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岩石力学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696.50 KB
- 文档页数:22
岩石力学岩石的物理性质 一、 岩石的分类火成岩: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岩:砂岩(95%的油气储量)、页岩(待开采,如页岩气、煤层气)、石灰岩。
变质岩:不含油气。
二、 岩石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组成其矿物的强度、连接结构形式、岩石的结构和整体构造、胶结物的成分和胶结方式 三、岩石的物理性质孔隙度、渗透率、可压缩性、导电性、传热性的总称。
1、 孔隙度:绝对孔隙度:φ = V 孔/V 岩总 孔隙度越高,岩石的力学性质越差。
有效孔隙度: φ有效 =V 连通/V 孔总。
2、 渗透性: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孔隙具有让流体(油、气、水)通过的性质。
其大小用渗透率来描述,反映了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流动的阻力的大小。
达西定律:A LhK Q ∆=φ...K Φ——反应岩石性质系数 含义:以粘度为1厘泊的流体完全饱和于岩石孔隙中,在1个大气压差的作用下,以层流的方式用过截面积为1cm 2,长度为1cm 的岩样时,其流量为1cm 3/s 。
则渗透率为1达西(D )。
3、 岩石中的油、气、水饱和度。
…4、 岩石的粒度组成和比表面积:粒度组成的分析方法:筛分析法和沉降法。
通过粒度得孔隙度。
比表面积:单位体积岩石内颗粒的总表面积。
通过粒度组成估算比面。
孔隙度、粒度、比表三者之二求一岩石的力学性质岩石的类型、组成成分、结构构造、围压、温度、应变率、载荷等对其力学性质都有影响 一、 岩石变形性质的基本概念1、 弹性:… 基本弹性参数E 、υ。
2、 塑性3、 黏性: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时完成,且应变率随应力的增加而增加的性质。
4、 脆性:受力后变形很小就发生破裂的性质。
( >5%就发生破裂的称为塑性材料,小于的称脆性材料)5、 延性:发生较大塑性变形,但不丧失其承载能力的性质。
岩石在常温,常压下,并不是理想的弹性或塑性材料,而是几种的复合体,如塑弹性、塑弹塑、弹塑蠕。
其本构关系略。
6、常温常压下岩石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重点)OA---塑性,应力增加快,但应变增加不多。
岩石的1岩石的力学性质-岩石的变形岩石的强度:岩石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岩石破坏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岩石的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态(形状、体积)变化。
岩石在荷载作用下,首先发生的物理力学现象是变形。
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或在恒定载荷作用下,随时间的增长,岩石变形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岩石破坏。
岩石变形过程中表现出弹性、塑性、粘性、脆性和延性等性质。
▪ 1.5岩石变形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1)弹性(elasticity):物体在受外力作用的瞬间即产生全部变形,而去除外力(卸载)后又能立即恢复其原有形状和尺寸的性质称为弹性。
▪弹性体按其应力-应变关系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线弹性体:应力-应变呈直线关系。
▪非线性弹性体:应力—应变呈非直线的关系。
▪2)塑性(plasticity):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在外力去除(卸载)后变形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称为塑性。
▪不能恢复的那部分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称永久变形,残余变形。
▪在外力作用下只发生塑性变形的物体,称为理想塑性体。
▪理想塑性体,当应力低于屈服极限时,材料没有变形,应力达到后,变形不断增大而应力不变,应力-应变曲线呈水平直线.▪3)黏性(viscosity):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时完成,且应变速率随应力增加而增加的性质,称为粘性。
▪应变速率与时间有关,->黏性与时间有关▪其应力-应变速率关系为过坐标原点的直线的物质称为理想粘性体(如牛顿流体),▪4)脆性(brittle):物体受力后,变形很小时就发生破裂的性质。
▪5)延性(ductile):物体能承受较大塑性变形而不丧失其承载力的性质,称为延性。
▪ 1.7岩石变形指标及其确定▪岩石的变形特性通常用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等指标表示。
3)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工程意义▪①揭示岩石试件破裂后,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②预测岩爆。
▪若A>B,会产生岩爆▪若B>A,不会产生岩爆▪③预测蠕变破坏。
▪当应力水平在H点以下时保持应力恒定,岩石试件不会发生蠕变。
1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石是由固体相、液体相和气体相组成的多相体系。
理论认为,岩石中固体相的组分和三相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岩石的性质。
在研究和分析岩石受力后的力学表现时,必然要联系到岩石的某些物理性质指标。
岩石物理性质:岩石由于其固体相的组分和三相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基本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
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有变形性质和强度性质,在静荷载和动荷载作用时,岩石的力学性质是有所不同的,表现在性质指标的差异上。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通常通过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才能确定。
1.1 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反映岩石组分及结构特征的物理量称为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基本属性:密度、比重、孔隙性、水理性等。
反映了岩石的组分和三相之间的比例关系。
为了测定这些指标,一股都采用岩样在室内作试验,,必要时也可以在天然露头上或探洞(井)中进行现场试骀。
在选用岩样时应考虑到它们对所研究地质单元的代表性并尽可能地保持其天然结构。
最好采用同一岩样逐次地测定岩石的各种物理性质指标。
下面分述各种物理性质指标。
1.1.1 岩石的密度和重度(容重)1、定义密度:单位体积岩石(包括岩石内空隙体积在内)所具有的质量。
重度(容重):单位体积岩石所受的重力。
2、计算式 密度:VM =ρ(g/cm 3,t/m 3) 容重度:VMg V W ==ρ(kN/m 3) 密度与重度的关系:γ=ρg 。
上述各式中,M —岩石质量;W —岩石重量;V —岩石体积(包括空隙在内);g 为重力加速度,g=9.8m/s 2,工程上一般取10m/s 2。
密度与容重的种类:天然密度ρ、干密度ρd 、饱和密度ρsat 。
天然密度与干密度的关系:ρ=ρd (1+0.01ω)(ω为含水率,以百分数计)。
3、影响因素影响岩石密度大小的因素:矿物成分、孔隙及微裂隙发育程度、含水量。
第三章岩石的强度一、概述1.岩石强度岩石强度是指岩石的破坏形式以及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大坝建在岩基上,岩基是否能承受外加的荷载呢?高边坡陡峻耸立,它会不会发生坍塌呢?在岩体内开挖地下洞室,围岩是否会破坏?所有这些都与岩石强度密切相关。
主要问题就是外力多大时,以怎样的方式破坏。
2. 岩石强度的基本特点岩石强度:岩块强度和岩体强度。
岩块强度是岩体强度的基础,结构面则是对完整岩块强度的削弱。
因此,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产状和形态对岩体强度起重要影响作用。
岩性坚硬未风化的岩体:岩块强度很高,而结构面的强度则很低,这时岩体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结构面的强度及产状;岩性软弱的(风化、破碎)岩体:其岩块强度很低,结构面的作用就不显著,这时岩体的强度就决定于岩石的强度。
有多条裂隙、并有地应力和渗流等作用时,岩体强度就产生较大变化。
因此,岩体的强度就变得十分复杂。
岩块强度与岩石性质的关系:完整岩块>节理岩块(裂隙结构面上)结晶岩块>碎屑岩(成因类型)结构致密>非致密岩石(孔隙度)浅色矿物岩石>深色矿物岩石(物质组成)细颗粒的结晶岩>粗颗粒的结晶岩(岩石结构)3. 岩石的破坏形式岩石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1).脆性破坏:在荷载作用下没有显著的变形就突然破坏。
大多数坚硬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表现出脆性破坏的性质。
脆性破坏结果是产生裂缝,如,岩体的断层、裂隙等都属于脆性破坏。
2).延性破坏:岩石在破裂之前的变形很大,且没有明显的破坏荷载,表现出显著的塑性变形、流动或挤出。
塑性变形是岩石内结晶晶格错位的结果。
在一些软弱岩石中,这种破坏较为明显。
如洞底部及两侧围岩向洞内鼓胀。
坚硬岩石在高温影响下,也能产生延性破坏。
3).剪切破坏:由于岩层中存在裂隙、层理、软弱夹层等软弱结构面,岩体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在荷载作用下,这些软弱结构面上的剪应力大于该面上的强度时,岩体就发生沿着弱面的剪切破坏。
岩基和岩坡沿裂隙及软弱结构面滑动破坏均属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