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爱莲说》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爱莲说》知识汇总)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谥号“元公”,著《周敦颐集》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爱莲的原因,说说喜爱莲的道理。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
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甚蕃(f án ) 淤泥(y ū) 濯(zhu ó) 清涟(li án ) 蔓(m àn ) 亵玩(m àn ) 噫(y ī) 颐(y í) 鲜有闻(xi ǎn ) 隐逸(y ì) (一)重点词语1.甚蕃 (很多) 文体知识创作背景原文呈现字音字形词语汇释2.陶渊明独爱菊 (只,惟独)3.出淤泥而不染 (连词,表示转折) (沾染)4.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5.不蔓不枝 (长蔓延) (生枝节)6.香远益清 (更加)7.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立)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9.余谓菊 (我)(认为)10.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11.陶后鲜有闻 (少)12.宜乎众矣 (应当)(多)(二)通假字(三)一词多义1.之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
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爱莲说》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全唐文》。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七年级下学期《爱莲说》知识点总结(注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中心思想、重点句翻译、译文、练习)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被后人称为“濂溪先生”。
[蕃(fán)] 多。
[淤(yū)泥]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 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中通外直]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màn)不枝] 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
益,更加。
[亭亭净植] 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xiè)玩] 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 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鲜(xiǎn)] 少[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 人应当很多了。
宜,应当。
【通假字】可爱者甚蕃。
“蕃”同“繁”,繁盛众多。
亭亭净植“植”同“直”。
【一词多义】1.之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
但微颔之之:代词,代替人或事或物。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清濯清涟而不妖。
清:清澈。
香远益清。
清:清芬。
3.远香远益清。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2.文章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答案】①衬托。
作者用菊花进行正衬,用牡丹进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现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正文:一、简介爱莲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它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莲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爱莲说以其优美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起源与发展爱莲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以莲花为灵感,通过写诗、创作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莲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莲说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三、基本形式和要素1.诗歌:爱莲说中常常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歌富有韵律美,常常使用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2.音乐:音乐是爱莲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的旋律和声音通过美妙的节奏和和谐的和声,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3.舞蹈:舞蹈是爱莲说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舞蹈既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也可以通过舞台的设计和灯光效果来加强表演的视觉冲击力。
四、主题和意义1.赞美莲花:爱莲说的最核心主题就是对莲花的赞美。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高尚、纯洁、吉祥的象征,因此,爱莲说中常常用莲花来表达美好的品质和境界。
2.生活感悟:爱莲说不仅仅是对莲花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爱莲说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关怀。
五、经典作品赏析1.《蓮花三弄》:这是一首以音乐为主的爱莲说作品。
它通过美妙的乐曲和丰富的音色,传达了对莲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2.《楚美人》:这是一首以诗歌为主的爱莲说作品。
它通过婉约的词句和深情的表达,表达了对莲花美丽的称颂和对生活壮丽的赞美。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1.《蓮花三弄》音乐文件2.《楚美人》诗歌原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作者对其创作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权、表演权、录音制作权等。
2.知识产权:指人们在创作、发明等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益。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
晋陶渊明⑤独爱菊。
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
②可爱:值得喜欢。
③者:……的花。
④蕃:多。
⑤独:只。
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
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
②予:我。
③独:只。
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沾染(污秽)。
⑥濯:洗。
⑦清涟:清波。
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
②直:挺立。
③蔓:生藤蔓。
④枝:生枝茎。
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更加。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植:竖立。
⑨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
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
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少。
③闻:传闻。
④同:和……一样。
⑤宜:应当。
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爱莲说》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全唐文》。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说起《爱莲说》这篇文言文啊,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为啥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这篇文章的时候,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我呢,一开始还能跟上节奏,觉得挺有意思的。
可没一会儿,那些个文言文的知识点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向我扑来,把我弄得晕头转向。
先说这文中的生字词吧。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字,我老是记不住它的读音和意思。
每次默写,我都在这个字上栽跟头。
还有“亵玩焉”的“亵”,看着简单,写的时候就容易出错。
哎呀,当时为了把这些生字词记住,我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
然后就是那些个句式。
什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宾语前置,这些个语法知识简直要把我的脑袋搅成一团浆糊。
我就纳闷了,古人说话咋就这么多弯弯绕绕呢?再说说文章的翻译。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着简单吧?可真要准确又通顺地翻译出来,还真不容易。
我总是把意思翻译得乱七八糟,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不过,虽然学习《爱莲说》的知识点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有一些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为了记住那些知识点,我和同桌来了个比赛。
我们互相提问,看谁答对得多。
那场面,紧张又刺激。
结果呢,我居然还比同桌答对得多,可把我高兴坏了。
从那以后,我对学习这些知识点也没那么抵触了。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模仿《爱莲说》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这可把大家难住了,一个个抓耳挠腮的。
我倒是来了兴致,苦思冥想了好久,终于写出来一篇。
虽然比不上周敦颐的大作,但也让我很有成就感。
现在想想,学习《爱莲说》的这些知识点,虽然过程有点艰难,但也让我收获不少。
它让我明白了,只要用心去学,再难的知识也能被攻克。
总之,《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就像一座山峰,虽然攀登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当我站在山顶俯瞰风景时,才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我和《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的那些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好笑又难忘啊!。
专题0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解析版)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篇1一、内容梳理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三、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中考试题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初中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
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
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
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
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
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原文与《爱莲说》翻译,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希望对于《爱莲说》原文及
翻译的学习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呢学习进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说”的文体特点。
二、字词解释。
1. 重点实词。
- 蕃: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独:只。
(晋陶渊明独爱菊。
)- 盛:大规模。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予: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染:沾染(污秽)。
- 濯: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妖:美丽而不端庄。
-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 隐逸:隐居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也。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噫:叹词,相当于“唉”。
- 鲜:少。
(陶后鲜有闻。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 一词多义。
- 之。
- 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 焉。
- 语气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兼词,于之,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清。
- 清澈。
(濯清涟而不妖。
)- 清香。
(香远益清。
)三、句子翻译。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5.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一、文学常识1.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宋代理学创始人。
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2.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还可以发表议论(重在议论)的文体。
二、原文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甚(2)蕃()。
晋陶渊明独(3)爱菊。
自(4)李唐来,世人甚(5)爱牡丹。
予(6)独爱莲之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不蔓(12)不枝(13),香远益(14)清(15),亭亭(16)净(17)植(18),可远观而不可亵(19)玩(20)焉(21)。
予谓(22)菊,花之隐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24)!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26)乎众(27)矣(28)!三、注释(1) 之:的。
(2) 甚:很。
(3) 蕃:多。
(4) 独:仅,只。
(5) 自:自从,从。
(6) 甚:更,特别。
(7) 予:我。
(8)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9) 染:沾染。
(10) 濯:洗涤。
(11)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12) 妖:美丽而不庄重。
(13) 蔓:生出枝蔓。
(14) 枝:生出枝节。
(15) 益:更加。
(16) 清:清芬。
(17) 亭亭:挺立的样子。
(18) 净:洁净。
(19) 植:竖立。
(20) 亵:亲近而不庄重。
(21) 亵玩:玩弄。
(22) 焉:相当于“呢”。
(23) 谓:认为。
(24) 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25) 噫:相当于“唉”。
(26) 鲜:少。
(27) 宜:当然。
(28) 众:多。
(29) 矣:相当于“了”。
四、译文水中、陆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开始,世上的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爱莲说常考知识点爱莲说常考知识点归纳《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爱莲说常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爱莲说常考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托物言志。
2、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爱莲说常考知识点归纳二:文言词语【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爱莲说常考知识点归纳三:课文理解: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文中提及“菊”和“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以菊来正衬莲花,象征隐居避世的人;以牡丹来反衬莲花,象征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人,更好地表明了作者对追名逐利恶浊世风的批判和对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君子品格的赞美。
3.“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大全《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1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全文翻译正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蕃,多.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染:沾染(污秽);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啊” 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指隐居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
2、益:副词,更。
3 、植: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宜:应当独:7、只,仅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