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黄州快哉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6.26 KB
- 文档页数:1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篇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训练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本文描写雪景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2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辄.复不遂辄:(4)鲁直所谓.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向来为人称颂,可是由于生活遭遇和性格上的不同,这两个同时代的德国大诗人的最初关系并不是融洽的。
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当席勒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歌德已名扬天下。
但是后起之秀席勒的才华并不亚于年长的歌德,二十一岁就以剧作《强盗》一举成名,接着又写了《阴谋与爱情》等三个风靡一时的悲剧,成为有名的青年悲剧诗人。
文人难免相轻,两人相处便不如从前那样自如,感情上也产生了距离。
不过歌德毕竟具有伟大的胸怀,他钦佩席勒的长处(席勒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努力创作),他决心追上同时代的年轻人。
五年之后,他与席勒重新相会,并以诚挚的'心灵开始深交。
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
”以后,两人在写作上多次亲密合作,成为终身好友,死后还同葬在一起。
歌德的虚心好学,克己待人,弥合了他与席勒之间的裂痕,使他们的友谊的基础打得更深更扎实。
1.是什么原因使歌德与席勒感情上产生了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德说自己“作为诗人复活了”,这里的“复活”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席勒的创作成就使他一举成名,且影响越来越大,让歌德一时接受不了。
(意对即可)2.焕发出创作的热情,取得了创作上的丰收,成绩赶上了年轻人。
(意对即可)3.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对他人的进步,克己待人。
(意对即可)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二」阅读《黑暗中的花香》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25分)黑暗中的花香石兵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一)【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A.棹小舟入湖(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及下船(到……时)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未及偏赏(偏僻的地方)C.已不觉目酣神醉(尽兴,痛快)山色如娥(美女的黛眉)D.客此(做客)余挐一小舟(即“拿,“持,引申为撑、划)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②.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痴”字相呼应,一个“独”写出了作者孤独失望的情怀。
【乙】文“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答案(2)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
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
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
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
(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原文赏析开头二句点明时间、地点。
张岱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祟侦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
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6、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1、(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5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湖心亭看雪张岱**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少不更事B.湖中人鸟声俱绝精妙绝伦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D.是日更定矣物是人非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8.本文文笔洗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
(用原文句子填写)。
(3分)9.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雪三日后夜里“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尽显作者遗世**的高洁情怀。
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运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绘出夜中雪景的特点。
C.亭上二人见到作者“大喜”,实际上也写出了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
D.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的是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6C7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
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注意:强、三大白、客此的翻译每一处1分。
)8到亭上及下船(每空1.5分,错、漏一字,该空不得分)9B参考译文郑国有一个非常喜爱鱼的人,想了一些办法没有得到鱼,就用捕鱼的工具或者积水成坑诱鱼,或者编制苟笼投饵捕鱼。
他在庭院里摆了三只盆子,都盛满了水,捕到鱼就放到水盆里养着。
那些鱼由于刚刚摆脱了鱼网的折磨,身子疲乏得很,把白色的肚皮翻浮在水面上,或者把嘴露在水面上争着喘气。
过了一天,鳍尾才开始摆起来。
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2.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4.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痴情【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游记大多较简。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黄州快哉亭记》篇1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1—4题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馀,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行列行:一行一行地B.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斜着眼睛看人C.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其中:指中心D.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两个“所以”均表原因,“……的原因”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①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②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⑤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未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5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5篇现如今,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比较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
(15分)【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倚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如倩女之赜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2分)A.山峦为晴雪所洗酿泉为酒B.冻风时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一、【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用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④何似在人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体现在那些事上?答案:(1)○1晚上八时左右;○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3茂盛的样子;○4哪里比得上(2)○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3)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练习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shǔ)B.浩浩汤汤(dàng)C.长堤一痕(dī)D.强饮三大白(qiáng)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百废具兴(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余拏一小舟( )(4)客此(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甲】【乙】两文作者都借景抒情,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阅读试题及答案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试题一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 ) (2)客(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4分)参考答案:1.C(2分)2.(1)这(1分)(2)客居(1分)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
(2分)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2分)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阅读试题二1.《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_。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1【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
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15篇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日更定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心不在焉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人声鼎沸.D.更有痴似相公者/是日更定【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用原文回答。
(4分)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答案【小题1】C【小题2】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3】用原文回答。
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小题4】D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A.是日更定的是是这的意思,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的是是判断动词,两者意思不同。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1、解释加粗的词:⑴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⑵ 是日,更定矣________⑶ 惟长堤一痕________⑷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⑸ 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⑹ 及下船________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⑵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参考答案】1、⑴ 全⑵ 这,在此意为“那”⑶ 只有⑷ 罢了⑸ 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⑹ 等到⑺ 哪还2、⑴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⑵ 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是日更定()②余拿一小船()③长堤一痕()④客此()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6~9题。
(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①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②,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
②沔(miǎn):沔水。
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
③一舍:三十里。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2)拥毳衣炉火拥:
(3)其势益
张益:(4)余兄子瞻名之曰名:
7. 对文中画破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9.甲乙两篇文章同写远望之景,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色。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6.(4分)(1)消失(2)裹,围(3)更加(4)命名,取名
7.(3分)C
8.(1)(2分)(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2)(2分)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9.(5分)甲文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简笔勾勒出一幅苍茫浩渺的西湖雪景图;乙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江涛汹涌、风云变幻,再写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描绘了雄伟壮阔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