆和睦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节日。
总的来说,《春节序曲》以音符为画笔,描绘了春节期间的各种场景。
这首曲子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春节的喜庆和欢乐,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序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春节序曲》。
一、说教材《春节序曲》是李焕之先生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族管弦乐曲。
这首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热烈,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欢庆节日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乐曲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包括引子、A 部、B 部和 A 部的再现。
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乐器的组合等,将春节的喜庆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曲作为初中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但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还相对较少。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春节序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
能够听辨乐曲中主要乐器的音色,并说出其特点。
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分析、哼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达的节日氛围。
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和主题旋律。
2、教学难点分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特点。
理解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春节序曲》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春节序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韩世昌于1955年创作的一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以其欢快的旋律、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春节期间广泛演奏和传唱的经典曲目。
2. 作品结构:乐曲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①序曲;②恭喜;③闹元宵;④尾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春节序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及民族乐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节日气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及乐曲结构。
2. 示范法:播放优秀演奏版本,让学生感受乐曲魅力。
3. 分析法:剖析乐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
4. 实践法:分组练习乐曲片段,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
2. 欣赏:播放优秀演奏版本,让学生整体感受乐曲的氛围。
3. 分析:讲解乐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及民族乐器。
4. 实践:分组练习乐曲片段,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
5. 总结: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节日气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或演奏《春节序曲》的片段。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3. 学生能够表达出乐曲所传达的节日气氛和情感。
4. 学生通过学习,《春节序曲》,增强了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音频和视频资料:《春节序曲》的演奏录音和视频。
2. 乐谱:为学生提供《春节序曲》的乐谱,以便于学习和演奏。
3. 民族乐器:为学生提供各种民族乐器,以便于实践和体验。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安排为2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