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央文化区策略提报
- 格式:ppt
- 大小:37.11 MB
- 文档页数:151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
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
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
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
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
2008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
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
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
江苏建华建设有限公司武汉中央文化区K5地块汉街万达广场结构加固改造自评报告江苏建华建设有限公司二〇一三年一月九号一、前言1、本报告是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K5地块汉街万达广场结构加固改造工程施工质量自评报告。
2、本报告编写条件:以我公司对该项目的自检合格资料为基础,在我公司提出了验收申请报告后,根据监理工程师日常巡视、旁站、见证取样试验、平行检查、复查、资料审核等方式所掌握的情况,结合我们对该子部分的预检情况进行编写。
二、工程概况:武汉中央文化区K5地块汉街万达广场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于武昌公正路与沙湖路交汇处,场地自然标高为25.21-21.96m,相对高差为3.25m.本工程由六层上部结构和二层地下室组成,底层层高为6.7m,二层层高为6.0m,三层以上层为 5.4m。
建筑总高度为34.3m。
标准柱网尺寸为8.4mX8.4m,建筑物长度为218.636m,宽度一侧为84.0m,另一侧为119.20m。
本工程地下一层为超市和机械停车库,层高为5.7m,地下二层为车库及部分设备用房,层高为5.1m,地下二层有两条车道与邻近建筑J3相连,地下一层有人行通道与J3相连。
该楼因使用功能的改变需进行改造加固。
三、质量评估依据:1、业主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文件;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1999)(2006年版)4、《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7-2003)(2008年版)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7、《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规范》(JGJ116-2009)8、《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9、《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10、《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11、《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CECS146-2003)四、施工内容:区域划分:主体结构轴线(1-A~1-N/1-1~2-12)内为我单位作业面,附各分区划分图一期加固施工作业面:(一)梁、板、柱加固1、一区三层、四层(1-K~1-N/1-1~1-3)梁板拆除重新浇筑;2、负一层至三层标高12.620m处扩大截面柱加固;3、三、四层三区(1-A~1-G/1-1~2-7)扩大截面梁;4、二层三区(1-A~1-E/1-1~1-3)梁底粘钢;5、二层五区(1-K~1-M/1-9~1-10)楼板碳纤维加固;6、二层四、五区(1-A~1-H/1-4~1-10)预应力梁包钢,共三根;7、三、四层三区(1-A~1-D/1-1~2-8)楼板粘钢;8、四层一至四区(1-A~1-N/1-1~1-10)预应力加固;9、负一层标高12.620m处扩大截面柱钢马甲加固,每个节点都加固;10、13#楼梯(1-D~1-E/1-1~1-3)拆除新建;二期加固施工作业面:1、三、四层北中庭圆弧拆改2、7区二、三、四层(1-15~1-17/1-M~1-K)扶梯拆改3、4区一、二、三、四层(1-7~1-10/1-J~1-M)扶梯拆改五、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情况:(一)施工准备:1、组织技术人员了解设计图纸及业主意图,进行图纸会审;2、搭设临时设施,解决施工用水、用电;3、向施工员及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和质量技术交底,交代安全的重要性和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的重点;4、组织材料、设备、人员进场;与业主和总承包方进行协调,解决施工重点,避免冲突和发生矛盾;(二)施工顺序:1、资源准备—现场布置—施工生产—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工程竣工验收;2、由于本工程施工内容多,为合理安排施工,采用流水作业。
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在汉倾力打造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里程碑”——武汉中央文化区。
昨日,其规划方案初揭面纱。
武汉中央文化区项目位于武昌区东湖和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的几何中心,项目规划区域约1.8平方公里。
该项目去年12月开工。
今年,其中两大重点工程楚河、汉街开业。
2013年,文化旅游项目全部建成。
武汉中央文化区的投资建设,将革命性提升我市文化、旅游、商业、商务水平。
武汉中央文化区将建设的两大标志性项目——“汉秀”剧场和电影文化主题公园,邀请到3位世界级顶级艺术大师首度联手设计。
这3位大师分别是弗兰克·德贡,创作的“0”秀表演热演14年仍一票难求;马克·菲舍尔,先后担任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总监;高顿·多瑞特,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环球影城迪拜乐园等60余个知名旅游度假项目出自他手。
昨日,3位大师信心十足地表示,致力把武汉项目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业内朝拜的圣地”,吸引全中国、全世界游客专程为此来武汉观光旅游,使武汉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汉街打造“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汉街商业步行街,是武汉中央文化区的重要内容,位于楚河南岸,总长1500米。
整条汉街将囊括商业、美食、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集合200多个国内外一流商家。
汉街以民国风格建筑为主体,极具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其中,充分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打造“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万达广场位于汉街中部。
作为全国万达广场的旗舰店,这家万达广场将汇聚众多国内外时尚品牌,规划建设一个4万平方米的国际名品百货店,汇聚全球顶级奢侈品牌。
“汉秀”剧场:“红灯笼”演绎世界顶尖综艺节目.汉街东端建有“汉秀”剧场。
“汉秀”剧场建筑由马克·菲舍尔先生设计,建筑外形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红灯笼造型。
在“汉秀”剧场内,万达集团与世界最著名的美国弗兰克演艺公司合作,将打造超越目前世界所有演艺水平的综艺节目,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
武汉中央文化区作者:邵庆玲季杰琳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10期摘要:武汉中央文化区一期——楚河汉街是中国别具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本文通过对楚河汉街的规划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街;武汉;楚河汉街;规划1 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的基本概况武汉中央文化区位于武汉市核心地段,武昌区东湖和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
项目规划面积1.8km2,总建筑面积340万m2,是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倾力打造的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
2011年9月30日,楚河汉街开业,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m2,从开工到开业仅用8个月时间,建设速度创造业内纪录。
2 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的设计特色2.1建筑特色商业街的特色首先取决于街道及建筑特色,汉街采用了民国建筑风格,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精致的砖砌线脚、乌漆大门、铜制门环、石库门头、青砖小道、老旧的木漆窗户,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
同时,汉街将具有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在民国风格建筑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3]。
2.2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汉街设有5个以湖北地方历史名人命名的大型广场,分别为“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俞伯牙、钟子期),“医圣广场”(李时珍),“太极广场”(张三丰),每个广场按照广场主题布置一处整石雕刻的名人雕塑。
汉街的小吃餐饮方面还是穿插了武汉热干面等地方特色小吃,景观的布置以及地面的铺设都很好的体现了地方的文化特色。
2.3景观设计特色“楚河”贯穿武汉中央文化区东西,是文化区的灵魂。
楚河全长2.2km,连通东湖和沙湖,滨河景观绿化带设计颇具特色,驳岸的处理古朴自然,整体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交响互应,很好的体现了主题。
夜景的灯光设计极具绚烂,很好的照亮了楚河的景观带和和汉街的建筑群,成为城市夜景旅游胜地。
2.4公共设施设计特色公共设施是一个商业街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改善武昌老街区三道街环境,提升其文化价值的建议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街区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作为武汉市武昌区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三道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和风土人情,然而,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三道街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境整治不彻底、文化传承不足等。
为了提升武昌老街区三道街的文化价值,改善其环境,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环境整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 对老街区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工作,避免因时间的流逝和城市化的进程而失去其原有的文化特色。
2. 对老街区的街道进行改造,提升市容市貌,优化道路交通,改善步行环境和景观,增加绿化,改善排水设施,提升环境整体品质。
3. 加大环境卫生管理力度,增加环卫设施和绿化带,加强对老街区的垃圾分类和清理工作,维护整洁的街道环境。
二、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意产业发展1. 通过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方式,加强对三道街历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工作,唤起市民对历史街区的关注和热爱,增加城市文化的魅力。
2. 组织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赛事和活动,吸引文艺青年和创意人才,推动老街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老街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3. 支持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发历史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老街区的文化旅游业发展。
三、加强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1. 建设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设置历史文化教育展览馆和纪念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
2. 加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增设文化景点和主题公园,开放文化活动场所,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3. 加强对老街区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工作,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稳固性。
四、加强社区管理和社会参与1. 加强社区管理力度,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增加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武汉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更好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智库高质量发展,强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智力支撑。
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赛事场馆常态化利用等机制,打造12分钟文体圈。
推进长江数字媒体城、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武汉中心书城建设,规划建设武汉图书馆新馆。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供给。
培育和扶持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好武汉之夏、大学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木兰文化节、滨江之春、首义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
二、加强优秀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推进合理适度利用,传承城市文脉,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样板区。
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持续做好文物古迹、文化遗址、革命旧址、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利用工作。
推进盘龙城遗址公园建设,保护性开发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等历史片区,打造龟北片国际文化交往中心,争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积极参与和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落实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增一批非遗项目,建设一批非遗保护宣传展示基地。
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汉派文艺振兴,实施汉派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武汉戏曲艺术中心建设,扶持汉剧、楚剧发展,办好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戏码头”名家名团武汉行、荆楚名团聚江城、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琴台音乐节等重要节会,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打造“文艺汉军”品牌,努力建成区域性戏曲文化中心。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文化是城市地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地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地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地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地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地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地进程中,所发生地各种行为地成果总和。
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地构造———对宗教地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地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地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地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地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地体现。
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地水域文化、龟蛇二山地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地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地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地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地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地答卷。
武汉是著名地历史文化名城。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商文化和楚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地发展提供了深厚地底蕴和殷实地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地繁荣(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
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地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地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4.23•【字号】武政办〔2021〕40号•【施行日期】2021.04.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4月23日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激发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加速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文旅产业发〔2020〕71号)精神,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探索形成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武汉模式”,打造文化和旅游“武汉样板”,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需求,更好发挥文化和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建设示范效应较强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到2022年,全市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各1个以上,打造1—2个全国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新增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武汉文化和旅游发展形成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协调平衡的供需结构、更加健全的政策保障体系、更加优化的消费环境、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