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双线结构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4.48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双线结构知识点总结一、双线结构简介双线结构是一种行文结构,指的是在文章中同时进行两条线索的叙述,通过交替叙述来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和张力。
在双线结构中,通常会设置主线和副线,主线用来承载文章的主要内容,副线则用来配合主线,起到一定的衬托和对比作用。
通过双线结构的叙述方式,可以使文章更富有变化和层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阅读的趣味性。
二、双线结构的作用1. 增加层次感:双线结构可以使文章在叙述上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主线和副线在交替叙述中形成了上下起伏的叙述节奏,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2. 增强对比效果:通过双线结构的叙述方式,可以使两条线索在对比中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展现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3. 提高表现力:双线结构可以使文章在叙述上更加灵活多样,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增加趣味性:双线结构的交替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愉悦感,提高文章的吸引力。
三、双线结构的表现形式1. 并行叙述:主线和副线在文章中呈现出并行的叙述,在交替叙述中相互呼应,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2. 串联叙述:主线和副线在文章中呈现出串联的叙述,主线和副线之间通过连接词或转折词进行叙述的衔接,形成紧密的联系。
3. 嵌套叙述:主线和副线在文章中呈现出嵌套的叙述,主线和副线之间相互交错和穿插,形成错落有致的叙述结构。
四、双线结构的应用方法1. 合理选材:在运用双线结构的时候,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主线和副线,使两条线索在交替叙述中能够相互呼应,形成紧密的联系。
2. 灵活运用:双线结构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主线和副线的叙述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并行、串联或嵌套的形式,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3. 注意衔接:在双线结构的叙述中,主线和副线之间的衔接尤为重要,需要通过恰当的连接词或转折词进行衔接,使两条线索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和流畅。
4. 把握节奏:双线结构的叙述需要把握好叙述的节奏,主线和副线在交替叙述中要形成上下起伏的节奏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双线结构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指写作的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的谋篇之法。
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和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得丰厚深刻,获得阅读者的认同。
1)包容式,是最常见的双线结构。
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
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
(一般是故事发展的情节,在表面用来穿针引线的线索)暗线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
(暗线很多种类.可能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可能是在某个时代下社会思想意识的变更,还可能是贯穿始终的关系,或者暗中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等作者的想法也是可以的)
2)并行式,并行式结构中联缀文章的两条线索往往是并列存在平行发展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或是同向映衬或是反向对比,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3)寓言型,寓言性材料的发展与故事合拍,就可以把故事的许多内容和情感蕴含在寓言性材料的得到表现,使主题显得丰厚而有意味。
如叶绍钧的《夜》,作为暗线的映川夫妇为革命牺牲的故事
完全包含在老妇人与阿弟的交谈中,明线对暗线形成一种完全的包容,使文章从两个方面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待时代风云的态度,使作品的反映厚重丰实。
鲁迅的小说《药》用的也是包容型的双线结构,故事的外壳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小说的双线结构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的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
恰当地设置小说的线索,可以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作品浑然一体。
小说的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在分析小说的线索时,尤其要注意双线结构的小说。
小说的双线结构,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一、小说双线结构的三种模式根据小说中线索的性质、写法、作用的不同,双线结构有三种模式。
1.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主线即同时采用并列的两条线索行文。
如《红楼梦》中安排了“贾府兴衰”和“宝黛爱情”这两条主线,两条主线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关联。
“贾府兴衰”发生在以贾府为中心的现实世界,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背景。
而“宝黛爱情”主要发生在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它依附“贾府盛衰”这条主线,并随着贾府的衰败而走向终点。
双主线用两条线索平行并列,交替展开,既相互对照又相互衬托,使作品取得内容丰富、启人深思等艺术效果。
2.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主次线是相对于双主线而言的。
双主线对于主题表达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没有主次之分。
而主次线则不然,其中一条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主次线用两条线索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重轻。
一般情况下,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起主要作用;次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起辅助作用。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3.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因而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课本中小说单线和双线的举例说明
单线小说和双线小说,这两种小说类型以及其所涉及的技法和写作方式决定了其文章故事叙述的方式。
本文首先就单线小说和双线小说分别进行说明,然后举例说明。
单线小说是最常见、最一般的小说类型,围绕一种意图,一贯而圆满地将故事从头架构至尾,从故事开头至尾言明故事的起因,逐步展开发展的过程,遇见了曲折的难关,但最终却可以实现原有的意图,比如《红楼梦》就是一部经典的单线小说。
双线小说是一种复杂的小说类型,它把故事分成两条独立而又两个互有联系的故事线,这两条故事线是类似而又互为对照的,通过这两条故事线的衔接,比较巧妙的融合到一齐,从而营造出一种更具紧张感和冲突性的文学氛围,例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一部双线小说。
单线小说和双线小说,不同的文章表达和故事撰写技巧,改变了对于文学故事的叙述和表达,加深了人物刻画,更加深入到文学故事的底层,让读者产生更深刻的文学体验。
2025一轮复-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考点梳理】【情节结构手法】一、整体(一)一波三折式:一般用于全篇,多次横生波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全篇,开头与结尾有情节的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抑扬式:一般用于全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和吸引力(四)线索1.定义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2.类型线索的类型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
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3.结构(1)单线型结构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
尤其因为篇幅短小,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小说用得也相对较多。
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小说《药》中的“双线”——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暗线)与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明线),由“人血馒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多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其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
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因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短篇小说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整体的语言艺术,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虽然不一定要重大的社会题材,但必须反映重大的社会意义。
同时,它在结构安排上,也应见出匠心,一丝不苟。
安排短篇小说的结构,总的说来,头绪不能过繁,过程不能拉得太长,人物不能过多,铺述不宜过详,表达不宜和盘托出,高潮不能一个接一个。
它应该凝练集中,以少显多。
否则,极易写成压缩的中篇。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有下面几种:(一)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结构线,小说的展开完全依据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因果链,承上起下,环环相扣,关系紧密。
巧妙的作者,往往将情节搓拧、颠倒,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惊奇感,但小说仍建筑在一个相当完整的故事结构上。
情节结构的展开一般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依据情节展开的线索,又可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三线结构。
单线结构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线贯穿到底,情节单纯,其间间或有转折、曲折、升降等,但无论怎样地变化、反复,情节线索总是单一的。
双线结构的特点是情节交叉或平行,前者如鲁迅的《药》,后者如《麦客》。
《麦客》写父子俩一同去打短工,到了不同的人家,父亲在艰难的境遇中失掉自尊,偷手表被发现,内疚而归;儿子则被新生活搅起爱情、自由的渴望,最后就范于传统道德。
作者把两个本来可以各自独立的故事交互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两个空间,两组人物、两组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情感追求,构成双重现实内容。
这种结构,减弱了作者有头有尾讲述一个故事的封闭性,使小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具有现代人的时空感。
短篇小说还有三条或三条以上情节线索的。
有时候,作者将三条以上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如好看的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有时,则将几条情节线交织平行推进,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如王安忆的《小院琐记》。
一般说来,三条情节线索以上的结构,初学者不易把握。
情节结构是短篇小说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它的优点是行动、吸引人,符合一般人的审美习惯,但又有它的局限性:①以事件为结构中心,作者的注意力停留在故事情节本身的生动有趣上,处理不好,容易削弱人物的刻画。
简述安娜卡列尼娜双线结构作用首先,安娜卡列尼娜双线结构通过比较和对照,展示了贵族和农民之间的差异。
安娜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贵族社会中,她是俄罗斯帝国的王室成员,有着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她面临着婚姻的不幸和社会的道德压力,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和外遇。
而卡列尼娜则是一个农民的妻子,她在婚姻中感到不满和孤独,并不断寻求与农民和个体之间的真实爱情。
通过比较两位女主角的遭遇和选择,托尔斯泰揭示了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对爱情和道德的不同理解。
其次,安娜卡列尼娜双线结构还展示了女性在19世纪社会中的境遇和困境。
安娜和卡列尼娜都是受到束缚的女性角色,她们在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规范下感到无法自主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安娜的婚姻是由家庭和社会安排的,她对这种婚姻感到不满,并寻求外遇和新的爱情。
然而,她的举动被视为道德败坏,社会对她进行谴责和排斥。
卡列尼娜则面临着农民社会对婚姻和女性贞操的严厉要求,她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且让她感到压抑和无助。
通过安娜和卡列尼娜的遭遇,托尔斯泰展示了19世纪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另外,安娜卡列尼娜双线结构通过对比意味和反义词的运用,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安娜的故事在整体上被认为是一种悲剧,她的不幸婚姻和离家出走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性结局。
相比之下,卡列尼娜的故事则被看作是一种喜剧,她最终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托尔斯泰用这种对比来暗示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达了人们在寻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各种选择和抉择。
最后,安娜卡列尼娜双线结构还为读者提供了对于道德、伦理以及人类心灵的思考。
安娜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发了对婚姻、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深入思考。
她的选择和行为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的质疑,激起了社会的讨论和争议。
卡列尼娜则通过她对家庭和婚姻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婚姻伦理的挑战。
通过安娜和卡列尼娜的故事,托尔斯泰为读者提供了对于人类内心世界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和探讨。
高中语文小说结构梳理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针对高考小说题,利于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语文基础知识深厚,点点滴滴皆学问,方可考试中游刃有余。
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6.蒙太奇式。
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7.横断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
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如《墙上的斑点》。
群文阅读中小说双线结构典型例文分析研究作者:阮丰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07期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在小说双线结构教学研究中,我们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的相关内容,以一篇带多篇,把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了起来。
一、把握双线结构内涵理清双线结构思路双线结构法,就是指写作的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的谋篇之法。
它的妙处是能够增加文章的波澜,使文章给人以一波三折的跌宕美,让读者一直对文中情节牵肠挂肚,欲罢不能。
根据小说线索性质、写法、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双主线即同时采用并列的两条线索行文,是从线索对表达主旨的意义(作用)角度来说的。
中国古典小说中“花开两?洌鞅硪恢?”正是双主线结构的形象表达。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主次线是相对于双主线而言的。
双主线在文中连贯的内容,相对于主题表达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而主次线则不然,其中一条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二、分析双线结构典例领悟双线结构技法例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安排了一主一从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双线结构的作用
小说中的双线结构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增加悬念:小说中的双线结构可以将两个不同的故事线交替展开,这样读者就会同时关注和期待两个故事的发展。
这种交替展开的方式能够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悬念,让读者更加留恋于故事的发展。
2.对比突出:小说中的双线结构可以通过对比展示不同故事线中的人物、事件或主题等内容,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反思。
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不同人物之间的差异、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主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3.加强叙事张力:小说中的双线结构可以通过交织不同故事线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而富有张力。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跟随不同故事线的发展,想要了解两个故事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最终的结局,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让读者一直保持着对故事的关注和兴奋感。
总而言之,小说中的双线结构能够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张力,同时也能够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更深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结构训练——双线小说结构训练——双线一、小说双线结构的三种模式小说的双线结构,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根据小说线索性质、写法、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1.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
叶圣陶的《夜》是典型的明暗线交织。
小说的开头从直接描写老妇人的焦急等待开始,“昏暗”的环境下,老妇人抱着“号哭”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及听到阿弟叙说后内心发生变化,勇敢地承担责任,表现了老妇人性格的转变——由悲痛到勇敢,由怯懦到无畏。
这是从正面描述的角度看故事发展,它是文章的明线。
文章的暗线是女儿女婿的被害及遗书寄情,它是通过阿弟的叙说和“回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侧面描述。
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或显或隐,若断若续,显隐结合,摇曳多姿,使文章主旨的表达耐人回味。
2.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主线即同时采用并列的两条线索行文,是从线索对表达主旨的意义(作用)角度来说的。
中国古典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正是双主线结构的形象表达。
如罗贯中的《失街亭》,街亭的守与攻是贯穿全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条主线,一条是蜀方固守街亭,一条是魏方死夺街亭。
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街亭成为扭结主要矛盾线索和其他矛盾副线的焦点,成为情节的枢纽。
围绕这两条主要线索,作者又布排了一些次要的副线,前者如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马谡和王平的矛;后者如司马懿在倾全军之力死夺街亭时和曹真发生的矛盾。
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
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的守与攻这两条主线。
多组矛盾线索的纵横交织把历史生活的复杂风貌和情景表现得多彩多姿。
浅析《祝福》的双线结构作者:孟红霞来源:《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8年第12期《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近年来,有一些人提出此文的结构不够紧凑。
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是这些朋友没有发现小说的双线结构所致。
《祝福》以“我”所见所闻为线索,它的结构框架是:“我”来到鲁镇,见证了祥林嫂之死——“我”回忆起先前所见所闻的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我”从回忆中惊醒,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第二部分(指回忆部分)作为小说的主体,在情节中并没有“我”的出现,那么,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是如何连缀起来呢?顺着这一问题深入研读,我们会有一个可喜的发现:除了“我”这个线索人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人物——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成为线索人物有两个重要条件:一、卫老婆子的娘家是卫家山人,而祥林嫂又是她母亲的邻舍。
二、卫老婆子的社会身份是个中人,她为祥林嫂联系工作,为她找活儿干。
正因为如此,卫老婆子成为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另一个实际见证人。
而“我”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
在说明这个线索之前,先要说明一点,鲁迅把祥林嫂的活动范围锁定在鲁镇,而对祥林嫂在鲁镇之外的生活采取了间接方式来写,或由祥林嫂自叙,或由他人转述。
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明白卫老婆子所起的线索作用。
这一新发现使们认识到,《祝福》的结构还是相当严谨的。
两条线索互为表里,平行推进,彼此呼应,共同结构出一篇完美的小说。
两条线索的作用是不同的。
两条线索展现出两个世界。
“我”作为表层线索而存在,展现出一个理想的理性批判的世界。
卫老婆子作为深层线索而存在,展现出一个实在的现实生活的世界。
先说线索人物“我”。
《祝福》中这样写道:“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