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_蛇绿混杂岩工作方法_研究途径及填图单位划分
- 格式:pdf
- 大小:19.23 KB
- 文档页数:11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 沉积岩7.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
7.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并进行翔实填绘。
7.1.1.3 在段内必须详细划分出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黑色页岩层(烃源岩层)、硅质岩层、微生物岩层、砾岩层、滑塌沉积层、生物礁、生物滩沉积层、岩舌、岩楔、火山岩夹层等标志层,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填绘在图上。
7.1.1.4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在充分利用最新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7.1.1.5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
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
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7.1.1.6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7.1.1.7 对含化石的沉积地层,每个填图单位组或段必须要详细采集足够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利用指相化石恢复沉积环境,为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
7.1.1.8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基本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和成矿要素的资料。
7.1.1.9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第七章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一节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一、蛇绿岩的主要类型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蛇绿岩形成于大洋中脊,随海底扩张向中脊两侧推移,并在俯冲带下沉到地幔,构成一个完整的对流循环体系。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缝合带中的蛇绿岩是外来移置的,常常与混杂堆积岩伴生,形成蛇绿混杂岩(Ophiolitic mélange)。
并认为现代大洋岩石圈与地质历史中的大洋岩石圈在岩石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性质方面都十分近似,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认为蛇绿岩均形成于洋中脊MOR(Mid—Ocean Ridge)。
但是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蛇绿岩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研究进展,表明大部分蛇绿岩的上部熔岩与现代大洋俯冲带上的火山岩相似,只有极少数与洋中脊一致,例如:塞浦路斯的Troodos、纽芬兰的岛湾等蛇绿岩的上部熔岩序列不同于洋中脊,而与现代俯冲有关的构造环境中的火山岩较为一致,因而引起有关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侵位方式及其地球动力学等各个方面的争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蛇绿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洋中脊(MOR);②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和弧后盆地等。
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几乎全部产于构造带中,与外来岩块等共同构成“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图版Ⅵ—a),而“蛇绿混杂岩”是该带的主要成员和识别标志。
MOR型蛇绿岩的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1的模式。
图7—1 MOR型蛇绿岩形成模式(据Darig and Bird,1971)形成于俯冲带上的SSZ型蛇绿岩的上部火山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玻安岩等。
堆晶岩组成为纯橄岩、异剥橄榄岩、单斜辉石岩、二辉石岩和辉长岩。
地幔橄榄岩类型主要是方辉橄榄岩。
弧前盆地SSZ型蛇绿岩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2的模式。
弧后盆地SSZ型蛇绿岩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3的模式。
SSZ型蛇绿岩的形成与MOR型蛇绿岩的形成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岩石地球化学,岩石学等方面的不同,重要的是更多的SSZ型蛇绿岩并非大洋中脊的产物,就不能作为板块缝合带的标志。
蛇绿岩分类\源区及其构造侵位研究摘要:蛇绿岩概念自提出以来,就成为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蛇绿岩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与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及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对蛇绿岩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蛇绿岩的内部结构、组成、分类和侵位机制是多样的。
本文从蛇绿岩的概念、分类、源区特征及构造侵位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蛇绿岩的基本特征及研究动态,从而对蛇绿岩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蛇绿岩,分类,源区,构造侵位1蛇绿岩的概念“Ophiol ite(蛇绿岩)”最早由Brongniart(1813)提出,用来描述意大利北部绿色斑状结构外貌的岩石。
Steinmann于1927年提出蛇绿岩“三位一体”的概念,认为其产出于地槽环境,与深海沉积物如放射虫燧石和粘土紧密共生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石。
1972年Penrose会议重新厘定和阐述了蛇绿岩的基本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可与大洋岩石圈对比的特殊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组合,认为其是古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并认为在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中,从底部向上包括有如下岩石组合:①超镁铁质杂岩;②辉长岩质杂岩;③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④镁铁质火山杂岩。
此外,伴生岩石类型还包括:上覆沉积岩主要为条带状硅质岩、页岩和少量灰岩;与纯橄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岩;浅色岩为英云闪长岩到斜长花岗岩的各类中酸性侵入岩和喷出岩。
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其明确指出大陆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即的完全可以与现代洋壳岩石圈对比的一套特殊岩石组合,是已消亡的古大洋的遗迹残片和标志。
它代表了消减增生的大洋岩石圈碎片,但并非“正常”的大洋岩石圈,更多是形成于与现代岛弧、弧后盆地、转换断层以及小洋盆类似的环境。
Dilek(2011)提出新定义:为非原地的上地幔和大洋地壳岩石碎片,板块汇聚作用是形成物的原生火成岩发生置换,其强调蛇绿岩形成环境的多样性,认为其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均会形成。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该蛇绿岩带是本次在测区南部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
说明在康西瓦一带存在一个区域型的缝合带,为典型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标签:康西瓦蛇绿岩缝合带大陆边缘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是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
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昆盖山晚古生代岛弧与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之间,为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一部分,呈近东西向延伸,调查区内延伸约80千米,两端延伸至区外,宽在2-3千米左右。
西端延伸至图外,东边被古元古布伦库勒岩群第四岩组推覆覆盖其上。
该蛇绿岩带南边被第四系覆盖;北边于长城系赛图拉岩群第二岩组呈断层接触,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见有早三叠、中三叠的花岗岩侵入。
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
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构造块体较为齐全,向两端构造块体出露较少。
将其重新厘定为康西瓦蛇绿混杂岩体。
鉴于填图地区的局限性,对蛇绿混杂岩建造的基质和残留体未作进一步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
1岩石学特征该蛇绿岩带内构造块体较为发育,主要岩性为: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组成,基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2形成时代与该蛇绿岩相关的硅质岩和灰岩均已不同程度的重结晶,在调查区东部,早奥陶世、晚志留世岩浆岩卷入该蛇绿岩带内,在调查区西部和中部,分别在变质凝灰岩、橄榄辉石岩中获得同位素锆石U-Pb数据783.6±6.6Ma和777±120Ma,时代划为南华纪,分别在外围的晚志留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430.7±2.6Ma,早奥陶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472.8±3.4Ma,早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4.7±2.2Ma,中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1.2±3.3Ma,将康西瓦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上推至新元古代,其就位时代应该在奥陶纪。
第37卷 第3期 2004年(总150期)西 北 地 质N O RT HWEST ER N GEOLO GYVol.37 No.3 2004(Sum150) 文章编号:1009-6248(2004)03-0103-06蛇绿岩年代学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马中平1,2,夏林圻1,夏祖春1,徐学义1,李向民1,2,王立社1,2(1.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54;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蛇绿岩年代学在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古洋-陆及板块构造格局恢复中至关重要。
同位素测年及化石年代学法是蛇绿岩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精度同位素测年首选锆石U-P b法(包括单颗粒锆石U-Pb法、离子探针SHRIM P U-P b法)及40A r-39A r法,同时可辅以Sm-Nd及R b-Sr等时线法测年;各种测年方法所获结果与化石年代之间应相互比对;与蛇绿岩形成、演化相关的各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对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进行约束。
测年时必须对所测对象的特征及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
同时,对各种测年方法的适用性和应注意的问题有所了解,唯此才能对测年结果的含义及准确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蛇绿岩;同位素测年;化石年代学;时代约束中图分类号:P597 文献标识码:A 大陆造山带中的地层系统多是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组合、不同构造环境的构造岩块、岩片(包括蛇绿岩岩片或蛇绿混杂岩)以构造关系相叠置的复杂构造地层组合体,具有非史密斯或有限史密斯地层系统的特征[1]。
单纯运用传统地层层序律及各种构造与地质体间的相互切割关系很难搭建起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年代格架。
近年来,随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新技术新方法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微区微量测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蛇绿岩及其年代学的研究成为搭建造山带构造演化年代格架、恢复古洋-陆及板块构造格局的重要手段之一。
笔者主要对蛇绿岩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新疆库勒湖地区蛇绿混杂岩成因特征及构造属性新疆库勒湖地区存在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南天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
本文对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的产出特征、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地区蛇绿混杂岩带大致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形成于大洋中脊的构造环境中。
标签:蛇绿混杂岩带岩石地球化学库勒湖新疆1蛇绿混杂岩分布新疆库勒湖地区主要存在两个蛇绿混杂岩带,分别为北部的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和南部的色日克牙依拉克蛇绿混杂岩带,其分属于南天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南北两个亚带(谢志锋,2014)。
大地构造上位于塔里木板块和伊犁微板块之间的天山褶皱系南天山褶皱带哈尔克复背斜(肖序常,1992)。
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主要分布于库勒湖、铁力买提达坂一带,在近东西向延伸约12km长的峡谷断裂带中分布,经裙它力克达至虎拉山北缘虎拉沟,断裂带宽0.4 ~1km左右,断裂带内蛇绿混杂岩体大小不一,岩体产出形态受区域性断裂控制。
2库勒湖蛇绿混杂岩特征2.1岩石组合岩石组合主要为一套上洋壳的枕状基性熔岩、放射虫硅质岩和辉长辉绿岩、晚志留—早泥盆世灰岩组成,它们呈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岩块产出。
枕状熔岩层构成的大岩块可达30m×50m大小,岩性有绿泥石化玻基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及少量苦橄岩、苦橄玄武岩等。
熔岩普遍发育枕状构造,紫红色的硅质岩层一部分直接盖在枕状熔岩层之上,一部分则呈5m×15m左右的独立岩块分布于混杂带中。
辉长辉绿岩岩块为灰绿色,绿泥石化普遍。
土黄色碳酸岩化超镁铁岩穿插于辉长辉绿岩块之间。
2.2岩石化学特征蛇绿混杂岩带之玄武岩TFe、MgO平均含量与MORB平均值接近,富钠,大部分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MORB)相当,部分氧化物含量与洋岛玄武岩(OIB)相当。
2.3微量元素特征该蛇绿混杂岩带基性熔岩部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其分布型式与典型的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型式有明显差异。
变质岩填图方法体系变质岩的研究历史很长,从描述性岩石学-变质矿物平衡理论(如巴罗变质带)-变质相提出-变质、变形理论的形成,把变质作用同岩浆作用、构造作用联系起来,确立了变质作用在整个地壳演化中的地位。
尤其是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在最近20余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与区域地质填图有关的成就主要有:1、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与花岗-绿岩地体(低级区)的关系:a早晚、不同构造环境;b同时但构造环境不同;c高级区为花岗-绿岩地体深部相产物•2、同变质构造的研究——多期透入性构造置换面理、塑性环境下的褶皱构造、韧性剪切构造。
变质岩区广泛发育的透入性面状构造,并非全是变余原生面(层理)。
韧性剪切带是了解地壳中深层次物质状态和构造特征的窗口。
第一期韧性剪切带变余糜棱岩•3、变质作用过程是一个与构造作用极为密切的动态演化过程。
以变质相系为基础讨论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挤压造山、拉伸环境等)。
•4、变质岩石是变质环境动态演化的产物(变质因素)•5、变质作用过程的改造——“位态”“形态”和“物态”的改变。
发生“同岩异化”或“异岩趋同”的假象•6、区域混合岩和区域混合作用,就地部分熔融、边缘混合作用和构造混合作用。
早前寒武纪长英质片麻岩即有侵入成因,也有混合岩化成因混合岩的成因混合岩作为一个特殊岩石类型,一直受到岩石学家的重视,其成因与花岗岩成因密切相关,在历史上有过长期激烈的争论。
迄今人们对混合岩形成机制的,即部分熔融)、看法,可归纳为深熔(anatexesanatexes,即部分熔融)、岩浆注入、交代和变质分异四种基本机制。
其中,岩浆注入说和深熔说均把混合岩化过程看作岩浆过程,需要有伴生的花岗质岩体。
交代说和变质分异说均把混合岩化过程归为变质过程,不需要花岗质岩体伴生。
从化学角度,岩浆注入说和交代说均要求开放系统(以1m1m3尺度为准)。
而深熔说和变质求开放系统(以1m3尺度上,形成分异说均不要求开放系统,即在1m分异说均不要求开放系统,即在混合岩系统是封闭的,要求质量平衡混合岩的成因上述四种基本机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西准噶尔太勒古拉蛇绿构造混杂岩地质特征作者:毛新军段丰浩郑孟林张越迁李永军郭文建张誉洋余海涛任海姣来源:《新疆地质》2021年第03期摘要:西準噶尔克拉玛依西南太勒古拉泉剖面是前人“太勒古拉组”建组剖面。
本次经剖面测量、路线调查及大比例尺地质填图,证实该套地质体非正常沉积的史密斯地层,而是一套蛇绿构造混杂岩,其岩块主要为玄武岩、硅质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及少量辉绿岩、碧玉岩,基质为一套强变形的糜棱岩化玄武岩和片理化泥质岩。
本次工作将其厘定为构造地层单位“太勒古拉蛇绿构造混杂岩”,其主体形成于晚泥盆世,区域上可与其北东侧的百口泉-白碱滩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相连。
同时,该成果支持此前提出的废弃原“太勒古拉组”之认识。
关键词:太勒古拉蛇绿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组合;废弃原“太勒古拉组”;西准噶尔蛇绿构造混杂岩是以发育蛇绿岩组成为特征的构造混杂岩,有时还有外来岩块裹入,经逆冲推覆、剪切走滑等复杂“肢解”后,带离原地的岩块-基质构造组合带,现今地表产出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均是区域性断裂带、增生造山边界,抑或是板块缝合带[1-6]。
因此,正确识别和区分蛇绿混杂岩、解析其内部构造样式和运动学特征,可为研究古洋盆闭合过程和造山带增生演化提供重要依据[7],也为区分构造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提供依据[6,8,9]。
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西南太勒古拉泉剖面是前人“太勒古拉组”建组剖面,1∶20万克拉玛依幅区域地质调查认为太勒古拉泉剖面由两部分构成❶:下部以杂色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中-基性侵入岩,岩性包括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细碧岩、安山岩、辉石安山玢岩、碧玉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等,底部与超基性岩伴生;上部为发育正常层序的细碎屑复理石建造,岩性以灰、灰绿、暗灰、绿、紫红色薄层细粒凝灰岩、晶屑沉凝灰岩、火山灰沉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粉砂质泥岩等不均匀互层为主,夹有硅质岩条带和灰岩透镜体,据此建立“太勒古拉组”[10]。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第24卷 第1期2003-02/1-2 地 球 学 报ACTAGEOSCIEN TIA SINICA V ol .24 No .1Feb .2003/1-2改回日期:2002-7-30;责任编辑:宫月萱。
作者:任纪舜,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电话:68311547;E -mail :renjishun @ 。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附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任纪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图1)及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已于1999年由地质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2002年第2次印刷。
该图是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综合研究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编制而成。
这是中国地球科学界各学科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劳作,体现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图从4个方面,在时空的结合上,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和资源、环境、灾害的地质背景:(1)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和再循环的大陆壳,以主造山期(主变形时代)标出大陆壳的年代。
(2)标出主要的构造要素,如各时代的缝合带、转换断层、走滑断层、裂谷带、现代贝尼奥夫带以及蛇绿混杂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等。
(3)表示了主要的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火山岩的展布及其形成环境。
(4)标出了中国大陆及海域尚未遭受重大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造的沉积盆地。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北界包括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南界跨印度地盾,西界把大部分哈萨克斯坦包括在内,东到日本列岛,从而将中国与邻区联系起来,展现出中国大地构造与全球各主要构造带的关系:最显著的如宏伟的环西伯利亚的蒙古弧形构造,印度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的构造态势,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及其与中国东部的构造关系等。
第37卷第2~3期 20&年3月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Vol.37,Nos.2〜3M ar., 2018混杂岩基本特征与专题地质填图闫臻&王宗起2,付长垒&2,牛漫兰3,计文化C李荣社C祁生胜?毛晓长6YAN Zhen1,WANG Zongqi2,FU Changlei1,2,NIU Manlan3,Jl Wenhua4,LI Rongshe4,QI Shengsheng5,MAO Xiaochang6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5.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青海西宁810001;6.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1. Institute o 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2. Institute o f M 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 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3. Department o f R 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efei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Anhui, China;4. Xi^an Center o f Goloyical Survey, China Geologcal Survey, Xi^an 710054, Shaanxi, China;5.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Xining 810001, Qinghai, China;6. China Geologcal Survey, Beijing 100037, China摘要:混杂岩是造山带内最常见的地质体和最基本的大地构造相单元,是由多种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可作为一定比例尺(1:25000或更大)的地质填图单元,并由块体和基质共同构成的内部无序的岩石混杂体。
新疆布尔根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新疆布尔根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新发现的出露于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板块缝合带的布尔根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带,呈北西向展布.主要表现为糜棱岩化的基质中混杂着大小不一、性质各异的蛇绿岩各组分的岩块.基质主要有糜棱岩化的火山岩、凝灰岩和破碎强烈的火山碎屑岩.蛇绿岩岩块主要有碳酸盐化的超镁铁岩(?)、玄武岩、辉长岩和硅质岩岩块等.玄武岩具有OIB和IAB特征.拉斑玄武岩SHRIMP锆石年龄352Ma,说明蛇绿岩的形成可持续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这一发现对于认识中国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带及其向境外的延伸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波何国琦吴泰然李会军罗红玲 WU Bo HE Guo-qi WU Tai-ran LI Hui-jun LUO Hong-ling 作者单位:吴波,WU Bo(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43)
何国琦,吴泰然,罗红玲,HE Guo-qi,WU Tai-ran,LUO Hong-ling(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李会军,LI Hui-jun(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2006 33(3) 分类号:P588.14 关键词:额尔齐斯蛇绿混杂带布尔根 OIB IAB 晚古生代。
蛇绿混杂岩区1∶5万填图工作方法研究!--以云南省多条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为例李静;刘桂春;孙载波;胡绍斌;刘兵;刘军平;黄亮;朱勋早;包佳凤;曾文涛;周坤;段文婷【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22(42)1【摘要】近几年来,笔者依托大面积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新一轮《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二版,修编)工作,梳理了云南省内存在10条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认识。
蛇绿混杂岩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已经消失了的古大洋残迹。
古大洋受俯冲作用被压缩在板块之间,形成具有代表不同构造古地理单元、不同成因的岩石构造的异地堆垛体——蛇绿混杂岩,其具有地质记录不完备性的特点。
按其形成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可将蛇绿混杂岩的组成物质划分为地幔岩、洋中脊侵入岩浆杂岩、洋盆及洋内弧火山-沉积建造、外来岩片等4大类岩石组合。
本文依托云南省多条典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岩石组合特征,将蛇绿混杂岩的4大类岩石组合按照具体的物质组成、岩石成因细分为13类岩石成因组合。
通过对洋盆由扩张成盆向俯冲消亡转化的演化历史研究,提出了洋盆扩张鼎盛时期的3条判别标志:①远洋沉积物的广泛分布,也是沉积速率最低的地史时期;②前弧玄武岩的首次出现;③亚速尔型洋岛玄武岩向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的转化。
此外,本文认为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确定为蛇绿混杂岩形成的主要时代。
【总页数】16页(P1-16)【作者】李静;刘桂春;孙载波;胡绍斌;刘兵;刘军平;黄亮;朱勋早;包佳凤;曾文涛;周坤;段文婷【作者单位】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3.13【相关文献】1.印度东北部蛇绿岩—印缅造山带的消减带蛇绿混杂岩(节译)2.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形成环境及时代3.构造-蛇绿混杂岩工作方法、研究途径及填图单位划分4.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带区调填图单位的划分意见5.蛇绿混杂岩内基性岩锆石年龄的复杂性:以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 沉积岩7.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
7.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并进行翔实填绘。
7.1.1.3 在段内必须详细划分出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黑色页岩层(烃源岩层)、硅质岩层、微生物岩层、砾岩层、滑塌沉积层、生物礁、生物滩沉积层、岩舌、岩楔、火山岩夹层等标志层,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填绘在图上。
7.1.1.4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在充分利用最新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7.1.1.5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
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
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7.1.1.6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7.1.1.7 对含化石的沉积地层,每个填图单位组或段必须要详细采集足够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利用指相化石恢复沉积环境,为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
7.1.1.8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基本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和成矿要素的资料。
7.1.1.9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