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50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1. 概述中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使用了数千年。
许多中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不少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应用的基础,药性则是中药应用的重要方面。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旨在探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药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对中药的合理应用。
2. 中药药性2.1、中药药性的定义中药药性是指中药特有的“性”,包括五味、四气、归经等几个方面。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2、中药药性的组成(1)五味:中药的味道可以分为五种:辛、酸、甘、苦、咸。
五味具有不同的功效,如辛味具有散寒解表、散风止痛、行气化痰等功效;酸味具有收敛止泻、涩肠固表、收湿止泻等功效等。
(2)四气: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四种:寒、凉、温、热。
四气具有不同的功效,如寒性可以清热解毒、凉性可以解渴、清热、凉血止血等。
(3)归经:中药的性味与人体的经络有关,归经即是指中药味性对经络的归属。
药性归经对中药药性发挥作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3、中药药性和中药药理作用的关系中药药性和中药药理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药性会直接影响到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比如,苦寒之品可以清热解毒,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甘平之品则有益气血、润肺化痰之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气血不足、体弱、久病体虚及慢性气管炎等等。
3. 中药药理作用3.1、中药药理的定义中药药理是指中药在体内发挥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药效、药效作用机制、安全性以及毒性等。
药理作用是中药使用的基础,在中药药性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中药药理作用的分类(1)生化作用:中药可以在体内参与新陈代谢和传递信息,发挥生化作用,如清热解毒、滋阴补肾、行气活血、活化血脉等。
(2)生理作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如调节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内分泌等。
(3)药效作用:中药的药效就是可以达到的治疗效果,如治疗感冒发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医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创造的宝贵财富。
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整个人类健康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在化学合成药品研制日渐困难和化学药品药源性疾病及不良反应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人们普遍呼吁回归大自然,崇尚天然产品,而绝大多数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属于无毒害的天然产品,因而得到了国际医药界有识之士的青睐,很多国家都对草药进行了统一立法,开始接受天然药物的复方制剂作为治疗药物,这些都为中药作为治疗药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了“中药现代化”战略口号。
在此之后,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如何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看法和意见。
本人现择其要,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中药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使中药以规范安全、高效方便的新形象进入国际医药市场,造福全人类,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是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技术及应用经验上的发展。
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工作中药现代化是一项多学科参与的系统工程。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药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特征。
(一)中药应用基础研究与中药现代化中药应用基础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药应用基础研究包括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意义,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许多年来,人们致力于探讨四气与机体病理生理的联系,探讨药物不同药性与疗效之间的联系,已取得一些进展。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摘要: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
中药药性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作用特点和性质,如寒、凉、平、温、热等不同属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中药药理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中药性质和人体状况的综合分析,为中药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特点包括个体化、综合性和动态性,这些特点使中药应用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中药药性理论的应用包括药物配伍、药物制剂和药物调配等方面,为中药治疗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未来,应加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属性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
中药药性理论认为,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与其自然属性有关,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和药理作用,因此需要根据中药药性的特点来进行配伍和应用。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特点,其中性指中药的温度和寒热性质,味指中药的味道和化学成分,归经指中药对人体经络的影响。
这些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中药药性理论具有个体化、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个体化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综合性是指中药药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中药的性味、功效、药量等;动态性是指中药药性随着时间和用量的变化而变化。
中药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类型和病情进行选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1.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包括中药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已逐渐从经验性的认识转化为系统性的研究,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的基本作用;2、熟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及作用特点;了解中药药性的现代知识。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讲授;3学时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常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为“四气五味”。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中医传统认识①概念又称四性(four properties),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四气中、温一热(大温)、寒—凉(微寒)药性相同而程度不同,故四气也可看作寒(凉)、热(温)二性。
另:平性—药性平和,偏温偏凉之性不很明显,实际上平性药也有偏于温或凉的药物,称为微温或微寒,基本上属四气之内,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②由来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来概括的:凡能减轻或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也是中医辩证用药的重要原则。
古代医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与临床获得的不同疗效,认为中药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
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认为: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药物)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从现代医学角度怎样认识“四气”,我们认为“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中药药性理论探讨摘要: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
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气;五味1 四气四气又称四性,主要用以概括说明中药的寒热温凉属性。
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种药性。
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种药性属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内经》云:“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进一步指出:“入腹则知其性。
”充分说明四气的确定,是在病人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
也就是说,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凡能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的药物,性属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的药物,性属温热。
部分文献中将药物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则是对药物四气属性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此外,中药药性理论认为还存在平性药物,是指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比较缓和的一类药物。
但从理论上讲,并不存在绝对的平性药物,所谓的平性药物仍然存在着微寒、微温的药性属性,仍未超越四气范畴。
总之,药物四气属性充分反映出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用以概括说明中药功能属性和作用特征的主要依据之一。
2 五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味既是对药物性能的抽象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标示。
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考试试题之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1、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A AchB 5-HTC NAD GABAE 以上均非2、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A 附子、干姜B 黄连、黄柏C 茯苓、白术D 石膏、知母E 以上均非3、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D 心率加快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4、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D 心率加慢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5、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C 心率减慢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E 体温降低6、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体温降低C 心率加快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E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7、许多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 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 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 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 具有感染作用8、温热药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 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 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 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 具有抗感染作用9、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氨基酸B 有机酸C 挥发油D 生物碱E 皂苷10、与辛味药健胃、化湿、行气、开窍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是()A 促进消化功能B 使神志昏迷病人苏醒C 抗心绞痛D 扩张冠状动脉E 抗感染11、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糖类12、酸味药所含鞣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 镇静B 镇咳、祛痰C 利尿消肿D 止泻、止血E 降低血压13、甘味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氨基酸和糖类14、补虚药的药味主要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5、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蛋白质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6、在有毒中药的五味中占有比较高比例的味道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7、咸味药所含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无机盐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8、咸味药主要分布在下列哪类药物中()A 清热药B 温里药C 祛风湿药D 理气药E 温肾壮阳药19、寒凉药常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 强心B 平喘C 升高血压D 抗肿瘤E 抗休克20、马钱子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A 消化系统B 心血管系统C 泌尿系统D 中枢神经系统E 呼吸系统(二)B1型题(每组题的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中药学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 .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课程编号:G4000065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修课方式:必修课 总学分数:3学分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