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4
⾳韵学常识⾳韻學常識⼀、概述1、什麼是⾳韻學⾳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韻學”。
是中國傳統語⽂學的⼀個⾨類,是研究漢語語⾳古今沿⾰的⼀⾨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學(⼩學)包括⽂字學、⾳韻學和訓詁學。
2、⾳韻學的研究物件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進⽽瞭解語⾳的歷史變化。
3、古⾳韻的歷史分期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以《詩經》⾳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唐宋時代語⾳,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元·周德清《中原⾳韻》為代表。
4、⾳韻學的功⽤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A、明語法:⾳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
如,孟嘗君怪其疾也,⾐冠⽽⾒之,⽈:“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guàn,動詞,‘戴(帽⼦)’”。
如字:“yī,名詞,‘⾐服’;guān,名詞,‘帽⼦’”。
⼜如:“Contrast,重⾳在前,名詞,‘對⽐、對照’;Contrast,重⾳移後,動詞,‘使對⽐、使對照’。
”(詞法上的屈折變化)B、知構詞:通過語⾳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
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a、“望洋興嘆”,《論衡·⾻相》:“武帝望陽”,《莊⼦·秋⽔》:“望洋向若⽽歎”。
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迷惘直視的樣⼦。
b、“猶豫”,解釋1:猶是⽝名。
⼈將⽝⾏,⽝好豫在⼈前,待⼈不得,⼜來迎候,如此往還,⾄於終⽇。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顏之推《顏⽒家訓·書證》)。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学习要点
一、音韵学的三个分支: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
注意:元明时期兴起的北音学以及近代和现代语音学研究的是另一个语音系统,不属传统音韵学的内容。
二、中古语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要求:1、背熟教材1049页的三十六字母表。
2、理解“五音”“七音”“清浊”等概念的含义。
一百六十三韵、二百零六韵、一百零六韵(1077-1079页)要求:1、理解分韵的出处2、理解韵部和韵母的不同。
3、韵部和声调的关系。
4、平声分为上下的原因和意义。
5、理解韵部按韵尾不同而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掌握用方言韵尾短促的特点确定入声韵的方法。
四声要求:1、理解并能举例说明古今对应关系: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2、运用中古圣母和现代声调对应的规律,以现代方言声调的阴阳来分辨中古声母的清浊。
三、上古语音知识
1、建立科学的语音史观,批评“协音说”的错误。
理解陈第、古音学、《毛诗古音考》的地位,背熟“古音学宣言”(1052页)。
2、理解古韵分部的“系联”法;略知各家的古韵分部。
理解段玉裁“古同声者必同部”的观点,掌握《古韵三十部常见谐音表》的用法。
3、简单理解古声母理论:娘日归泥、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教材1055页)
4、略知二十二声母、三十韵部的概念和关于声调的论争(教材1057-1058页)
四、古书读音问题
1、理解几个概念,要求能举例说明:音随意转、四声别义、读破、破读。
2、区别“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
三十六字母所谓字母,就是汉语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字母)分为五类,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称为“五音”。
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
浊音、清音:音韵学家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纽(声类)叫做“浊音”,把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纽叫做“清音”。
(声纽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声母)(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
相传出于僧守温,温亦唐末沙门也。
司马温公《切韵指掌图》,言字母详矣,初不言出于梵学。
至郑樵作《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乃始尊其学为天竺之传。
今考《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
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
华音疑非敷奉诸母,《华严》皆无之。
而《华严》所谓二合三合者,又非华人所解。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者非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九八页,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梁书·庾肩吾传)《康熙字典》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上古声母字母后“h”送气音。
“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
王力《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
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
同纽为双声。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
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参考书:王力《汉语语音史》34页、王力《同源字典》13、18页。
就古汉语学习来说,掌握上古音最重要,用处最多。
我国古代的音韵学名著《守温三十六字母》《守温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古代的音韵学名著,它所确定的三十六个字母,在一千多年中一直为后世音韵学界所沿用。
本文拟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对其作一浅析,从而兼及我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得失。
为便于表述,所引字母一律按今音解读,并采用现行汉语拼音方案所定字母读音及拼式注音。
一、《守温三十六字母》考此书原名《守温三十六字母图》,其书名见于《玉海》称:“守温有三十六字母图一卷。
”但早已失传,只是在后世的一些音韵学著作中不断被提到和采用,故流传至今。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复在其《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附录》中有这么一段话:前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中有一个写得很坏而且很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字,可并没有标题。
这就是他的字母图残本不是,我们无从知道。
有用没有用,也难于断定。
我现在把它的主要部份抄出如下: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娘日是舌上音牙音见君溪群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引自王力《汉语音韵学》。
下同。
)这就是笔者现在所知道的关于守温三十六字母的最早信息。
但散见于各书、获得多数音韵学家共识并流传至今一直称作“守温三十六字母”的是如下的一些字:见溪群凝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晓匣影喻来日笔者将上述三十六字与刘复抄录的三十一字比对后发现,在刘复所抄三十一字中有“不、芳、君”三字是上述三十六字中所没有的,笔者疑是后世的人将“不、芳”改为“帮、滂”所致。
按“不”和“帮”的声母相同,都是b(玻);“芳”和“滂”的声母按今音虽分别是f(佛)和p(泼),但都是唇音,发声相近,也许古音或古人认为是同一个辅音(声母)。
至于“君”字被改为何字,因系残本就不得而知了,笔者只能从它的排列上推断是被删掉的字而已。
不过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也有采用“君”字的。
音韵学名词【古音】指中国周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
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
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
【五音】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五音对朝鲜和日本的音韵体系影响很大。
【叶音】读“协”音,也称叶韵,叶句。
“叶”也作“协”。
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来的。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周秦两汉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
例如:朱熹在《诗经‧召南‧行露》二章与三章是这样改变发音的;第二章谁谓雀无角(觉韵古岳切,朱叶卢谷反)何以穿我屋(屋韵乌谷切)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朱叶音谷)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烛韵鱼欲切)室家不足(烛韵即玉切)朱熹认为这篇诗应该每个字都押韵,但是他用自己的发音念,「角」和「家」不押韵,所以他改变了这两字的发音。
第三章谁谓鼠无牙(麻韵五加切,叶五红反)何以穿我墉(锺韵馀封切)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叶各空反)何以速我讼(用韵似用切,叶祥容反)虽速我讼亦女不从(锺韵疾容切)相同道理,朱熹又改变了「牙、家、讼」三字的发音,却造成了「家」在此两章的发音不同。
相同句子中的字,却有不同发音,这是相互矛盾的。
叶音事实上是对上古汉语韵部的一种误解,到了明清,开始对上古韵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汉语中可以押韵,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
【古纽】: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声母。
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里,古纽一直不象古韵那样受重视,成就也没有古韵那样大。
这主要由于材料缺乏。
到目前为止,研究古纽主要利用5种材料,即: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最先从事古纽研究的学者是清代钱大昕,以后有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他们先后提出不少有意义的见解。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理学大师朱熹朱熹, 理学, 大师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
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
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
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
”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衰治乱,应时合变”。
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
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父就去世了。
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经籍。
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
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40天。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国学大道场- 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守温字母, 诗词音韵, 拼音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一向著名说法说,我国最早的字母是唐代僧人守温所创。
有实物书证的是守温30母,更流行与著名的36母是守温自己后来的升级版还是宋代后人的升的级,学界多倾向于后者。
36母究竟是什么?有的说是字母,有的说是声母,恐怕都是从某一角度看的说法,还需要多方面看。
36母实际是36个特选与有特定顺序的汉字,汉字怎么可以叫字母呢?字是形音义的三合一体,西文的字母是不管音义只从形看的字形结构元件,36母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字母。
音的构成结构分析有多种角度多种方式,西方字音结构分析有音节与音素这样两个层次的划分,字音的音节又分单音节与多音节,音素有辅、元音两类等划分。
汉语字音的分析有声韵母两分法,反切上下字两分法等。
既然都是对语音的分析法,必然有许多共性。
但因着眼有所不同,又可能有些不对等不重合的地方,不便生搬硬套。
并且一些两分法中,有的可能出现两难全的鸭嘴兽问题。
三峡码(S码)系统中有几套汉语的语音分析归纳方案,如声介韵三拼的简拼38音,简拼64字简式反切音节字母拼,现代普通话音韵分析归纳的诗词曲艺18韵体系(见《三峡学刊》1997年1期《音韵体系补白》一文)等。
在得出这些系统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中古音36母的再认识,如用S码简拼38音与简拼64音及S码18韵跟守温36母对比等。
在S码64字简拼中,汉语拼音方案的21个声母和“衣乌迂”三个介母这24字及26个声介合母叫前音字,其余14个韵母叫后音字。
下面与36母对照表中就列出了24个前音字。
因S码怀疑36母不是一般说的字母而是想概括汉语声韵母的音母,是字音之母而不是字形之母。
要确定这一点,方法之一就是与S码上述几种声韵系统进行比较。
为什么用反切上下字(简拼前后音字)而不是用辅元音音素分析36母呢,因为上古汉语才可能有复辅音,中古和现代普通话已没有或几乎没有复辅音,汉字字音中的辅音都与元音拼成单音节字音出现在话语中,没有单独是辅音的字或符号。
而西语中辅音不连元音出现在语音文字中是相当普遍的,有现成的辅音音素符号,如英语SPRING(春)中相连的辅音SPR。
因此对于已没有复辅音的中古音36母,用辅元音分析不如用汉字表示的声韵母或反切上下字分析简便。
汉语韵母与西方元音是大同小异的概念,便于相互对照分析。
至于汉语声母,S码认为它与西方辅音不是全等对应关系,只是与声母有部分对应关连。
从古书反切“脸,力冉切”,“脸,良冉切”等来看,只能取上字“力”或“良”中一段辅元音拼的音节当声母而不能只取“力、良”的辅音来与下字“冉”的元音相拼,因此声母不全等于辅音,而是有三种可能的复合概念,这三种可能是,1、单音节字音(如“脸,力冉切”中的“力”);2、一段辅元音拼出的音节(如“脸,良冉切”中“良”音里的声介合母L)I;3、一个辅音音素。
我国古代没有辅音这名称或符号,并不是说古人不如西洋人聪明发现不了辅元音音素拼。
古人早已懂得辅音,只是因没有单纯是辅音的字与符号,想了个巧妙的替代办法而没有去制定辅音与元音符号,就是用现成的汉字来表示辅音与元音,因为汉字就是辅元音构成的单音节,就有只是元音的汉字,便于用汉字表示辅元音。
如宋代普通话中认为“东翁同宫”是含有共同的韵,因此宋代平水韵中上平声“一东二冬”的第一韵中就有“东翁同宫”等字,我们现在说的“翁”韵在平水韵中不是叫“翁”韵而是叫含有辅音的“东”韵。
因此古书中的韵目或韵的名称不一定是韵,只是含有该韵。
又如平水韵中的下平声韵有一先二萧等,先韵中有“先前川船”等,并不是说“先”是韵而是说“先前川船”中含有一个共同的今天说的“安AN”韵,但“安”字却是收在平水韵的上平十四寒中,因它是阴平声。
既然声韵母可以用汉字来表示,守温字母的36个汉字是不是表示声韵母的字呢?是只表示声母的声母表还是只表示韵母的韵母表?或者是既表声母又表韵母的音母表?究竟是什么或是哪一种,只要对守温36母进行声韵分析,就有可能得出结论或线索。
这36母的传统顺序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晓匣影喻、日来。
但古音今音肯定有较大流变,而我们很难断定守温时代各字通用音或方言读音究竟是怎样,也就难以准确断定36母是否只是声母而不是概括当时声韵母或声韵母兼容。
但是可以用今音和几率分析来推测各种可能性的大小。
因此S码把36母导入今音今韵框架中,来看古今字音异同几率与声韵母概括机率。
反切上下字(前后音字)与声韵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圆域,是相交二圆而不是重合或相离二圆。
因此S码用的今音框架是二者优选的,是S码简拼24个前音字和17个简拼韵母构建的矩阵。
下面是这方阵的分列形式,36母今音分别与24个前音字和17个韵母的对照。
36母按今音今声归类(左端是今音24个前音字,其后是含有该前音字的36母)不:帮并扑:滂木:明夫:非敷奉得:端定特:透讷:泥娘乐:来个:克:核:几:精见七;群清夕:匣晓心邪溪支:照知澄尺:穿床彻十:禅审日:日子:次:从四一:影疑五:微于: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汉语拼音方案的21个声母和“衣乌迂”三个介母,大部分或80%包含在36母中。
只有“歌克核子思”这5个没对上号。
没对上号的这五个可能是当时字音与今音不同,如“个”与“几”可能当时同声,“克”与“七”可能同声,“四”与“十”可能同声。
若守温和尚是这种口音,则36母不只是概括进80%的声母,而是更全的声母表。
下面再来看韵母的情况,见下面的36母按今韵的归类表。
36母按今音分韵归类(左端为今韵,右为36母中的字)一:泥溪疑五:敷于:喻啊:匣艾:来安:端见禅穿昂:帮滂娘床袄:晓照额:彻诶:非微二:恩:并心审群嗯:明奉定澄精清影也:邪喔:偶:透翁:从日:知日上述今音17韵中,“二”这儿化韵主要用在曲艺中,一般诗词中不用。
除这以外,只有一个“喔”韵在36母的今音中没有字对上号,只占6%不符,这比上面的声母概括率还高几倍。
平水韵中也没有今音的“喔O”韵,今音的“喔O”韵与“额E”韵字很多是出现在平水韵中的下声的五歌,入声的七曷中,36母与平水韵一样没有喔韵但有额韵字,若这样看36母把今韵全都概括其中了,是相当完善的韵母表。
这样惊人的符合有点出乎S码的预料,守温大和尚竟然是能预知未来一千年的高僧!36母竟是预知概括了今音的声韵母的音母表而不是像过去认为只是声母表那样简单!,从古诗词的韵来看,尽管各地方言不同,古今音必有不同,但主要的韵、基本的韵共同度与稳定性极大,唐诗用今音读绝大多数也合韵。
因此36母可以说对古今韵母的概括度是极高的,说它是一张声韵母表不至于是胡说八道。
以36母最后三个的“喻日来”为例来逐个看,“喻”在今音中不是声母,是个韵母大户。
36母中还有“微疑影”在今音中是韵母而不是声母,难道在古音中它们全是声母吗?若其中有一个不是,认为它只是声母表之说就值得怀疑。
若它们不是声母而又跻身36母中,就可能是为了顾全韵母表被选入的。
“来”的今音是L声AI韵,在36母中找不到第二个L声的字,也找不到第二个AI韵的字,温和尚把“来”母请进来可能就有双重兼顾的用意。
类似的还有“从透”,C声ONG韵的只有“从”,T声OU韵的只有透。
因此“从透来”每个都是兼声兼韵的音母而不只是声母,承认了不是喻声而是喻韵,“来”不只是声而且是表中唯一的AI 韵,是来声来韵也就不至于见怪了。
那么夹在“喻来”二母间的日母,说它是身兼二任的日声日韵,也是可以的。
36母中的“穿床彻澄”今音中是同声母CH的,它们古代可能不是声母全同,但也可能有的同。
若它们四爷子中有的是同声母而36母又不过是声母表,那么为什么同一个声母的字要选三四个呢?若已有与“彻”同声的“澄”,不要“彻”岂不更好。
但36母中今韵是额韵的只有“彻”这一个,它被入选似乎也透出了温和尚想周全韵母表的潜意而不是想只发明个声母表。
因此守温虽然没有发明汉字的构形字母,但的确发明了当时的反切最简注音字母。
发明了概括当时反切上下字声韵母的音母表。
用今音去看古音竟有这样高度的符合难道都是偶然的机遇吗?有一部分牵强巧合是不足为怪的,这样高的几率重合已足以说明推测的可能性概率大。
也不难看出,竟管古今与各地方言有较大差别,但基本声母与韵母一两千年来是相当广泛与稳定的顽强坚持在华夏大地上的,是华夏民族语言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