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7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了乘法运算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不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
2.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妈妈买苹果和香蕉,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例题1:计算 4 × (5 + 6)例题2:计算 7 × (2 + 3)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下面是我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一教案,为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所准备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过程。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教材第三单元《简便运算》的第八节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和理解。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30颗糖果,分成三组,每组10颗。
然后我让学生看,如果我把这些糖果分成两组,一组10颗,一组20颗,那么每组的糖果数量有什么变化。
2. 讲解乘法分配律:通过上面的实践情景,我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指的是:a×(b+c) = a×b + a×c。
3. 例题讲解:我拿出一个例题,比如25×(8+4),我让学生先尝试计算,然后我再讲解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他们在课堂上练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5. 小组合作:我让学生分组,每组出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然后其他组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 = a×b + a×c,并在旁边列出几个例子,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a) 36×(8+4)b) 25×(8+4)c) 48×(5+5)2. 答案:a) 36×(8+4) = 36×8 + 36×4 = 288 + 144 = 432b) 25×(8+4) = 25×8 + 25×4 = 200 + 100 = 300c) 48×(5+5) = 48×5 + 48×5 = 240 + 240 = 48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教案:《乘法分配律》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能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乘法分配律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性质。
2. 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乘法的性质和运算定律?二、探究(10分钟)1. 出示例题:计算(3 4)×5。
2. 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过程。
3.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4.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 b)×c = a×c b×c。
三、应用(10分钟)1. 出示例题:计算(6 7)×8。
2. 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简便性,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价值。
四、巩固(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学生互相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五、拓展(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
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强调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使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法则。
2.掌握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单的数学题目。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2.教学难点:实际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听取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整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讲授环节:2.1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在两个整数相加后再乘,或者先将两个整数分别乘,最后将乘积相加,运算的结果相同。
具体表现形式为:a × (b + c) = a × b + a × c或(a + b) × c = a × c + b × c2.2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在讲授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如果小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还买了4个橘子,每个橘子3元,那么他花费的总金额是多少?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小明买苹果的总金额和他买橘子的总金额:小明买苹果花费:3 × 2 = 6 元小明买橘子花费:4 × 3 = 12 元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小明购买水果总共花费的金额:3 × 2 +4 × 3 = 6 +12 = 18 元因此,小明买水果花费的总金额是18元。
3.练习环节:在练习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例如:(1)求5 ×(8 + 2)的值。
(2)求(10 + 3)× 4的值。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说教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中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从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学习入手,使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规律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五、说教法新课标倡导〃意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强调课程(学科)的育人价值;基于知识的教学,强调知识和知识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练习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六、说教学过程小学阶段,模型思想无处不在,而本课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
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运算律的表象特征,还应关注运算律的内涵和教学价值。
所以在教学运算律时,要让学生亲历建模的一般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
1、第一板块问题情境一准备模型:本节课先从植树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计算人数和植树面积两个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乘法分配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二节“乘法分配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学校要购买一些笔记本电脑,每台电脑的价格为6000元,如果购买8台电脑,需要多少钱?2. 讲解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出购买8台电脑的总价。
引导学生使用乘法分配律,将计算过程简化。
具体讲解如下:6000 × 8 = 6000 × (5 + 3) = 6000 × 5 + 6000 × 3 = 30000 + 18000 = 48000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例如:(1)25 × (8 + 4) = ?(2)36 × (7 2) =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超市有一款饮料,购买4瓶的价格为24元,如果购买8瓶,需要多少钱?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七、作业设计(1)7 × (7 + 2)(2)9 × (8 3)2. 答案:(1)7 × (7 + 2) = 7 × 7 + 7 × 2 = 49 + 14 = 63(2)9 × (8 3) = 9 × 8 9 × 3 = 72 27 = 4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知识点总
结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数:
(a+b)times;c=atimes;c+btimes;c或
(a-b)times;c=atimes;c-btimes;c
补充知识点:
2、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times;、+(-)、times;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3、 102times;88、99times;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知识点,能帮助大家
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课前思考】1.这节课一线教师难上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是这个地方?我们备课组课前对这节个课的不同版教材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是最难上的。
难上的地方在于以下两点:①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图——“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观察有困难。
情境主题图是二维图,学生要从“位置”与“颜色”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四个算式,再从四个算式中找出两组等式,继而构建起乘法分配律运算规律模型。
②通过“代数”构建“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
通过解决问题的四个算式中找出两组等式,再从两组等式中构建起乘法分配律运算规律模型,从“代数”建构“模型”特征,学生对其意义理解不透彻,因此不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2.这节课学生学习的认知障碍点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节课学生学习的认知障碍点在于要从解决“贴了多少块瓷砖”的四种方法中找联系,然后从解题思路相同的两种方法找等式,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一是找观察方法的障碍(位置与颜色)。
二是找等式的障碍,四种列式方法都是求“贴了多少块瓷砖?”,是不是四个算式都相等呢?因此,《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成了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障碍点。
3.针对上述的问题,上课者实现突破的依据是什么?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跟以往的教学相比,优势在哪里,创新点体现在哪里?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备课组在区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赵阳云老师的指导下,突出模型思想。
从“几何图形”发现“模型特征”,通过“形”找到“模”,通过“模”找到“形”,“形”与“模”相结合,有效打破这节课的“隔断墙”。
【教学目标】1.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2.能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学会用简单的推理能力方法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发现乘法分配律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培养会质疑、能合作、善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页《乘法分配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与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二、发现问题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某一墙面镶嵌的瓷砖,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指名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
生1: 3╳10+5╳10 生2:(3+5)╳10=30+50 =8╳10=80(块) =80(块)生3: 4╳8+6╳8 生4:(4+6)╳8=32+48 =10╳8=80(块) =80(块)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两个加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两个数的和与这个数相乘。
结果相同。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3、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指名汇报,引导小结: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作乘法分配律。
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可以写作:(a+b)╳c=a╳c+b╳c(课件出示)四、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主要涉及到乘法分配律。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比如5和3,然后问学生,这两个数相乘等于多少?学生可能会回答15。
我会接着问,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两个数,但知道它们的和是8,我们能找出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吗?这样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例题。
例如,如果有一个式子:(a+b)×c,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展开,得到a×c+b×c。
我会解释这个规律的意义和运用。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比如:(4+4)×5,学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得到4×5+4×5=40。
4. 例题讲解:我会用具体的例题来讲解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例如,如果有一个式子:5×(6+4),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得到5×6+5×4=30+20=50。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并用例题来展示它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1)(7+3)×5(2)10×(82)2. 答案:(1)(7+3)×5 = 7×5 + 3×5 = 35 + 15 = 50(2)10×(82)= 10×8 10×2 = 80 20 = 6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都比较顺利。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练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激励评价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励评价法则通过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店促销,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购买不同商品的价格。
2.新课导入:介绍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
3.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例题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4.讲解与练习:讲解乘法分配律的证明,并进行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进行拓展练习。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a × (b + c) = a × b + a × c1.计算混合运算2.简化计算过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5《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5《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性质,对于学生后续学习代数和数学分析等课程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于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可能刚开始接触,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具体例子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归纳总结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乘法分配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规律。
3.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和演示。
4.练习: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