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
- 格式:docx
- 大小:77.17 KB
- 文档页数:25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连云港)[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以奉先帝之遗愿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①②③(连云港)答案:1、①寄:托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该④适:正好,正逢2、D 3.A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9题。
(海南省课改区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简单文言文阅读1习题8篇(附答案与译文)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1.①它,代鸟。
②他,代烛邹。
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
②理,要讲到点子上。
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
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
'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1黔之驴柳宗元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__________________(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
(2)去,离开。
2.C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1、郭纯哭母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
使①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
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注释】①使:刺史。
【2015湖南株洲中考】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群鸟争来食.之:(2)其后数.如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3.概括文中的内容和主旨。
(1)内容:(2)主旨:翻译:东海郡有个叫郭纯的孝子,他的母亲去世后,每次思念痛哭母亲时,都有许多鸟雀聚集到他家庭院上课。
刺史调查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官府为这位孝子立牌坊,用来表彰(旌表:表彰,封建社会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用牌坊、赠匾额等予以表扬)他这一族人(门闾:家庭)。
后来得到消息,原来是这位孝子每次痛哭前,就在地上撒上饼子,成群乌鸦争着来抢食。
以后多次这样做。
后来乌鸦听到哭声就认为是有饼子吃了(度:制度),没有不竞相赶来的(凑:趋,奔向),并非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答案:1.(1)吃(2)多次,屡次2.(乌鸦)没有不争相赶来的,并不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3.(1)本文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苦时,在地上撒饼引来鸟群,以至于让官府以为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的故事。
(2)抨击伪孝行为。
2、势利鬼吴生有吴生者,老而趋势。
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①,意色殊傲。
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②也。
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
”时人嗤之。
【注释】①酬其揖:鞠躬还礼。
②张伯起:张锋翼,明朝著名戏曲家,字伯起。
【2015上海崇明二模】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见.主人待之甚恭:(2)更.欲殷勤致礼: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时人嗤之。
3.吴生“略酬其揖”的原因是,“更欲殷勤致礼”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用哪个成语概括吴生对张伯起的不同态度最为准确?A.趋炎附势B.前倨后恭C.刮目相看D.见风使舵翻译:有一吴姓的人,总是趋炎附势.有一次参加一个盛大的聚会,见到一位比他来得晚、穿著粗布衣服的人,只是马马虎虎的向他鞠躬还礼,神情非常傲慢。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专项训练附答案(精选1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C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全国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文言文阅读材料(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言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以为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来。
”相如奉璧奏王前。
王又问:“谁可使为使?”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1. 根据上文,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什么样的人?(3分)2. 赵王在面对秦王的请求时,内心是如何矛盾的?(3分)3. 缪贤推荐蔺相如的原因有哪些?(3分)4. 蔺相如在回答赵王时,提到了“肉袒伏斧质请罪”,请解释其含义。
(3分)5. 蔺相如为什么愿意亲自前往秦国?(3分)(二)文言文翻译(15分)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分)2.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3分)3.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3分)4.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3分)5.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3分)二、文言文理解与分析(共20分)6.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篇一」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
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
令还,大怒,将加严罚。
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
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
令奇而释之。
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
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
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
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弃官投辅之。
辅之时为太傅越从事中郎,荐逸于越,越以门寒而不召。
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
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
越即辟焉。
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
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
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
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
时人谓之八达。
元帝以逸补军谘祭酒。
中兴建,为给事中,卒官。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冒寒举体冻湿举:全B、逸解衣炙之炙:烤C、若不暂温温:温暖D、逸将排户入排:推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便呼上车,与谈良久遂与饮,不舍昼夜B、逸解衣炙之令奇而释之C、荐逸于越逸便于户外脱衣D、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令奇而释之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B、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C、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D、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光逸为小吏时,一次替县令送客淋湿了全身,趁县令不在,解衣钻入县令被子里御寒,受到县令的严厉责罚。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库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南阳朱丝云:“防过失错而学识学问之路宝贵,所以学者录组衔职论列至今顾不复盛者,乃错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 诗经·秦风·大车有大车驾兮,驾兮悠悠。
载寝载蕩兮,载予与女。
驾彼四骆兮,四骆濯濯。
耳言之未尝兮,慎皇后之宜兮!我马虺隤兮,我簟糢绦兮。
既替余以蕩兮,又申之以揺兮!既替余以蘅兮,又申之以刀兮!岂不怀归兮,宁不死以久兮!有大车驾兮,载寝载儿。
载出佳国兮,虞出多士。
家有姜嫄兮,鬻子之仆。
四骆俨俨兮,六辔既伸。
岂不怀归兮!3. 莲花落·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行当浪淘沙,未拟入菱歌扇。
先须济此身,从此替尔翻。
见说庄周梦蝴蝶,评《西京》剧作名篇。
莫笑冯唐爱少年,蜀道分荆未愈难。
4. 红楼梦·第五回一回说鸳鸯。
原来鸳鸯自从进园,大家见他贼乖巧,越发待他见效了。
那日正与平儿两个在怡红院烧酒,晴雯看着他们撮弄了一回,又被他贴了个笑儿。
鸳鸯生怕雪雁、碧痕跟来告状,走过来,推着他道:“我的好姐姐!你不来帮个忙,使美人家颐养儿捧了水来,烧两碗酒儿?”一俟说着,两个红手帕都拿过来搭了他肩头,嘻嘻笑道:“好!好!好!我往那个去捧。
”众人关心呢?下文道他如何四处串营,不必细说。
早有秋纹、司棋并自来熟的媳妇儿们先去了探听着底细。
不一时回来说:。
1答案B.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C.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D.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③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热情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国几位贵公子赛马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上等马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军事才能。
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逼真。
尤其对孙膑的语言描写丰富,体现出人物谦逊、稳重、睿智等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1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3(6)D(1)A(2)B(3)D(4)B(5)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1《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2(6)2答案解析考点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 XXX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 duó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翻译:有一个想要买鞋子的XXX,先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去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曾经拿到鞋子,才说:“我遗忘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曾经散了,最后XXX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甚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XXX来责XXX,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XXX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云云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帝王之言1.曲振国风,何以动人?曰:“曲则全,全则能居不盈之地。
”2.“人贵自知,不贵人知。
”此言多有道理,可为忠告。
3.世乱则民贫,家无饭食,则宁可死。
此乃为人之常情,岂可讥之?4.昔人有云:“贤哲圣明者,必为天下劳苦。
”此言颇受孔老夫子赞许。
5.夫同乡皆言君,是猥褻之举;不识君如云,是愚无知之谈。
二、诗词歌咏1.山陬江上寺,凭栏送子规。
子规啼可绝,此去心已违。
2.黄鹂鸣可惜,白露滴秋虫。
绿萼纵纷布,青枝随风动。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论语箴言1.盖闻过庭之禽,非无食也,噬群者众也。
2.君子笃于仁,小人笃于色;君子矜以取辱,小人厌以得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四、历史典故1.曾黄泉之下,受阴土之责。
2.桀纣之世,天下将亡。
3.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4.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5.兵者,诡道也。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将事之成,必求诳。
五、哲学思考1.心源如此,行则不积跬步,风足及焉。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六、故事传闻1.孔子与弟子游于陈蔡之间,经过山果树下,见银杏果实累累。
弟子欲摘取,孔子阻止曰:“吾闻银杏树果实虽香,但毒,中人之后必死。
”2.相传古时巴蜀之地有一位农夫,忽然高山之上烟火袅袅。
农夫大惊,仰视桥穿山势浩大。
从此山民士大夫始知巴山之重峦叠嶂。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
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课外文言文篇一(一)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征求不已② 惟欲清净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分)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二)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
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②会虎为暴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2)B(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雅礼近年真题)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中:“竭”的意思是【解析】竭,动词,词义为完尽、完了,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干涸。
【练习】1.(广益二)“欲售诸屠”与“乌屠”中“屠”词性及含义均不同。
前者的词性是,解释为;后者的词性是,解释为。
2(博才一)解释“临去,频频颔之”中“颔”的意思:3.阅读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仕于南方并壳者其人自护所短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曰:“食菱须去壳。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善士于令仪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
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
”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
”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乡里称君为善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尔素寡过.()(2)既去.,复呼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①②4.文中从下面三个细节刻画于令仪的“善”:①耐心了解情况,表现他的宽容;②③(2016 麓山国际)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注释】魏武:曹操1、结合全文解释下列字的意思形:捉刀:雄:毕:章节练习高凤笃学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而问,乃省。
1.解释加点的字。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时天暴.雨()2.翻译下列句子。
家以农亩为业妻还怪而问,乃省。
3.上面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高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yǎn),字伯珪(guī),吴郡钱塘人也。
及长(zhǎng)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敬,不以所长(cháng)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4)自是..盗者大惭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③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⑤得其前利⑥,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2.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和,告诉人们的道理是: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
”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
”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
”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
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1.解释:①对②说③方④遽⑤应⑥既⑦敏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天衣无缝郭翰夏日卧庭中,仰视空中,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
”熟视其衣,并无缝。
翰问之,谓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冉冉..而下()熟.视其衣()2.翻译下列句子翰问之,谓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3.成语“天衣无缝”用来比喻:东坡逸事东坡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第二章虚词从题型来看,小升初考试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文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
近几年小升初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也比较稳定,采用给出四个句子,让他们一一与题干中的例句相比较、考察异同的方式。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是相对的。
一般说来,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的有实际意义,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有的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助词、叹词等。
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共有 18 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而常见的,则有以下这些:知识积累2.助词,译为“的”4.动词,译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去)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息:呼吸。
②哂(shěn):讥笑。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1)气竭汗雨()(2)行者服而去()14、用现代汉语翻译此句:甚矣,农之惰也。
(2分)15、行者服而去中“服”的原因是:(2分)16、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农夫耕田的时候,“数息而后一锄”,说明农夫是个懒惰的人。
B.行者解衣下田,最后累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
C.“乃子之术谬矣”中的“术”具体指耕作的方法技术等。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方法正确,再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
管宁割席》节选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
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一)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__________(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____________(3)又尝同席读书。
____________(4)有乘轩冕过门者。
_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
②鞫(j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公约之饭(2)又久之,方命坐(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4)其人愧甚而退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2分)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