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孝文化发展历程孝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流淌着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在古老的先秦时期,孝文化就已萌芽。
那时候的孝,就像是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小树苗,质朴而纯粹。
子女对父母的孝,更多体现在基本的物质奉养上。
就像小羊羔吃奶的时候,总是跪着呢,动物都知道感恩母亲,人自然更要对父母尽孝。
那时的人们,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能让父母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孝顺。
听老人们讲古,舜的故事就特别感人。
舜的家庭环境很恶劣,他的父亲和继母对他不好,可舜依旧非常孝顺。
这就像在一片荆棘丛中,那朵最坚韧、最善良的花,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依旧绽放着孝道的光芒。
舜的这种孝,不是简单的顺从,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爱。
这种爱,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就像是星星之火,开始在人们心中种下孝的种子。
到了汉代,孝文化就如同茁壮成长的大树,枝繁叶茂。
汉代以“孝治天下”,那时候的孝可不得了,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很多扇门。
一个人要是孝顺,就好像有了一块金字招牌。
在社会上,孝顺的人更容易被人尊敬,也更容易得到官职。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孝顺就是那张特别的入场券,能让你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竞争圈子。
而且这个时期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孝顺,更强调精神上的敬重。
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跟父母聊聊天。
汉代的子女们,要是父母去世了,那可讲究着呢,守孝三年。
这三年里,要遵循很多规矩,这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思念和敬重。
这就像一首长长的挽歌,虽然没有声音,但是那股子深情就藏在每一个遵守规矩的细节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的孝文化变得更加细腻和深入。
这时候的孝,就像一幅精美的刺绣,一针一线都充满了感情。
唐宋的文人们,写了好多关于孝的诗词文章。
这些作品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宣传员,把孝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在家庭里,孝的表现也更加多样化。
除了日常的奉养和敬重,还体现在家族的传承上。
比如说一个家族的子弟,要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光宗耀祖。
中国传统孝文化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
据记载,孝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点》,“克谐以孝。
”《尚书》以后的文献中对孝的记载很多,最早对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善事父母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
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善事父母一经产生便成为了孝的基本涵义。
狭义的孝,是指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也是最真实的。
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
孝的基本含义是对父母的赡养和顺从,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规范。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有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
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
“中国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当代孝文化是对传统孝文化批判性的继承。
“孝”应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发展。
西周时期,“孝”扩张为伦理政治范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
周代的“孝”,字从“考”、从“子”,强调父子相承,表现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周代孝的发展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
春秋战国之际,“孝”的含义有一个重大转变,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转变。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接过了“孝’,把它作为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为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
儒家经典论及“孝”时,几乎都以“善事父母”为核心。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并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孝观念渗透到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此,孝道发挥着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双重功能,以及协调两方面关系的功能。
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
古代孝道文化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的,它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如下:
1. 西周时期:孝道观念开始确立,祭祀祖先的制度促进了孝道文化的发展。
2. 儒家经典:《孝经》等儒家经典的出现,将孝道提升到了哲学和伦理道德的高度,强调“百善孝为先”,孝成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
3. 政治文化:孝道文化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还与政治文化紧密结合,如忠君爱国被视为孝的延伸,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思想。
4. 养老文明: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养老文明的核心,它保证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心理情感:孝道文化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6. 当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孝道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连接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纽带,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同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和适应孝道文化,使之与时俱进,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古代孝道文化是一个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进化的文化体系,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简要回答材料中孝文化的演变所蕴含的教材观点
孝文化是指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关于尊敬长辈、仁慈待人和尊重传统的伦理规范,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巨大。
孝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起源于先秦时期。
汉代以后,孝文化发展迅猛,被称为“孝文化的百花齐放”,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孝文化演变的观点
孝文化的演变具有若干观点。
首先,儒家的孝文化是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按照儒家孝文化的教义,孝道是最重要的,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伦理道德问题。
其次,儒家孝文化还强调了尊重长辈,表现出对年长者的感恩尊重,具有让孩子能够得到恩泽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孝文化还受到了子孙思想的影响,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必须把孩子养大健康,这也强调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恩爱。
从这些演变中,可以看出,孝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深远的历史传统,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最为尊重的伦理规范,也是文化传承代代相传、家风常存的历史责任。
在今天,孝文化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礼仪文化,是家庭关系、国家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的基础。
结论
从孝文化的演变观点来看,孝文化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国家和家庭关系的良好基础,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来源。
因此,考虑到孝文化的教育意义,孝文化不仅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且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及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组
织孝文化教育,宣扬孝文文化,才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伦理道德的传承,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与进步。
孝文化的历史演变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孝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乐制度,然后发展到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古代的礼乐制度中,孝文化被视为重要的美德,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
根据古代的思想观念,孝顺父母被认为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敬畏的表现。
人们相信,只有通过孝顺父母,个人和家庭才能得到祖先的保佑和赐福。
因此,在这个时期,孝文化被看作是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
在这个新的观念下,孝文化扩展了它的范围,不再仅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还包括对祖先、师长、国君等的敬仰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孝文化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
在封建社会中,孝顺父母不仅是个人道德的追求,也成为社会地位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孝敬父母作为一种社会压力和义务。
然而,尽管这个时期的孝文化存在一些弊端和偏差,但它依然对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孝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家庭的结构变得更加灵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平等。
在这个新的环境下,孝文化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道德准则,而是更多被看作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崇尚和尊重。
尽管孝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面貌,但它的核心与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孝顺父母仍然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它体现了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关爱之情。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孝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并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因此,孝文化的历史演变是一个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融合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孝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过程。
从古代的礼乐制度到儒家思想的发展,再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和转型,孝文化逐渐从仅限于对父母的孝敬,扩大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爱和尊敬。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传统孝文化是融合代际网络关系的传承文化传统社会的孝文化对代际网络关系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影响。
《礼记·礼运》对代际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古人提出天下为公,要选用贤人、能人,人与人之间要讲信用,要和睦相处,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尊崇孝文化建构的代际关系,提出对老年要赡养,对中青年要发挥其作用,对幼年要抚育的思想,体现了代际关系的均衡和谐。
自古以来,孝文化的内容较为丰富,成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儒家经典著作《孝经》所提出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尽孝成为历代人的思想准则。
《孝经》中“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孝文化倡导以孝治国,推崇以孝为本,要恪守父子、君臣、尊卑、长幼、上下之序。
孝文化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数十个朝代,成为世代传承文化。
由于各代人对它的认同,因而一直起到融合代际关系的作用。
二、代际关系网络结构的分化对孝文化的挑战1.传统家庭血缘网络结构的分化。
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家庭结构的变迁,联合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占主体,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
多数子女在工作后自立,与父母分居。
由于劳动力流动领域范围增大,移民增多,一些子女成为外地移民甚至国外移民,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上升。
多数子女与老人分居,难以像传统农业社会时一样在家中尽孝。
大家庭的解体与重组,使家庭部分功能弱化,部分功能转向社会。
在社会转型中,家庭小生产功能向社会大生产功能转移,家庭教育功能向幼儿园、学校及社会教育功能转移,家庭经济赡养功能向社会保障功能转移,家庭生活照料功能向社区服务功能转移,老年人养老方式也从单纯依赖血缘网走向依赖社会网。
2.传统观念的分化。
一是传统家庭观念在淡化。
现代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方式,使家庭成员就业区域扩大,跨省、跨地甚至跨国,人们在职业与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拉大了亲属间的生活距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教育、医疗保健及社区服务的发展,减少了人们对亲属关系网的依赖程度;学业、事业的成功,除主观因素外,家庭因素也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多地让位于社会因素。
古时的孝文化1. 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时的孝文化,介绍其起源、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
2. 孝道的起源孝道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人伦之首。
孔子认为,孝道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他强调孝道的同时,也提及了其他的伦理观念,如仁、义、礼等。
3. 孝文化的发展自孔子时代起,孝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后世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代的思想家朱熹在他的《家礼》中详细阐述了孝道的内容和实践方式。
他认为,孝为人伦之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此外,朱熹强调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还包括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子女的教育。
清代文学家郭璞在他的《百善孝经》中进一步探讨了孝道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他将孝行列为“组织社会秩序的根本准则”,强调了孝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4. 孝道的实践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践孝道。
首先是对父母的孝敬和顺从。
子女要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并遵从父母的意愿。
尤其是在父母年迈的时候,子女们要尽力照料和敬重父母。
其次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
古代中国人认为,祖先是家族的守护神,因此在特定的节日和仪式上,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另外,孝道还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
父母要传承孝道的价值观念给下一代,并教导他们遵守家规和社会规范。
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示范行为。
5. 孝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孝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孝道加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通过尊敬和孝顺父母,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其次,孝文化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孝道的引领下,人们尊重家长、尊敬长辈,并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最后,孝文化激励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思想。
《尚书》中记载着周代孝道的重要性,而《论语》中也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述。
孔子尊崇孝顺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孝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女们被教育成为尊敬父母、尽心尽力的孝子孝女。
这种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的基石。
二、孝文化的现代意义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孝文化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演化着。
以下是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几个重要意义:1. 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孝文化始终以家庭为基础,它提倡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竞争增加了,而孝文化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通过传播孝文化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孝文化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建立良好品德和塑造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备孝文化的社会,也将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公民。
4. 精神风范与社会价值观:孝文化强调了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秉持孝文化的个人将成为社会的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代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但孝文化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关怀和尊重。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落实孝道,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品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
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
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
”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
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
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观念虽然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各朝统治者都坚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
其间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
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
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
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
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绊,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中指出“唯忠与孝,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五千年来先民所遗留于后代子孙之宝,当今国家危机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
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
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
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
但是,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辨其真伪,学会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