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章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41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西南大学2015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
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2.生态位和生态幅[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①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②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3.生态平衡[中科院2015年研]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4.生物群落[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答: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
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作用。
(通常与地壳运动通用)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造山运动” 。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称为一个旋回;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是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
褶皱构造: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
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断层构造: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复习笔记一、地球的生物界生物圈是指在地球上存在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达20km。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魏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五个界。
1.原核生物界(1)定义原核生物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
(2)主要原核生物①细菌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繁殖最快、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光自养和化能自养三类。
②蓝藻蓝藻是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丝状体等结构。
2.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其特征有:(1)细胞内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有些原生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为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些不含有色素,为非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
3.植物界(1)概况真核多细胞生物,单细胞者很少。
绝大多数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属于能够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极少数为非绿色的寄生物。
(2)主要生物植物界包括藻类和高等植物。
①藻类藻类是无胚发育、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主要生活在咸、淡水中,约有20000种。
②高等植物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低等植物中的绿藻类,由于演化方向不同和营养体的来源与结构有明显差异,该类植物分为两支:a.苔藓植物其个体很小,高度一般不超过10cm,有类似茎、叶的分化而无真根,体内也无维管束组织,多分布于潮湿阴暗地方,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一个盲枝。
b.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主干。
其最大特征是体内出现了维管束组织,具有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中,被子植物在陆地植被景观中居主导地位。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关系4、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2、太阳和太阳系3、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3、岁差、章动和极移第四节地理坐标1、纬线与纬度2、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1、地球的圈层分化2、地球的内部构造3、地球的外部构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海陆分布2、海陆起伏曲线3、岛屿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1、化学成分与矿物2、岩浆岩3、沉积岩4、变质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3、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2、槽台说与地洼说3、地质力学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1、火山2、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1、地质年代2、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大气的成分2、大气的结构3、大气的热能4、气温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1、大气湿度2、蒸发和凝结3、水汽的凝结现象4、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1、大气的水平运动2、大气环流3、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1、气候和气候系统2、气候的形成3、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五节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简史2、气候变化原因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循环与水量平衡1、地球上水的分布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1、海洋的起源2、世界大洋及其区别3、海及其分类4、海水的组成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1、潮汐与潮流2、海洋中的波浪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资源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河流1、河流、水系和流域2、水情要素3、河川径流4、河流的补给5、流域的水量平衡6、河流的分类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七节湖泊与沼泽1、湖泊2、沼泽第八节地下水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2、岩石的水理性质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九节冰川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五章地貌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1、地貌成因2、基本地貌类型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1、风化作用2、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第三节流水地貌1、流水作用2、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3、河流地貌4、准平原与山麓面第四节岩溶(喀斯特)地貌1、岩溶作用2、岩溶地貌3、岩溶地貌地带性与岩溶地区地貌发育过程第五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1、冰川地貌2、(冰缘)冻土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1、风沙作用2、风沙地貌3、黄土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2、海岸的分类3、海地地貌与海底沉积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3、土壤形态4、土壤物质组成5、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1、成土因素学说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4、主要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1、土壤分类2、土壤空间分布规律3、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4、耕作上土壤分布规律5、世界土壤分布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1、有机土2、人为人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土壤资源的概念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3、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1、原核生物界2、植物界3、真菌界4、动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2、生态因子与生物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2、生物群落第四节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3、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概念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自然区划1、自然区划的原则2、区划的方法3、自然区域的等级系统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1、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2、土地的分类3、土地评价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1、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
P3082、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
(P288-290)(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绪论0.1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3.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1)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天理教条记之阳早格格创做(一):天球自转的天理意思天球转爆收的自然局里是多圆里的1:爆收了昼夜更替的局里,并使天表个华夏成具备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爆收了天球自转偏偏背力3:制成天球上共一时刻,分歧经度的场合有分歧的场合时4:天体引力爆收潮汐,由于自转,好同的潮汐又阻拦它的疏通. 5:天球真足的自转,共它的局部疏通也有稀切的闭系.不妨效率大陆漂移、天震、潮汐摩揩、洋流等. 别的,自转爆收的离心力,也是效率天球形状的本果.(二):天球公转的意思1:昼夜少短的变更:昼夜的少短,视朝昏圈分隔纬线的情况而定.普遍情形下,纬线被朝昏圈分隔成二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喊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喊夜弧.昼弧战夜弧的弧少,决断该天的昼少战夜少.由于黄赤接角的存留,使太阳曲射面爆收北北移动,果此,除了正在赤讲战秋秋分日中,各天的昼弧战夜弧皆不等少. 2:正午太阳下度的变更太阳下度,是指太阳对付于天仄的下度角.它正在很大程度上决断大天大概得太阳热能的几.太阳下度最大的时间,大天上得热最多(光束里积、道路短). 3:四季由于黄赤接角的存留战天球的公转,制成天球上各天昼夜少短战正午太阳下度的变更,一年分成秋夏秋冬四季.季节变更是半球性的局里,北北二个半球不共事光临的共一季节,而经常相互好同.那是果为效率季节变更的二个主要的果素:昼夜少短战正午太阳下度的变更是半球性的.那二个果素效率天球所得太阳热量正在北北二个半球之间的调配.(三)、天球表面的基础个性1.太阳辐射集结分集于天表,太阳能的转移亦主要正在天表举止.2.固态、液态、气态物量共时并存于天表,三相物量相互转移,产死多种百般的物量系统.3.天球表面具备其特有的、由其自己死少产死的物量战局里.4.相互渗透的天表各圈层之间,举止着搀纯的物量、能量接换战循环.5.天球表面存留着搀纯的里里分同.6.天球表面是人类社会爆收、死少的环境,正在人类的介进下,使其变得越收搀纯. 纵然随着科教技能的死少,人类已有大概潜进深海大概降下至宇宙空间,然而天表仍旧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场合. 二:大气环流(一):寰球环流1:寰球气压戴当气氛由赤讲上空流背极天时,启初受天转偏偏背力效率很小,基础上按气压梯度力目标沿经圈疏通.往后,随纬度删下偏偏转力加大,气流渐渐具备西风的身分,至纬度20°—30°,天转偏偏背力与气压梯度力大概仄稳,气流疏通目标大概与纬圈仄止,不可能背极天疏通.然而是,上空不竭有气氛去补充,正在此散集的气氛必定做下重疏通,以致近大天层气氛稀度删大,产死能源下压戴,那便是副热戴下压戴.副热戴下压戴与极天下压区之间是一相对付的矮压戴,称为副极天矮压戴.那样,寰球近大天气层便产死了赤讲矮压戴、副热戴下压戴、副极天矮压戴、极天下压区. 2:止星风系不思量海陆战天形的效率,大天衰止风的寰球型式称为止星风系.P126. 3:经背环流假设天球不自转,天表匀称.那样产死一个间接热力环流圈.P127. (二)季风环流大陆战海洋之间的广大天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更而目标好同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之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战大陆之间的热力好别产死的大范畴热力环流. (三)局天环流:由于局部环境比圆天形起伏、天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畴气流,称为局天环流. 1:海陆风:海陆风也是由于海陆热力好别引起的,然而效率范畴限制于内天,风背变换以一天为周期.黑日,大陆删温比海里快,陆里气温下于海里,果而产死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里吹背大陆,喊海风,表层则有反背气流.夜间,大陆降温快,大天热却,而海里降温缓缓,海里气温下于陆里,海岸战附近海里间产死与黑日好同的热力环流,气流由大陆吹背海里,为陆风.陆海风的变换时间果天区战天气条件而分歧.普遍道去,陆风正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衰,日出此后,海风渐渐减强并转为陆风.阳天,海风要推早退中午前后才出现. 2:山谷风正在山天天区,日出此后山坡受热,其上气氛删温很快,而山谷中共一下度上的气氛,由于距大天较近,删温较缓,果而爆收由山谷指背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背山坡,那便是谷风.夜间,山坡辐射热却,气温降矮很快,而谷中共一下度的气氛热却较缓,果而产死与黑日好同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背山谷,那便是山风. 正在山天天区,只消大范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便能出现山谷风局里.正在仄本与下本相接天区.由于下本边沿大天气温与仄本上空共下度上的气温好别,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局里. 3:燃风气流受山天阻挡志愿抬降,气氛热却,火汽凝结;气流越山之后逆坡下重,此时气氛中火汽含量大为缩小,下重气流按搞绝热递减率删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共一下度气温为下,进而产死相对付搞而热的风,那便是燃风.二:气候产死效率果素p143 (厄我僧若)重面包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天理果子(海陆分集、洋流、天形).1.辐射果素天表热能的支支情景是产死气候的基础果素.而太阳辐射是受纬度约束的,太阳辐射果素,不妨道便是纬度果素.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正在气候产死历程中具备要害的意思.它安排了热能果纬度分集不均而使好别减小.通过气流的疏通,还共时举止火分的输支.我国大部分天区浮现的冬季搞燥、夏季多雨,便是正在一定的大气环流条件下爆收的. 比圆,赤讲戴,末年以降下气流占劣势,火汽根源充沛,气温下,所以赤讲戴的气候具备末年下温、下干的个性.副热戴,以下重气流为主,降火很少,越收是大陆里里大概大陆西岸,气候搞涝.由于所处的海陆位子分歧,衰止气流去背纷歧样,以致纬度相共,气候好别悬殊.第四章海洋战大陆火考查央供1、掌握寰球火循环战火量仄稳的基础个性2、掌握海火疏通基础程序战典型3、掌握河流、火系、河川径流的有闭观念及河流与天理环境的相互效率4、掌握天下火的有闭本量及天下火的典型5、掌握冰川及对付天理环境的效率A、掌握寰球火循环战火量仄稳的基础个性一:火分循环天球上的火本去不是处于停止状态的.海洋、大气战大陆的火,随时随天皆通过相变战疏通举止着连绝的大规模的接换.那种接换历程,便是火分循环.由于太阳辐射,海里战陆里火分挥收到空中.自海洋表面挥收的火分,间接降降海洋中,便产死海洋火分的内循环.当海洋上挥收的火分,被气流戴到大陆上空以雨雪形式降降到大天时,一部分通过挥收战蒸腾返回大气,一部分渗进天下产死土壤火大概潜火,另一部分产死径流汇进河流,最后仍注进海洋,那便是火分的海陆循环.内流区的火不克不迭通过河流间接流进海洋,它战海洋的火分接换比较少,果此,内流区的火分循环具备某种程度的独力性.然而它战天球上总的火分循环仍旧有通联.从内流区天表挥收战蒸腾的火分,可被气流携戴到海洋大概中流区上空降降,去自海洋大概中流区的气流,也可正在内流区产死降火.(一)洋流的观念战本量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备相对付宁静的流速战流背的海火,从一个海区火仄天大概笔曲天背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疏通.(二)洋流分类按成果可分3类①风海流:是正在风力效率下产死的;②稀度流:是由于海火稀度分集不匀称引起的,当摩揩力不妨忽略不计时,稀度流又称天转流大概梯度流;③补偿流:是由于海火从一个海区洪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火流去补充而产死的.(三)大洋表层环流模式:与衰止风系相符合,所产死的格局有以下个性:(1)以北北返回下压戴为核心产死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下纬海上矮压区为核心产死气旋型大洋环流;(3)北半球中下纬海区不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正在北极大陆产死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产死季风环流区. (一)径流的产死战集流历程1.停蓄阶段降火降到流域内一部分被动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支,而后通过下渗,加进土壤战岩石孔隙中,产死天下火.所以降火初期不克不迭坐时爆收径流.降火举止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正在一些分别洼天停蓄起去.那种局里称为挖洼.2.漫流阶段降火举止到动物截留战挖洼皆已达到鼓战,降火量超出下渗量时,天表便启初出现沿天然坡背震动的细小火流,即坡里漫流.坡里漫流渐渐夸大范畴,并分别流背分歧的河槽里,喊漫流阶段.3.河槽集流阶段坡里漫流的火加进河讲中,沿河网背下游震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减少,喊搞河槽集流.那个阶段包罗雨火由坡里加进河网,末尾流出出心断里的所有历程,它是径流产死的最后关节.正在径流产死中常常将流域蓄渗历程,到产死大天汇流早期的历程,称为产流历程,坡天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历程.径流产死历程真量上是火正在流域的再调配与运止历程.产流历程中火以垂背运止为主,它形成降雨正在流域空间上的再调配历程.汇流历程中火以火仄侧背运止为主,火仄运止体制是形成降雨历程正在时程上再调配的历程.五、河流与天理环境的相互效率河流是天圆流域内自然天理总背景下的产品.河火是以分歧形态战通太过歧转移道路的降火为补给根源的.隐然,惟有加进河床的火量脚以脆持时常震动,即正在脚以补偿挥收战渗漏所制成的耗费时,才搞够产死河流.干润天区河网汇集,径流充沛而搞燥天区河网稠稀径流贫乏,道明河流的天理分集受着气候的庄重统制.本量上,河流的火文个性,包罗火源的补给形式及其比率,火位、流量及其季节变更,结冰与可及结冰期少短,等等,无一不受气候条件约束.比圆,降火量多鳏决断着径流补给根源的歉缺,挥收量大小反映着径流耗费的几,降火的时空分集、降火强度、降火核心位子及其移动目标效率着径流历程战洪峰流量,气温、风战鼓战好也果对付降火、挥收灵验率而对付径流间接起效率.果此不妨道,河流是气候的镜子. 除气候条件中,其余自然天理果素也对付径流爆收效率.如流域海拔下度、坡度战切割稀度间接效率着径流汇散条件;天表物量组成决断着径流下渗情景;植被则通过对付降火的截留效率径流;等等. 另一圆里,河流对付天理环境也有隐著的效率.河流是天球火分循环的一个要害的、不可缺少的关节,内陆河流把火分从下山输支到内陆盆天底部大概湖泊中,真止火分小循环;中流河把洪量火分由大陆戴进海洋,补充海火的挥收耗费,真止火分大循环.共时,热量战矿物量也随火分所有输支.北北背河流把温度较下的火支往下纬天区,大概者好同,对付流域气温皆具备安排效率.而固体物量的随河火迁移,则使天表的下处不竭夷仄易矮处不竭被充挖.所以河流既是山天景瞅的创制者,又是大小冲积仄本的奠基者,仍旧内陆战海洋盆天中盐类的汇集者. 荒原天区绝大普遍绿洲的产死与河流有稀切的通联.流进搞涝区的河流,不然而给何处戴去火分,而且使荒原河岸林战灌溉农业得以死少,进而产死了奄奄一息的绿洲景瞅. 河流对付于人类社会的死少也具备要害意思.它正在接通输支、灌溉、收电战火产职业等圆里皆为人类戴去了要害财产.天貌的成果(三)天表组成物量与天貌收育一:风化效率(风化)是指天壳表层岩石战矿物正在太阳辐射、大气、火及死物效率下,使物理本量战化教本量爆收变更,并产死新物量的历程.二:风化壳的观念(四)河流阶天本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害而相对付抬降到洪流位以上,呈阶梯状逆河谷分集于河谷二侧,即为河流阶天,简称阶天. 河流阶天的典型不妨根据分歧准则去区分,根据阶天的组成物量战结构,可分为三类:侵害阶天、散集阶天战基座阶天.1.侵害阶天多由基岩形成,不大概很罕见冲积物覆盖,所以又称石量阶天.侵害阶天多收育正在山区河谷中,由于当时火流流速大,侵害力强,所以很少重积.2.散集阶天阶天齐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正在河流中下游最为罕睹.它的产死历程,最先是河流侵害展宽谷天,共时爆收洪量散集,而后河流下蚀产死阶天,唯后期的切割深度,普遍不超出冲积层的薄度.3.基座阶天阶天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为基岩的阶天称为基座阶天.它主假如由于后期河流下蚀深度超出了本冲积层的薄度,切至基岩里里而成的.那种阶天分集相称广大. 阶天产死的本果主要有构制疏通、海里变更战睦候变迁等.风沙天貌:(一)风沙效率风沙效率指气流沿天表震动时,对付大天物量的侵害、搬运战散集等历程.(二)风沙天貌的产死条件风沙天貌是风对付天表侵害、散集的截止.果此天表个性、风能源情景是风沙效率及产死风沙天貌的基础条件. (三)风沙天貌风沙天貌分为风蚀天貌微风积天貌二类. 海岸天貌:第六章土壤圈考查央供1、掌握土壤的含意及正在天理环境中的效率2、掌握土壤的物量组成战个性及组成物量间的相互效率3、掌握成土果素对付土壤产死的效率及土壤空间分集程序4、掌握土壤资材的合理利用战呵护A、掌握土壤的含意及正在天理环境中的效率1、土壤是覆盖正在天球大陆表面上不妨死少动物的疏紧层.土壤不然而具备自己爆收死少的履历,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量组成、结媾战功能上不妨收会的物量真体,它被瞅做是一个独力的履历自然体.正在自然环境中,土壤是疏通着的物量、能量系统,它包罗物量、能量的输进、转移、迁移战传播历程,共时它又是一个启搁系统,与环境之间不竭天举止物量、能量的接换战转移.2、土壤是天理环境统一体中一个组成果素.土壤产死启初于有有肌体死少的大陆表面岩石风化物上,那些有肌体正在死命活动中,进一步收会了岩石,并从中吸支战集结必须的矿量养料,共时使大陆表层富裕动物营养元素战岩石所不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所以土壤与岩石有真量的辨别.正在土壤的产死历程中土壤还与火圈、大气圈不竭举止物量、能量接换.土壤正在天理环境中经常处于大气圈、火圈、岩石圈、死物圈之间的界里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效率的产品.它反过去又对付那些圈层爆收效率,于是土壤圈表示出以下几个圆里的功能.1.对付死物圈的效率支援战安排死物历程;提供动物死少的养分、火分与相宜的理化条件;决断自然植被的分集;土壤圈中的百般节制果素对付死物起不良的效率.2.对付大气圈的效率效率大气圈的化教组成、火分与热量仄稳;吸支氧气,释搁CO2、CH4、H2S、氮氧化物战氨气,那对付寰球大气变更有明隐的效率.3.对付火圈的效率效率降火正在大陆战火体的重新调配;效率元素的表死天球化教止为、火仄分同及火圈的化教组成.4.对付岩石圈的效率动做天球的“呵护层”,对付岩石圈具备一定的呵护效率,以缩小其遭受百般中营力的益害. 由于土壤圈所处的特殊职位,它成为天球上死物与非死物爆收热烈接互效率的基天.土壤圈内的百般土壤典型、个性与本量,皆是往日战目前大气、岩石,火战死物圈相互效率的记录与反映,它们对付钻研土壤圈正在自然与人为效率效率下的变更与死少具备要害意思.B、掌握土壤的物量组成战个性及组成物量间的相互效率一:土壤物量组成土壤的组成是很搀纯的,总的去道,它是一种多相的分别体系.即由矿物量、有机量、火分战睦氛等四种分歧本量的物量,按分歧的摆设战比率推拢而成的.那些物量相互相互通联、相互约束天形成一个真足. (一)、土壤中的矿物组成土壤矿物量是土壤中最基础的组分,正在大普遍土壤中,其重量可占土壤固体物量总重量的90%以上,故被称为土壤的“骨架”.它主要由成土母量继启战死少而去的,而那母量又根源于岩石. 土壤矿物量按其本量战成果可分为本死矿物战次死矿物二类.前者是指母岩经板滞风化破碎而成的碎屑物量.绝大普遍是那些化教本量相对付宁静的矿物,如石英及其余碎粒.次死矿物是化教风化战成土效率中产死的矿物.种类很多. (二)、土壤有机量土壤有机量是指土壤中所有由动动物根源的物量的总称.它是土壤固体物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数量虽比矿物量少得多,然而它是组成土壤的要害物量前提,正在成土历程越收是肥力死少历程中起着极其要害的效率. 加进土壤中的有机量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一般的有机量,包罗动动物的残体及其收会的中间产品,如蛋黑量、树脂、糖类、有机酸,等等.另一类为特殊有机量——腐殖量,它是由动动物残体通过微死物的效率,爆收搀纯的转移而成的有机胶体物量.为土壤中特有的次死有机物量. (三)、土壤火分土壤是由土粒战团散体形成的疏紧多孔体,颗粒之间存留大小不等的孔隙,它们是土壤火分战睦氛的通讲战贮存库.土壤火分战睦氛皆具备较大的震动性,而且相互之间所占的体积战数量是互相消少的.土壤火分是土壤要害的组成部分战肥力果素之一. (四)、土壤气氛是土壤孔隙中存留的百般气体混同物.主要去自于大气,组成战大气基本相似.然而是正在量上有所分歧.比圆二氧化碳比大气比重下,氧气含量比大气矮. 土壤火分战睦氛皆具备较大的震动性,而且相互之间所占的体积战数量是互相消少的. 二:土壤的个性1、基础个性战真量属性是具备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天然动物大概做物正在死少收育历程中,土壤能共时天战不竭天供应战安排所需的火分、养分、气氛战热量的本收.肥力的下矮与决于土体中火、肥、气、热四个肥力果素之间真足功能的协做程度,以及是可谦脚动物死少收育历程中止为个性的央供.2、土壤的另一个要害个性是,正在合理的经管管制之下,土壤的肥力不但不会果利用而耗益,反而会不竭得到改良. 所以土壤是属于一种永绝性的可革新的自然资材.好同,正在掠夺式的经管之下,则引起土壤肥力的出落,单位里积产量低重,以以致所有环境情景的逆转.果此,土壤虽是个永绝性的资材,如果不合理的利用战定背的培植,那个个性也会丧得的.为此必须格中重视土壤资材的合理利用战呵护问题.3、正在自然环境中,土壤是个相对付独力的亚系统,其里里举止着多种搀纯的物理、化教战死物的效率历程.共时,土壤也是个启搁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不竭天举止着物量能量的接换战转移. 如本死矿物的收会战次死矿物的产死,土壤有机量的收会与合成,养分的释搁与汇集,土壤胶体的分别与凝结,土壤溶液的保蓄与流逝,土壤气氛的输进与输出,土壤热流量的删减,等等.果此,土壤与所有天理环境常处于一定的相互协做状态.B.B.讲库恰耶妇从土壤爆收教瞅面提出了土壤产死果素教道.他认为,土壤的爆收、死少与自然界的各成土果素皆有通联,即它是母量、气候、死物、天貌战时间等成土果素共共效率的产品. 一:成土果素正在土壤产死中的效率(一):土壤收育的母量果素1、土壤母量是岩石风化的产品,是产死土壤的物量前提.会效率成土历程的速度战目标战自然肥力.2、普遍土壤的属性继启了母量的个性.3、分歧母量对付土壤次死矿物也灵验率.4、分歧母量产死的土壤养分情景不相共.5、母量效率土壤的量天.6、正在一些土壤产死历程中,母量果素起到要害的效率. (二):土壤收育的气候果素气候对付土壤产死的效率主假如通过温度、降火、干度战挥收等果素而起效率,即火热条件及其动背的概括.1、气候统制着土壤产死的目标及其天理分集气候果素决断着成土历程的火热条件,间接效率到土壤中的火、气、热的情景战变更.气候不然而间接介进母量的风化战物量的淋溶历程,而更要害的是正在颇大程度上统制着动物战微死物的死少,效率土壤中有机量的汇集与收会,决断着养分物量的死物小循环的速率战规模.所以,气候是土壤产死战收育的要害果素,统制着土壤中物理、化教战死物等效率历程的总趋势.正在分歧气候条件下收育的土壤便有很大的好别.2、气候效率次死粘土矿物的产死,普遍情况下是降火量战温度的效率.3、气候效率岩石矿物风化强度.风化速度与温度有闭.4、气候效率土壤有机量的汇集战收会.也是温度与火分的效率.5、气候效率土壤微死物的数量战种类.6、土壤中物量的迁移是随着火分战热量的减少而普及的. (三):土壤收育的死物果素死物是促进土壤爆收死少的最活跃的果素.通过死物的循环,才搞把洪量的太阳能纳进成土历程,才搞使分别于岩石圈、火圈战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量汇集于土壤之中,才搞使土壤具备肥力并使之不竭革新.果此,成土历程真量上便是母量正在一定条件下为死物不竭变革的历程.不死物的效率便不土壤的产死.越收是陆死动物与土壤相互之间具备一定的从属性. (四):土壤收育的天形果素天貌正在成土中的效率主要表示正在二圆里:一是天貌的组成物量即成土母量战岩石的本量对付成土的间接效率;另一是天貌的形态个性对付其余成土果素战土壤自己的物量战能量再调配的效率. (五):土壤收育的时间果素时间果素是有别于其余成土果素的一类特殊果素.本量上它便是一个强度果子,反映出土壤正在各成土条件的共共效率下所经历的阶段战效验.具备分歧年龄、分歧收育履历的土壤,应纳进分歧的土壤类型,并表示出分歧的土壤属性. 土壤的年龄常常可分千万于年龄与相对付年龄.从土壤启初产死时起曲至目前那段时间,称为其千万于年龄.相对付年龄则指土壤收育的某个阶段大概收育程度,可动做成土历程的强度及收育阶段更替速度的指标. (六):人类活动对付土壤产死的效率人类死产活动对付土壤。
第一章地球1.2.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4.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5.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6.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绪论1.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球4.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是什么?日地距离、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最显著的区别:地球上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特征。
日地距离:保证地球得到适量的太阳辐射,推动地球表层自然地理过程;促进臭氧层、电离层的形成,以维护地球自身的安全。
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而造成地球表面热量的带状分布以及其他自然地理现象的带状分布。
大小:促进大气圈的形成,从而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运动:自转造成昼夜变化;公转造成四季更替;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方时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5.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1)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经纬度来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经度的划分: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经线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格林尼治的经线即为本初经线(零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西经180°重合。
纬度的划分: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
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纬线。
某一地点的纬度即为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赤道为0°,由2 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称为北纬,南半球南纬。
6.简述地球的圈层划分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1)地球圈层划分从地心到外部: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生物从高等到低等,从动物到植物,乃至细菌微生物都生活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陆地、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构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圈层。
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壳1.矿物、岩石的概念。
P30-31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简述其特点。
P30-31答: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①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②长石: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为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③云母: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④普通角闪石: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⑤普通辉石: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⑥橄榄石: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 6.5-7,贝壳状断口,性脆。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
P31-36答:(1)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3)特征: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等);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C. 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4)演化过程: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4.简述岩浆岩的类型,其代表性岩石是什么?P31答: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自然地理学笔记(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
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 地理学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2.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
2. 地球表层(地理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1. 综合自然地理学2. 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它分科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和环境科学的联系。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二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包括9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一)彗星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
彗星大多由慧核,慧发,慧云和慧尾组成。
(二)小行星(三)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半径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7.28%;质量为7.35×1022t, •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23%;平均密度为3.24g/cm3, 只有地球密度的0.6。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1、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
P3082、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
(P288-290)(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3、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92-296)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的大小:某种生物在一定空间中个体数目的多少;密度:在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目。
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根据生育年龄和其他各龄级个体的多少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性比:一个种群全部个体中或某一龄级中雌雄性个体的比例。
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和均匀分布。
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增长:连续地增殖,增长曲线表现为“J”形曲线;逻辑斯谛增长,增长曲线表现为“S”形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4、简述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作用。
P307-308非生物成分:太阳能、水、氧、二氧化碳、无机盐类、蛋白质等有机物;生产者: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原生生物5、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P310-318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6、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P321按人类对系统影响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7、简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P325-328(一)热带雨林:1、植物种类极为丰富;2、多具光滑柱状树干,具有高大的板状根与老茎生花现象;3、生活型各异而非常复杂;4、林内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极其丰富,群落外貌终年常绿;4、动物种类繁多,尤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的数量与种类最多;5、灵长目动物也比较多,而大型食草动物比较贫乏;6、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
7、年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土壤多为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二)热带稀树草原:1、以高达1米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散生着一些旱生矮乔木,具有分枝多的丛生树干和扁平的伞状树冠,叶小坚硬,常绿或落叶;2、有大量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还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3、生产力比雨林低;4、终年温暖,年均温18-24°C,年降水量500-1500mm,季节分配不均匀;1m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常见动物群为大型食肉动物;(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硬叶常绿阔叶林:旱生特征明显,乔木以栎类为主。
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相当繁茂。
2、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照叶林):(1)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相当复杂,但远不如热带雨林;(2)树叶较厚、常绿、宽阔,表面暗绿光亮且多与阳光垂直;(3)林冠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蕨类植物很丰富;(4)生产力仅次于热带雨林;(5)动物资源十分丰富;3、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年均温16-18°C,年降水量800-2000mm,土壤为红壤或黄壤的酸性土;植物种类和结构较复杂,动物种类较丰富;(四)温带落叶阔叶林:1、具有比较宽薄的叶片,春夏长叶,秋冬落叶;2、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四个非常清楚的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3、藤本和附生植物极少;4、季相变化十分鲜明;5、动物有鼠、松鼠、鹿、鸟类,以及狐、狼和熊等;6、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8-14°C,年均降水量500-1000mm,土壤以褐土和棕壤为主;(五)北方针叶林:1、植物区系比较贫乏,乔木以松杉类植物如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植物为主。
为常绿针叶树(除落叶松外);2、树干通直,树冠尖塔形或圆形;3、森林的结构比较简单,常由单一树种构成纯林,林相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不甚发育,由苔藓构成的地被层在许多林下十分发育,有时连片分布,密被地表;林下具有很厚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
在有积水或湖泊地方有泥炭的积累。
生产力较低;林木寿命长,植物物质的现存量高。
动物以麋、黑熊、鹿、貂和啮齿类为主,尚有虎、驯鹿等。
5、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凉而较短;年均温0°C上下,年降水量400-500mm;植物种类较贫乏森林结构简单,层次清晰,乔木层常由一两个树种组成由苔藓植物形成的地被层发达,连续成片;;(六)温带草原:1、主要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须芒草、 草、早熟禾等组成,混有多种双子叶杂类草如豆科、菊科植物,散生矮小灌木;2、普遍具有叶面积狭小、具绒毛、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根系发达等旱生特征;3、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一或二个层;4、季相更替频繁而鲜明,有时出现十分华丽的外貌。
5、动物以大型植食动物如野驴、野牛、骆驼、黄羊等和以穴居为主的啮齿类动物为主;6、温带草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都不高。
7、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均降水量250-500mm,多集中夏季,年际变化大;(七)荒漠:1、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覆盖度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只有为数不多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地分布;2、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常见的有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3、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4、生产力很低;5、荒漠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6、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mm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倍,温度变化剧烈,并多风沙与尘暴,土地贫瘠;(八)冻原:1、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
2、紧贴地面生长;3、多为常绿的多年生植物,具有大型和鲜艳的花朵;4、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1-2层,苔藓地衣层特别繁茂;5、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有驯鹿、麝牛、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6、生产力很低。
7、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200-300mm,地表面下常有永冻层存在;9、人工生态系统的的主要类型有哪些?P331-340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1、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哪些?P352-354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2、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简述其类型。
P355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成分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地带性规律: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
(成因)地带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规律:由地球内能的作用而产生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3、地域分异的尺度有哪些?P362(1)大尺度分异,包括:⏹全球性尺度;⏹全大陆、全海洋尺度;⏹区域性尺度。
(2)中尺度分异,如山地中垂直带的分异等。
(3)小尺度分异,如局部地段中处境引起的分异等。
4、什么是自然区划?简述区划的原则及其方法。
P368-371自然区划: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依据,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
区划的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方法:1、自上而下的划分: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
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2、自下而上的结合(类型组合法):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5、什么是土地?简述土地分级、分类、评价与规划的关系。
P376土地:地理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土地分级、分类、评价与规划的关系:土地分级:各个土地地段的划分或合并。
土地分类: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即按各个土地单元的属性所反映的相似关系对其进行分组,使同组的单元尽量相似,不同组的则尽量相异。
土地评价(土地分等):根据生产任务的具体要求,按土地的自然特点并结合一定的经济利用可能性,对土地质量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不同的评定等级。
即按不同的土地用途对各种土地类型再进行一次评价性的分类。
土地类型研究是土地评价的基础。
土地评价又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6、如何理解人-地和谐发展?P383人口爆炸性增长、人均占有耕地和淡水量减少、能源与矿产趋于枯竭、空气污染空前严重等问题明显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的冲突日趋尖锐,促使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必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承受力和容量;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必须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出发点;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总之,人必须根除人与自然的对抗,树立两者协调发展的观念亦即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