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2)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5
质量守恒定律复习教案一、导入复习同学们应该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即发生了质变,那么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相等)化学上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二、考情分析: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在中考试题中的考查情况三、出示复习目标四、复习过程(一)抽生复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注意事项师: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是我们解好各类题的关键,我们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边讲边练)1、“化学反应”是前提。
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该定律不适用物理变化。
2、“参加化学反应”是基础。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相加,是指真正参与反应的那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过量的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3、“质量守恒”是目的。
“质量”守恒,不是体积、分子数目守恒等。
4、”质量总和”是核心。
要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都计算在内。
同学们,可不要忽略沉淀和气体的质量啊。
特别是气体的质量。
然后请学生齐读一遍!(三)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质量守恒定律常常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考虑气体的影响!1、当有气体参加或者生成时,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2、小练习:下列反应中,哪些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哪些反应可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四)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1、请从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为什么化学反应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动画并讲解◆总结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来反应物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在此过程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可总结为——两变、五不变)⑴两个一定改变:①宏观:一定改变;②微观:一定改变。
⑵五个一定不变:宏观:①元素不变;②反应前后各物质不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重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
并从微观角度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此,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到“量”的过渡前提,也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元素、化学式,及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和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探究学习的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因为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从分子原子角度去解释质量变化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初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2 化学方程式课时2 化学方程式一、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的“六不变、两改变、两可能变”吗?【展示】“六不变”指: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种类、元素总质量、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一定不变;“两改变”指: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的评课稿。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验证来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堂设计与实施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实验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下面是课堂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步骤:2.1 引入质量守恒定律教师通过例子和图片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表达方式和相关公式。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应用场景。
2.3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2.4 课堂讨论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继续加强巩固。
3.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本节课的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可以得出以下教学效果评价:3.1 知识掌握情况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实践,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且能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3.2 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和记录实验数据,提高了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3 兴趣和参与度在课堂设计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积极回答问题和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4. 进一步改进措施根据本节课的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实质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化学式CO2中获得哪些信息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微观解释【动画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教师小结: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二、导入新课用文字表达式表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它的含义,引入化学方程式。
三、新授知识出示“C+O2=点燃CO2”化学方程式提出问题: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读法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教师小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及含义并板书反馈练习课堂反馈: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2H2O=通电==2H2 +O2课题检测:1、化学方程式3Fe + 2O2点燃 Fe3O4可读作:A.铁加氧气等于四氧化三铁B.三个铁加两个氧气等于一个四氧化三铁C.铁和氧气点燃后生成四氧化三铁D.铁加氧气点燃等于四氧化三铁2、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A. 氮元素和氧元素B. 氢元素和氧元素C. 氮元素和碳元素D. 氮元素和氢元素四.课堂小结五.作业板书设计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2)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课题5.1 质量守恒定律【基础篇】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种类和数目B.元素的种类C.分子的种类D.物质的总质量2.下列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且能看到天平保持平衡现象的是()A.在空气中对铜片加热B.氯化钠和硝酸钾混合C.铜和硝酸银溶液混合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3.根据化学方程式:S+O2S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A.反应条件是点燃B.反应物是硫和氧气C.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分子个数比为1:14.已知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H2S═3S+2H2O,则X的化学式为()A.SO2B.SO3C.H2SO3D.H2SO4 5.下列关于2CO+O22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7:8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保持不变D.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1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饱和食盐水不可能得到的物质是()A.烧碱B.硝酸钠C.氯气D.氢气7.对于化学方程式 S+O2SO2的读法不正确的是()A.硫加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等于二氧化硫B.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C.1个硫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D.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8.(2020春•仙居县期末)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将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C.将红墨水注入水中D.将MnO2加入双氧水溶液中9.下列叙述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的是()A.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B.1g氢气和lg氧气化合后生成了2g水C.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少了10.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镁条燃烧时,固体物质的质量会增加C.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变重D.打开盛装酒精的瓶盖,酒精的质量会变小【提高篇】11.(2020•河南模拟)铜与浓硝酸能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铜、水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A.H2B.HCl C.NO2D.N212.(2020春•新泰市期末)某可燃气体A与7.2g 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g H2O和8.8g CO2,则A气体中()A.一定含C、H元素,不含O元素B.可能含C、H、O三种元素C.一定含C、H、O三种元素D.不能确定13.(2020•马龙区校级模拟)如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方法;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实验器材、化学试剂;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上节课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二步:实验操作(2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3-4人;2.实验材料包括:锌粉、硫磺粉、天平、试管、点火器;3.操作步骤:–步骤一:将锌粉和硫磺粉分别称取一定质量放入两个试管中;–步骤二:用点火器分别将两个试管中的物质点燃;–步骤三:观察试管中物质的变化和质量的变化;–步骤四: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第三步:实验讨论(15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试管中物质的变化和质量的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3.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并与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对比。
第四步: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和结论,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3.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第五步:练习与巩固(15分钟)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2.指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3.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困惑。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留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和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