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德性的一般意思与德性的分类1. 引言德性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指代一个人或事物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德性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体系中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
本文将介绍德性的一般意思以及一些常见的德性分类。
2. 德性的一般意思德性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最早使用该词的是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著作《尼科马可伦理学》中,他将德性定义为人类特有的品质和能力,旨在实现幸福和美德的生活。
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德性是一种人类的品质和能力,它包括了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德性与道德紧密相关,它要求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幸福和美德。
3. 德性的分类德性的分类在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中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德性分类:3.1 道德德性与美德德性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美德德性是亚里士多德的划分方式之一。
道德德性是指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特征,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美德德性是指个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的特征,它强调个体自身的美德修养。
3.2 心德与行德心德与行德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性分类方式。
心德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品质和修养,它关注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德行。
行德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和行为规范。
3.3 直觉德性与思辨德性直觉德性与思辨德性是康德哲学中的德性分类方式。
康德认为,直觉德性是指通过直觉和直觉判断来决定行为的品质,它强调个体的道德直觉和感知能力。
思辨德性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决定行为的品质,它强调个体的道德判断和理性决策能力。
4. 德性的重要性德性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德性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
通过培养良好的德性,个体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品质。
其次,德性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德性的社会可以促进公正、互助和友善的关系,实现共同的幸福和繁荣。
5. 总结德性是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德性是个体实现幸福和美德生活的关键。
亚⾥⼠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2019-08-10【摘要】德性是亚⾥⼠多德伦理学的⼀个重要概念。
亚⽒认为德性是⼀种与实践和感情相联系,以快乐和痛苦作为其表征的品质;德性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种适度,即中道。
亚⽒的德性思想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其进⾏重新解读,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亚⾥⼠多德;德性;道德教育德性的概念,正如奥斯特沃特指出的,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根本性的概念i,⽽在亚⾥⼠多德伦理学中它更是重中之重的概念。
亚⾥⼠多德对德性进⾏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思想,重新解读亚⽒的德性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对象客体化,教育⽅法重理论灌输、忽视情感培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德性形成过程的作⽤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德性养成及⼈格塑造,不利于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亟需从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层⾯寻求破解之道。
本⽂通过对亚⾥⼠多德的德性思想及其蕴含的德性教育思想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
⼀、亚⾥⼠多德的德性观德性的古希腊⽂是“arête”,在《利德尔―斯考特希腊⽂―英⽂词典》⾥的注释是:“善,任何类型的优秀。
尤其是男⼦⽓概的才能,刚毅、勇猛和英勇。
”ii对希腊⼈⽽⾔,德性是善和⾼尚的。
⽽且这⼀词在最初的古希腊⽤法中被⽤来指武⼠⾼贵的⾏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它的意义⼏乎等同于勇敢;后来也⽤来指卓越的公民在城邦⽣活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逐渐⽤来指任何⼈、有⽣命的物体或器物所具有的优点。
亚⾥⼠多德秉承这⼀认识,将德性视为⼀种提供和保存善的功能。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多德依据对应的灵魂层次以及获得途径,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理智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智慧、明智、谅解等;道德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勇敢、慷慨、节制、友爱等。
“德性”中的“德”与“性”作者:陈家琪来源:《中国德育》2009年第08期钱穆老先生在《晚学盲言》中专门讲到了“德”与“性”的关系,概括而言,重要的是这么两层意思。
一是我们中国人常以“德性”二字联用,即是说“德”就是“性”;但不能反过来说,不能认为“性”即为“德”,因为万物皆有其性,人性只是万物中的一种“性”。
而“德”又只是人性中的精微之处,或者说,“德”是人性中的高明之处,“德”把人性与其他万物的“性”区分开来。
对人而言,“成性即成德,失德则性亦不存”。
二是少数人(诸多圣人、君子)又是广大民众中的“精微之人”“高明之人”。
人的“少数”“多数”之别即德性之别,“性则多数所同,德乃少数之异”。
这少数人的“异”(精微、高明之处)来自哪里?来自“化”,故中国人所言“文化”,亦言“德化”,又言“教化”。
说到“文化”(德化、教化),钱穆老先生便说到了“德言”。
孔子言“天生德于予”,说的就是“德言天生,亦由性来,而又与性不同”。
这不同之处,就靠我们后人去体察,去运思。
这一体察、运思的过程,也就是“德化”“教化”的过程。
中国德育,也就是中国的德化、教化,它靠的是对先贤、圣哲们“德言”的体察与运思,靠的是对母语中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的重新解读。
这种重新解读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类自古以来所面临的问题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涉及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任何语言对于领会者来说,都有足够多的隐喻性含义使我们能在不同语言间寻找到共同之处。
所以,钱穆老先生认为孟子所说的“圣人先得吾心之同然”就指的是一种“贵同”的“德言”。
我们在把“吾心”的“心”与“贵同”的“同”都理解为人类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这里依旧有少数、多数之别。
少数人与多数人的不同,就在于体察、运思的不同,或者说,就在于“性”之上的“德”的不同,在于“德言”的不同。
由“性”与“德”的不同又想到“语言”(language)与“言语”(speaking)的不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性内涵与德性教育作者简介:张堃(1986—),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史。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摘要:德性不能直接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和培养。
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感知语文的德性内涵,是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
语文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德性教育的任务,教科书的编写尤为关键。
通过回顾及反思建国以来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及现状,讨论语文教学中的德性内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在德性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引言普罗泰戈拉曾说,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这里正是想探究作为“人”的学生“灵魂深处”内质的培育:德性培育——事实上就是一种灵魂本体的培育德性以其真善美的品质作为人的精神内核,是作为人的学生发展的根本,也正是教育中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那部分特殊重要的内容。
语文作为一个德性宝库,藉其丰厚的德性内涵,成为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和实现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价值与魅力。
语文课程因其作为主体形式的文本中生命世界直接呈现和生活图景的生动描绘,因其德性的原真,使得语文本身具有了生命特征,语文的价值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用德性构建的诗意人生的创生与伸展,理应成为语文自身进步的应然方向。
二、德性与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德性”的理解从理解“德”的含义开始,把道德直接理解为人的德性,传统道德正是建立在德性基础上的。
德性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品质,但德性的内涵又是具体的,在谈及精神、文化、德性等概念时,不能将其看成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的,而要比较清晰地理解到蕴含的基本内涵。
将德性定义在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好品质,把德性内涵用真、善、美来概括,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德性的本然①。
解读康德德性义务中的道德哲学康德的德性论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史的地位十分独特。
一方而,他是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批判和责难的对象;另一方而,他又可以被视为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发展的源头。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康德赋予德性品质一种新的独特内涵,这不仅扭转了古希腊传统德性伦理学以行为者为中心的思维路径,更开启了现代从行为本身来思考道德德性的伦理新视野。
因此,再次反观康德的德性论思想,对于我们全而理解德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完整地看待当代德性伦理学新近涌现的各种德性伦理思潮不无启发。
一、对传统德性观的批驳康德在重新确定德性概念之前,对长期以来流行的德性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德性观至少存在着三个方而的错误认知。
第一,认为只有一种德性,并且只有一种恶习。
从纷繁多样的现象中提取统一的普遍本质,是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典型特征,这决定了人们对德性问题的思考也不会停留在对德性多样现象的探讨上。
当苏格拉底询问什么是德性时,他对于曼诺的回答立刻提出了质疑:本来只寻一个德性,结果却从那里发现潜藏着的蝴蝶般的一群德性。
苏格拉底的这种责难态度,事实上反映出古希腊哲人对德性统一性问题的探求和追问。
而后来功能性德性概念的提出,使德性的统一最终成为可能。
多元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不同德性,在这一概念之下逐渐统一到知识、正义和幸福的终极目的之上团。
然而,对于这种从多中求一的做法,康德虽然没有否认但是也不赞同。
他认为,德性既不是理性知识,也不是幸福追求,而是理性意志的道德力量,是遵循道德法则的义务强制。
因此,在理念上(在客观上)只有一种德性(作为准则的道德力量),但在事实上(在主观上)却有大量具有异质性状的德性于是,在纯粹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康德把德性的形式(绝对命令)和德性的质料(意志目的)结合起来,解决了德性的一和多的问题:德性的形式是一,这种一和其质料的结合形成一的多。
德性一和多的实质体现的是纯粹实践理性对自由任意的斗争和净化。
第二,把德性设定为两种恶习之间的中道。
浅析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一.什么是德性德性一词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麦金太尔把德性直接理解为人的品质。
他在# 德性之后? 一书中, 把德性既看作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质, 又看作是善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
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它具有独特的价值特征。
在中国的古语中也有“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
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德性(人的道德属性)是极为重要的人性内容或因素,是意识属性子系统中更小的价值意识系统的核心成分。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性就是德性,德性就是人性,因此,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人性公私之争,就从来没有中断,甚至对其中的善、公的一面还是恶、私的一面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本文不想介入这一或许永远说不清的争论,只想说明,人性是无善恶、无公私之分的,而德性却有,如果把德性泛化为人性,或者由德性来支配和主导人性系统的整体存在和变化过程,那么,人性就必然会表现出善恶、公私之“形而下”的分别来。
至于一般将人性假定为“恶”的和“自私”的则容易制定“好的”法律、制度,容易将一个社会、社区或集体管理好,好像实践证明人性的确是“恶”的和“自私”的。
本文以为这只是历史的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也许将善的、道德的品质称为德性更能体现品质的道德属性,而将善的、道德的品质称为美德,尽管也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肯定,但其道德属性表现得不鲜明。
德性的重要性亦不可以忽视啦!德性的意义,从它成为价值尺度时就一直存在着,并且日益发挥重大的意义在当今这个高扬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 我们绝不能忽视德性的价值。
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具有思想的功能, 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 活泉, 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
德性作为一种价值原则, 具有终极性,是提升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的内动力。
小议“德性之后”缘何产生【摘要】按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观点,德性在经历了古代的复数德性阶段、近代的单数德性阶段后,正在经历德性之后阶段。
“德性之后”的出现,既与麦氏所指的启蒙运动以来道德谋划的失败有关,更与个人主义兴起、工具理性主义的风靡和陌生人社会的形成有关。
【关键词】德性;个人主义;工具理性主义;陌生人社会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以一则自然科学遭受一场浩劫后的可怕假设,隐喻经历了古代的复数德性阶段、近代的单数德性阶段之后,现代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处于历史的黑暗时期,进入了无序混乱的德性之后阶段。
本文将就德性之后产生的原因从另外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德性的内涵在西方,“德性”一词经历了许多变化。
在最早的英雄社会,“德性”用拉丁文rirtu表示,原意指“力量”。
至亚里士多德时代,“德性”用arête表示,往往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它就不但要使该物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该物以优秀的功能。
”在我国,“德”与“性”一起连用最早可见诸于《中庸》故从东西方对比可知,从广义来看,德性既指万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又指人的品性、特长、优点、技术和才能,从狭义看,德性仅指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
本文的“德性”主要是指后者。
二、德性的特点(一)从德性与德行的关系看,德性具有向内性与稳定性“德性不同于表现于外的德行,德性不是偶尔的善行,而是德行的稳定形式和能力定势。
”一方面,德性具有向内性。
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知德的能力、亲德的情感、行德的意向。
另一方面,德性具有稳定性。
“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
”它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其一,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但德性最终通过习惯而完成;其二,实践使自然赋予的潜能现实化;其三,德性的获得与丧失取决于实践的性质。
综上三点可知,和先天的秉赋有所不同,德性本质上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获得性的品格,但德性一旦通过习惯养成,便逐渐凝化为较为稳定的精神定势。
德性的名词解释德性,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众多的意义和范畴。
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人的品德、道德特质以及道德行为。
德性是人内心积淀下来的品质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它构成了一个人道德判断、行动选择的准则和依据。
在伦理学、哲学以及宗教领域,德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且深奥的议题,本文将从不同视角来解释德性的含义。
在伦理学中,德性被视为一种道德价值的基础。
它强调一种正面的道德观念,即美德。
人们通过不断修身养性,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幸福。
美德涵盖了正义、勇气、智慧、善良等各种品质,通过这些美德的实践,人们使自我得到提升,同时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哲学视角下的德性则更多地关注人的行为动机和意义。
它与道德规范和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知识与行为间的紧密相连。
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认识论中的德性理论,认为德性来源于人的行为动机。
他强调人应该先认识和掌握自己的行为动机,以此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而康德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德性来源于人自身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超越了个人欲望和利己主义,使得人能够按照道德原则来行动。
宗教角度下的德性与个体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许多宗教信仰中,德性被认为是个体与神性的联系和达成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基督教中,德性被视为神赋予人的礼物,是与神合作的结果。
它强调信仰、爱、善良等高尚的品质。
而伊斯兰教则注重对德性的修正和发展,认为德性与理性以及个体对于真理的理解密切相关。
道家和佛教也将德性作为个体修行的核心,提倡心性的培养和慈悲心的发展。
德性不仅关乎个体的信仰和行为,也同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社会学领域,德性被视为对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维持因素。
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需要个体具备基本的德性。
社会秩序和和谐是由个体的言行决定的,而言行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德性基础上。
德性对于社区、家庭和国家来说,都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
总结一下,德性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宽泛而复杂的意义。
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张传有】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西方德性伦理学起源于古希腊社会,后来随着西方社会的变革,逐渐被边缘化,并为规范伦理学所取代。
这种德性伦理学的特点在于强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它与规范伦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对人的优秀品德之培养,而后者则在于提出一般性普遍的行为法则以规范人的行为。
根据德性伦理学的这一特点,反观我国古代伦理学体系,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体系,从类型学上看,属于德性伦理学范围。
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伦理学说,特别是它的纲常理论,虽然也有涉及具体行为的规范论的成分,但其主要理论倾向是德性论的,是注重对人的各种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的。
所以,对人的优秀品质之培养的德性伦理学是中西方古代伦理学的共同特征。
然而,说到学说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一、德性概念的界定西方德性伦理学源于古希腊早期,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发展,最后成形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之中。
“德性”这一概念最初指的是万物所具有的某种长处或优点。
因此,它适用于万物,也就是说万物皆有德性,皆有他物所不具有的,仅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或优点。
比如,马有跑得快的特性,因此,马的德性就是善跑。
后来,德性一词逐渐主要用于人的特性,而且获得了道德的含义,成为人所具有的好的品质或能力的指称。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我们称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为德性。
”①因此,某物的德性也可以说是该物的优点。
所以,德性的英文译名一般有两个,一个是Virtue,另一个是Excellence。
这些品质包括: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仁慈、大方、大度、谦逊等等。
中国古代的德性论主要形成于先秦时期,而且主要产生于儒家学说之中。
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哲学的非逻辑性使得它对德性这一概念缺少严格的界定。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德性论有类似西方德性伦理学的那些具体德目,如仁、义、礼、智、信等,但却没有总括这些德目的“德性”概念。
伦理学复习1、比较道德、不道德、非道德、超道德。
名词解释“道德”与“不道德”,实质上就意味着“好(善)”或“对(正当)”、“坏(恶)”或“错(不正当)”,并常常依其用以定性人本身还是定性人的行为而定。
“非道德”是指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或是对正确和错误满不在乎。
“超道德”意味着完全超越于道德领域,本身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
无所谓善与恶,不属于道德的范畴。
2、道德关系道德关系包括人与超自然存在物(宗教道德),人与自然界(自然道德),人与自身(个体道德),人与其他人(社会道德)。
道德的对象始终并且只有人。
3、道德的起源简答A,超自然论。
价值源自于超自然存在物或原则。
(柏拉图的善,上帝,佛,阿拉等)B,自然起源说:自然法则论。
价值蕴涵于自然界本身。
(康德)自然人性论。
道德和价值完全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在,人类之外则没有任何价值或道德可言。
C,契约说。
道德是人与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
D,社会交往说。
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
4、道德的层次A,底线道德和崇高道德。
B,习惯的道德和反思的道德。
习惯的道德是以习惯或传统为基础,经常在不加分析或批判性评价的情况下被接受。
反思性道德是对传统的道德进行批判的分析。
检验和评价后产生的道德。
5、道德与法律、宗教、经济简答道德并非以法律为基础,道德先于法律,道德为一切重大法律提供基本依据;法律把道德变成了可以通过奖惩强制实施的法规或制度,规定了道德的行为方式,法律是对社会道德的公开表述和支持。
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一致,但是不能等同起来。
在早期时代,道德蕴含于传统、习俗、惯例和当时文化下的宗教活动中,宗教鞭策人们合乎道德地行动,宗教在历史上可能先于道德和法律,可能为道德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有效支持。
但是道德不必要、实际上也不应当以宗教为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
德性与德行的区别德性与德行的区别是什么?“德”乃道义,其实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国古代,思想道德被称之为德行,而德性则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德行是指人们遵循客观规律,并把这种认识转化成具体生活行动的方式;而德性是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情所用到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品质。
那我们怎样才算得上德性呢?第一,他必须尊重你;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尊重,但这不意味着要去迎合别人。
如果你觉得某些东西很好或者值得尊敬,那么你会愿意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来维护它。
第二,他需要真诚地关心你。
如果你感受到了爱,那么你肯定会全身心投入进去。
因此,如果你发现一段恋情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你便会毫无保留地放弃它。
即使你已经拥有了财富、权利等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你仍旧渴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第三,他必须欣赏你。
欣赏包括两部分:一是表扬,另外还有鼓励。
如果你总是听到批评声音,那么你永远也长不大;反过来讲,如果你常常收到赞美,那么你将变得越来越优秀。
最后,他必须信任你。
如果你从未被信赖过,那么你根本谈不上取得成功。
第四,他必须忠于你。
忠诚是非常难得的品格,特别是对于男女双方来说。
因此,婚姻的基础就是互相忠诚。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忠诚的价值,但他(她)绝对应该牢记这点。
德行是一个人的操守,他必须坚持公正原则、主张公平待人、严守秘密、善良等。
德性是先天的,后天靠环境影响改变;德行往往表现在言语上,却更重要,比如君子慎独、道德修养、爱国等。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圣洁的,心存善念,积极乐观,一切的坏事就不容易找到我们头上,社会风气也就好起来了!我们虽然年纪小,却可以通过日常的细节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今早问候父母,帮妈妈拿下书包,帮爸爸递上茶杯,说句辛苦啦……相信你能做到的!每个人都喜欢德性高尚的人,如果你没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就请及时醒悟吧!何为德?我的理解是:就是给予了别人一份快乐,同时自己也快乐;就是给别人一片温暖,同时自己也得到温暖。
德性得概念与内涵“德性”一词就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得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得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得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就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
这里得“德性"在当时得儒家瞧来就就是指“人得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
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得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
对“德性”得直接定义与解释,在其她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得理解寓于对“德”得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瞧作道德得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
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瞧作为接受天命得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得要求。
在西周之前,“德”还与“就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
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得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得最高心得。
及至先秦,“德”得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得《说文解字》对“德”得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解释为:“英语作virtue。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
”“又指德行。
道家认为德就是道得表现形式,即就是‘道’得内涵本质。
”这一解释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得理解,就是中国道家式得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得表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
……(2)指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得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得,就是谓有德”,“凡就是符合道得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得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得个人德性品行得修行。
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
《辞海》对“德”得解释就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得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
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得就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得旺气”。
对“德”得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
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得意义不就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就是对人之德得认识。
①〔virtue〕:道德品行得特征〈美德>〈缺德〉〈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②〔character〕:优良得道德品质得总体,常指道德上得坚定与卓越,加上果断、律己严谨、高尚得伦理观念、有魄力与善判断〈君子进德修业〉;③〔political integrity〕:坚定地按照政治原则办事,非常笃实、诚挚与正直,不搞欺骗、权术、虚伪与各种肤浅得手法〈德才兼备〉;④〔kindness〕:好心得行为与事实;⑤〔mind〕:一个人得思想、倾向或愿望得集中得固定得方向<同心同德〉;⑥〔morality〕:一个人或一种文化在道德上得惯例,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德行〉<德操>;⑦〔responsibility〕: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负有得责任<社会公德〉、从语言学得角度瞧,virtue, character,polit ical integrity,kindnes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涵盖“德”得全部内容,也就就是说,对于“德”这一概念,在英语中不能找到一个完全匹配得语词来对译,但前述每个词语都无疑又包含着“德”得内容。
由此可见,“德"主要有两个方面得理解:一就是指人得道德品质,即“人之德”;一就是从纯哲学意义上指事物得特殊属性,就是“物之德”、道家对待“人之德”又有两种态度:一就是“人含其德”,将德当成一种内在得、观念得理想境界,主要就是强调“德”得修炼与养成;另一种就是“外立其德”,将德当成外在得、实践得行为准则,主要强调“德”得实践。
道家主要思想主张在于“人含其德”。
儒家强调“外立其德”,主张人应当有符合礼仪得德行,同样也具有理想得人格性与内在道德性得卓越。
二“德性”概念在西方哲学与伦理学中则被普遍关注,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得重大理论。
这里仅就其中述及得对德性概念得认识作做梳理,从中去体会与把握德性得本质。
(一)作为向善得“品质"。
大多数西方思想家把德性理解为一种向善得品质。
希腊语"aretê" 一词在荷马史诗里,被用于表达任何一种卓越,而这一词后来被译成“德性”。
就就是说,德性也就就是任何一种卓越,就是对人得一种品质得描述。
在英雄史诗所描绘得社会形态中,卓越与德性可以作为同一概念,共同描述这样一种品质:它们能够使人做到她或她得角色所要求做得事情。
赫尔曼·弗兰克尔则这样认识德性:德性就就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得自由人得那些品质,德性就表现在她得角色所要求得行为中。
②(二)作为确保成功得品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把人得德性瞧作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得品质。
《新约》得德性观在内容上与亚里士多德得不同,但事实上与亚里士多德得德性观得逻辑与概念结构相同,认为一种德性就是一种品质,它得践行导向人得目得实现,而阿奎那糅与了亚里士多德与《新约》,但依旧把德性指向实现人得特有目得人得品质。
(三)作为去恶得品质。
作为中世纪得观点,奥古斯丁得神学德性观则认为人类生活得叙述,就就是作为主体得人负有一个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有许多得恶为障碍,完成这个使命取决于她们对人类善得特殊占有,因此在她瞧来,所谓德性,就就是那些能够使恶被克服得一类品质,就是使人完成其使命,走完其旅途得品质。
也就就是说,德性就就是那些使人能够在她们得历史旅程中幸免于恶得品质。
(四)作为“能力”与“力量”、柏拉图在她得《美诺篇》中已经表述了德性乃就是获得善得能力得涵义,即德性并不就是善本身,而就是成就善得能力。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也认为德性就就是一种道德力量。
卢梭把德性视为“灵魂得力量",德性就是寓于灵魂之中得无价精神。
著名怀疑论哲学蒙台涅则说:“力量就是一切德行得基础。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也有同样得认识,“德性与力量我理解为同一得东西”,就人得德性而言,“就就是指人得本质或本性,或人具有得可以生产一些只有根据她得本性法则才可理解得行为得力量、”“能力”与“力量"就是这些理论学说得中心词、事实上,英文得“德性”(virtue)源于拉丁文得rirtu,本意就就是“力量"、(五)作为“手段"或“习惯”、功利主义思想观得哲人们则认为德性就是一种达到目得得手段或者就是生活中得行为习惯。
富兰克林说,德性就是达到目得得手段,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外在关系,培养德性就就是最终让幸福在人间或天堂获得成功。
爱尔维修则在“个人利益就是人类行为价值得惟一而普遍得标准”③观念指导下,把德性瞧成就是一种利己得行为习惯。
而伏尔泰则说“美德就就是那些使人高兴得习惯”。
④当然,德性作为“手段”、“习惯"也就是“达到目得得”、“让幸福……获得成功得"、“使人高兴得”“手段”或“习惯"。
(六)作为“感情"或“欲望"。
道德哲学家罗斯尔这样瞧德性,“德性就就是感情,也就就是说,它就是与由一种较高层次得欲望所规范得那些气质与倾向相关联得"⑤。
甚至她还进一步强化“欲望”之说,把“基本得德性"界说为“依据正当得基本原则去行为得强烈得与正常有效得欲望"⑥。
把“德性"直接瞧作感情,这也就是一种新得视角,并且在她得认识中,我们可能更要注意其落脚得“气质”与“倾向",连同“情感”,我们感受到她对德性理解具有得心理意义。
(七)作为获得性人类品质、麦金太尔通过对历史上德性观得反思,把德性定义为“就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得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得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⑦。
她虽然说这一定义就是以“公式化形式”,“不完全得与暂时得”,但她对这一定义充满了肯定,就是一个“初步近似于适当得定义”,“它已经阐明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得位置"⑧、从上述各种德性观可以瞧出,这些观念没一个单一得、中心性得与核心得德性概念。
正如麦金太尔所言:“即使在我已粗略描述得相对一贯得思想传统内,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得、彼此不相容得德性概念。
因而不存在真正统一得德性概念,更不用说统一得历史了”⑨、三我们得认识也仍然离不开前面诸多思想家得巨大智慧,仍然要从她们得思想中得到启迪甚至直接得指导。
我们从中不难瞧出对于德性理解得一些关键词:“道德”;“自然禀性”,“本质”,“本性”,“品质”,“特殊规律”,“特性”;“卓越”,“力量”,“精神”,“手段”,“行为习惯",“感情”。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得重要术语,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德性”得理解中认识到,德性得基本内涵就就是“德”,而在西方伦理思想中,“善得理念"作为对德性内涵得普泛得核心得理解,我们可以说,“道德”就就是德性得基本内涵。
从思想家们对德性得各类定义,也不难理解到,对于德性得“卓越”,德性所蕴含得内在“力量”,就是大家共通得认识。
那么,对“德性”理解就有三个层次(而不就是三个方面):一就是德性其核心内涵就就是“道德”;二就是这个“道德”得存在形式就是人得一种内在品质(绝不就是指外在得体现道德要求得规则、律令),就是一种生命得构件;三就是这种品质就是卓越得,具有美善性,这种品质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生命力量(而不就是社会力量)、由此可以得到我们对德性得初步定义:德性就是指人内在得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与生命力量得精神品质、“德性”首先就是立足于“人”得德性,不去指称世界上别得事物;“内在得”强调德性得主体性,就是人自身得生成性要求,因而区别于社会之于人得要求得所有具体得(道德)生活条例;以“道德”为核心标示着德性得伦理学基础及其主题方向,同时又区别于道德本身;“卓越特征”与“生命力量”就是其本质特征,具有卓越性与生命能动性;“精神品质”就是德性得本质,表明德性就是人得精神得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承认了德性得“卓越”及“力量”,也就就是认识到了德性得功利性特征与获得性意义,也就就是说,从本质上瞧,德性就是一种引导成功得好品质。
四德性就是一种抽象得精神品质,但德性得内涵又就是具体得。
那么,哪些东西就就是德性?《尚书》曾把“正直”、“刚克"、“柔克"称作为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