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欲望观
- 格式:docx
- 大小:20.01 KB
- 文档页数:3
老子庄子思想总结归纳老子和庄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被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以下是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总结归纳,详细写1000字有些困难,但我会尽力概括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和“无为”。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象的,无法被言语所描述。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道德应该由自然发展而来,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干预。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法是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认为,过度的控制和干预只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运行,引发混乱和矛盾。
因此,人类应该放弃功利主义的追求,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老子还关注人类的行为和道德,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自我中心的欲望,追求无为的境界。
他指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只有追求无为,返璞归真,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
他主张减少欲望,简化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子的学生,他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思想。
庄子主张将心与自然合一,追求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日常的琐事和烦恼,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该展现自由的本性,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
他主张“无为而不治”,即在无为中达到无为的境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事物自然会得以平衡和运行。
庄子还关注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心灵的净化,他提出了“自觉”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对名利和权力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静。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快乐。
他主张超越日常生活的琐事和纷扰,放飞思想和灵魂,与自然合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今天跟客户交谈甚欢,几个小时滔滔不绝,虽然年纪相差几岁,感觉相见恨晚,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同样很喜欢老子思想,同样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哲学,回到自己的房间,沉默许久,很想写些东西,通过交流迸发出来的“火花”,虽然都是前人已经知道的东西,觉得很有启发意义。
刚开始我们在谈论历史的东西,从夏商一直到现代社会,从中梳理出很多哲学,学习历史是一个走捷径方法,从古至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虽然都是些残缺的片段,但都是人类整体的记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事情,先人留下来的宝藏,就是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经验、教训,以及知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每个人财富,然而,每个人都是这历史的一部分,你的历史,我的历史,众人的历史,共同形成现在的文明社会,而现代文明就真的文明了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科技技术越来越先进,科学技术说来说去,就只是工具而已,都是给人使用的,是以人为基础的,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最终目的,还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然而科技发展的方向除了解放人类的劳动力,发展方向已经走到岔路口了,慢慢滑向深渊,科学技术也已经从帮助人类,到了控制人类,乃至伤害人类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初衷,说白了是替人偷懒,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和思考更加高尚的东西,而现在变了味,它已经让人变的越来越懒惰,无法自主的思考,信息得到的越容易,越容易被误导,越容易扰乱人的思维方式,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被商家,被政府在洗脑,迷失了自主的思想。
这世间有很多是假象,如果不加以思考,很容易被放大,很容易就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不要被世间的假象所误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剥去迷雾的面纱,看清事件的本质,寻找出真象。
知识是拿来运用的,不应只是过堂的。
虽然书籍是人类的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术业有专攻,应该朝一个方向走,专而精,学习完了要经过思考,不要拿来主义,按部就班,什么新鲜事物,或者学习到的知识,都要过一遍自己的脑子,反复推敲,思考究竟是不是对的,适不适合自己,跟不跟自己的规划相吻合。
老子翻译及原文老子,姓李名聃,字聃,又称李聃、李周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道家始祖”,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老子》是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为六十四章,主要讲述了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以下是《老子》原文及其翻译的部分内容:原文: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翻译:道,可以说,不可恒言。
名,可以名,不可恒称。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天地之始,没有名字;万物之母,有名字。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翻译:所以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极限。
这两者,同样产生却有不同的名字,共同称之为玄妙。
原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玄奥之中再玄奥,是所有奥妙的门径。
原文:道也者,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最上善者像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因而与道近似。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亲自去生长,所以能够永恒生长。
以上只是《老子》原文及其翻译的一部分内容,全书还包括了许多关于道、德、无为等深刻的思想和见解。
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对中国古代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不争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表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的思想主张《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作者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
老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对世界、人生和治理的深刻思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老子的思想主张展开阐述,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和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道胜于力”,他强调了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概念:道和德。
道是宇宙在运行中的规律,是一切存在的根本本源;德则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行动形成的。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与道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老子关于治理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反对强权统治和过度干预。
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意味着领导者应放弃权力的滥用和过度执政,而应以退让和柔和的方式管理社会,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
在道德方面,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
他认为,过度追求知识和功利,会使人失去自我,破坏社会的和谐。
他主张个人要学会自我克制,保持谦逊和无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和谐。
老子还提出了“天下若能常无欲,天下将自然归”的思想。
他认为,欲望是人心的根源,而欲望的过度追求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混乱。
他主张人们应放弃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老子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了自然、和平和谦卑,对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和纠正。
老子的思想也具有普世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他的“道胜于力”思想希望通过回归自然和内心的平静,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与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反思过度追求权力和物质的问题,关注个体的内心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了和谐、自然和谦逊,对于传统和现代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究和理解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和社会发展。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第四章是《道德经》中的关键章节之一,它从道德的角度探讨
了人类的行为和修养。
本章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老子的观点,如下所述。
1. 利与害: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
避免造成伤害。
他强调了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原则,指出个人利益和
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
2. 自然与无为:老子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无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追求功名利禄。
通过无
为的修行,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3. 无私与无欲:老子主张无私和无欲的态度。
他认为,个人应
该超越私利,关注整体利益。
无欲的心境可以让人摆脱欲望的困扰,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4. 谦逊与忍让:老子提倡谦逊和忍让的品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他人,不争夺权力和地位。
通过谦逊与忍让,人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总而言之,第四章揭示了老子对人类行为的道德思考。
它强调了利益最大化、顺应自然、无私无欲、谦逊忍让的原则。
这些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修养,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内在平衡。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 不争 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全书共分为六十六篇,每篇的篇幅较短,但内涵十分深远。
本文将针对《道德经》中的第一篇进行原文解析。
第一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本篇的开篇即表明了道是难以用言语来准确描述的。
老子指出,虽然无法用言语来真实地描绘道,但我们可以运用名字、符号等来区分万物。
这里的“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把握的,道超越了言语和感官的范畴。
而“名可名,非常名”则是指一切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质,人们通过命名和称谓来区分不同事物。
接下来,老子提出了道的起源和万物的母体。
他认为道没有名字,是无名无形的,而天地之始即起源于道。
而世间万物则是通过道的名字和性质而产生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存在的根本性,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和源泉。
老子随后提到了对待欲望的态度。
他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无欲无求的人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之处,而有欲望的人则能感知到道的局限和表现。
老子认为,只有放下欲望、保持心境平静的人才能对道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老子引用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强调。
玄指的是深奥、超越言语的道,而众妙则指代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其与道的关系。
通过这句话,老子呼唤人们要超越有限的言语和认识,以开启通往深刻真理的道路。
总结:第一篇《道德经》从开篇就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法准确描述的特性。
通过对道与名字、道与万物的关系、对待欲望的态度等方面的论述,老子深入阐述了他对道的理解和观点。
这篇文章给人以思考和启发,教人们放下欲望,超越有限的言语和认知,去追求更深刻的真理。
老子使民无知无欲的例子
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被人们尊称为"老子"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老子是古代
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理念。
老子强调减少对外物和功名的追逐,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贪婪会导致人们的纷争
和社会的不安。
他主张通过心境的平和和自我克制,使个人消除贪欲,并倡导了一种无私、谦逊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观念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例子,例如,假设有一个人物名叫李明。
李明是一个富有的企业家,他非常成功,并拥有丰厚的财富。
然而,李明并不执着于物质的奢华享受,他更重视自身内心的修养和慈善事业。
李明投身于慈善事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他并不追求权力和名利,而是把精力用在了关爱他人和改善社会的事业上。
他希望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让更多人受益。
李明的行为体现了老子所倡导的消除贪欲和追求无私的理念。
他不仅追求物质
上的成功,更注重心灵的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
通过这种行为方式,李明向周围的人们传递了正能量,并成为了慈善与道德的典范。
这个例子展示了老子使民无知无欲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减少对物
质的追逐和贪欲,个人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遵循老子的教诲,我们可以发现,追求无知无欲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使个人更加幸福,也有助于建设更和谐、稳定的社会。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一、老子的欲望论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他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①。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②。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③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二、对老子欲望论的评论1、老子的欲望论的积极方面。
老子的无欲思想实际上就是遏制人的需要思想。
人的需要思想是对老子无欲思想的一种发展。
二者表面上是矛盾,但是实际上都看到人的需要的重要性。
进一步挖掘老子无欲思想的内在精髓,发展人的需要理论。
由需要到无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乃是需要理论的内在精髓。
另外,老子的欲望论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对现在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
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战争之苦,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
但老子说过一个著名的话,他说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相信信念的力量,只有你认为它好它就好。
2、老子的欲望论的局限性。
老子的欲望论主要是指不要有超出自然的欲望,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限。
但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这个么?超出这一要求的就是不自然的吗?老子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是否在于人不仅满足于吃、喝、性需要等?在这些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人是否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老子的思想总结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人。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来自于一个根本的力量和原则,这个力量和原则就是“道”。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万物的归宿。
他强调道的无即无物的属性,道即是虚无的本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通过这种方式,老子强调了宇宙的起源和变化过程,认为宇宙是有序而和谐的。
其次,老子注重“无为而治”。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会自然地运作,人们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应当尽量减少对外界的作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他认为强求、急切、欲望会带来矛盾和冲突。
只有追求无为而治,人们才能摆脱束缚,回归本真,实现内外的和谐统一。
再次,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他认为,柔弱是宇宙的本质特征,而刚强则是对抗和破坏的原因。
他比喻道为水,称“常以其柔弱胜刚强”。
他强调要像水一样,柔软而富有弹性,善于适应和调和,才能在社会和生活中取得最佳的效果。
最后,老子强调“无知无欲”。
他认为,过多的知识和欲望会使人迷失自我,陷入困境。
只有洗心革面,丢弃一切杂念,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他提出了“无知无欲,则人民自无辱矣”的观点,认为只有返璞归真,舍弃外界的追求,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和安宁。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强调了宇宙和个人的和谐统一,追求无为而治,注重柔弱胜刚强,并强调无知无欲等观念。
老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过度追求功利和物质,而失去了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平衡。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思考老子的思想,学会从内心寻找真正的平静和幸福,追求和谐统一的生活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建立和谐繁荣的社会。
老子的欲望
(开头)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
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内容极为丰富。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
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
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
“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
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
道的显现就是德。
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
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
而在《道德经》中,关于“欲”的讨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在老子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如果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得了。
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应该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不劳作,自然不能不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
老子将此称之为“素”,名之为“朴”。
意思是这是人生之本然。
“素”、“朴”“私”、“欲”
老子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宁日。
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
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又谓:「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
」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2,知足常足
《道德经》第44章和第46章都谈到了知足的问题。
对知足问题须辩证来看。
首先,我们从对知足的合理性来看。
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条件,可能这种物质条件并不很丰厚,但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知足常足给与肯定。
不知足对不对?对不知足问题也须辩证来看。
从正面
说,我们如果还有潜力,还有发展空间,我们就不能安于现状,过所谓安贫乐道的生活。
要求创新、发展、尽量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种不知足就是应该提倡的。
而如果只是不愿意付出,只想通过走歪门邪道得到非常多。
这种不知足当然就是错误的。
钱并不能和幸福成正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时候,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愉快。
一方条件一变,家庭关系马上恶化。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视钱如粪土的也大有人在。
钱锺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如“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的钱了,我还会迷信钱吗”等)
知足思想里面还包含了功成身退的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第九章)显著的反例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故事。
汉初的韩信是一个这方面的悲剧人物。
而清代的曾国藩是高手。
他为了劝他的弟弟曾国荃不要居功自傲而专门写了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所提到的屠羊说是《庄子·让王》中所记载的一个人物,他以卖羊肉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非常喜欢这一职业。
3,贵身
如老子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问题涉及名誉、生命与金钱的关系。
下面首先就名誉问题讲一讲。
老子认为,人都喜欢有名,希望钱多,也知道有权好办事。
殊不知这些东西弄得不好常常给人带来祸害。
追求名誉的人,得了名就想拼命维护;有了金钱的人大多容易把它看得太重而不愿失去,迷恋权势的人,更不会轻易交出他的权利。
当他们一旦失去它们,就感到悲伤而空虚。
这样,他们就把生命拿去交换那些有害的东西,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价值。
更有甚者,一味贪图名利,为图名利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的人,往往因此断送了性命。
生命丧失了,名利还有什么用呢。
而且,世界上的确还有比名声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其次我们对珠宝、金钱应该怎么看。
人作为自然的生命,具有独立的价值。
一些人为了追求身外之物,不惜牺牲生命,不惜牺牲人的价值,在给予者面前表现出唯唯诺诺。
这种人总是表现出宠辱若惊。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并且,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以及「善为下」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
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
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老子贵身,重视生命,并不能理解为怕死。
如第七十四章所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
(结尾)《老子》一书,字数虽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
所以任何对它的概括和说明,都只能是挂一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