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62.51 KB
- 文档页数:12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 掌握用“倍数关系”、“面积法”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3.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教学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倍数关系”、“面积法”等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课时安排3课时.1教案A第1课时教学内容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教学重点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学难点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试: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教学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教师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思考怎样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个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个人患了流感.列方程1+x+x(x+1)=121,整理,得x2+2x-120=0.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2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思考: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经过三轮传染后共有多少人患流感?121+121×10=1331(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后一轮被传染的人数是前一轮患病人数的x倍.三、巩固练习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则1+x+xx=91,即x2+x-90=0.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利用“倍数关系”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将不符合题意的解舍去)、六答.五、布置作业习题21.3 第6题.第2课时教学内容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教学目标掌握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教学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教学难点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x)n=b,其中a是原有量,x是增长(或降低)率,n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探究1关于“倍数”的问题,知道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的问题.二、新课教学探究2:两年前生产1 t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 000元,生产1 t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 0003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 t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 000元,生产1 t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 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分析:根据题意,很容易知道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 000-3 000)÷2=1 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 000-3 600)÷2=1 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但是,年平均下降额(元)不等同于年平均下降率(百分数).解: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5 000(1-x)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5 000(1-x)2元,于是有5 000(1-x)2=3 000.解方程,得x1≈0.225,x2≈1.775.根据药品的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22.5%.答: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22.5%.算一算: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是多少?试比较这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解: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乙种药品成本为6 000(1-x)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6 000(1-x)2元,于是有6 000(1-x)2=3 600.解方程,得x1≈0.225,x2≈1.775.同理,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22.5%.甲、乙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相同,均约为22.5%.思考:经过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一定也较大吗?应怎样全面地比较对象的变化状况?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小结:类似地,这种增长率的问题有一定的模式.若平均增长(或降低)百分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a(1±x)n=b(增长取+,降低取-).三、巩固练习某人将2 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 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 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 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 000元取1 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 000+2 000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 000+2000x×80%,其它依此类推.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则1 000+2 000x×80%+(1 000+2 000x×8%)x×80%=1 320.整理,得1 280x2+800x+1 600x=320,即8x2+15x-2=0.解得4。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面积问题七中刘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⒈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法【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①审(审题);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量,分清有哪些已知量、未知量,哪些是要求的未知量和所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相等关系。
②设(设元);包括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同时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其他的相关量.③列(列方程);以一二步骤为基础,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④解(解方程);⑤验(检验);检验根的准确性及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和题目中的要求⑥答(总结);写出答语作总结二例题讲解例1.例1. 如图,某小区规划在一个长为40米,宽为26米的矩形场地ABCD上修建如下图所示的同样宽的小路,其余部分种草,若使草坪面积为864平方米,求小路的宽度?分析: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修建小路所占的面积只与小路的条数、宽度有关,而与位置无关。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可分别把纵横修建的小路移到一起(最好靠一边)解:设道路的宽为x米,则草坪长(40-2x)米,宽(26-x)米(40-2x)(26-x)=864化简得:x2-46x+88=0解得:x=2,x=44∵40-2x>0 26-x>0∴0<x<20当x=44时,道路的宽就超过了矩形场地的长和宽,因此不合题意舍去.答:道路的宽为2米.变式训练:上题中改变方式修小路,设小路的宽为x,用x表示草坪面积,并指出x的取值范围。
41203023422023302x x x x )411(2030)3220)(2230(x x 41203023422023302x x x x )411(2030)3220)(2230(x x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面积问题)教学设计导入:我们知道议程是刻画实际问题中数学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所以我们经常用议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并掌握了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分式方程等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尝试着用一元二次方程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活动一:(你一言、我一语,道破天机)如图是某中学长30m 、宽20m 的矩形草坪活动场,因需要四周要铺成四条小路,使横、纵路的宽度之比是3:2,如果小路的面积是原矩形草坪面积的四分之一,那么小路宽应是多少?都有哪些已知量?表示等量关系的又是哪些?思考后说说。
解:设横路的宽是3Xm ,纵路的宽是2Xm ,据题意可列方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活动二:(独上高楼赏月)变式:为了美观和实用,学校计划重新铺筑小路,有些同学为学校设计了新的图案,如图所示:如果其它条件都不变,那么这时的小路应修多宽?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板演。
通过这两个题,你有什么联想?解:设横路的宽是3Xm ,纵路的宽是2Xm ,据题意可列方程: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还能为学校设计别的图案吗?总结:我们可以利用“图形平移位置变,面积大小不改变”的道理,也可叫做“靠边站”,这样使所列方程更容易些,以便求出路宽,也就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活动三:(大显身手)独立完成,男女同学每题各找一名同学板演,方法补充(喜羊羊)如图,在宽为20m ,长为32m 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的部分种上草坪.要使草坪的面积为2540m ,求道路的宽.解法(1):由题意转化为右图,设道路宽为x 米.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为2032540x x. 整理得2521000xx . 解得150x (舍去),22x .答:道路宽为2米.解法(2):由题意转化为右图,设道路宽为x 米,根据题意列方程得:133x 2233x ()2舍去220322032540x x .整理得:2521000x x . 解得:12x ,250x (舍去).答:道路宽应是2米.(灰太狼)如图是宽为20米,长为32米的矩形耕地,要修筑同样宽的三条道路(两条纵向,一条横向,且互相垂直),把耕地分成六块大小相等的试验地,要使试验地的面积为570平方米,问:道路宽为多少米?活动四:(团结就是力量)先独立,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合作探索交流的优势,充分交流后,小组出代表发言(注意语言的总结)。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以方程形式进行表示的这种数学建模思想。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且能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模型,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元二次模型则水到渠成.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四、重点、难点重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交流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自学指导:1、题目等量关系是什么?2、如何设未知数?3、你还有其他方法列方程吗?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试一试我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根据两种设计方案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思考:以上2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还有下面几种方案:在宽为20m,长为32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部分种上草坪,要使草坪的面积为540m2,求道路的宽。
(只写解设、列出方程即可)试一试中,思考中的问题是中心环节,以图形对比的问题为引导,通过对比两个图形的联系和区别,启发学生以边框问题为模型,构建草坪问题的解题思路。
充分思考之后,学生会产生动手实践的欲望,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同时也注意对图形变换的指导。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教学内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1.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与关键: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口述)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2.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 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4.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6.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二、探索新知现在,我们根据刚才所复习的面积公式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m ,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m 2,上口宽比渠深多2m ,渠底比渠深多.(1)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m 3,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渠道挖完?分析:因为渠深最小,为了便于计算,不妨设渠深为xm ,则上口宽为x+2,渠底为,那么,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便可建模. 解:(1)设渠深为xm则渠底为()m ,上口宽为(x+2)m 依题意,得:() 整理,得:5x 2+6x-8=0 解得:x 1==0.8m ,x 2=-2(舍) ∴上口宽为,渠底为.(2)=25天12451.675048答: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深各是和;需要25天才能挖完渠道.学生活动:例2.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 ,宽21cm ,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老师点评:依据题意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封面的长宽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 ,则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 ,依题意,得:中央矩形的长为(27-18x )cm ,宽为(21-14x )cm . 因为四周的彩色边衬所点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则中央矩形的面积是封面面积的. 所以(27-18x )(21-14x )=×27×21 整理,得:16x 2-48x+9=0 解方程,得:, x 1≈,x 2所以:9x 1=(舍去),9x 2=,7x 2=因此,上下边衬的宽均为,左、右边衬的宽均为. 三、巩固练习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长6尺,宽3尺,有一块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并且铺在桌面上时,各边垂下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精确到0.1尺) 四、应用拓展 例3.如图(a )、(b )所示,在△ABC 中∠B=90°,AB=6cm ,BC=8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s 的速度运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s 的速度运动. (1)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使S △PBQ =8cm 2.(2)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并且P 到B 后又继续在BC 边上前进,Q 到C 后又继续在CA 边上前进,经过几秒钟,使△PCQ 的面积等于2.(友情提示:过点Q 作DQ ⊥CB ,垂足为D ,则:) 九 年级 练数 学 习同步1434DQ CQAB AC=分析:(1)设经过x 秒钟,使S △PBQ =8cm 2,那么AP=x ,PB=6-x ,QB=2x ,由面积公式便可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2)设经过y 秒钟,这里的y>6使△PCQ 的面积等于cm 2.因为AB=6,BC=8,由勾股定理得:AC=10,又由于PA=y ,CP=(14-y ),CQ=(2y-8),又由友情提示,便可得到DQ ,那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建模. 解:(1)设x 秒,点P 在AB 上,点Q 在BC 上,且使△PBQ 的面积为8cm 2. 则:(6-x )·2x=8 整理,得:x 2-6x+8=0 解得:x 1=2,x 2=4∴经过2秒,点P 到离A 点1×2=2cm 处,点Q 离B 点2×2=4cm 处,经过4秒,点P 到离A 点1×4=4cm 处,点Q 离B 点2×4=8cm 处,所以它们都符合要求.(2)设y 秒后点P 移到BC 上,且有CP=(14-y )cm ,点Q 在CA 上移动,且使CQ=(2y-8)cm ,过点Q 作DQ ⊥CB ,垂足为D ,则有 ∵AB=6,BC=8∴由勾股定理,得:∴DQ=则:(14-y )· 整理,得:y 2-18y+77=0 解得:y 1=7,y 2=11 即经过7秒,点P 在BC 上距C 点7cm 处(CP=14-y=7),点Q 在CA 上距C 点6cm 处(CQ=2y-8=6),使△PCD 的面积为m 2.经过11秒,点P 在BC 上距C 点3cm 处,点Q 在CA 上距C 点14cm>10, ∴点Q 已超过CA 的范围,即此解不存在. ∴本小题只有一解y 1=7.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a)BACQ P (b)B ACQD P12DQ CQAB AC=6(28)6(4)105y y --=126(4)5y -六、布置作业1.教材综合运用5、6 拓广探索全部. 2.选用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和为7,面积为6,则斜边为(). AB .5CD .72.有两块木板,第一块长是宽的2倍,第二块的长比第一块的长少2m ,宽是第一块宽的3倍,已知第二块木板的面积比第一块大108m 2,这两块木板的长和宽分别是(). A .第一块木板长18m ,宽9m ,第二块木板长16m ,宽27m; B .第一块木板长12m ,宽6m ,第二块木板长10m ,宽18m; C .第一块木板长9m ,宽,第二块木板长7m ,宽; D .以上都不对3.从正方形铁片,截去2cm 宽的一条长方形,余下的面积是48cm 2,则原来的正方形铁片的面积是().A .8cmB .64cmC .8cm 2D .64cm 2 二、填空题1.矩形的周长为,面积为1,则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________.2.长方形的长比宽多4cm ,面积为60cm 2,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3.如图,是长方形鸡场平面示意图,一边靠墙,另外三面用竹篱笆围成,若竹篱笆总长为35m ,所围的面积为150m 2,则此长方形鸡场的长、宽分别为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如图所示的一防水坝的横截面(梯形),坝顶宽3m ,背水坡度为1:2,迎水坡度为1:1,若坝长30m ,完成大坝所用去的土方为4500m 2,问水坝的高应是多少?(说明:背水坡度=,迎水坡度)(精确到)2.在一块长12m ,宽8m 的长方形平地中央,划出地方砌一个面积为8m 2的长方形花台,CF BF 1211DE AE B ACE DF要使花坛四周的宽地宽度一样,则这个宽度为多少?3.谁能量出道路的宽度:如图22-10,有矩形地ABCD一块,要在中央修一矩形花辅EFGH,使其面积为这块地面积的一半,且花圃四周道路的宽相等,今无测量工具,只有无刻度的足够长的绳子一条,如何量出道路的宽度?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相信你一定能行.答案:一、1.B 2.B 3.D二、1.2.32cm3.20m和或15m和10m三、1.设坝的高是x,则AE=x,BF=2x,AB=3+3x,依题意,得:(3+3+3x)x×30=4500整理,得:x2+2x-100=0解得x≈即x≈(m)2.设宽为x,则12×8-8=2×8x+2(12-2x)x整理,得:x2-10x+22=0解得:x1(舍去),x23.设道路的宽为x,AB=a,AD=b12220.102-+则(a-2x )(b-2x )=ab 解得:x=[(a+b )] 量法为:用绳子量出AB+AD (即a+b )之长,从中减去BD 之长(对角线),得L=AB+AD-BD ,再将L 对折两次即得到道路的宽,即.第2课时 分式的乘方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2、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3.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12144AB AD BD +-4a b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1)2)(ba =⋅b a ba =( ) (2) 3)(ba =⋅b a ⋅b a ba =( ) (3)4)(ba =⋅b a ⋅b a b a ba⋅=( )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ba )((n 为正整数)的结果吗?2、例题讲解例5.计算(1) 332)2(a b - (2)4234223)()()(c a ba cb ac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3、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1)23)2(a b =252a b (2)2)23(ab -=2249a b - (3)3)32(xy -=3398x y (4)2)3(b x x -=2229b x x - 2.计算(1) 22)35(y x (2)332)23(c b a - (2)32223)2()3(x ay xy a -÷(3)23322)()(z x zy x -÷- (4))()()(422xy x y y x -÷-⋅- (5)232)23()23()2(ayx y x x y -÷-⋅- 4、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5、布置作业 6、板书设计第2课时 分式的乘方1、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 例:2、分式乘方的运算 练习:四、教学反思: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发展形象思维.【过程与方法】、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证明.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 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做图后,再互相交流评价.可按下列方法做出: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AC,CB,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问题2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按下图方式折叠剪裁.观察并讨论:△ABC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并介绍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学说明】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师依据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B=∠C→两个底角相等.②BD=CD→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③∠BAD=∠CAD→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指导学生用语言叙述上述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记为:“三线合一”).教师指导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1.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时强调:(1)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作顶角平分线,或作底边上的中线,或作底边上的高等.2.证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教学说明】在证明中,设计辅助线是关键,引导学生用全等的方法去处理,在不同的辅助线作法中,由辅助线带来的条件是不同的,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板书证明过程,以体会一题多解带来的体验.例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解:∵AB=AC,BD=BC=AD,∴∠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于是在△ABC中,有∠A=36°,∠ABC=∠C=72°.【教学说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性质,可以实现由边到角的转化,从而可求出相应角的度数.要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等腰三角形,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几何问题.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第1组练习:1.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指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3.如图,在△ABC,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第2组练习: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一定是(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A.80°B.20°C.80°和20°D.80°或50°2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4.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 交AC于E.求证:AE=CE.【教学说明】等腰三角形解边方面的计算类型较多,引导学生见识不同类型,并适时概括归纳,帮学生形成解题能力,注意提醒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答案】第1组练习答案:1.(1)72°;(2)30°2.∠B=∠C=∠BAD=∠DAC=45°;AB=AC,BD=DC=AD3.∠B=77°,∠C=38.5°第2组练习答案:3.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cm,6cm和6cm.4.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在△ADP和△ADC中,∠PAD=∠CAD,AD=AD,∠PDA=∠CDA,∴△ADP≌△ADC.∴∠P=∠ACD.又∵DE∥AP,∴∠CDE=∠P.∴∠CDE=∠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请学生表述性质,提醒每个学生要灵活应用它们.学生间可交流体会与收获.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3.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应把重点放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先让学生通过剪纸认识等腰三角形;再通过折纸猜测、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