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共60页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60
年 月总第 期20192204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与干预调控郭坤舜,曹建民,曹 卉,贺 峰(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危害、儿童青少年肥胖形成原因、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危害;成因;调控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9)02-155-03投稿日期:2018-12-22作者简介:郭坤舜(1994—),硕士。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监控与运动营养。
1 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增长的困扰。
紧随着发达国家的脚步,儿童肥胖率以及其增长率在发展中国家也俨然成为巨大的健康问题。
从现有数据看来,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严重性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鉴于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幅之快,该状况也不容忽视,如果不加以干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水平将追赶并可能超过发达国家。
以我国为例,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与提升,儿童青少年的肥胖水平以0.2kg每年的幅度持续增加。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逼近发达国家水平。
与1985年相比,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肥胖检出率从0.5%增长到7.3%,对应肥胖人数由 615 万增长到 3496 万。
除了心理上的危害以及外观上的影响,肥胖给个体带来的各种慢性疾病则是更危险的,如最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与肥胖人群关系密切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健康疾病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活困扰。
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而对于民族发展来说,少年强则国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到了最迫切的时刻。
2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危害肥胖本身不仅作为一种健康疾病,而且会致使个体产生各种其他的健康问题。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标准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已经不再是成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也面临着肥胖的困扰。
那么,什么样的身体状况才算是肥胖呢?如何判断儿童青少年是否属于肥胖呢?本文将从标准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介绍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肥胖是如何定义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肥胖是指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的一种慢性疾病。
在儿童青少年中,肥胖的判断标准是通过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进行评估的。
BMI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来计算的,通过BMI的数值范围可以判断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程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儿童青少年的BMI百分位数可以用来判断其肥胖程度。
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BMI百分位数在85%以上但低于95%的被定义为超重,而BMI百分位数在95%以上的则被定义为肥胖。
而在5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中,BMI百分位数在85%以上但低于95%的被定义为超重,BMI百分位数在95%以上的则被定义为肥胖。
除了BMI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腰围来评估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程度。
一般来说,腰围超过正常范围的儿童青少年往往也存在着肥胖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腰围超过相应年龄和性别的百分位数75%的儿童青少年被定义为腹部肥胖。
除了以上的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体脂率来评估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程度。
体脂率是指身体脂肪质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是评估身体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男性青少年的体脂率超过25%,女性青少年的体脂率超过30%就被定义为肥胖。
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标准主要包括BMI、腰围和体脂率这三个方面。
通过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儿童青少年是否存在肥胖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希望家长和学校能够重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预防与干预策略探讨在当今社会,儿童青少年肥胖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运动量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孩子面临着肥胖的困扰。
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现状及危害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地区儿童肥胖率甚至超过了 10%。
肥胖症会给孩子带来诸多健康问题,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增加了患心脏病的风险。
其次,肥胖还会影响呼吸系统,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此外,肥胖儿童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这对他们的胰腺功能和代谢调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骨骼方面,过重的体重会给关节带来过大的压力,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增加了患关节炎的可能性。
除了身体上的疾病,肥胖症还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身材的肥胖,孩子们可能会遭受同学的嘲笑和歧视,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造成阻碍。
二、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成因1、不良饮食习惯现代社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随处可见,孩子们往往难以抵挡这些美食的诱惑。
过多摄入油炸食品、快餐、饮料等高热量食物,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量不足,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从而引发肥胖。
2、缺乏运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普及,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更多地被电视、电脑、手机等占据,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幅减少。
缺乏运动使得能量消耗不足,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加。
但需要明确的是,遗传因素并不是决定肥胖的唯一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样重要。
以北京为例我国肥胖儿童青少年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肥胖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以北京为例,对我国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趋势及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及应对之策。
我们来看一下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攀升,尤其是在大城市,肥胖率更是高居不下。
以北京为例,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趋势的加剧,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那么,造成肥胖儿童青少年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成为人们的日常选择,而缺乏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孩子们长时间沉迷于肥甜食品和高热量饮料,导致摄入热量过多,却缺乏运动消耗,从而造成能量过剩,肥胖问题随之而来。
缺乏锻炼也是导致肥胖问题的重要原因。
随着互联网、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长时间坐姿和眼睛盯着屏幕,运动量明显不足,导致体重过量。
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儿童肥胖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父母在孩子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情况上缺乏引导,纵容孩子堕落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肥胖问题的不断恶化。
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严峻形势,北京市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这一问题。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孩子们的健康意识和饮食观念。
学校、社区、家庭是孩子们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饮食、科学饮食,引导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鼓励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政府和学校要建立健全体育设施,鼓励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规范市场环境,杜绝不良食品广告、虚假宣传,保障孩子们的饮食安全。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研究目前全球有1.55亿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3000万~4000万儿童青少年肥胖。
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报道越来越多,其全球流行趋势已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2000年我国发达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全面流行趋势。
同时,国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国的青少年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还要快。
儿童青少年期体重超重和肥胖最严重的后果是到成年期的延续,发生于6~11岁和12~17岁的肥胖,分别有约55%和75%将持续到成年,而延续到成年的肥胖又与心血管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相互影响,从而加剧其发生与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现状及流行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关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如何进一步研究超重、肥胖的成因进行探索。
1 我国目前推荐使用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WHO认为,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最好指标,对于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WHO则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
这一评定标准使用简单、方便,比较客观,也有利于世界各国间横向比较。
在欧美等国家使用较多。
我国无论采用“身高别体重法”或者“BMI方法”,7岁以上低年龄组肥胖的检出率都很高,并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明显下降。
2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研究进展自1975年起,我国有关部门已在不同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每间隔5~10 a进行1次体格发育抽样调查或监测评估。
2005年中国9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儿童实际生长水平正在接近或赶上一些发达国家,但也更明确地表明了我国儿童体格发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重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身高增长幅度,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增高。
3次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变化提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已进入全面增长期,我国7~22岁儿童青少年2010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与1995年比,成倍乃至10倍以上的增加。
中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分析与干预措施一、中小学生肥胖原因分析(一)营养过剩营养过剩是形成儿童期肥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水平比较高,家长几代人对孩子过分溺爱而育儿知识又比较缺乏,不能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主食摄入过多,吃饭速度太快,致使孩子大量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而无节制。
这样,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所需的热量,剩余的热量便会转化为脂肪,并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人体里面,从而形成肥胖。
(二)运动不足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中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教室学习或者完成课后作业,大多数学生选择把这难得的休息时间拿来看电视或玩游戏,导致他们缺乏体育锻炼。
据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会随着看电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平均看电视每增加一小时,肥胖率就会约增加1.5%。
(三)家庭和遗传因素据调查研究显示,若父母都是肥胖病患者,那么他们子女的肥胖率为70%,父母一方是肥胖病患者,其子女的肥胖率为40%[1]。
说明肥胖与遗传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缺少睡眠由于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绝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导致某种控制食欲的荷尔蒙分泌失调,从而引起饥饿感并多余补充一些食物,这些食物又转化为脂肪,而充足的睡眠则使得该种荷尔蒙分泌较少[2]。
二、干预措施(一)合理饮食合理的营养是预防和治疗肥胖和基本要素,应避免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及高热量的饮食习惯。
1.1能量摄入: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量。
可生食的食物应尽量生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满足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2.少吃多餐:1日可吃5-6餐,避免营养过剩而使脂肪积蓄。
3.晚餐少食:夜晚活动少,代谢慢,控制能量的摄入可以有效的避免脂肪的堆积。
控制早中晚三餐的比例,使其尽量接近3∶4∶3。
4.不吃零食:零食含有的营养成分少,而热量相当高,应尽量减少孩子吃零食的次数。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年-2005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肥胖;超重;体重指数;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年期肥胖及肥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能成为21世纪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杀手,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现状全球儿童少年肥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近20年来,我国7至17岁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率增加了3倍。
短短20多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五部委共同组织的第五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1985年7-18岁整体肥胖检出率,城男、城女都不足0.2%(相对高发的7-9岁也不到0.5%);乡男、乡女不足0.1%,提示超重、肥胖在当时所有人群都不存在流行。
2000年,各群体超重、肥胖率在很低基数上迅猛增长。
城男、城女超重率分别达10.4%和5.9%,乡男、乡女各年龄超重率稳定在4%;城男、城女、乡男肥胖率分别为4.4%、2-3%和1.5%2E右,均以7-12岁为高发年龄。
2005年7-18岁中小学生肥胖率城男为7.1%城女为 3.6%乡男为 2.8%,乡女为 1.9%;超重率城男为13.1%,城女为7.4%,乡男为6.2%,乡女为4.7%。
流行率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
城男小学生是肥胖/超重最高发群体。
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2.7和2.76个百分点;7至18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上升了1.46和1.26个百分点。
2005年、2000年和1985年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四群体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差异明显。
2024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治摘要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但依从性较差,而减肥药物及代谢手术在儿科应用中受限。
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诊治,要重视早发型肥胖、早期识别肥胖相关并发症,实现个体化及多学科综合管理。
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防控,需结合我国国情,根据肥胖流行的地域、年龄及性别差异,利用大数据及云平台,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府-家庭-学校-医院联动管理的新型防控策略。
目前肥胖这一复杂的慢性疾病,已成为极具挑战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但会导致多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问题,而且75%~80%肥胖可延续至成年,极大地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寿命[1]。
美国儿科协会2023年1月刚刚制订了《儿童青少年肥胖评估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儿科内分泌协会也正在召集包括我国专家在内的全球专家制订儿童肥胖相关指南,可见儿童^胖已成为全球医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近年来,肥胖发病率显著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2023年全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体重指数(BMI)增幅水平已位居全球前列[2]。
1992年,全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和超重患病率仅为3.9%,6~17岁儿童为5.7%,而根据《2023年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报告》,6岁以下、6-17岁儿童肥胖和超重患病率已分别增加到10∙4%和19%[314]。
我国儿童肥胖的流行存在地域、年龄段及性别差异[5]。
肥胖患病率最高为北方,8~13岁儿童达到18.8%~23.6%,同时西部3~6岁男孩也达到了18.1%~28.6%[6]。
近十年,我国东部地区(浙江、上海)儿童肥胖、超重上升率全国最高[7]。
同时,儿童肥胖发病率存在城乡差异,既往很长一段时间,城镇儿量巴胖率高于乡村,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在一些东部省份,乡村儿童肥胖率已经超过了城镇,预测2025年乡村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将全面超过城市,出现〃城乡逆转〃[8]。
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
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以身高别体重或年龄别BMl标准差法进行判定,详见表5.l-5.3o
表5.1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的标准差评价方法
表5.22~5岁儿童身高别体重的标准差数值(kg)
表5.32~5岁儿童年龄别BMI的标准差数值(kg∕m2)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以BMl进行判定,凡BMl
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凡BMl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详见表5.4。
表5.46~17岁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kg∕ι√)
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通常以腰围值进行判定,凡腰
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75百分位数(PQ且小于第90
百分位数(玲)者为正常腰围高值,或中心型超重;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90百分位数者为高腰围,或中心型肥胖,详见表5.5。
表5.57~17岁儿童青少年兄和几腰围值(Cm)。
城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流行现况汇报人:2023-12-22•引言•研究目的与方法•城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目录•城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城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对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中心性肥胖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中心性肥胖的危害了解城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流行病学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干预措施评价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儿童青少年肥胖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全球范围内的肥胖防控提供了借鉴。
研究不足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样本量、数据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02研究目的与方法0102研究目的分析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了解城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城区7-15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调查法测量法数据分析法对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
030201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通过城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合作,获取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的基本信息和身体测量数据。
收集方法在城区多所学校开展调查,由专业人员对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