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18.68 KB
- 文档页数:6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方案一、内容综述回顾现有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分析其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即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提出改革的主要内容。
包括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前沿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案例分析,增加跨学科内容等。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管理实践案例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倡导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1.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管理现象、揭示管理规律的科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管理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具备系统化管理思维和专业素养的管理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管理学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某些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人才的需求。
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已成为提升管理学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开展《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旨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高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旨在结合国内外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与升级,以期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强烈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一、课程在专业中定位分析《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常放在大学一/二年级修读,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一般的管理问题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对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有较好的理解;学会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对实际问题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学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和后续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管理思维和视角,开拓学生社会活动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判断能力,在“塑造学生的管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上有着持续和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要求1.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并对理论的形成及含义有较透切的理解,提高理论分析的水平。
2.掌握管理的一般原理,对各项管理职能有系统的认识,从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3.掌握管理的基本方法。
运用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基本职能,有效地组织各项管理活动。
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等,对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提出较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工作的实践锻炼,把理论应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5.扩展思维和视角,了解管理学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沿,扩展和更新管理思维和分析视角,开拓视野和专业应用学科的认知。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一)教学内容改革1. 合理调整课本内容的讲授量。
本书共有十六章,覆盖面广,课程教授过程中将结合“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在保证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选取必要和合适的部分组织教学内容,在关键知识点和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上,拓展和延伸到基本技能和管理实践层面。
2.案例分析和应用的层次递进。
本书中理论性的阐述较多、内容覆盖较广、理念及方法较为抽象,在授课过程中将结合学生网络依赖度高、专业知识储备有限等特点,在教学案例安排上中遵从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宿舍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等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地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学习。
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在知识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与各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
如何实现管理学教学的国际化、知识化和本土化,是我国管理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为了使教学适应国际大环境,必须要促进管理科学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相融合,并借助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其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
我校教改课题组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入手,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以加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核心,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重点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用“案例研究法、情景模拟法和综合考试法”三结合的先进方法进行教学。
探索并建立了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有机结合的新型理论体系。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逻辑规律,以“创建学习型集体,完善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导原则,构建科学的“质疑——实践——验证”型学习模式。
建立以中国本土企业为主的、具有中国本土管理文化特色的管理案例库,着重突出案例教学的互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
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探索网络信息化互动教学,形成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与课外教学平台的完美对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教改课题组针对工科院校学生“逻辑思维严谨缜密,但发散性和跳跃性不强”的特点,对管理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
主要的改革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答案并非一个”的多向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研究了美国、欧洲等国外先进的管理学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参考LmA的教学实践,围绕“加强学生‘三基’”这个核心,最终确定了“以创新性的案例研究法为主,以情景模拟法、综合考试法为辅”的改革路线。
1.案例研究法(1)案例的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