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最全视听语言课件-(上)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83
《视听语言》学习笔记第一讲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电影:1、是造型和叙事2、是空间和时间一、单镜头时期1889 乔治.伊斯曼50英尺/ 1895 卢米埃尔技术主义——爱迪生基本特征: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事件;4、全部是单镜头。
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的参与降到最低——选择)二、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梅里爱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电影特技基本特征: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场、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依靠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审美——“表现美学”——二十年代高潮《卡里加里博士》、《水手奎赖尔》;5、有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的东西搬到银幕上来(剧本、演员、化妆、布景、分场、分幕、字幕);6、开始商业操作;7、电影的另一大特征出现:假定性和故事性(不是事件)三、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1904 鲍特《火车大劫案》分场景十四场戏出现了分镜头、特写特征:1、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2、平行蒙太奇;3、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四、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格里菲斯出现系统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诞生》制作10万美元、12本、1200多镜头(中国现今故事片9本600-800镜头)特征:1、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把戏剧化的矛盾因素融入到平行中)/ “最后一分钟营救”——最电影化的一种手段/ 《党同伐异》;2、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广泛而交叉使用);3、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一个国家的诞生》种族歧视电影的本体(文本)与泛文本/ 泛文本——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政治、经济等;4、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党同伐异》/ 传达理念的方式比较机械和理性、对概念的抽象理解、情感的介入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抒情、渲染)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 《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六、未来电影语言倾向1、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①电影的诞生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机械革命;②分切的出现停机再拍;③声音的出现同步声音的出现;④色彩的出现和胶片的革新2、电脑在电影中的应用工具式三维电脑——三维电脑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不能改变电影的本质——写实(物质现实的复原)作业赏析:93级毛小睿《地下铁》95﹒04﹒20封闭狭小的空间,两个可能相互吸引的陌生人发生的事情(通俗模式——虚无结尾)结尾一组空灵的镜头93级王海啸《日子》对于风格的坚持/ 寻找视觉点“喷水” / 镜头的使用——“一顺” / 强大的镜头(女孩面对镜头,结束与观众的隔绝,试图沟通)艺术化的东西都是推向极至、绝对的。
影视视听语言绪论一、视听语言是“语言”吗?1.视听语言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2.克里斯蒂安·麦茨①开创了电影第二符号学《想象的能指》②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术语:能指和所指)③“电影是短路的符号”④八大组合的: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3.视听语言的语言是影视艺术的技术表现方式的功能性比喻。
二、怎么学习视听语言1.看片2.感觉、理解、记忆画面形象三、什么是视听语言1.有意义的形象具有分析意义的影像;有选择的、鲜明特征的、形象凸显的。
2.叙事性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要利用画面中的场景、细节、事件讲述故事。
3.表现性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通过镜头间的组接用极主观化的方式表现现实,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4.象征性的视听语言用可感知的形象,比喻某种抽象的思维、概念、情感、意境5.视觉构成画面、镜头、运动、光、色、构图、角度、场面调度、造型等等。
四、课程相关性和目的性五、课程容框架1.视听语言基本元素、规律2.类型化的电视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学习要点第一节景别一、景别的概念1.景别是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2.景深是从纵深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3.远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近景系列: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4.作为造型元素:景别意味着距离;景别暗示着银幕空间作为叙事手段:景别交代特征;景别强调细节。
5.二、景别的划分与功能根据拍摄对象:物;人1.大远景概念: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宽度和广度,用来交代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
作用:适用于表现大的空间、环境、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展现多层次景物。
影片结尾、动作结束、情绪远离。
情绪的超脱、气氛的宏大、交代故事环境。
2.远景概念: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
作用:更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
视听语言考试重点笔记一、镜头部分。
1. 镜头的概念与分类。
- 概念:镜头是视听语言的基本表意单元,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
- 分类:- 根据焦距分:- 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视角广,画面有明显的透视变形,可容纳更多的景物,常用于表现宏大的场景或制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如强调空间的广阔或物体的渺小。
- 标准镜头: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画面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变形,适合拍摄常规的场景和人物对话等。
- 长焦镜头(长焦距镜头):视角窄,景深小,能将远处的景物拉近,压缩空间,常用于特写拍摄人物表情或突出远处的主体。
- 根据运动方式分:- 固定镜头:摄像机位置、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的镜头。
它能给人稳定、客观的感觉,适合表现静态的场景或营造宁静的氛围。
- 运动镜头:- 推镜头:沿摄像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画面由远至近,主体逐渐变大,重点在于突出主体、强调细节或者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画面由近至远,主体逐渐变小,可用于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有结束感或者揭示新的元素。
- 摇镜头:摄像机位置不动,镜头光轴作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运动拍摄。
可以展示空间环境,或者跟随主体运动,如拍摄一场体育比赛中的观众席扫视。
- 移镜头:摄像机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拍摄,可以是横移、纵移、斜移等。
能够连续地展示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如跟拍人物在走廊中的行走。
- 跟镜头:摄像机跟随运动的主体一起运动拍摄,使主体始终保持在画面中的某个位置,能够突出主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 根据景别分:- 远景:表现广阔的空间环境,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用来展示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或者大规模的人群场景等,如山脉、城市全貌等。
- 全景:包含人物全身的画面,能够展示人物的整体形象以及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常用于场景的介绍或者人物的出场。
- 中景:一般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是叙事中最常用的景别,能够兼顾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