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2
秦汉时期的城市布局设计两条超长的建筑基线,是秦汉时期华夏先民超绝测绘技术的表现,它们表明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有能力在上千公里的尺度上进行宏大的城市规划。
(图1)图1一、秦朝城市布局设计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随后秦始皇北逐匈奴,南平百越,把中国人视野里能占的地全给占了。
从此之后,秦始皇独孤求败,觉得自己要创造一个天上之国。
于是,秦始皇巡视天下的时候,在山东沿海修了3座宫殿,象征着秦国东面的3座大门,又修驰道联通九州。
后世赫然发现,秦始皇在山东修的3座宫殿,与秦都咸阳连成了一条长达900公里的超长建筑基线。
其中秦东门石与咸阳的中轴线在900公里的尺度上,与地球纬度的误差仅1°。
1993年10月,陕西文物技术保护中心又发现了汉代多个建筑按南北向连成了一条直线,近而发现西汉有一条长达870公里,与地球经线误差仅0.3°的南北轴超长建筑基线。
两条建筑基线分别以东边大海,北边大漠为起点,以地球经线和纬线为标尺,在长安垂直相交。
这是神的尺度,天国的尺度,正如汉朝给我们民族取的名字——汉,星汉也,天上银河也。
秦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纷争割据局面,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图2)图2秦朝疆域图二、秦朝城市布局设计风格秦的宫殿大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既显示了王宫的威严,又充分利用高台的有利地形建成几层楼阁式建筑,其都城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极点。
首先,秦国统一六国后,秦人普遍有一种霸气和豪情,在城市的建筑上也渗透着这种气势与精神,他们不想把自己束缚起来。
其次,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开拓性国家,秦始皇一生都在征战、征服,因此,他的都城建设也贯穿着这种理念。
第三,秦人认为,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住了强悍的匈奴人,其他的地方就已经非常安全了。
在秦国之后,有多个封建王朝都建都关中。
但不管是著名的汉长安城,还是以“世界王者之都”为理念进行规划设计的唐长安城,虽然均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但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方面,均与秦咸阳城判然有别—都没有秦咸阳城概念中那种囊括整个关中的磅礴大气,也比不上秦咸阳城的恢宏之气。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作为全国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在工业化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始终都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
建国近50多年来,辽宁城市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辽宁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城市化过程也明显趋缓,城市问题日趋增多,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辽宁城市化历程辽宁城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早期城市主要为军事职能,先秦两汉时期辽宁西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一些城镇,这些古城皆处在战略地位重要的自然、交通条件优越地区。
辽宁城市布局始于两晋,到明清时期形成雏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辽宁从1931年“9·18”事变后,便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因此,辽宁城市化产生之初就具有殖民地城市特征。
殖民地时期工业化引发了城市化。
日本统治者为长期霸占和掠夺资源的需要,从1932-1935年间,制定一系列城建规划,建成了大批工业、交通、港口城镇,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带建设了一批城市。
这一时期辽宁的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从城市分区与公用设施差别方面看,如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
建国之初,辽宁的城市化水平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8.1%,而全国为10.6%,高出全国7.5个百分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辽宁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人口膨胀,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发展缓慢。
计划配置生产要素,人口流动性差,城乡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低效运转,市场不健全,有城无市。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市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分割状况明显改进,城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截至2002年,辽宁共有设市城市31个(地级市14个、县级市17个)、19个县、8个自治县、56个市辖区、613个镇、302个乡、78个民族乡和558个街道。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得名由来2015-11-07学术中国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得名由来来源:青岛新闻网转载自:重视传媒编辑:学妹1华北和东北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郸——城市名押an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单”意思是山脉的尽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长治——长治古称上党,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于城东北的褐色孤峰。
包头——包头由蒙古语“包克图”演化而来,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头由此别称为鹿城。
乌海——乌达与海勃湾的合称。
大连——大连旧称青泥洼,青泥洼大部分都是山东移民,在山东有一种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裢,大连就是由褡裢演变而来,另一说大连来自俄语“达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盘锦——盘山和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盘根错节,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于境内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称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阔下窄,状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难辨,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
长春——意为“长年春色的城市”,东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长春命名城市说明了该城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占据主导。
吉林——吉林全称吉林乌拉,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称“嘉木寺”,在满语是“驿丞”的意思,因为佳木斯在古代地处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驿道。
2华东烟台——意为“狼烟升起的炮台”。
青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且与“琴岛”谐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设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与博山的合称。
莱芜——莱是植物名,俗称灰菜,芜指田野荒芜,古时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地方,故名莱芜菏泽——城市名押e韵,菏山与雷泽的合称,菏泽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古代对繁华城市的称呼古代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活动的中心,是繁荣昌盛的象征。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化和精神的展示,更是经历着漫长的历史,拥有极具象征意义的称呼。
一、古代繁华城市的开拓从古至今,古老的城市便开始了人们的历史游程,从古时候的都城,经历着各种文明、统治,把古老城市一个个建设起来,使城市变得越来越繁华。
古老的城市,由众多状况累累而生。
汉代,徐州是唐高宗武则天在汉高祖汉高帝时代建都的,这个城市经过长期的变迁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中心。
它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先后拥有多个美丽的特色,为人们带来诸多的精神和文化之源。
先秦时期,西安建成了时代中心,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
它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是先秦时期经历巨变的历史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持续成长发展的城市。
二、古代繁华城市的名称徐州和西安这些古老而繁华的古城,都有着不同的称呼。
徐州的古称叫睢阳,又名睢宁,意思是“睢水之地”,人们常称它为“睢州”,传说它是汉高祖汉高帝的建都。
西安的古称为镐京,又名肃宁,是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他几个古都分别是洛阳、京师、长安,昌邑,又称“四邑”。
三、古代繁华城市的历史沿革徐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它经历了汉、魏、晋、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历史,为城市带来了欢快活跃的气氛和不断发展的变化。
西安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从先秦时代就开始迅速发展,经历了多朝多代的治理,到清末,仍然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四、古代繁华城市的文化熏陶古代繁华城市带来了重要的文化。
徐州和西安都是历史渊源深厚的城市。
徐州有徐州碑林,它保存了汉代、宋代、元代楚地化历史文化精华,是古典文化泰斗。
另外,还有徐州文学,是汉代到明清时期徐州地区的著名文学流派。
西安也有不少美丽的古迹,秦始皇陵、华清池、兵马俑,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西安文化的象征,在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到西安文化的痕迹。
五、古代繁华城市的象征意义徐州和西安这些古老而繁华的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风景,也充满着历史意义。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知识清单一、村落的产生1.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形成(1)形成: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2)地区: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意义: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雏形: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
(2)形成: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中国古代的集镇(1)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2)发展演变①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三、城市的产生1.产生(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职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城市(1)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3.西方古代城市(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4.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民居特点(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扬州城市史第二节扬州扬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位于江淮丘陵的东部边缘。
历史早期南临江海,又是沟通江淮运河的交汇点,曾发展成为著名的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城市。
唐、宋以后,随着江面的束狭和江岸的南移,虽不再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但仍以地处江、运之交的漕运要冲而经久不衰。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1.古邗城及广陵城早在春秋后期,据《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 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①。
这是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
自吴王夫差始建邗城后,仅十三年,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吴国即被越国所灭,邗城归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 年),楚并越,尽取吴故地,邗城又属楚。
至“楚怀王十年(前319 年),城广陵”②,《尔雅》云:“大阜曰陵”。
楚怀王又取其地“广被丘陵”之意而改称“广陵城”,广陵之名自此始。
秦统一六国后,置广陵县。
《读史方舆纪要》:“广陵城,楚旧城。
《史记.表(指《六国年表》)》:怀王十年,‘城广陵’。
秦因之;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是也”③。
秦汉之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意欲建都于此,一度改称广陵为江都,意即临江的都城。
刘邦建立西汉,封侄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
《汉书.地理志》:“广陵为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④;郦道元《水经注》云: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⑤;又李善《芜城赋》注引汉“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均有刘濞筑城的记载。
对此,雍正《江都县志.吴王濞城考》指出:“《汉书》第谓为濞所都,于筑城无明文,则《水经注》所云濞筑新城者,或亦修筑而都之,非别创也”。
证之考古调查所得,古城遗址与《汉书》所云“城周十四里半”正相吻合,说明吴王濞的广陵城只是在古邗城基础上“就城修筑,未更原址”。
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
汉景帝三年(前154 年),“徙汝南王非王江都”。
先秦时期,这一带属于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归象郡所辖。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归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所辖;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归合浦郡所辖。
三国(吴)、晋仍归合浦郡所辖。
南朝宋、齐归交州宋寿县所辖,梁、陈归安州安京县所辖。
隋、唐、宋、元、明归钦州所辖。
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划出钦州西部设防城县,隶属于广东布政使司廉州府。
民国9年(公元1920年),防城县直隶广东省。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防城县改隶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防城县改隶广东省南路行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防城县属广东省南路专区。
1950年1月12日,防城县改隶广东省钦廉专区。
1951年5月14日,防城县随同钦州专区委托广西省代管。
1952年3月8日,防城县随同钦州专区正式划归广西省管辖。
1955年5月31日,防城县随同合浦专区复归广东省管辖。
1957年3月26日,划出防城县西部设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东兴)。
1958年5月1日,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
同年12月1日,防城县并入东兴各族自治县。
1959年3月20日,撤消合浦专区,东兴各族自治县改隶湛江专区。
1965年6月26日,东兴各族自治县改隶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
1971年,东兴各族自治县改隶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地区(原钦州专区更名)。
1978年12月15日,县治迁往防城镇,东兴各族自治县更名防城各族自治县。
1984年国务院批准北海市(含防城港)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3月,广西划出防城港镇南部14平方公里设立地级防城港区。
1992年9月,国务院划出东兴镇4.07平方公里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是全国首批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
1993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设立地级防城港市,以原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的行政区域为防城港市的行政区域,同时将钦州地区的上思县划归防城港市管辖。
秦汉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迅猛发展的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始终秉持着“治世之法”的宗旨,不断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秦末时期,秦朝政权初步建立起来,秦王朝开始了矛盾激烈的城市化进程。
秦朝通过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积极推动城市的发展。
首都咸阳作为秦朝的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风格开始走向统一,诸多宫殿、建筑群相继兴建,形成了独特的秦风。
同时,秦朝通过改造城市的结构,完善了城市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的规划和布局。
同时,秦朝积极推动城市的商业发展。
秦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各种商品不断涌入城市,商品交换得以迅速进行。
特别是在商业上设立了称为“坐市”的交易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城市中的商户为了发展自身的生意,纷纷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个繁华的商业街区。
二、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秦朝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流动。
许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行业。
这种流动使城市中的劳动力更加充足,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种流动也促使农村居民逐渐意识到城市生活的好处,并带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城市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秦朝时期,咸阳成为了一个文化名城,各种学问、文化氛围得以培养。
同时,秦朝在教育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创了先秦教育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这种文化的繁荣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为后来的汉朝文化奠定了基础。
最后,城市化进程使社会的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正在逐渐崩溃,社会开始出现了一定的流动性,社会分工也逐渐明确。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更加活跃,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反思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先秦城市的发展演变摘要:城与市早在城市产生之前就长期存在着。
先秦城市处于中国古代城市由产生到初步发展的初始阶段。
它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关键词:先秦;城市;发展阶段先秦城市处于中国古代城市由产生到初步发展的阶段,它上承新石器时代,下接秦汉时代,历经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初期铁器时代,属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阶段。
它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仰韶时代的村落,即环壕聚落。
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发现较多,保存较好的有半坡和姜寨两处。
半坡遗址是一个不规则椭圆形,约3万平方米,有房子46座,窖穴200个,瓮棺葬70多个。
居住区分两片,中间隔一条沟渠。
每片居住区内都有一座大房子;在大房子周围是成片的呈半月形分布的中小型住房。
居住区外围有一条大壕沟。
壕沟外,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一陶窑。
仰韶文化时期村落已经根据功能进行了规划。
村外天然的河流或人工壕沟作为防御设施,使整个村落成为一个封闭性结构,可以说是后来城市外围护城河的“始祖”。
每个支族内部都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房子,周围是普通的房屋。
这些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环壕聚落中产生土围聚落。
先民在挖聚落环壕时,把挖出来的土堆放在壕沟两侧或一侧,堆土达到一定的高度便和沟壕共同起到防御作用,于是产生了土围聚落。
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环壕土围聚落。
第三阶段:土围聚落向早期城址的转变。
土围聚落产生后,土围越堆越高大,建造技术不断改进,从边堆土边夯实,堆土不分层,逐渐发展到分层夯实,就是堆筑法。
随着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出现了战争,环壕土围聚落也就向城转化。
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城是6座仰韶时代的城。
其中城头山城址近圆形,约8.8万平方米。
古城内有作坊区、居住区、公共墓地、祭坛、道路和其他一些辅助设施等。
城垣由堆筑法筑成。
城垣外为环绕的护城河,城垣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缺口。
城内地势高于城外约4米。
城西南部近中央部位是一片地势较高的夯土台基,呈凹形,可能是房屋基址或礼仪性建筑基址。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与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建筑从起源初期的简陋、原始到后来的繁华、庄严,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概述古代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原始而朴素的城市与建筑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城市与建筑还处于比较原始和朴素的阶段。
在城市方面,战国时期的都城,如秦国的咸阳、赵国的邯郸,规模尚小,城墙简陋。
而古代的农村社会则更为常见,农民们在河流旁边修建简单的房屋和农田,形成了村落的雏形。
在建筑方面,古代中国的建筑主要以家庭住宅为主,以木材、泥土等天然材料为建筑材料,形式简单而实用。
典型的古代建筑风格有楚腴、鲁缶、郑墩,这些建筑风格以木构作为主要特点,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居住需求和实用主义精神。
二、秦汉时期:宏伟壮丽的城市与建筑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力强盛,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城市方面,秦朝修筑了长城,连接了北方边防,并在各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
而汉朝时期,国家疆域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成为一个繁荣的时代。
在建筑方面,秦汉时期的建筑追求宏伟壮丽,体现了皇权威严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典型的建筑有宫殿、陵墓、寺庙等。
宫殿建筑如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洛阳白马寺的白塔,都采用了大规模、高大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三、隋唐时期:繁华炽盛的城市与建筑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辉煌鼎盛的时代,城市与建筑发展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长安、洛阳等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人口达到数百万,城市布局规划合理有序,市区繁忙繁荣。
在建筑方面,隋唐时期的建筑以宫殿和佛教寺庙为代表,体现了隆盛富庶和文化繁荣的特点。
典型的建筑有大明宫、小雁塔、法门寺等,这些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细,雕刻精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
四、宋元时期:精致与雅致的城市与建筑在宋元时期,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精致与雅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