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 格式:pdf
  • 大小:282.2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名著阅读知识整理及练习篇

一.初三语文名著阅读考查内知识点梳理

《朝花夕拾》:掌握作者及全书内容(概括内容、对其评价)、主要作品篇目及其主要内容所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二.名著阅读知识梳理:

《朝花夕拾》

1.作者简介: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全书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后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3《二十四孝图》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

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

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当时

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拥有的最

早一本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

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

“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

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

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

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

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

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

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记叙了迎神赛

会的习俗及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

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

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

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

性的压制和摧残。

“我”(鲁迅先生):对迎

神赛会极其盼望,知道要看

会后很激动、兴奋。父亲让

背书后很失望,扫兴

父亲:严肃,对孩子管教严。

5《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

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

“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

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

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

间”。

【一个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的

形象,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

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

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

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

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

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

“公理”、“正义”旗号的

“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

讽。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

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

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

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

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

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

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

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

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

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

的色彩。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

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

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

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

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

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

理要求。

长妈妈:老迷信

作者:充满志趣的天真孩童。

寿镜吾老师:知识渊博,但

不古板(方正、质朴、博学、

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

敬畏之人)。

7父

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

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

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

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

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

草菅人命的实质。

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

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

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

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

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

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

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同时作者也在其中变现了对封

建社会的深恶痛疾,文中最后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

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

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

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

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

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

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

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

先生强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