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神奇的电磁波》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10
神奇的电磁波-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及其特征。
2.学会辨认电磁波的种类。
3.认识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电磁波的种类和特征。
2.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电磁波的不同波长对应不同的应用。
2.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1.引入话题:你知道我们常用的手机、电视等设备都是通过电磁波进行通讯的吗?2.呈现问题:那么电磁波是什么?有哪些种类?它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二)学习1.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电磁波产生的过程图和声音图,大致了解电磁波的发生过程和特点。
2.学生学习电磁波的种类及其特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3.学生学习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应用,包括手机通讯、电视广播、雷达、无线局域网、红外线遥控等。
(三)巩固1.通过演示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电磁波的种类和应用。
例如,通过使用无线电收音机进行无线电波的接收;使用红外线遥控调节电视机的音量等。
2.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小海报或展板,介绍电磁波在通讯中的部分相关知识。
(四)拓展1.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阅读书刊,了解更多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军事等领域。
2.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向身边的专业人士提出更深入、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猜想和想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的小海报或展板。
2.学生的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3.学生个体或小组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六、教学反思电磁波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现代通讯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在学生对电磁波种类和在通讯中的应用的理解上,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电磁波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和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神奇的电磁波》教学设计(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以及电磁波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掌握电磁波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传播的原理。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电磁波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线圈、电池、灯泡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手机通信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电磁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2)讲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3)讲解电磁波的传播,分析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介绍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
3. 课堂互动: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概念2. 电磁波的产生3. 电磁波的传播4. 电磁波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如电磁波谱、电磁波的应用技术等,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教案设计:10.1《神奇的电磁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电磁波谱以及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电荷的移动产生电流,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从而产生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3. 电磁波谱:根据频率和波长的不同,电磁波谱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4.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微波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和电磁波谱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通信,引出电磁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电磁波的产生过程、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手机通信原理,让学生理解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巩固知识点。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1 神奇的电磁波一、电磁波的产生1. 电荷移动产生电流2.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3.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4. 产生电磁波二、电磁波的传播1. 传播速度:3×10^8m/s2. 沿直线传播3. 遇到障碍物反射三、电磁波谱1. 无线电波2. 微波3. 红外线4. 可见光5. 紫外线6. X射线7. 伽马射线四、电磁波的应用1. 无线电通信2. 电视3. 手机4. 微波炉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九年级物理下册10.1神奇的电磁波教案新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1、会用c = 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知道电磁污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电磁波的屏蔽,学会科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会用c = 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二)教学难点知道电磁波的屏蔽,会用c = 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新课讲解:一、认识电磁波1、电磁波的存在:阅读课文回答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收到几个节目,但是收音机、电视机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并没有连着线,那它们是怎样收到声音和图像的呢?电磁波的产生木棍在水面上振动产生水波;说话时的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它周围的空间里就会激起电磁波。
演示活动:打开一台收音机,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
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二、描述电磁波与水波、声波相似,电磁波也有频率,是由波源正东的快慢决定的。
比起我们周围的声音,通常电磁波的频率要大得多,可以达到1014Hz,甚至更高。
从波源出发,声波、水波和电磁波会在空间中弥散开来。
用图像来描述,记录波的传播,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电磁波谱为了对各种电磁波有个全面的了解,人们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微波:波长从1米到0.1厘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红外线:波长从10^-3米到7.8×10^-7米;红外线的热效应特别显著;可见光: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很窄,大约在7600 ~4000埃(在光谱学中常采用埃作长度单位来表示波长,1埃=10^-10米)。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一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种类以及电磁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特点,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电磁波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应用。
难点:电磁波产生机理的理解,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手机信号发射和接收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 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与电流的关联。
(2) 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点,强调电磁波传播速度快、无需介质。
(3) 介绍电磁波的种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电磁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增强学生对电磁波概念的理解。
4. 应用: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实例,如手机、电视、微波炉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电磁波的填空、选择和计算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神奇的电磁波板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3. 电磁波的种类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说明电磁波传播的特点。
3.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实例,并简述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今后需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电磁波的利与弊,探讨如何合理使用电磁波,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教案:10.1《神奇的电磁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电荷的运动如何产生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无线电通信设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如何工作的?2. 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教师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运动如何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
(2)教师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跟着一起解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产生:电荷的运动传播: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应用: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2.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3.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4.会用c=λf求速度、波长或频率.5.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3.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难点】1.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认识电磁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0-21,完成以下问题:1.变化的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周围又产生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联系在一起,就会在周围空间形成电磁波.2.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电磁波.虽然电磁波看不见(可见光除外)、摸不着,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它可以为我们传递信息和能量.【合作探究】演示一感知水波、声波1.水波的形成:小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如下图所示),泛起涟漪,因为波源位置的水面受到了扰动形成了水波.2.声波的形成:轻轻拨动琴弦(如下图所示),琴弦的振动激起了声波,由于声源发生了振动所以形成了声波.演示二探测电磁波打开收音机,转动调谐旋钮,调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如图所示.将导线一端接在干电池的负极,另一端时断时续地与电池的正极接触.1.从收音机里能听到什么?答:听到与导线接触或离开正极瞬间同步的“嚓嚓”声.2.为什么会听到这个声音?答: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嚓嚓”声.3.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答: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相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产生电磁波.【教师点拨】1.当导线中的电流大小或方向发生迅速的变化时,就会在周围空间激起电磁波,也会向外传播.2.虽然有些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并能给我们传递各种信息和能量.【跟进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打开或者关闭电灯时,你会从旁边工作着的电视机屏幕上看到一条水平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A.电流通断时开关中金属碰撞声是影响B.电路通断时交流电通过家庭电路对电视机的影响C.电流通断时发出的电磁波被电视机接收而产生的D.以上原因都不对知识点二描述电磁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1,完成以下问题:1.电磁波有频率,其单位为赫兹(Hz),是由波源振动的快慢决定的.常用单位:千赫(KHz)、兆赫(MHz).2.电磁波以波的形式,从波源出发在空间传播.波峰与波峰之间或波谷与波谷之间的最小间隔就是波长.3.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叫作波速.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能在真空中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三电磁波的传播实验一把一个无线电话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1.这个移动电话能够收到信号吗?答:能够收到信号.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电磁波能够在液体中传播.实验二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在密闭的木制的盒子里,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1.这个移动电话能够收到信号吗?答:能够收到信号.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电磁波能够在固体中传播.实验三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在真空罩中,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如图所示).1.这个移动电话能够接收到此信号吗?答:能够接收到信号.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四电磁波的图像观察如图所示的电磁波图像,回答问题:1.上图中,波的形状是怎样的?答:是凹凸相间的,即有凸起的部分也有凹下部分.2.哪部分是波峰,哪部分是波谷?哪部分是波长?答: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叫做波谷;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λ).3.如何定义频率?答: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f).4.波是如何把振动由近及远向外传播?答: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波谷—波峰—波谷向外传播出去.【教师点拨】1.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有:波长、频率、波速.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跟进训练】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可以利用无线电来传递声音信息.知识点三电磁波谱【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23,完成以下问题:1.电磁波是个大家族,按电磁波频率的高低可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2.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3.波速(c)、波长(λ)、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c=λf. ###【合作探究】演示五观察收音机的刻度盘打开收音机,转动调谐旋钮,调到不同频率的位置(如图所示),就会收听到不同电台的广播节目.观察收音机的刻度盘,你知道上面数字的含义吗?答:表示其频率范围: 调频(FM)56-108兆赫(MHz) 中波(MW)525-1 600千赫(kHz) 短波1-2(SWl -2)6.00-18.00 MHz. 演示六 电磁波谱电磁波是个大家族,收音机的刻度盘上标示的只是电磁波家族的一小部分.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等,都是家族中的成员,只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范围.按电磁波频率的大小,我们可以给它们排排“家谱”(如下图所示),看看电磁波家族都有哪些成员.1.电磁波家族分为那几类?答: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 2.在电磁波的大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成员是? 答:可见光.3.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答:以3×108m/s 的速度传播.4.设电磁波的波长是λ,频率是f 、波速为c ,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c =λf ,c =2.997 924 58×108m/s =3×105km/s. 讨论交流:计算波长打开收音机,将调谐旋钮转动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已知这套节目的发射频率为640 kHz.请根据c =λf 计算这套节目用来发射信号的电磁波的波长.你计算结果与收音机刻度盘上标出的波长数值一致吗?解答:c =3×108m/s ,f =640 kHz =6.4×105Hz ,由c =λf 得:λ=c f =3×108 m/s 6.4×105 Hz=468.75 m.知识拓展一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具有能量,在电磁波的大家族里,每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频率范围,因此,它们的物理特性和用途各异.我们将在下一节探讨这个问题.知识拓展二电磁波的屏蔽找一个小收音机,收听一个电台的节目,把它分别放到一个封闭的铝制饭盒、硬纸板鞋盒、铁盒及塑料盒中(最好多找出几种不同材料的盒子),看看是否还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从这些实验现象中,你能归纳出怎样的结论?答:金属能够屏蔽电磁波.【教师点拨】1.电磁波的频率、波长、波速的关系式:c=λf.2.电磁波是个大家族,按波长分为几个波段,有长波(用于超远程通信)、中波、短波(用于广播、电报)、微波(用于电视、雷达、宇航通信、微波炉).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各种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分别用于通信、医疗、加热等.【跟进训练】1.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微波、无线电波、红外线都属于电磁波B.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比光速小C.抽成真空的玻璃罩能屏蔽电磁波D.根据公式c=λf可以推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速越大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北京音乐台发射的一种电磁波的频率是FM100 MHz,它的波长是3 m.课堂小结1.认识电磁波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2.描述电磁波(1)电磁波的波长、频率.(2)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或者说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3.电磁波谱(1)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是家族中的成员.(2)光是一种电磁波,光速即为电磁波传播速度c=3×108 m/s.(3)波速、波长、频率:c=λf.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温馨提示:教学视频见课件.。
10.1神奇的电磁波(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1.复习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习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习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
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
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板书:<第一节神奇的电磁波>(1)演示实验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
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板书:<波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2)电磁波板书:<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教学过程设计┃二、进行新课1.认识电磁波(1)自学回答:电磁波的作用。
——电磁波能传递声音、文字和图像,还能进行各种远距离控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磁波呢?它跟我们接触过的水波、声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活动:①用小石子在水槽中激起水波;②回顾讨论声波现象。
提出问题: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电流变化会激起电磁波。
提出问题:电磁波看不见(可见光除外)、摸不着,如何感知它的存在呢?(2)电磁波的产生学生动手做:探测电磁波。
拿出一个收音机、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
进行如教科书图10—1—3的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听一听”电磁波。
实验中需注意:把收音机调至没有节目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过程中的几个细节:什么时候,“听”到的电磁波信号最大?当导线与电池正极完全接触或者完全脱离时,电磁波信号如何?教师:电磁波其实并不神秘,刚才我们通过收音机收听到的就是电磁波。
通过刚才我们的观察,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呢?请一些学生进行回答。
为了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还可以再补充一个“动手做”:在教室里,用一部手机拨打另一部手机的号码,按下“接通”键,很快就可以从另一部手机中传来电话铃声。
可以告诉学生,第一部手机就是一个“发射台”,刚才这轻轻地一按,就是按下了发射电磁波的按钮。
教师总结:水波的形成,是因为波源位置的水面受到了扰动;声波的形成,是由于声源发生了振动。
我们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如果电流发生了变化,它周围的磁场也会发生变化;而磁是能生电的……这样循环下去,就形成了波动,这就是电磁波。
结论:刚才的实验现象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电流的变化,会激起电磁波。
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常用波的图像来描述波。
提出问题:类比水波的波动过程,当水面的这一点(波源)振动一个来回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波形向前移动了一定距离。
物理上把这个距离称为“波长”,而把单位时间波源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在声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这些概念。
《神奇的电磁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 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 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4) 会用c=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5) 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
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
(3)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2)讲授法
【课前准备】
手机(两部)、收音机、真空罩、导线、电池、投影仪和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