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实验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991.22 KB
- 文档页数:13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实验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验材料:1. 放射源(如Am-241、Cs-137等)2. 聚变堆放射源(如D-D双中子源)3. 闪烁探测器4. 电子学读出系统5. 射线测量仪器(如Geiger-Muller计数器等)6. 实验x射线机7. 电磁铁8. 双螺旋线加速器等实验一:测量放射源活度的方法与技术实验原理:放射源活度是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指标,可以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放射源发射的粒子数来间接推算。
本实验将通过使用闪烁探测器和电子学读出系统来测量放射源的活度。
实验步骤:1. 将放射源放置于合适的装置中,如采用间接法测量,可将放射源放在适当位置让射线通过待测样品,然后再用探测器测量通过样品后的射线数目。
2. 调整闪烁探测器的高压和阈值等参数,确保探测器能够工作在最佳状态。
3. 将闪烁探测器连接至电子学读出系统,通过读出系统测量探测器输出的信号。
4. 根据测得的探测器信号和测量时间,计算放射源的活度。
实验二:粒子间相互作用实验实验原理:粒子间相互作用是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实验将通过使用射线测量仪器和实验x射线机来观察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过程。
实验步骤:1. 设置实验x射线机的参数,如射线强度、能量等,并将射线照射到样品上。
2. 使用射线测量仪器,测量射线通过样品前后的强度差异,观察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效应。
3.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粒子在物质中的散射、吸收、衰减等现象。
实验三:粒子加速与探测实验实验原理:粒子加速和探测是粒子物理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本实验将通过使用电磁铁和双螺旋线加速器等设备来模拟粒子加速和探测的过程。
实验步骤:1. 将待加速的粒子注入双螺旋线加速器中,并调整加速器的参数,如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等。
2. 使用电磁铁对加速后的粒子进行偏转,根据偏转角度和磁场强度等参数推算粒子的动量和轨道。
第五章 核裂变与核聚变5.1核裂变反应1.自发裂变与诱发裂变1).自发裂变-原子核没有外来粒子轰击自行发生裂变一般表达式;。
(1)裂变能由能量守恒可以导出自发裂变的裂变能自发裂变发生的条件:。
从比结合能曲线看,即可满足此条件。
(2)裂变势垒与穿透势垒概率从上面讨论可见,原子核就可能发生自发裂变。
但实验发现很重的核才能发生,有能量放出只是原子核自发裂变的必要条件,具有一定大小的裂变概率,才能在实验上观察到裂变事件。
和衰变的势垒穿透类似,原子核自发裂变也要穿透一个势垒,这种裂变穿透的势垒称为裂变势垒。
势垒穿透概率的大小和自发裂变半衰期密切相关,穿透概率大,半衰期就短,穿透概率小,半衰期就长。
而且,自发裂变半衰期对于裂变势垒的高度非常敏感,例如,垒高相差,自发裂变半衰期可以差到倍。
根据核的液滴模型可得裂变势垒的近似公式式中球形核的表面能。
随着的加大,裂变势垒高度降低。
因而自发裂变的概率增加。
较小的核,尽管满足,但因裂变势垒太高,很难穿透势垒,所以,这些核对自发裂变是稳定的。
(3)裂变份额重核大多数具有放射性,自发裂变与衰变是相互竞争的过程,它们是重核蜕变的两种形式。
发生自发裂变过程的衰变常数记为,发生衰变过程的衰变常数记为αλ。
对: ,a f 181085.3-⨯=λ;故裂变份额对:,a f 31010.8-⨯=λ;故裂变份额 %8.2=λ+λλ=αf f f R对:则裂变份额:%7.99=f R 。
裂变碎片是很不稳定的原子核,一方面碎片处于较高的激发态,另一方面它们是远离稳定线的丰中子核而发射中子,所以自发裂变核又是一种很强的中源。
2)诱发裂变-在外来粒子的轰击下,靶核与入射粒子形成复合核,复合核一般处于激发态,会进而发生裂变。
入射粒子可以是带电粒子或中子,主要研究是中子,它是链式核反应的主要过程。
其一般表达式为一般假定靶核是静止的,中子的动能为n T 。
先看复合核的形成过程。
由能量守恒可得到其中为复合核的激发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核物理实验基础知识许景周核能的开发应用,是二十世纪人类取得的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核武器的出现和核能的应用大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始终和核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实验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于微观粒子性质的探测和研究,它包括探测器的原理和使用,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在核能工程,同位素应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
也经常需要对核辐射粒子,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分析,因此,核物理实验技术已日益普及。
下面简单介绍有关的基本知识。
一. 射线和物质的互相作用各种类型的快速微观粒子,例如,α、β、γ射线和中子等都称之为核辐射或射线,射线有三类:带电粒子:α粒子、正负电子(β射线)、±π、±µ介子等。
中性粒子:中子、中微子等。
电磁辐射:ⅹ、γ光子。
这里只讲述带电粒子、电磁辐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要复杂的多,有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吸收及核反应等,可参阅有关书籍。
1. 带电粒子带电粒子对它所穿过的物质主要作用是使之电离和激发。
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的α、β等射线不可能深入到原子核的核力场范围之内,因此它们同物质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作用主要是电磁作用,其效果是使原子的电子受到激发或电离,而带电粒子本身能量逐渐损失。
我们把由于电离和激发作用而在单位路程上损失的能量叫做能量损失率,它与粒子电荷、速度及通过物质的原子序数等有关。
α粒子的能量239P的能量为5.1Mev的α粒子, 它在空气中射程只有3.5cm,损失率较大,它在物质中射程很小,对于u在固体中的射程只有几十微米。
β射线的射程较α粒子大得多,在空气中可达数米,对金属如铝为若干毫米。
2. γ射线与物质的互相作用γ射线光子与物质的互相作用有三种方式,即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偶效应。
通过这三种作用,γ射线被物质吸收,ⅹ射线与γ射线相同,只是光子能量较低,来源不同,故以下所讨论的γ射线的性质同样适用于ⅹ射线。
核物理基础知识教案一、引言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次教案将介绍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包括核反应、核能和放射性等内容。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核物理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深入学习核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的变化过程,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类型。
核反应会释放能量,通常以放射性元素的形式体现。
核反应有很多重要的应用,例如核武器、核电站等。
1.核裂变核裂变是指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碎片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些中子和释放大量能量。
核裂变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过程,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控制它。
核裂变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制造核武器和核电站。
2.核聚变核聚变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原子核合并为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这个过程同样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核聚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反应过程,是太阳和其他恒星所采用的能量来源之一。
三、核能核能是指原子核内部的结合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和电能。
核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来源,在核电站中可以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1.核能的转化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这个过程通常以放射性元素的形式体现,在核电站等应用中非常广泛。
2.核能在能源中的应用核能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核电站中,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转化为电能,为社会提供电力。
此外,核能还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等方面。
四、放射性放射性是指物质自发地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
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对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有着潜在的影响。
1.放射性的种类放射性有很多种类,包括天然放射性和人造放射性等。
天然放射性包括放射性元素和天然辐射,人造放射性则来自于人类活动。
2.放射性的危害放射性会对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产生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
例如,在核电站中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放射性泄漏,以保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
五、结论核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今后的科研和工程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FD-CNMR-I型核磁共振实验仪说明书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中国上海FD-CNMR-I 型核磁共振实验仪使用说明书一.概述磁矩是由许多原子核所具有的内部角动量或自旋引起的,自1940年以来研究磁矩的技术已得到了发展。
物理学家正在从事的核理论的基础研究为这一工作奠定了基础。
1933年,G ·O ·斯特恩(Stern )和I ·艾斯特曼(Estermann )对核粒子的磁矩进行了第一次粗略测定。
美国哥伦比亚的I ·I ·拉比(Rabi 生于1898年)的实验室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获得了进展。
这些研究对核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受到强磁场加速的原子束加以一个已知频率的弱振荡磁场时原子核就要吸收某些频率的能量,同时跃迁到较高的磁场亚层中。
通过测定原子束在频率逐渐变化的磁场中的强度,就可测定原子核吸收频率的大小。
这种技术起初被用于气体物质,后来通过斯坦福的F.布络赫(Bloch 生于1905年)和哈佛大学的E ·M ·珀塞尔(Puccell 生于1912年)的工作扩大应用到液体和固体。
布络赫小组第一次测定了水中质子的共振吸收,而珀塞尔小组第一次测定了固态链烷烃中质子的共振吸收,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从1946年进行这些研究以来,由于核磁共振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并且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今已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公司生产的FD-CNMR-I 型核磁共振实验仪由边限振荡器、磁场扫描电源、磁铁以及外购频率计、示波器等组成,它具有调节方便、信噪比高、教学效果直观等特点。
是大专院校优良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仪器。
二.原理对于处于恒定外磁场中的原子核,如果同时再在与恒定外磁场垂直的方向上加一交变电磁场,就有可能引起原子核在子能级间的跃迁,跃迁的选择定则是,磁量子数m 的改变为1±=∆m ,也即只有在相邻的两子能级间的跃迁才是允许的。
实验名称: Si(Li) X射线谱仪一、目的:1.了解Si(Li)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2.对谱仪进行能量刻度,计算谱仪的能量分辨率。
3.学会一种元素的分析方法—荧光分析法。
二、设备:4.Si(Li)探测器5.前放,主放,高压电源6.238Pu激发源7.Mn,Fe,Co,Cu,Zn等纯金属或氧化物片8.待分析药品三、步骤: 用238Pu作激发源1.分别测(Fe,Co,Zn,Mn,Ni,Cu)特征谱,记下每种元素的Kα峰中心道的道数和半宽度。
要求峰中心道记数误差不大于4%2.测待分析样品特征谱。
记下Kα峰位的道址。
四、报告:1. 由Mn,Fe,Co,Ni,Cu和Zn的k∞峰位道址与能量(由手册中查出)作能量刻度曲线。
2. 计算各种元素的Kα峰的半宽度(以能量为单位)和能量分辨率,作出能量 E与能量分辨率的曲线。
3. 根据待分析样品的Kα峰位和能量刻度曲线,确定该元素为何种元素。
实验名称: NaI(Tl) γ单晶闪烁谱仪一、目的:1. 了解NaI(Tl)γ单谱的基本结构和单能谱的形状。
2. 用一套标准源对谱仪进行能量刻度,验证分辨率和能量关系。
3. 用相对比较法测未知源的活度。
二、设备:1.NIM插件箱供电装置。
2.FH~1034A高压,FH1001A线性放大器各一台。
3.FH1001A定标器一台。
4.FJ375 Na(Tl)γ探头一个5.多道分析器一台6.标准源一套,待测源一个。
三、步骤:1选择好工作高压和放大器放大倍数,使137Cs的全能峰位于100道附近(多道分析器的道数选择为256道)。
测137Cs的全谱,定时五分钟,并记录下来(参考数:工作高压:4*150伏,放大*4)2 用137Cs,60Co源对谱仪进行能量刻度:分别记下它们的全能峰道道址和半宽度FWHM所对应的道数。
3 测未知源的强度:测其能谱和它的一个全能峰的面积:选出与它相应的标准源,测出同一全能峰的面积:去掉源测本底(注意:测量时要保持能量不变,测量时间,道宽,放大倍数一相同)注:全能峰下总计数误差<1%。
核物理实验教案引言:核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以核物理实验教学为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实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核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一: 探究原子核结构的Rutherford散射实验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Rutherford散射实验,探究原子核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 防护眼镜、散射体(金箔)、探测器、放射性源等。
2. 实验操作步骤:a. 戴上防护眼镜,确保实验安全。
b. 将放射性源放置于合适位置并固定。
c. 用金箔作为散射体,将其放在放射性源周围。
d. 将探测器放置于散射体的相对位置,用于探测散射粒子。
e. 打开放射性源,进行实验观测。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散射体对粒子的散射角度和散射范围有着明显的影响。
部分粒子将受到金箔原子核的电荷作用而发生散射,散射角度大于散射体半径的粒子将被探测器所观测到。
这表明了原子核具有正电荷,且体积非常小,大部分的原子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内的。
实验二: 测量核衰变的半衰期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现象,学习核衰变规律及半衰期的概念。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 放射性核素样品、探测器、计时器等。
2. 实验操作步骤:a. 将放射性核素样品放置于探测器旁,确保探测准确。
b. 打开计时器,记录开始时间。
c. 不断进行测量,记录每次检测到放射性核素衰变所需的时间。
d. 持续记录,直到放射性核素衰变的次数足够多,以获得较准确的半衰期数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多次实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进而通过拟合曲线得到核衰变的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所需时间的统计平均值。
这个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核衰变的基本规律,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三: 测量裂变链反应的速率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裂变链反应,测量核裂变反应的速率,并探究影响核裂变速率的因素。
实验7:符合测量实验目的1.学习符合测量的基本方法。
2.学会用符合方法测定60Co放射源的绝对活度。
内容1.调整符合系统参量,选定工作条件,观察各级输出信号波形及其时间关系。
2.测量符合装置的分辨时间(电子学分辨时间和物理分辨时间)。
γ-符合方法测量60Co级联衰变放射性绝对活度。
3.用γ原理符合技术是利用电子学的方法在不同探测器的输出脉冲中把有关时间关联的时间选择出来。
选择同一时刻脉冲的符合称为瞬时符合。
选择不同时的,但有一定延迟时间关系的脉冲符合称为延迟符合。
而排斥同一时刻脉冲或时间关联脉冲的技术就是反符合或延迟反符合。
符合法是研究相关事件的一种方法。
符合技术在核物理的各领域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利用瞬时符合测量放射性活度、角关联、探测器的效率、中子和γ射线的能量、研究核反应产物的角分布等;利用延迟符合测量核激发态的寿命、正电子和介电子的寿命、测量飞行离子的能谱、研究宇宙射线和实现多参数测量等;利用反符合可以消除光电倍增管的噪声脉冲,降低测量时的本底等,目前,它成为核科学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实验技术。
1.符合的分辨时间每个探测器的输出脉冲总有一定的宽度。
用符合法选择同时事件的实验中,当来自不同探测器的两个脉冲的起始时间差别很小,以致符合装置不能区分它们的时间差别时,就会被当作同时事件记录下来。
符合电路具有一定的时间分辨能力,把符合电路所能区分的最小时间间隔τ,称为符合的分辨时间,它的大小与输入脉冲的形状、宽度以及符合电路的性能有关。
分辨时间是符合装置的基本参数,它决定了符合装置研究不同时事件(非相关事件)的时间关系所能达到的精确度。
2.真符合和偶然符合符合事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发生的时间,实际上符合事件是指相继发生时间间隔小于符合分辨时间的事件。
这样符合事件就有相关性符合事件和不相关性符合事件。
例如,同一个原子核级联衰变时级联放射β射线γ射线,或级联放射1γ和2γ,则β和γ、1γ和2γ便是两对相关性符合事件,其中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都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实验1 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实验目的1. 了解并验证原子核衰变及放射性计数的统计性。
2. 了解统计误差的意义,掌握计算统计误差的方法。
3. 学习检验测量数据的分布类型的方法。
内容1.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放射源进行重复测量,画出放射性计数的频率直方图,并与理论分布曲线作比较。
2. 在相同条件下,对本底进行重复测量,画出本底计数的频率分布图,并与理论分布图作比较。
3. 用2χ检验法检验放射性计数的统计分布类型。
原理在重复的放射性测量中,即使保持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例如放射源的半衰期足够长,在实验时间内可以认为其活度基本上没有变化,源与计数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每次测量时间不变,测量仪器足够精确,不会产生其它的附加误差等等),每次的测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围绕着其平均值上下涨落,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现象就叫做放射性计数的统计性。
放射性计数的这种统计性反映了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本身固有的特性,与使用的测量仪器及技术无关。
1. 核衰变的统计规律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统计分布可以根据数理统计分布的理论来推导。
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过程,即每一个原子核的衰变是完全独立的,和别的原子核是否衰变没有关系,而且哪一个原子核先衰变,哪一个原子核后衰变也纯属偶然的,并无一定的次序,因此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可以看成是一种伯努里试验问题。
设在t=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总数是0N ,在t 时间内将有一部分核发生了衰变。
已知任何一个核在t 时间内衰变的概率为)1(te p λ--=,不衰变的概率为q=1-p=e t λ-,λ是该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常数。
利用二项式分布可以得到在t 时间内有n 个核发生衰变的概率P(n)为nN t n t e e n n N N n p -----=0)()1(!)!(!)(00λλ (1)在t 时间内,衰变掉的粒子平均数为)1(00t e N p N m λ--== (2) 其相应的均方根差为210)()1(tmep m pq N λσ-=-== (3)假如1<<t λ,即时间t 远比半衰期小,这时σ可简化为m =σ (4)0N 总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而且如果满足1<<t λ,则二项式分布可以简化为泊松分布,因为在二项式分布中,0N 不小于100,而且p 不大于的情况下,泊松分布能很好的近似于二项式分布,此时mn e n m n p -=!)( (5) 在泊松分布中,n 的取值范围为所有的正整数(0,1,2,3,…),并且在n=m 附近时,)(n p 有一极大值,当m 较小时,分布是不对称的,m 较大时,分布渐趋近于对称。
当m ≥20时,泊松分布一般就可用正态(高斯)分布来代替。
222)(21)(σσπm n e n p --=(6) 式中m =2σ,)(n p 是在n 处的概率密度值。
现在我们分析在放射性商量中,计数值的统计分布。
原子核衰变的统计现象服从的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也适用于计数的统计分布,因此,只需将分布公式中的放射性核的衰变数n 改换成计数N ,将衰变掉粒子的平均数m 改换成计数的平均值M 变可以了。
MN e N M N P -=1)( (7) 222)(21)(σσπM N e N P --=(8) 式中m =2σ,当M 值较大时,由于N 值出现在M 值附近的概率较大,2σ可用某一次计数值N 来近似,所以N ≈2σ。
由于核衰变的统计性,我们在相同条件下作重复测量时,每次测量结果并不相同,有大有小,围绕着平均计数值M 有一个涨落,其涨落大小可以用均方要差N M ≈=2σ来表示。
由(8)式可以看出,正态分布决定于平均值M 及均方根差σ这两个参数,它对称于N=M ,见图1。
对于M=0,1=σ,这种分布数值表都是对应于标准正态分布的。
图1 正态分布图计数值处于dN N N +-内的概率为 dN M N e dN N P 222)(21)(σπσ--=为了计算方便,需作如下的变量置换(称标准化),令σσ∆=-=M N z则∆=∆-d edN N P 22221)(σσπ2221z e π=而dz ez z 2221-⎰=π称为正态分布概率积分,此积分的数值表在《原子核物理实谅方法》下册[2]的附录上可以查到。
如果我们对某一放射源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得到一组数据,其平均值为N ,那末计数值落在)(N N N ±±即σ范围内的概率为用变量σNN z -=来置换之,并查表[Z ],上式即为这就是说,在某实验条件下进行单次测量,如果计数值为1N ,(1N 来自一个正态分布总体),那末我们可以说1N 落在)(σ±±N N N 即范围内的概率为%,或者反过来说,在1N N 范围内包含真值的概率是%。
实质上,从正态分布的特点来看,由于出现概率较大的计数值与平均值N 的偏差较小,所以我们可以用1N 来代替N 。
对于单次测量值1N ,可以近似地说,在11N N ±范围内包含真值的概率是%,这样用单次测量值就大体上确定了真值所在的范围,这种由于放射性衰变的统计性而引起的误差,叫做统计误差。
放射统计涨落服从正态分布,所以用均方根差(也称标准误差)N =σ来表示。
当采用标准误差表示放射性的单次测量值1N 时,则可以表示为1111N N N N N ±≈±=±σ。
用数理统计的术语来说,将%称为“置信概率”(或叫做“置信度”),相应的“置信区间”即为σ±N ,而当置信区间为σ2±N 、σ3±N 时,相应的置信概率则为%和%。
2. 2x 检验法放射性衰变是否符合于正态分布或泊松分布,由一组数据的频率直方图或频率分布图与理论正态分布或泊松分布作比较,可以得到一个感性的认识,而2x 检验法则提供一种较精确的判别准则。
它的基本思想是比较被测对象应有的一种理论分布和实测数据分布之间的差异,然后从某种概率意义上来说明这种差异是否显着,如果差异显着,说明测量数据有问题,反之,则认为差异在某种概率意义上不显着,测量数据正常。
设对某一放射源进行重复测量得到了K 个数值,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组序号用i 表示,j =1、2、3…h ,令∑=-=hj jj j f f f x 122)(其中h 代表分组数,j f 表示各组的实际观测次数,j f 为根据理论分布计算得到的各组理论次数。
求理论次数的方法是:从正态分布概率积分数值表上查出各区间的概率,再将它乘以总次数。
可以证明,2x 统计量近似地服从2x 分布,且其自由度是1--l h ,这里l 是在计算理论次数时所用的参数个数。
对于正态分布,自由度为3-h ,对于泊松分布,自由度为2-h 。
统计量2x 可以用来衡量实测分布与理论分布之间有无明显的差异。
使用2x 检验时,要求总次数不小50,以及任一组的理论次数不小于5(最好在10以上),否则可以将组适当地合并以着性水平,查出对应的2a x 值(在参考资料[2]的附录中有此表),比较计算量2x 和2a x 的大小来判断拒绝或接受理论分布。
这种判断是在某一显着性水平α上得出来的。
例如对于某一服从泊松分布的数据,其计数平均值为,计算统计量2x =13,自由度是9,如取显着性水平05.0=α时,查表得到919.162=a x ,因实测得到919.161322=<=a x x ,所以认为此组数据服从泊松分布。
装置图2 实验方框图计数管探头,FJ-365,1个; G-M 计数管,J-104,1支; 自动定标器,FH-408,1台;γ放射源,60C 0或137C S ,1个。
步骤1. 按方框图连接各仪器设备,并用自动定标器的自检信号检验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测量计数管坪曲线,选择计数管的合适工作电压、合适的计数率等实验条件,重复进行至少100次以上的独立测量,并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值。
3. 测量本底分布,测量次数为100次以上,并算出其平均值。
结果分析及数据处理1. 作频率直方图把一组测量数据按一定区间分组,统计测量结果出现在各区间内的次数i k 或频率i k /总次数(K ),以次数i k 或频率i k /K 作为纵座标,以测量值为横座标,这样作出的图形在统计上称为频率直方图,见图3.频率直方图可以形象地表时数据的分布图3 频率直方图状况。
为了便于与理论分布曲线作比较,建议在作频率直方图时,将平均值置于组中央来分组,组距为2σ,这样各组的分界点是σ41±N 、σ43±N 、σ45±N 、……而各组的中间值为N 、σ21±N 、σ±N 、……2. 配制相应的理论正态分布曲线。
3. 计算测量数据落在σ±N 、σ2±N 、σ3±N 范围内的频率。
4. 分别用单次测量值和平均值来表示测到的放射源的计数值。
5. 对此组数据进行2x 检验。
、6. 作出本底的实验频率分布及其对应的理论分布图,并对此作2x 检验,以单次测量值表示本底的计数值。
思考题1. 什么是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统计性它服从什么规律2. 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以单次测量值N 来表示放射性测量值时,为什么是N N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3. 为什么说以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表示放射性测量值时,其精确度要比单次测量值高参 考 资 料[1]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编,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上册),第一章,原子能出版社,1981年。
[2]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编,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下册),附录2,原子能出版社,1982年。
[3] 林少宫,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第五章及附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4] W . J . Price, Nrclear Radiation Detection , Chapter 3, 2ed. , Mc-Graw Hill Inc.,New York,1964。
实验2 验证距离平方反比律实验目的1. 学会根据实验精度要求选择测量时间。
2. 学会运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验证距离平方反比律。
内容1. 改变探测器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测量各相应位置之计数率,获取一定精度要求的实验数据。
2. 用等精度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验证γ射线强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平方反比律。
原理在放射性测量中,为得到一定精度的实验数据,必须根据放射源及本底计数率的实际情况,结合某些客观条件(如探测器效率及测量时间的限制),确定适当的测量方案;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我们将通过本实验作有关的基本训练。
1. γ射线强度随距离的变化关系——平方反比律设有一点源(指源的线度与源到观测点的距离相比很小),向各方向均匀地发射γ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