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15中国书画的传统修复
- 格式:ppt
- 大小:28.89 MB
- 文档页数:65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一门非常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它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和绘画一直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而装裱修复则是保护和传承这些作品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工艺流程、材料工具、修复方法等内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一、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起源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书法和绘画作品往往以卷轴的形式呈现,而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人们开始将它们装裱在纸或绸缎上,并加上镜框装裱,以增强其稳定性和美观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涵盖了装裱、修复、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选择材料、测量尺寸、裱纸绢、装框、修复痕迹等。
1、选择材料书画装裱修复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的材料。
装裱材料一般包括纸、绸缎、胶水、框架等,而修复材料包括墨汁、颜料、纸张等。
选择材料时要考虑作品的特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材料来保护和修复作品。
2、测量尺寸在装裱过程中,需要精确地测量书画作品的尺寸,确保装裱的尺寸与作品的尺寸匹配。
这样可以保证作品在装裱后不会受到变形或损坏。
3、裱纸绢裱纸绢是装裱的关键步骤,它可以保护作品不受潮湿和污染,同时增强作品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在裱纸绢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胶水的均匀涂抹和保证作品的平整。
4、装框装框是书画装裱的最后一步,它可以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和美观性。
在装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框架和装饰,确保作品与框架的搭配和谐。
5、修复痕迹修复痕迹是书画装裱修复的重要环节,通过修复可以恢复古旧作品的原貌,延长作品的寿命。
修复的方法包括修补破损、补色、填补缺失等,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材料工具包括装裱材料、修复材料、辅助工具等,这些材料工具对于保护和修复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修复旧书画,旧书法名画无水脱酸保护我国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的历史,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比较强盛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
中国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因此,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名画,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们既是民族文化遗产,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价值难以估量,有的作品已经历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成为稀世珍品。
所以,加强对中国古书画文物的保护显得极其重要如何修复就书画想把各种各样的书画藏品置于最佳的保护状态,应当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使书画藏品发挥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合适的存放温度古书画存放的温度包括收藏馆内部的自然温度和人工用设备调度的温度。
存放古书画的馆内的温度在I5℃~I8℃之间最好。
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库房温度也不能高于20℃,库房温度的差距不能太大。
温度过高的时节要降低温加促进空气流动,防止高温下书画藏品的纸张强度下降,使用寿命缩短。
(二)适宜的存放湿度温度和湿度都对书画作品的存放产生一定的影响,相比而言,后者的影响更加明显。
湿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湿度的强弱,两者紧密联系。
书画作品的管理可以·229·参考联合国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规定的保管书画藏品湿度的条件,书画藏品库房要缩小室内的湿度差距,而且配备一定的设施,努力防止外界潮湿空气和热气流侵人书画藏品室内损坏书画品。
古旧书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残缺、破碎和污染的现象,只有对其进行相关的修复,才能保持原有作品的面貌,再现书画品记录的珍贵历史时刻,使后人在观看欣赏的时候得到一种历史的感染,同时获得艺术上的审美体验。
(三)防尘、防霉与除虫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的数值内,可以抑制霉菌的的生长,防止灰尘的入侵。
对环境的要求是温度差和湿度差不能太大,空气保持洁净,灰尘和各种有害物质少,尽量避免产生霉菌的环境,霉菌没有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就无法进行繁殖。
文物作为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保护这些国之瑰宝是我们文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更好地保护有机质文物,如何对破损严重的有机质文物进行修复,已经成为有机质文保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了。
书画等有机质文物与无机质文物不同,材质脆弱,保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更容易对其造成影响。
《徐宗培横幅》现藏于固始县博物馆,由于保存条件较差,文物损毁腐蚀严重,不能满足日后的陈展需要,且难以继续保存,所以进行此次抢救性修复。
徐宗培,字子厚,晚清游历使,在光绪年间与洪勋一起被派往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典、挪威等国进行游历。
回国后整理写定的考察报告《瑞典国记略》,标志着晚清时期中国对北欧瑞典、挪威地区的认识已经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件急需修复的文物就是徐宗培的一幅书法作品。
下面,我们就以《徐宗培横幅》为例,简述书画文物的修复过程。
这件文物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同时库房环境较差,存在的病害十分严重,亟待修复。
我们通过信息采集得知,该文物画芯为纸质,地头及左侧楣杆缺失,装裱形式为绫裱一色式横幅。
原始尺寸:画芯长132.5厘米,宽37厘米,地头10.5厘米,上下边3.5厘米。
通过目测观察,发现书画上有大面积折痕,小面积水渍,有微生物损害(霉斑)和动物损害(虫蚀及动物粪便),画芯右侧糟朽残缺严重,多处破洞,天头缺失,覆背糟朽,墨色轻微脱色。
横幅又称为“横披”,是指经过装裱的横向字画,亦称横挂、横式装。
横披的形制始创于宋代米氏父子,是由横卷款式演化而来,解决了竖短横长书画不能张挂观赏的问题。
为了保留文物原始信息和制作修复档案,在修复前要对文物进行信息采集。
拍摄修复前的全貌照片后,还要对局部有病害的部位进行拍照记录。
然后用仪器对原件进行检测分析,同时测量并详细记录文物尺寸。
这里我们主要进行的检测有:用棉签蘸取去离子水在字迹表面测试墨色水溶性;用白度仪在文物表面进行白度检测;用纸张测厚仪测量纸张的厚度;用笔试pH计在文物表面进行文物纸张酸碱度检测;用色差仪在文物表面进行色差检测。
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宝贵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珍贵的中国书画文物被发现和挖掘,而这些文物经过岁月洗礼,往往需要进行装裱修复以保护其原始面貌和保存价值。
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修复技术和装裱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和完善。
当前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装裱材料的标准化、修复技术的规范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
为了推动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发展,深入探讨其历史演变、现状、挑战以及实践案例是至关重要的。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究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其发展脉络和特点,还能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
【研究背景】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之一,将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全面探讨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发展情况和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分析其历史演变、现状、挑战,总结实践案例,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研究成果和结论的总结,可以为今后关于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本研究,可以提升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领域的专业水平,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历史演变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人们对书画作品非常重视,因此在保存和修复方面也十分注重。
早在唐代,就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书画装裱和修复工作。
他们使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来保护和修复书画作品,例如用绢布或宣纸进行装裱,使用胶水或矿物质粉末进行修复。
故宫书画的修复《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cm,横139.8cm。
此画卷于1977年 1月28日送原文物修复厂(现文保科技部),由专家孙承枝主持修复。
经过对该画破损情况的研究,制订修复方案为:揭去旧裱,保留原补(因原补处画意接笔较好),把原补颜色变深处尽量洗淡,使之与整体统一。
仍用原签条,原玉别,另加尾纸二段,以宣和式装裱成卷。
修复过程:1、首先对该画进行淋洗,洗去脏污。
该画为纸本,纸本画心与绢本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绢本画揭前要翻水油纸固定绢丝,而纸本画揭前要衬垫稀薄绢,目的是避免画心粘在案台上无法起台,起到保护画心和便于起台的作用。
2、经过细心揭取,原褙纸和托纸被揭去,露出原补,将无画意并且颜色变深处揭掉。
此图质地为麻料纸,纸面又用浆加过工,纸质较光滑,而补配材料的质、色、光合适与否,又都直接影响修复的质量,所以在故宫所存的旧纸中挑选出类似的纸作为破洞处的补纸。
3、为便于补全画心破洞处的颜色,使所补的颜色不渗透到托纸上,在已托好的画心背面刷胶矾水,胶矾水的比例以在补全色时着色不漏不浮为宜。
托纸的颜色染成比画心色浅一点为好,太深、太浅都不利于全色。
全色时使用的颜料为中国画颜料,常用颜料有藤黄、花青、赭石、墨等,使用时按全补时所用颜色加以调和使用。
经过全色、接笔,使该画恢复了原有的完整、统一的效果,最后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
该画于1977年 9月28日修复完成,经专家组验收,认为该画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撰稿人:杨泽华)《游春图卷》的修复《游春图卷》,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cm,横80.5cm。
此画卷于1977年 4月23日送交修复。
原裱破旧,折伤甚多,质地老化酥脆,又是青绿重彩,容易掉色,所以修复、装裱较为复杂。
为确保此画卷的安全修复,由修复专家杨文彬先生等人组成专家组对此画卷研究并制订修复方案,确定:揭去旧裱,保留原绢托,更换绫天头、旧锦包首,原隔水不动,保留原鉴条,另加尾纸一段,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
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研究【摘要】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研究从历史演变出发,探讨了传统装裱与现代修复技术的比较,揭示了现代修复技术在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中的应用和意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装裱修复工艺进行了创新与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书画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实用的技术支持,还可对装裱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凸显了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历史演变,传统与现代技术比较,创新与实践,保护与传承,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重要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复与保存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技术也在不断演变与更新。
但在传统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转变中,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为了更好地探讨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有必要对其背景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历史演变和传统技术的传承是我们理解其发展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数字化修复,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手段。
这些历史沿革不仅反映了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更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修复手段,更提高了修复效果和速度。
研究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对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1.2 研究意义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书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一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的理念与技法林祥清广州市艺术博物院摘要: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重点研究不同地区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装裱、修复工艺的发展情况,对不同地区的传统书画作品装裱、装饰、修复技艺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如何传承我国传统书画作品装裱修复技艺的基本理念和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观点。
关键词:书画文物书画装裱修复技术传承措施变形现象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179-03书画文物年代久远,很多没有经过有效的装裱修复,看上去破败不堪。
随着书画作品的出现,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的发展也是历史悠久,同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如今,书画装裱修复的理念和技法都有所更新,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物修复工作的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保护文物的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新时期的书画装裱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一、对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与技法的调查与思考(一)书画装裱修复工艺概述“装潢”“裱亦称”“装池”这些代名词都是书画装裱修复工艺的古称,书画装裱修复工艺具有民族艺术特色,是一门传统工艺,也是一门艺术。
它是伴随着中国书画艺术渐渐发展起来的。
书画装裱修复工艺是中国的一种很特别的技术,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为了美化和保护古代典籍、碑帖以及中国书画作品。
(二)调查与思考目前的书画发展技术水准和市场规模与我国现代的市场需求极不相称,这也就是当前制约现代书画作品装裱艺术技艺迅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现代书画作品装裱艺术技艺发展道路,应该充分总结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宝贵教训。
因他们往往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抄袭印刷书画作品经验,导致目前对于我国印刷书画作品盗版修复以及书画装裱艺术印刷书画行业作品整体市场经营惨淡,究其原因,部分我国书画印刷从业人员的主观努力保护意识显然不足,这当然也是主要潜在客观因素之一。
209作者简介:王文嘉(1991—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
对于我国来说,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些具有价值的文物,更重要的是一些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文物。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其中的核心基因,还需要考虑到核心价值观以及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历史时期。
只有真正考虑到那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才可以对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处理。
对于东西方的人物来说,在地域上和材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包括风格,因此,对于东西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般来说,国际上通常使用的是修复宪章但是这种是根据西方的人物特点来制定和遵循的。
而我国作为典型东方特色的书画文物遗产,它的修复技术是需要有自身的特点和理论体系的。
一、中国传统书画文物保护理念以及西方保护原则对于我国当代的传统书画文物修复来说,最早是因为顾客的购买需求而产生的。
并不是为了保证书画文物的价值,总而言之,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该提高传统书画文物的保护理念,重视书画文物整体的规则性。
虽然在以往的传统书画修复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文物的损毁,或者是不完整性,因此恢复文物的完整性,就是当代书画文物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和目的。
对于传统的书画修复技术来说,不仅仅包含了一定的重要工序,更重要的是利用一些手法或者是操作来提高对文化的干预。
尤其是对于传统的书画修复,更需要选取原来的文物相同的材料以及相似的工艺和技术,来进行修复。
一般来说,修复的结果是观赏者无法观看出来任何的破绽,符合当下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
二、现代书画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以及技术路线对于我国当代的传统书画文物的修复来说,仍然会出现一些过度修复的情况,无法保证书画文物修复的最基本的诉求。
保护书画文物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包括利用传统的修复技术以及相关的西方文物修复的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相关的人员来说,不仅仅需要尊重修复技术,还需要真正做到能够吸取传统书画装裱的基础,实施文物修复以及保护的原则。
书画文物保护修复的思考作者:许良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传统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受人们认知水平和科技手段的制约,其保护修复的理念、技艺及效果评估必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文物保护修复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书画文物保护修复是为了保护文物的价值。
在此理念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分析和检测手段,科学化书画文物保护修复的每一步操作,使书画保护修复技艺更加严谨、规范。
关键词:书画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及技艺;分析检测;效果评估1 引言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它承载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治理体系、宇宙观及核心价值观三者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也是不同时代各民族在其核心价值观约束下形成的行为处事方式的物化表现。
这就导致东西方文物无论是材质上还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样,东西方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和技艺也有很大区别。
国际上通用的修复宪章、公约虽然早在20世纪就已形成,但大多是依据西方文物特点制定的。
中国书画文物是典型具有东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修复技术也有悠久的历史,但却始终没有一套完全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完整理论体系和严谨规范的操作步骤。
随着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实践的深入,东西方文物修复理念不断碰撞,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师逐渐认识到“书画保护修复就是保护书画文物的价值”。
因此,现代书画文物保护修复既需要继承古代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又必须参考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
2 中国传统书画文物保护理念及西方文物保护原则中国传统书画文物修复最早由古董商人和书画爱好者的购买需求而产生,与重视文物的原真性相比,更重视恢复书画文物整体上的无欠缺性,这就造成传统书画修复以隐匿文物的残损状况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文物的完整性和气韵之美为目的。
传统书画修复技术包含去污、揭背、补残、全色四道主要工序,清洗去污、配纸做旧、补齐残缺、全色接笔等一系列手法也应运而生,这些操作对书画文物的“干预”都是全面又直接的。
中国书画修复中的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文章结合中国书画修复过程中的多个步骤进行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比对,分析两种技术对书画的影响作用。
体现了科学技术在这一领域中是辅助传统技术更好发展的工具。
希望国家重视保护传统技术的延续同时,多给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让中国书画修复事业更加进步,保存更多的珍贵文化遗产给人们学习和欣赏。
中国书画修复是作为延长珍贵书画作品的生命而存在的,本着保持书画原有面貌及“可逆性”原则,修复师通过熟练的传统技术实现这一目的,在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也进入了书画修复领域。
虽然在其他一些领域科学技术起着主导作用,但书画修复中它还只是辅助工具,其作用是有好有坏的。
现就中国书画修复中同时出现两种技术的步骤进行较深入比对,讨论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以选择更易于书画修复的技术方法。
对于那些需要重新揭裱修复的破损书画,先要观察画面,针对不同的病害情况制定合适的修复计划。
首先去除多余的装裱材料,把画面上能够在见水之前去掉的污染物通过“挑刮”等方法清理干净;用蒸馏水清洁画面时,要根据不同的污迹选用相应的方法处理。
水渍,使用蒸馏水冲洗或者用蒸馏水浸泡的方法,《历代名画记》:“古画必有积年尘埃,需用皂荚清水数宿渍之,平案擀去其尘垢,画复鲜明,色亦不落。
”油渍,画纸上下垫以吸油性的纸张,适当加热使油渍吸附到其垫纸上,或者用去油性洗涤剂清洗。
霉渍,可以用1―2%高锰酸钾和3%草酸溶液或3%过氧化氢进行清理,但有一定腐蚀性,药剂一定用蒸馏水清理干净,直至用ph试纸测试达到酸碱中和。
周嘉胄《装潢志》:“如霉气重,积污深,则用枇杷核锤浸滚水,冷定洗之,即污浊尽去,或皂角亦可。
用则急将清水淋解枇杷、皂角之余气。
否则,反为画害,慎之!洗后将新纸印去水气,令速干为善。
”泛铅,使用3%过氧化氢进行处理,再用蒸馏水清洗干净。
《装潢志》:“用白净碱块调水――即?衣者,以新笔蘸碱水涂黑处,不可使晕开,将连七纸覆盖卷收。
书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探讨发表时间:2019-08-15T11:41:48.51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0期作者:丁仁法[导读] 对书画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的重新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为中国文物装裱修复工作服务,使中国文物保护工作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书画文物的修复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书画文物的装裱修复在沿袭中国传统技法时也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引用西方的修复理念,要遵循最小干预、最大的信息保留、安全性、可再处理性等原则。
在书画文物修复前,对书画文物的背景进行调查,对修复的方法进行确定,修复完成后要对修复结果进行评估。
尤其是在转变原有书画文物装裱修复观念的基础上,对书画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的重新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为中国文物装裱修复工作服务,使中国文物保护工作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文物保护;转变;装裱修复;修复理念1书画收藏保护中装裱的必要性要想提升书画作品的收藏价值,首先要意识到装裱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了解装裱在书画收藏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实现对书画作品的有效保护。
装裱作为古书画鉴定断代的辅助依据之一,对于古书画原有的装镶材料和工艺应尽可能保留,以便为后人欣赏、鉴定书画提供依据。
诚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装裱风格,如在轴头装裱的环节,古人为更好地满足收藏者的个性化需求,将象牙、玉石、上好木头等多种材质运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
根据这些时代特征,书画保护人员在进行书画装裱时应尽量保留古书画作品原有的装裱形制和风貌,采用新、旧结合的装裱方法。
这样不仅体现出装裱技术的创新,还促进了书画作品附加值的提升,对书画收藏保护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2新理念下的书画装裱保护实践2.1修复前的调查工作修复前要对书画文物进行调查,主要工作包括书画文物价值评估、文物信息调查、原裱信息调查和病害调查等方面。
书画文物的价值评估一般是对文物的历史影响、展现的艺术价值、体现当时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评估。
浅谈博物馆书画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作者:张欣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10期摘要:在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书画类的文物全面、真实地记录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载体,博物馆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中,针对书画类的文物要加强保护力度,制定可行的修复和保护方案。
本文对文物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以《清·何桂清行书七言联》为例,分析了书画类文物的病害、修复技术要求和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博物馆;书画;文物;修复;保护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积累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博物馆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中作为重要载体,尤其要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加强研究和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凸显民族个性。
结合书画类文物的修復与保护要点,博物馆要立足于现状,采取有效的修复与保护措施,提高博物馆书画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水平。
《清·何桂清行书七言联》是清代何桂清的著名书法作品,目前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每副联心纵横为123厘米×29厘米。
博物馆对书画类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加大了投入,旨在保障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安全性。
因为书画类文物是有着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物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博物馆书画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中,结合文物的特征,加强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有利于传承民族的精神文明,打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书画类的文物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民族的奋斗历史,向人们展示着清代时期的政治信息、经济信息和文化信息。
保护与修复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反映出来,使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形象的打造[1]。
存放于博物馆中的书画类文物最常发生的病害就是出现虫洞、破损、折痕、水渍和霉渍。
其中虫洞的产生是书画类文物装裱的材料为木质所导致的,长时间卷放书画类的文物,虫子从外部进入,产生了破坏,展开书画,会发现规则状的虫洞。
浅析书画文物保护中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应用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8期摘要:中国书画热历来是盛世之事,而与书画艺术相伴而生的书画装裱修复,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工艺,古称“装背”“装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中国许多名人墨迹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要归功于历代装裱高手的揭裱与修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越发重视,书法绘画这类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成为人们喜爱和追逐的焦点。
本文从中国书画的保护出发,对书画装裱修复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对书画损坏原因、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就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在书画修护上的发展略做浅析。
关键词:书画文物;传统修复;现代科技;保护作用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8.010书法绘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对其进行保护时要兼顾其历史背景以及特殊材质等相关影响修复的干扰因素,进行个性化修复。
传统的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纸张进行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书画文物修复过程中纸张的特性,通过传统的修复手法进行修复,做到修旧如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书画的原貌。
1 书画文物装裱修复技艺的重要性我国历史悠久,在华夏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无数书画作品被传承下来。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为历朝历代所推崇,“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
对古代的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来说,书画收藏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更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情趣。
古代书画大多创作在绢绫和宣纸这类材料上,由于纸绢质地较薄,经过书写和绘制后便出现收缩,既不便于欣赏,也不利于收藏。
而经过装裱后,作品的用笔气势、墨彩神韵、层次意境都會显现出来,“三分画,七分裱”之说虽有些过,但也不无道理,经过装裱的书画,不仅方便悬挂、欣赏,更利于长期的保存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