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 格式:ppt
- 大小:11.02 MB
- 文档页数:45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辨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哲学一直在发展和演变,不断衍生出新的思想和理念。
其中,本体论思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探讨的是世界的本质、存在的本体以及存在与本体的关系。
在当代,本体论思辨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理解自然界的秩序、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先秦本体论思辨的主要流派在中国古代,本体论思辨主要来源于先秦诸子之间的辩论。
其中,儒家是较为温和的一派,认为存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不断产生、不断变化,而我们的任务就是顺应这种变化,不断探究道德的真谛。
另一方面,道家则更关注万物的本质和整体性,认为存在不仅是以物为主,还包含了一些非物质的实体,并且这些实体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可能最终领悟到的道所构成的。
而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还有一些论述比较极端的思想流派,如墨家、纵横家等。
例如,墨家的墨子认为,存在只有一种本体,那就是“兼爱”,并且存在的唯一意义在于实现“兼爱”的理想。
而纵横家则更加强调技巧和实用,在他们看来,存在的本质是变化和纷繁多样。
二、中华文化中的本体论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是构成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在中华文化中,本体论思想也反映了这种整体性和关联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综观念、和谐观念以及天人合一之道等许多具有深刻本体论意涵的文化思想,都揭示了中国人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例如,在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表达整体性的意象:万物皆一,十有三而获天台。
这里的“天台”意味着“天人合一”的意象。
在后来的书籍中,这一思想被不断发扬光大。
《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推而生万物”等经典文言,表现了宇宙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本体论思想。
三、当代本体论思考当代哲学对本体论的探究也在不断深入。
例如,当代哲学家白岩松提出了新“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类作为整个宇宙中的一个部分,应该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积极贡献自身的价值。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是哲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研究的是存在、认识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本文将依次介绍这三个分支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宇宙、事物及其本质,探讨存在的形式、结构和原理。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本体论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自然界、人类以及思维等诸多领域。
在自然界中,本体论关注于物质的属性和本质,研究物体的存在形式和规律。
在人类领域中,本体论关注于人的存在状态和精神活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在思维领域中,本体论关注于思维的本质和思维的对象,研究思维的结构和逻辑。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方法和限制。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我们能否真正认识世界?”。
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感觉知觉、概念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
感觉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感觉经验。
概念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通过概念的抽象和推理的运用,人们能够建立起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认识。
语言表达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将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探讨人类行为的善恶和伦理规范。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道德?”和“人类应该如何行为?”。
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
道德原则是指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如公正、善良、诚实等。
道德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如幸福、自由、公平等。
道德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在具体行为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如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等。
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是哲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分别研究存在、认识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哲学本体论流派
哲学本体论流派是哲学领域中对于本体论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和理论倾向的一系列学派。
本体论是探讨存在本质和基础的哲学分支,它涉及到世界的本质、万物的起源、存在与本质的关系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在哲学本体论流派中,有一些主要的派别值得提及。
首先是古代的本体论流派,如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理念本体论、实体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等。
这些流派在古希腊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哲学本体论流派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其中,人学本体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精神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存在和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物质本体论则重视物质的存在和作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精神本体论则强调精神的存在和重要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现代哲学本体论流派则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中,语言本体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本质,强调语言对于世界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性。
生存本体论则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认为人的存在和生存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实践本体论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这些哲学本体论流派虽然各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倾向,但它们都试图探索和回答世界的本质和基础问题。
这些流派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哲学思想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哲学本体论流派是哲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王东岳本体论引言王东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以其对本体论的研究而闻名。
本体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王东岳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体论概述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实在性、本质和存在方式等问题。
它试图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这些存在有什么特征和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王东岳看来,本体论不仅限于物质世界,还包括人类思维、意识和社会现象等。
他认为,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实在性和本质。
二、王东岳的观点1. 实在性与虚构性王东岳认为,实在性是指存在具有真正性质和属性的事物。
他强调了实在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区别。
虚构性指的是那些只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和观念,而实在性则是指那些真正存在于世界中的事物。
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语言可以创造出许多虚构的概念和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实在性。
只有那些独立于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存在的事物才具有真正的实在性。
2. 本体与属性王东岳进一步探讨了本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本体是指事物最基本、最根本的存在形式,而属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
他强调了本体与属性之间的区别,并提出了“一元论”的观点。
他认为,本体是不可分割、不可再分析的,而属性则是通过对本体进行分析和描述得到的。
3. 存在方式王东岳还研究了存在方式这一问题。
他认为,存在方式是指事物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和形式。
他提出了“关联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方式是通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
这种关系可以是空间上、时间上或逻辑上的联系。
三、影响与启示王东岳的本体论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实在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区别,避免陷入虚幻和幻觉中。
他的观点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只有通过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真正含义。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马克思哲学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本体论维度、认识论维度和实践论维度。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三个基本维度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马克思哲学具有两种基本发展路向,即批判性地向群众的生活和哲学家的生活汲取营养并以此来发展自身、丰富自身的倾向。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两种基本发展路向也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但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些内在特质至今并没有被给予合理而充分的领会和把握。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理解。
基于此,笔者拟对此予以简要探讨,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言说方式和澄明形式,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趋向和目的指向,三者必然内在统一于马克思哲学中,因此,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哲学的基本命题就需要在上述三种维度中进行。
本体论是哲学关于人之存在根据的根本看法。
其对于哲学而言具有始源性意义和价值。
本体论所表达是源始的存在学概念,而这种概念是先于一切科学基本概念的定义。
因此,它必然表达了哲学是其所是的基本立场。
恩格斯指出,在哲学史上,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全部哲学必然都会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之间何者具有先在性上做出选择并以此作为自身哲学的基本立场。
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便必然分野出不同的哲学阵营,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马克思虽然选择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命题作为自身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但是并没有沿袭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扬弃或者根本改造。
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不仅同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有了根本区别,而且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有了根本不同。
因此,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之真正内涵就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本体论的关键和根本枢机。
智库时代·15·党政智囊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变革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借助思维活动对世界进行改造,将哲学所关注的单纯的哲学问题,转向与人类改造世界休戚相关的具体问题。
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哲学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做了如下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7-0015-0002(丹东市委党校,辽宁丹东 118000)司永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一、研究对象的变革传统的哲学对于主体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抽象的人”以及“抽象的”研究人,将研究对象局限于彼岸世界的超验存在,哲学被悬在脱离人类现实生活的理性天国,随后包含宗教的意识形态。
传统哲学研究对象具有神秘性,传统哲学家通过主观臆想寻找世界终极答案,并将其强加给历史。
反之,马克思并没有通过臆想设置一个远离现实世界的本体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而是在理性认识现实世界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观点,不是通过本体论引发认识逻辑的展开,而是通过认识论阐发对于本体的基本观点,在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相互结合中实现哲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研究其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马克思理解的现实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的感性活动而不断发展,是活动过程的集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其理论彻底性[1]。
二、出发点的变革西方哲学把神、上帝“绝对理念”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其引申的理论最终使人臣服于神,而人来到世界上注定要经受痛苦的磨砺。
费尔巴哈以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也只是引申出一种抽象的理性王国,同样架空在现实生活之上。
而马克思是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出发,变革性的历史地、逻辑地阐述了现实的人以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从人类现实生活出发,探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活动发展中的人,而不是臆想的、虚幻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现实中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第三讲西方认识方法论(从古代到近代)一、本体论思维方式及其基本构架(本体论向本质论转向)从古希腊到近代19世纪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发展历程中,本体和本体论问题一直是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关注的最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可以说传统西方哲学就是以本体论为基本理论形态的哲学,西方社会认识理论的发展,无论是认识论、伦理学、神学还是政治学等无不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按照它的思想方式和基本原理引伸出来的。
以本体论为核心内容的西方传统哲学,也是西方人独有的一种理论思维模式,在人类早期诸民族之中,只有希腊民族创立了以存在(Being)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以及与它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演绎推理的逻辑体系,同样,也只有西方人继承了希腊人这一理论思维传统。
因而可以说,对世界本体问题的关注一直是传统西方哲学探讨和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所谓本体就是标示“是”的范畴,即标示世界的存在、本质存在、终级存在的哲学范畴。
本体论就是以本体(是)为研究对象和核心范畴、逻辑地构造出来的哲学理论,它是传统哲学用以理解和把握世界及其事物的一种特有的理论方式,同时也是对对象世界的一种解释原则,它以提出和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样存在”为其核心问题。
作为哲学的第一种自觉形态,本体论的基本观念是:人们的感官经验所接触到的对象并非存在本身,即感官经验中所呈现的是“是者”,而非“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作为其基础的超感官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存在。
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排除现象的纷扰,超越当下经验事实的认识,钻到事实后面去发现掩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本体,它是关于真理的存在。
简而言之,本体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何物存在”,或者说本体论是“存在之作为存在的科学”,它研究何物存在以及以何种方式存在等问题。
通过以上对本体和本体论的界定,我们可以肯定存在(Being,是)是本体论同时也是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
其反映在语言形式上与印欧语系中的系动词“是”的概念密切相关。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这种研讨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
有人甚至认为,从本体论方面解读马克思哲学,既看错了对象,也找错了问题。
那么,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变革意义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何以奠基与立足?如果有,马克思本体论与历史上的本体论有何异同?其特色和合理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
本文认为,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以及探索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初步看法,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本体论探究的深层根据对于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做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从词源学等各方面对于“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1]对于正确理解本体论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对于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还可以换个角度并有所深化,这就是将其与人性和哲学本性探讨结合起来,寻找其深层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体论问题之不可回避和不可抛弃,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体论探究之所以具有近乎永恒的意义,在于它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本体论追寻的意义在于它根源于又体现着人的超越本性和哲学思维的致极性、超越性方面。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国哲学本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探究的一个经典主题,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对本体的理解和发展。
本体论是一种主要研究以及讨论实体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可以说是必须的知识的基础。
本体论是把世界中不同形式的实体分成不同的类别,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本体论一直是保持着持久传统的一种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家也关注了本体论,认为它对做出正确明智的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孔子曾指出,“要懂得什么是本体,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智慧”。
因此,他们将诸如“善”和“恶”等主题视为相对而非绝对的,它们必须以更深入的思考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考本体论也牵涉到宗教信仰。
比如,“道家”学派认为,“道”是本质上的绝对真理,而“物”则是有形的,是“道”的一种非本质的外在表象。
“道家”学派将“道”作为一种理念,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期做出正确的决定与行为。
中国古典哲学家们也将本体论应用到思考“是”与“非”的关系上。
墨家的哲学思想认为,“是”与“非”不是完全相容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性,差异性和吸引力。
“是”“非”之间的关系可以形容为“无常”。
孔子认为,拒绝客观实在,找寻其之间的和谐,会令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道德真理。
在古代,本体论的概念也应用到艺术和文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唐代宋人张九龄在他的《诗经》中提出了把“诗”作为一种实体的理念,用以讨论它和“文”之间的联系。
他后来也把“诗”和“乐”理解为是有差异的,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唯物论、唯心论也牵涉到本体论的概念。
唯物论认为,物质本身有着客观的存在,而人类理性的认知只能获取实在的知识;唯心论则认为,实践是唯一能够获得真理的途径,而理念才是完全真实的。
从现代观点来讲,它们仍然有着相当的价值,对今天的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探讨的本体论是一个持久而又重要的主题,其理论仍然可以今天作为借鉴和参考。
仁学本体论文/陈来本论欲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一仁的本体论。
此非以心为本的本体论宇宙论,亦非以理为本的本体论宇宙论,而是以仁为本的本体论—宇宙论。
仁的本体论亦曰仁学本体论,盖孔子的儒学本来即是仁学,此点昔人已言之甚多。
儒学即是仁学,故儒学的本体论亦即为仁学的本体论,仁学本体论即是仁的本体论,仁的本体论即是仁学的本体论。
故本论对此二者不更分别,仁的本体论古来已有所发展,尤其是宋明时代。
宋明时期仁体的观念多所使用,但宋明仁学中仁体往往多被强调作为心体或性体的概念,真正作为本体的观念却不多,所以这需要作新的发明与揭示。
仁学本体论的理论要点即以仁为本体,如理学本体论即以理为本体,仁作为本体亦称仁体。
以仁为本体的理论即是仁学本体论,亦即仁体论,亦可称仁本体论。
各种方便皆相对于仁而论者为何,如相对于情本体,吾人即可说仁本体,相对于心本论或理本论,吾人则说仁本论。
但只说仁本似只肯定以仁为本,未能表达仁是本体的思想。
总体或整体之义,现代人多予以批评,认为黑格尔式的整体对个体是一种压抑,但社会整体的观念从道德哲学来看本来就需要肯定,不能因为现代政治哲学对个人权利的声张便改变这一点。
仁学的整体性是社会的,不是专指国家的。
一体不仅是总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强调一体之中的有机关联,也就是说一个事物脱离了这个一体就不能存在,一个存在物必要与其他事物共同存在才能存在。
因此,实体的定义不一定要改变,在旧有的实体定义下我们仍能肯定万物一体为实体,惟此一体之中的万物相互依赖而存在,而万物之间的相互依赖便是关系。
事物与关系共同构成一体共生共存便是仁。
极为极至之言,本体为最终极之实在,故亦可称之为极,故仁体也可称之仁极,仁极即是太极,仁极亦是人极。
仁极乃宇宙之本体,世界之最后实在,故高于人极而包含人极。
而单纯的人极只是人类社会之极,不即是宇宙之太极。
注重他人存在,反对一味以自我优先的精神气质与近代西方哲学大相径庭。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本体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本体论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和深入探讨。
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关注于研究存在、实体、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通过回顾和分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主要观点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本文力求呈现本体论研究的全貌和最新进展。
在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古典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和实体的理解,为后来的本体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哲学家则试图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本体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本体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我们将回顾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探讨各个时期本体论观点的演变和变革。
我们将分析不同哲学家对于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构建各自的本体论体系。
我们还将关注当前本体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探讨新兴理论和方法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本体论研究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本体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其哲学基础深厚且多元。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研究,始终离不开对存在、本质、实在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也为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可以说是本体论哲学基础的初步形成。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实体的存在,认为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存在的本质。
进入中世纪,经院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奥古斯丁、阿奎那等哲学家,在继承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神学的视角,将上帝作为存在的最高本体,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变革,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哲学是哲学的其中一大分支,主要研究实体的存在及其关系。
其思考的范围广泛,包括宇宙、人类、生命、物质及非物质等,探讨其本质、存在方式、联系和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本体论哲学的分类及其主要思想。
现象学本体论的创始人是宇宙学家胡克,其认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认为是由三个元素构成的:物理、生命和意识。
这三个因素是宇宙的三个层面,分别代表无生命、生命和精神的存在方式。
现象学本体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本体都是对现象的认识,即对世界各种现象的描绘和理解,而不是事物本身。
2.实在论本体论实在论本体论认为,物质和形式是一体的,物质和形式的统一性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
物质是有形的、具体的实体,形式则是无形的、抽象的实体,二者的统一性使得物质存在并表现出其特定的本质和属性。
实在论本体论强调实体本质的不变性和其存在的客观性。
3.实用主义本体论实用主义本体论致力于研究实体的行为和能力,关注人类的经验和实践,主张以实际的需求为基础来研究实体问题。
实用主义本体论強调邏輯、推理和科学知識的重要性,提倡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试图从经验和实践中获取知识。
理性主义本体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宇宙、自然和自身。
主张真知即理,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的分析和推理,强调通过纯理性的推理和思考来了解事物,而不是通过经验和实践。
理性主义本体论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通常借助于論理、数學和哲學等学科的方法。
存在主义本体论的根基是强调人自由选择和主观体验的思想。
认为宇宙、自然和人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存在方式,一切都是随机的、活跃的和不断变化的。
存在主义本体论重视的是人的自主和自由,认为人应该自己掌握他的命运和幸福,自由选择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本体论哲学是探究存在的一种哲学思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实体的本质、存在方式和联系。
不同的本体论哲学对于存在的认识和解释各有特别之处,都是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生意义的深入剖析,并为我们探索世界及人类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