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 格式:ppt
- 大小:876.00 KB
- 文档页数:22
人居环境理念人居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空间环境,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居环境理念也逐渐受到重视。
人居环境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科技创新和社交交流等方面,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安全和宜居的居住环境。
首先,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
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考虑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建设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同时,应鼓励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通过绿色发展,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能力满足其需求。
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建筑的节能和环保,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能耗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应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和循环利用,建设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地球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再次,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营造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城市。
可以通过建设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学习、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同时,应注重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人文关怀,可以创造一个人们喜爱、归属感强的城市。
最后,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可以通过智能化交通系统、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人居环境内容梳理
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垃圾治理: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推广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2. 厕所革命: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建立健全厕所维护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厕所卫生水平。
3. 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水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
4. 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 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
7. 社会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8. 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总之,人居环境整治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通过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通过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措施,提升农村整体形象;通过加强社会建设、绿色发展等措施,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考试重点-人居环境概论汇总一:名词解析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3.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4.规划定义: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8.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怎样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
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
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
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
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
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
人居环境的名词解释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们居住的环境。
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包括了住房、社区、城市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人居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住房应当符合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如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安全的居住条件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住房要求,年轻人可能更加追求时尚和便利,老年人则更加注重安全和便利。
因此,住房的设计和建设应当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一个良好的社区应当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友好的邻里关系和完善的公共设施。
在一个良好的社区里,人们可以找到归属感,与邻居们形成互助关系,并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同时,社区中应当有公园、健身设施、商业设施等便利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一个宜居的城市应当具备以下特点:良好的城市规划、高效的交通系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等。
城市规划对于人居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建筑布局和道路设置能够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和交通效率。
此外,一个宜居的城市还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文化氛围,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自然环境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应当包括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植被和干净的水源。
自然环境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还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放松和愉悦感。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
人居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提供舒适和安全的居住条件,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个宜居的城市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幸福感。
因此,改善人居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改善人居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1.1人居环境的概念1、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或者叫“人类聚居”,是指人类生存、从事生存、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和地球环境。
2、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1.2人居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生1、发展过程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起, 环境和生态平衡开始遭到破坏。
随着20世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兴起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迅速恶化。
学术界: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毒害。
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被人类关注。
1968年“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教授《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人类采取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方式首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民间:1970年,美国参议员 G·纳尔逊“地球日” , 尼斯·海斯响应并组织游行 4月22日全美的“地球日”。
联合国: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1992年6月3日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2、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7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 正式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并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宗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中,专设了“人类住区”一个章节,集中讨论了关于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的,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问题3、我国1994.3.25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个部分,并在其中设立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