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创作 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3.48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影创作》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2.1 课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影视作品的技能,尤其是在影视创作的几个重要环节,强化学生的能,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更深刻的认知。

2、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影视作品尤其社会文化特征,要培养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创作有新意的影视作品。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微电影这一影视艺术形式的拍摄手法,更加深刻的认知微电影的艺术特征,从本质上认识理解微电影。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

《微电影创作》这门课程实验课程的特点是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相结合,突出几个知识点的强化和几项关键技能的培养,在实验设计与学生创作的过程中,严格监督检查,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避免拍摄完成之后无法全面修改的情况发生,实验设计上要尽量力求明确,学生明确实验具体内容和目的,必要时教师要给予实验范例,包

括实验设计与实验成果,以便学生更好的受到启迪。实验还处于不断完善设计的阶段,在学生创作的基础上,积累实验的经验,会对今后教学起到激励的作用。

2.3教学方法

主要指CDIO教学、翻转课堂、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传统授课等教学方法,并说明具体的做法及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1、采取任务驱动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运用。重视理论学习与微电影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设置有阶段性的综合实训,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达到“教、学、做”的统一,以利于学生能力的增强。

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掌握

围绕作品创作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独立完成作品创作的实践工作,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4.案例设计

采用CDIO教学、翻转课堂、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必须按相应教学方法的思想设计覆盖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相应的教学案例。

主要描述本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目标、解决的问题、覆盖的知识点,如何体现知识的集成性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微电影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创作时间的能力。

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视听语言的基本知识点去创作,能够对微电影的内容,角色塑造、情节设置,微电影的类型与风格,微电影结合的社会思潮与社会文化都有比较专业的分析。

解决的问题:解决学生在独立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通过重点创作方向的设置,找到未来创作的思路,为后续创作类课程打基础,主要解决学生创作思维简单,故事线索简单,叙事方式的单一的问题。角色塑造能力弱的问题,要在赏析中提炼创作人物的手法,针对拍摄和后期制作方面的不足,要结合影视视听语言分解练习提高。

具体要与培养方案中的翻转、创新、实践和案例对应起来。

CDIO

构思(Conceive):作品的主要叙事风格

设计(Design):作品的试听表现手段

实现(Implement):拍摄、取景、特技

运作(Operate): 拍摄、研讨、调整修改

5.作业设计

针对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主要写明布置作业达到的目的与要求,题量、题型要求等,加大专题研究和研究性、综合性大作业的比例,设计知识集成度高的反映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的大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1、研读所要创作微电影的剧本,进行剧本创作。

2、创作故事版。

6.考核与成绩评定

6.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结束,撰写实验报告,由指导老师进行考核,评定成绩。成绩考核分为四个等级,标准如下:

1.优秀(90 分以上)

2.良好(70-89 分)

3.合格(60-69 分)

4.不及格(60 分以下)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览表

6.2 考核评价的标准

阐述所采用的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内容和评价标准。采用考试方式要阐明题型的设计、知识点和能力评测点所占的比重等标准。

应从目前的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所描述的内容,详细阐述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如何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支撑。

采用项目实践或报告答辩方式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