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那些不为人知的趣事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4
有趣的中医故事嘿,咱今天来讲讲那些有趣的中医故事呀!你说中医这玩意儿,那可真是神奇得很嘞!就好比说,有个古代的神医,人家治病就跟变魔术似的。
有一次,一个人病得都快不行了,找了好多大夫都没办法。
这时候咱这位神医来了,一看,哟呵,这病有得治!他就用了几味药,嘿,没几天这人就活蹦乱跳了。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跟那孙悟空一样,有七十二变的本事,啥难题都能给解决咯!还有啊,中医的那些理论,什么阴阳五行啦,听起来玄乎得很,但其实可有用嘞!就好像咱生活中的道理一样,有阴就有阳,有白天就有黑夜,这都是相互平衡的嘛。
中医就是通过调节身体的这种平衡,来让人健健康康的。
这就好比一辆车,零件都得好好配合,车才能跑得顺溜,要是哪个零件出问题了,那车不就跑不动啦?中医就是那个能修好车的大师傅嘞!你再想想,咱平时吃的那些食物,好多也是中药呢!比如说枸杞,那可是好东西,泡水喝能明目。
还有山药,既能做菜又能入药,补脾胃效果可好嘞!这就像是咱身边的宝贝,平时不注意,其实都是宝哇!你说这中医是不是无处不在呀?中医的针灸那就更有意思啦!那么小小的一根针,扎在身上就能治病,这要是让那些外国人看到,还不得惊掉下巴呀!就好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点穴功夫一样,找准了穴位,一针下去,病就好了一大半。
这得是多少年的功夫才能练成这样的本事呀!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中医宝贝,那可真是无价之宝嘞!咱可得好好珍惜,别让它们给弄丢咯。
你想想,如果没有中医,那咱生病的时候咋办?光靠那些西药能行吗?中医可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的呀!中医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有着无数的故事和经验等着我们去发掘。
它不仅仅是一门医术,更是咱中华民族的瑰宝呀!咱得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医的好。
咱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在咱手里给埋没了呀,对吧?所以呀,我们都要多了解了解中医,感受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让咱的生活因为有了中医而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这就是咱中医的故事,有趣又有用,你难道不觉得吗?。
中药有趣小故事简短标题:中药有趣小故事简短20个1. 麻黄与甘草古时候,有一名郎中,每天早晨都要去山上采药。
有一天,他发现一种植物的枝叶有类似麻黄的味道,便想:“这应该是麻黄吧?”于是,他满怀信心地采了一些枝叶回家。
回到家后,郎中开始研究这种植物。
他发现这种植物不仅可以发散风寒,还具有解毒的效果。
于是,他开始用这种植物来治疗病人。
不久后,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有一天,一个病人前来求医。
郎中诊断出他的病情需要用到麻黄和甘草。
但是,由于麻黄和甘草的药性不同,如果比例不当,就会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于是,郎中决定去山上再采一些这种植物的枝叶,以备不时之需。
当郎中回到山上时,他发现这种植物已经被人采光了。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之前采的那些枝叶并不是麻黄,而是一种与麻黄相似的植物。
但是,由于这种植物的药性并不完全相同,他无法用它来代替麻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药的种类繁多,药性各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仔细辨认药物的种类和药性,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人参传奇很久以前,有一座深山老林里住着一个老猎人。
这个老猎人常常在山中打猎,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种长得像人的植物。
这种植物的根茎叶都十分奇特,他觉得这应该是一种珍贵的草药。
于是,老猎人开始研究这种植物。
他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补气补血、安神益智等多种功效。
于是,他开始用这种草药来治疗病人。
很多病人在服用这种草药后都康复了,老猎人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整个山区。
有一天,一个外地人前来询问这种草药的名字。
老猎人告诉他:“这是一种人参。
”外地人听了后非常惊讶:“这种草药的名字这么神奇?”老猎人笑着说:“其实它并不神奇,只是我们深山里的人对它的认识还不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药的功效并非神奇所致,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它的药性和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药,以便更好地利用它的疗效来造福人类。
3. 黄连的冤屈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得了痢疾。
30个中医小故事1 茵陈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
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
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
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
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
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
”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儿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
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
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
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
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
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
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注:青蒿也是一味中药。
唐朝民间趣事民间医术中的奇闻异事唐朝民间趣事:民间医术中的奇闻异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盛世之一,而民间医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医学技艺蓬勃发展的时代里,不仅有着许多令人信叹的医学成就,也隐藏着许多奇闻异事。
本文将介绍唐朝时期民间医术中的一些趣事,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段神奇的历史。
一、「鹤顶红」的神奇药效唐朝时期,有一种名为「鹤顶红」的药物备受推崇。
据传,这种药物由鹤顶中提取的汁液制成,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当时有一位名叫杨修的医生,自称能以「鹤顶红」治愈所有疑难病症。
他在民间享有盛名,不少患者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他神奇的医术。
然而,「鹤顶红」背后的真相却并非神奇。
事实上,这种药物并不由鹤顶制成,而是由一种名为「蓬勃」的植物加工而成。
杨修以「鹤顶红」的名号行医,成功地将人们的信仰转化为了实际效果,这也让他一度成为当时医学领域的翘楚。
这一趣事不仅揭示了唐朝时期医学欺诈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
二、「蒲黄」と奇迹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为孔宪和的医生因使用「蒲黄」と成功治愈许多百姓而成为传奇人物。
传说中的「蒲黄」是一种珍贵的矿石,具有卓越的药用价值。
孔宪和在他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蒲黄」可以通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应用于临床,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
然而,「蒲黄」背后的真相是个谜。
据研究,「蒲黄」实际上是硫化二砷,存在剧毒且有害健康。
孔宪和在使用「蒲黄」时,往往会在配方中掺杂其他草药,以减少毒副作用,但仍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治疗方式。
尽管「蒲黄」的药效充满争议,但孔宪和的成功启示了唐朝时期医生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他的经验促使了医学领域的进步,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三、「朱砂散」的误解唐朝时期,「朱砂散」是一种被广泛推崇的药物,被认为可以治疗所有的亚健康状况。
许多人将其视为灵丹妙药,世代相传。
然而,「朱砂散」的真正功效是被误解的。
它实际上是一种由红色矿石制成的粉末,主要成分是含铅的硫酸盐。
这种药物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
中医切脉时发生的趣事
嘿,咱来说说中医切脉的时候发生的那些趣事哈。
有一回啊,我陪我一个朋友去看中医。
那个老中医坐在那儿,一脸严肃,看着就很有派头。
我朋友有点紧张,把手伸过去让老中医切脉。
老中医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脉搏的跳动。
过了一会儿,老中医睁开眼睛,说了一句:“你最近是不是熬夜有点多啊?”我朋友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说:“您咋知道的?”老中医笑了笑,说:“从你的脉象上看出来的呗。
”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可神奇了。
还有一次,我自己去看中医。
那个中医一边切脉一边问我一些问题。
突然,他皱起了眉头,说:“你最近是不是吃了很多辣的东西啊?”我心里一惊,心想这也能看出来?我就老实回答说:“是啊,最近吃火锅吃得有点多。
”老中医摇摇头,说:“你这脉象有点上火了,以后要少吃点辣的。
”我赶紧点头答应。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去看中医。
那个小朋友可调皮了,坐在那儿不停地动来动去。
老中医让他安静点,他也不听。
老中医没办法,只好一边切脉一边跟他聊天。
最后老中医笑着说:“你这小家伙,精力可真旺盛啊。
”小朋友
也笑了,说:“我就是喜欢玩。
”老中医说:“那你也要注意休息,不然会生病的哦。
”小朋友乖乖地点了点头。
总之啊,中医切脉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这些老中医们就像有魔法一样,能从脉象上看出我们的身体状况。
嘿嘿。
中国古代中医药有趣故事
中国古代中医药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宝贵
的经验。
这门学问中融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些精彩的故事。
传说中,古代中医药的奠基人是神农氏。
相传神农氏是中国的第一位医学家,
他亲自品尝各种草药,记录下它们的性能和功效,为后人的医药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中药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扁鹊的中医大师,他被誉为“神医”。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
村庄,听说有只大黄鸭病了,无论多少医生都无法治好。
扁鹊走进屋子后,看到大黄鸭脖子长得很长,脑袋很重,无法站立。
扁鹊随手拿起一根竹棍,用力敲打鸭子的脖子,竟然神奇地把它治愈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医药治疗疾病往往需要独到的眼光和灵活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宫廷医生为皇室成员服务,其中最有名的是华佗。
华佗不
仅是一位杰出的医术高手,他还是一位擅长音乐的艺术家。
有一次,一位汉朝的皇帝得了无法治愈的眼疾,医生束手无策。
华佗便将自己所学的医术与音乐结合,用悦耳的音乐治疗皇帝的疾病,最终成功治愈了皇帝,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除了华佗,古代还有许多医生以其独特的医术赢得了口碑和声誉。
比如张仲景,他的名字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这本被誉为“医学圣经”的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学术成就和治疗故事都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医药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还蕴含了许多有
趣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中医药研究的趣味性,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于中医的有趣故事话说在古代,有个皇帝病了,这可不得了啊。
皇帝那是金贵之躯,身边的御医们一个个都战战兢兢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脑袋搬家。
御医们来到皇帝的龙榻前,可这皇帝呢,又讲究得很,不愿意让这些个御医直接用手搭在自己的手腕上诊脉。
这可把御医们难坏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有个经验老到的御医站了出来,他想了个绝妙的办法。
只见他拿出一根丝线,一端系在皇帝的手腕上,另一端自己捏着。
周围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心想这能行吗?这个御医呢,就闭上眼睛,煞有介事地开始“悬丝诊脉”。
过了一会儿,他缓缓睁开眼睛,胸有成竹地说:“陛下龙体欠安,乃是近日操劳国事,又兼饮食不调,气血有些不畅啊。
”然后就开了方子。
你说神奇不神奇?其实啊,这御医哪是真的通过那根丝线就知道皇帝的病症了。
他呀,早就通过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们,把皇帝的一些日常情况打听得清清楚楚了。
比如皇帝最近吃了啥,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发过脾气之类的。
这悬丝诊脉,更多的是给皇帝一个面子,显示中医诊病的神秘和高深。
从前有个小村子,村子里有个郎中,医术特别高明。
有一天,一个村民病得很重,来找郎中看病。
郎中看了看,开了个方子,村民拿了药就回去熬着喝了。
可是喝了好几天,病却不见好。
这村民就着急了,又来找郎中。
郎中也觉得奇怪,就决定去村民家里看看。
到了村民家,郎中一看,这药渣还在锅里呢。
原来啊,这村民的老婆熬药的时候马马虎虎的,根本就没有按照要求来。
郎中很生气,就把药渣倒在了路上,一边倒还一边说:“让大家都看看,这不好好熬药,病怎么能好。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这个村子里的人啊,要是药喝了没效果,就把药渣倒在路上。
慢慢地,这就成了一种习俗。
大家都觉得,把药渣倒在路上,让来来往往的人把病气带走,病就会好得快。
其实啊,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真正想要病好,还得是好好煎药,按照医嘱服药才行呢。
扁鹊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中医界的大名人。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听说虢国的太子突然死了。
这扁鹊啊,就觉得事有蹊跷。
关于中医有趣的故事下面就给您讲一个中医有趣的故事。
话说在古代有个老中医,那医术是相当高明,名声在外。
有一天,一个富家公子哥病怏怏地被家人抬到了老中医的医馆。
这公子哥呀,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老中医一把脉,就皱起了眉头,心里想:“哼,这小子就是生活太放纵了。
”可嘴上却对公子哥说:“公子呀,您这病啊,得吃一种特别的药引子。
”公子哥一听有救,赶忙问:“啥药引子啊,大夫您尽管说,就是龙肝凤胆,我家也能找来。
”老中医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这药引子嘛,就是得找十只在屋顶上跑了三年的黑猫的胡须。
”公子哥一听就傻了眼,这上哪儿找去啊?可为了治病,只能让家丁到处去找。
这公子哥呢,平时哪管过什么黑猫白猫的,现在为了这胡须,整天让家丁盯着屋顶找猫。
家丁们也是累得够呛,天天爬上爬下的。
过了几天,公子哥的病居然好了一大半。
他又跑到老中医那儿,说:“大夫,您这药引子还没找来呢,我这病咋就好点了呢?”老中医哈哈大笑起来:“公子啊,你这病啊,就是缺乏运动,整天憋在屋子里胡吃海喝的。
让你找猫胡须,就是想让你活动活动,你看,这一活动,病不就自然好了嘛。
”公子哥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也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了。
还有一个故事呢。
有个小村子里的人都得了一种怪病,身上长满了小红疹,又痒又难受。
村里的郎中都没辙了。
这时候来了个云游的老中医。
他到村子里转了一圈,看了看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又问了问他们的饮食。
然后就跑到村子后面的山上,采了一大把野草回来。
村民们都将信将疑,这野草能治病?老中医把野草洗干净,煮成了汤,分给村民们喝。
有些村民皱着眉头喝下去,还嘟囔着:“这能行吗?”没想到,过了几天,身上的红疹还真就慢慢消退了。
村民们好奇地问老中医这是什么神奇的草药啊。
老中医笑着说:“这草啊,其实就是普通的车前草。
你们村子前面有条小溪,最近水少了,很多脏东西堆积,蚊虫滋生。
你们喝的水被污染了,而车前草有利水通淋的功效,能把你们身体里那些因为喝脏水积累的毒素排出去,病自然就好了。
中国古代的医学奇闻野史中国古代的医学奇闻野史记录了许多令人称奇的医疗事件和医术传奇,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医药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和追求。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展示这些医学奇闻。
一、扁鹊救命金针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生之一扁鹊,以他的卓越医术被世人所称颂。
据传扁鹊年轻时曾在夜晚遇到一位将死的少年,他即兴使用金针刺入患者身体,令其病情突然好转,并最终康复。
这一奇迹般的疗效使得扁鹊声名鹊起,他的针灸疗法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核心之一。
二、华佗断肠救命华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外科医生之一,他的医术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有一次,一位病人因心脏破裂而濒临死亡,华佗立即决定采用肺切开术来拯救他。
然而,手术中断了病人的胸腔,使他的心脏露出体外,华佗决定用自己的手背放在病人的心脏位置来保持血液供应,手术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最终,手术成功,病人获救。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对华佗临危不乱、冷静机智的赞美。
三、李时中求生术李时中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博物学家,他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据传,李时中一次遭遇了一名恶鬼的袭击,他一边被恶鬼咬住,一边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提取一种草药用舌头含在嘴里。
这种草药具有毒性,李时中与恶鬼共享这种药物,结果恶鬼毒发身亡,而李时中幸存。
这个故事被赞美为李时中机智过人、智慧出众的体现。
四、董永真经治愈董永是唐代著名的中医师,他以真经医术而闻名于世。
相传,董永曾治愈了一位因失恋而导致的抑郁症患者。
患者情绪低落、食欲不振,且出现失眠等症状。
董永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草药配方,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患者不久后恢复了健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这一治愈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中医草药的研究也在此得到了推动。
五、杨延德的翻脸术杨延德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整形手术而闻名。
据说,杨延德曾经对一位因战争而留下严重面部伤痕的士兵进行整形手术。
中医科普小故事1、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远古时候,百姓吃野菜、喝生水、采野果充饥、吃螺蚌肉果腹,经常受到疾病和毒物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神农遍尝百草,辨识植物毒性及药性,让百姓避开,并为他们治病。
后人托其名著成《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2、病入膏肓春秋时期,晋景公患重病,到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一位叫缓的医生前去。
在缓未到之前,晋景公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缓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才能躲避它呢?”另一个小孩说:“我们住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缓到了晋国,给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他说:“您的病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您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可以用攻法治疗,补的药物又到达不了,我也无能为力了。
”缓的话与景公的梦境完全吻合,这让景公又佩服又惊讶,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现实。
“病入膏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引申为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3、扁鹊起死回生一天,扁鹊带着两个弟子经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到半日,还没有装殓。
扁鹊问明情况,判断太子并未真死,于是说自己能让太子复活。
国君听闻,亲自出来迎接,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是得了叫“尸厥”的病,并没有死。
于是扁鹊让一个弟子针刺太子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扁鹊又让另一个弟子为太子做药熨,太子竟然坐了起来。
又进一步用汤剂调和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扁鹊却说:“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这个人并没有死,我只是把他的病治好罢了。
”4、橘井泉香“橘井泉香”是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西汉年间,今湖南郴州人苏耽,在乡里以仁孝闻名,苏耽得道成仙,飞升之前,对母亲说:“明年此地将有大疫流行,咱家的井水和橘树可以治疗。
若有患病之人,可以给他一升井水和一片橘叶,煎汤服下后就可以痊愈。
”第二年,当地真的发生了瘟疫,苏耽母亲依他所言,用井水和橘叶为病人治疗,果然都痊愈了。
中医那些不为人知的趣事中医源远流长,我们经常会被它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容所吓倒,认为中医是一种非常难以理解的科目。
其实在中医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很多趣闻轶事,它告诉我们不仅可以治病救人,更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
(1)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
当时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
当人们问他为何要祈祷当良医时,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
这就是“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儒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
(2)“儒医”的由来“儒医”一词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医学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因为在封建社会,儒学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认为从医是实现其儒学理想的最佳途径,所以儒医便是对从医人员最高的称为。
这种情况在宋代表现的最为突出。
宋代设立了医学的教育机构,还按等级任命医官,这让很多儒士看了登上仕途的希望。
所以宋代儒士纷纷学医,另外,一部分不得志的儒士还以侉医之称来满足自己心理和精神的需求。
这个称为无形中促进了医学的发,因为当时儒士多从事医学,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医学着作,对以后的医学发有积极的影响。
(3)阴阳鱼——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阴阳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太极图,古代之所以用阴阳鱼当作中医药的志徽,是因为它不仅蕴含了中医的治疗原理,还表现了古代中医的高尚医德。
阴阳鱼图中的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二者中以“S”形曲线隔开,此图表示阴阳的平衡是不断变化的、此消彼长的阴阳均衡。
我国的中医药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而且阴阳鱼的鱼眼时刻不闭,也表示医生为治疗疾病昼夜不停,所以用阴阳鱼为我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是再恰当不过了。
(4)杏林的由来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
中医的一些“谬论”及趣事中国的医学不仅是在研究人体,它还包含了对这个物质世界的一个完整的认识,其中的很多概念,细想起来都意味深长。
比如说,中医讲一个“象”字。
相象的事物是相通的,形似即神似。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吃什么补什么,吃肝补肝,吃肾补肾,吃骨补骨。
还有,莲心能清心火,莲心与人的心脏相似;蚕豆皮能清肺火,肺主皮表;苦瓜能清胃火,可以想象人的胃是什么形状。
形态相象的事物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中医里的“象”还包括抽象意义上的相象,如色、味、气等。
红色的东西常常是补血的,如红豆、红枣、菠菜根等等。
以前听人说,这世上每样红的花、红的果、红的根都与某种高层正的生命的血有关,因为不纯了,掉到地球上,化成各种红色的东西。
以前农村都有很多治病的故事,口口相传,当然很多还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我们不管道理的对不对,但不排除我们拿来听听。
有的孩子夜惊,白天睡,晚上哭叫,阴阳颠倒。
有一个简单的治疗方子--用水煮金子。
煮过金子的水就变成很“重”的纯阳之水了,可以使孩子平静。
可是按物理理论,金是不溶于水的,如果拿到实验室化验,水中是找不到金分子的。
为什么煮过金子的水具有不同的特性了呢?现在有些人的说法就是:物质的存在不只是在我们这个可见的空间,金子、水及万事万物都在许多层空间同时存在,不同空间的存在息息相通。
金子与水在这个表面的空间是不相溶的,可是在深一层的空间却是互相渗入了,所以煮过金子的水与没有煮过金子的水是不一样的物质。
有一种霍乱,一个有效的方子是把井水打上来,将一半水烧开,与剩下的一半合起来,这样的水就是半湿半干的水,可以治半湿半干型的霍乱。
事实上,这种方法做出的半阴半阳的水,民间可以治很多半阴半阳型的病。
这样混合的水与把全部一起加热到平均温度的水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了。
生水与熟水是不同的,也许在这边可见的空间它们溶合在一起,在深一层的空间却是有间隔的,不能溶合。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烧汤中途,加一些水进去,就再也烧不出原汁原味的汤了。
有趣的中医小故事从前啊,有个村子里住着一位老中医。
这老中医那可是相当厉害,经他手治好的病人那是不计其数。
有一次,村子里有个年轻人,不知怎的突然就病倒了,浑身无力,吃啥都没胃口。
家里人急得不行,赶忙就把老中医请来了。
老中医来了之后,先是仔细地瞧了瞧年轻人的脸色,又把了把脉,然后不紧不慢地说:“没啥大毛病,就是体内的气不顺。
”家人一听,这气不顺是啥意思啊?老中医笑了笑说:“就好比那河里的水,要是流得不畅快,不就堵住了嘛。
人也一样,气不顺,身体就会不舒服。
”家人这才恍然大悟。
老中医开了几副药,还特别叮嘱年轻人要多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嘿,你还别说,没过几天,这年轻人真就活蹦乱跳的了。
还有一回,村里有个小孩老是咳嗽,咳得小脸通红。
家长带着孩子找老中医,老中医看了看孩子的舌头,又摸了摸孩子的肚子,说:“这孩子是肺热,得清清火。
”然后就拿出一些草药,告诉家长怎么熬怎么给孩子喝。
家长有点怀疑,就这么点草药能治好孩子的咳嗽?老中医似乎看出了家长的心思,笑着说:“你可别小看这些草药,它们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宝贝,用对了地方,那效果可神奇了。
”果然,喝了几天药后,孩子的咳嗽真的慢慢好了。
这老中医的故事啊,在村子里那是传得神乎其神。
大家都说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能摸出病在哪里;还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看出病因是什么。
你说中医这门学问是不是特别神奇?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生活中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那些草药、针灸、推拿,每一种方法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
它注重的是整体的调理,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这不就跟咱们过日子一样吗?不能只看眼前的问题,要从长远考虑,把身体这个“大家庭”照顾好。
而且中医的理念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呢。
比如说阴阳平衡,就好像白天和黑夜,要相互协调;还有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这多有意思啊!咱可不能小看了中医,它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虽然现在有了西医,但中医的地位那也是不可动摇的。
古代名医的趣味故事一、李时珍用药趣谈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
二、扁鹊与牛黄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
相传,牛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
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洋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
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
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
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
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
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
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
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
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
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
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
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三、钱乙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
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
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
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
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
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现代中医的趣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社会。
在现代中医实践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人忍俊不禁。
一、草药的“神奇”功效在现代中医中,草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患上了严重的胃痛,他找到了一位中医师,希望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中医师开了一副中药方,其中包括了一种名为“鸡内金”的草药。
这位年轻人以为这只是一种普通的草药,却没想到在服用了几天后,他的胃痛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他非常好奇,特地去找中医师询问,得知“鸡内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草药,具有强效的止痛和消炎作用。
这让他对中药的神奇功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针灸的“神奇”效果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现代中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性因为过度劳累导致失眠,找到了一位中医师求助。
中医师根据她的症状,给她施行了一次针灸疗程。
她刚开始对针灸持怀疑态度,但在接受了几次疗程后,她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精力充沛。
这让她对针灸的疗效感到非常惊讶,也对中医的医术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三、推拿的“神秘”力量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现代中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因为长期的坐姿工作导致腰部酸痛,他找到了一位中医推拿师希望能够得到缓解。
推拿师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后,开始施行推拿疗程。
在疗程进行的过程中,这位年轻人感受到了推拿师双手传递过来的热量,他感觉整个身体都被温暖包裹着。
经过几次疗程后,他的腰部酸痛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非常惊讶于推拿的神秘力量,也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中医的“神奇”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和谐。
有一次,一位中年男性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导致身体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他找到了一位中医师希望能够得到有效的调理。
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对他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然后,中医师给他开了一副中药方,并给他一些建议,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调理等。
中医那些不为人知的趣事
中医源远流长,我们经常会被它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容所吓倒,认为中医是一种非常难以理解的科目。
其实在中医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很多趣闻轶事,它告诉我们不仅可以治病救人,更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
(1)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
当时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
当人们问他为何要祈祷当良医时,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
这就是“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儒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
(2)“儒医”的由来
“儒医”一词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医学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因为在封建社会,儒学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认为从医是实现其儒学理想的最佳途径,所以儒医便是对从医人员最高的称为。
这种情况在宋代表现的最为突出。
宋代设立了医学的教育机构,还按等级任命医官,这让很多儒士看了登上仕途的希望。
所以宋代儒士纷纷学医,另外,一部分不得志的儒士还以侉医之称来满足自己心理和精神的需求。
这个称为无形中促进了医学的发,因为当时儒士多从事医学,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医学着作,对以后的医学发有积极的影响。
(3)阴阳鱼——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
阴阳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太极图,古代之所以用阴阳鱼当作中医药的志徽,是因为它不仅蕴含了中医的治疗原理,还表现了古代中医的高尚医德。
阴阳鱼图中的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二者中以“S”形曲线隔开,此图表示阴阳的平衡是不断变化的、此消彼长的阴阳均衡。
我国的中医药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而且阴阳鱼的鱼眼时刻不闭,也表示医生为治疗疾病昼夜不停,所以用阴阳鱼为我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是再恰当不过了。
(4)杏林的由来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
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棵了。
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
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
提到“杏林”,便知医事。
古往今来,“杏林春满”、“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
(5)我国古代的女医生
我国古代医学界人才辈出,除了以上我们介绍的之外,还有一些女医生,她们以其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话。
比如医术高超,后被征召入宫的西汉名医义妁;
擅长针灸、施医利民的晋代名医葛洪的妻子鲍姑;行医为民的明代女医生谈允贤;精通外科,手到病除的宋代着名外科医生张小娘等。
(6)“大夫”、“郎中”的由来
“大夫”、“郎中”在古代都是官名,现代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对医生的称谓。
宋代以前,大夫是对一般官吏的称谓,从宋徽宗开始才把医放到大夫官价下,从那里开始才把医生称为大夫;从战国开始,郎中就被当作名,到隋唐时期各部都设置郎中管理各司事务,从宋代开始才被当作医生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