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干扰抑制技术教材
- 格式:docx
- 大小:84.96 KB
- 文档页数:11
电子设备干扰抑制技术摘要: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的原因及干扰抑制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使电子设备正常工作应采取的各种抑制干扰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电子设备;电磁兼容;干扰1 引言任何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和响应过程,可以用辐射和传导来描述干扰发生源,可以用辐射敏感性和传导敏感性来描述响应接收设备特性,因此,所有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抑制电磁干扰源;——切断电磁干扰耦合途径;——降低电磁敏感装置的敏感性。
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讨论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措施,诸如选择抑制电磁干扰的电路,采用合适的工作状态;实施正确的搭接、接地、屏蔽、滤波、分层防护;采用合理分类布线等方法都能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或降低敏感。
各种方法在电子设备中不仅独立使用,而且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关联。
下面主要从接地、屏蔽和滤波等方面概述对干扰的抑制技术。
2 接地在电子设备中接地是抑制电磁噪声和防止电磁干扰以及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求电子设备时机座、金属外壳必须可靠地接地,这是为了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称为“保护接地”;另一类接地称为“屏蔽接地”,指为抑制干扰而采用的屏蔽层(体)的接地,以起到良好的抗干扰作用。
2.1 目的接地的主要目的如下:——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防止雷电危害和电源故障时发生电击;——泄放静电荷,以免设备内部放电造成干扰;——提高电子设备电路系统工作稳定性。
2.2 分类2.2.1 悬浮地指电子设备地线系统与接大地系统及其他导电结构物相绝缘。
主要抑制来自接线的干扰,如图1所示。
其优点是抗干扰性能好。
缺点是电子设备容易产生静电积累。
当电荷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静电放电,另外在雷电的环境下,静电感应产生的高压会在设备机箱内产生飞弧,成为破坏性很强的干扰源,也容易使操作人员遭到电击。
图1 设备悬浮地2.2.2 单点接地指电子设备中信号电路先参考于一点,然后把该点接至设施的接大地系统,如图2所示。
电力设备的电磁干扰与屏蔽技术电力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然而,与此同时,电力设备还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不仅影响到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和采用电磁干扰屏蔽技术成为电力设备设计和应用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是由电力设备发出的电磁波引起的。
电力设备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它们会产生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同样会干扰周围的电子设备。
例如,变压器、变频器、开关电源等电力设备都会产生电磁干扰。
二、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电磁干扰会导致通信信号的丢失或变形,从而降低了通信质量。
其次,电磁干扰还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和损坏,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
此外,电磁干扰还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长期接触电磁辐射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三、电磁干扰的屏蔽技术为了减少电磁干扰,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屏蔽技术来控制和抑制电磁辐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电磁干扰屏蔽技术:1. 电磁屏蔽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是一种能吸收或反射电磁波的特殊材料。
通过在电力设备周围或设备内部使用电磁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辐射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的电磁屏蔽材料可供选择。
2. 接地技术:接地是一种常用的屏蔽技术。
通过将电力设备与地面或其他良好导电的物体连接,可以将电磁辐射导向地面,从而减少其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合理的接地系统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电磁屏蔽效果。
3. 屏蔽箱或屏蔽房间: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电子设备或场合,可以采用屏蔽箱或屏蔽房间的方式来实现电磁屏蔽。
屏蔽箱或屏蔽房间是由电磁屏蔽材料构成的封闭空间,可以将电磁辐射隔离在内部,有效地屏蔽干扰。
4. 滤波器:滤波器是一种可以削弱或滤除特定频率电磁波的装置。
通过在电力设备的电源线或信号线上安装滤波器,可以减少电磁干扰信号的传输,从而减少干扰的影响。
四、电磁干扰监测和预防除了采用屏蔽技术,我们还需要进行电磁干扰监测和预防工作。
电磁干扰及常用的抑制技术摘要:各种干扰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和装置出现瞬时故障的主要原因。
电磁兼容性设计是目前电子设备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核心是抑制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的抑制要从干扰源、传播途径、接收器三个方面着手,切断干扰耦合的途径,干扰的影响也将被消除。
常用的方法有滤波、降低或消除公共阻抗、屏蔽、隔离等。
关键词:电磁干扰干扰抑制屏蔽接地1.电磁干扰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是指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有用信号无关的、并且对系统性能或信号传输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
构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存在干扰源;②有相应的传输介质;③有敏感的接收元件。
只要除去其中一个条件,电磁干扰就可消除,这就是电磁抑制技术的基本出发点。
1.1 电磁干扰的分类常见的各种电磁干扰根据干扰的现象和信号特征不同有以下分类方法。
1、按其来源分类(1) 自然干扰。
自然干扰是指由于大自然现象所造成的各种电磁噪声。
(2) 人为干扰。
由于电子设备和其他人工装置产生的电磁干扰。
2、按干扰功能分类(1) 有意干扰。
有意干扰是指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制造的电磁干扰信号。
这是当前电子战的重要手段。
(2) 无意干扰。
无意干扰是指人在无意之中所造成的干扰,如工业用电、高频及微波设备等引起的干扰等。
3、按干扰出现的规律分类(1) 固定干扰。
多为邻近电气设备固定运行时发出的干扰。
(2) 半固定干扰。
偶尔使用的设备(如行车、电钻等)引起的干扰。
(3) 随机干扰。
无法预计的偶发性干扰。
4、按耦合方式分类(1) 传导耦合干扰。
传导耦合是指电磁噪声的能量在电路中以电压或电流的形式,通过金属导线或其他元件(如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耦合到被干扰设备(电路)。
(2) 辐射耦合干扰。
电磁辐射耦合是指电磁噪声的能量以电磁场能量的形式,通过空间辐射传播,耦合到被干扰设备(或电路)。
1.2 电磁噪声耦合途径干扰源对电子设备的干扰是通过一定耦合形式进行的,无论是内部干扰或外部干扰,都是通过“路”(传输线路或电路)或“场”(静电场或交变电磁场)耦合到被干扰设备中的。
电子设备干扰抑制技术
摘要: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的原因及干扰抑制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
使电子设备正常工作应采取的各种抑制干扰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电子设备;电磁兼容;干扰
1 引言
任何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和响应过程,可以用辐射和传导来描述干
扰发生源,可以用辐射敏感性和传导敏感性来描述响应接收设备特性,因此,所有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抑制电磁干扰源;
——切断电磁干扰耦合途径;
——降低电磁敏感装置的敏感性。
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讨论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措施,诸如选择抑制电磁干扰的电路,采用合适的工作状态;实施正确的搭接、接地、屏蔽、滤波、分层防护;采用合理分类布线等方法都能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或降低敏感。
各种方法在电子设备中不仅独立使用,而且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关联。
下面主要从接地、屏蔽和滤波等方面概述对干扰的抑制技术。
2 接地
在电子设备中接地是抑制电磁噪声和防止电磁干扰以及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求电子设备时机座、金属外壳必须可靠地接地,这是为了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称为“保护接地”;另一类接地称为“屏蔽接地”,指为抑制干扰而采用的屏蔽层(体)的接地,以起到良好的抗干扰作用。
2. 1 目的
接地的主要目的如下:
——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防止雷电危害和电源故障时发生电击;
——泄放静电荷,以免设备内部放电造成干扰;
——提高电子设备电路系统工作稳定性。
2. 2 分类2.2.1 悬浮地
指电子设备地线系统与接大地系统及其他导电结构物相绝缘。
来自接线的干扰,如图1所示。
其优点是抗干扰性能好。
缺点是电子设备 容易产生静电积累。
当电荷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静电放电,另外 在雷电的环境下,静电感应产生的高压会在设备机箱内产生飞弧,成为破 坏性很强的干扰源,也容易使操作人员遭到电击。
222 单点接地
指电子设备中信号电路先参考于一点,然后把该点接至设施的接大地系 统,如图2所示。
其优点是简单实用,地线上其它部分的电流不会耦合进 电路。
缺点是需要大量导体,成本较高,而且随着频率升高,接地
阻抗将
增大,致使接地不理想。
般适用于工作频率在1MHz 以下的低频设备与系统中
2.2.3 多点接地
指电子设备的各电路系统地线接至最近的低阻抗地线上,使接地线最 短,如图3所示。
其优点是简化电子设备内的电路结构,能有效地降低接 地阻抗及减少地线间主要抑制
图2设备单点接地
的杂散电感和分布电容造成电路间的相互耦合。
缺点是对接地点的要求较高。
要求尽量减少接地线的杂散电感和分布电容,强调良好的连接。
主要适用于高频电路多点接地。
224 混合接地
结合了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的特性,将设备低频部分就近单点接地,高频部分采用多点接地。
2.3减小地线干扰的措施
2.3. 1变压器耦合
变压器只能传输交流信号,不能传输直流信号。
因此对地线的低频干扰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并且电路单元间传输的信号电流只能在变压器绕组中流过,不流经地线,也可以避免对其它电路的干扰,如图4所示。
2. 3.2用同轴电缆传输信号
用同轴电缆传输信号能有效抑制地环干扰。
2. 3.3光耦合器
光耦合器把两电路间的地环回路完全隔断,更有效地抑制了地线干扰。
3屏蔽
屏蔽是提高电子系统和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有效地抑制通过空间传播的各种干扰,既可阻止或减少电子设备内部的辐射电磁能对外的传输,又可阻止或减少外部辐射电磁能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屏蔽按机理可以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场屏蔽。
3. 1 电场屏蔽
电子设备中所涉及的电场一般均是交变电场,这样,可把电位不同的两
个单元间的电场感应看作是两者间分布电容的耦合,如图5所示。
图中干扰源A的电位为UA,受感物B上的感应电压为UB,由图5可知:
* «
Ci '"I ---- 11 ---- J 1
1
1
Z X X X / / /
图5电场感应示意图 UB 二C1/(C1 + C2)UA
式中:C1 —— A 、B 间的分布电容(pF/m )
C2——受感物B 对地的分布电容(pF/m )
由上式知,为减小电场感应,可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干扰源A 与受感物B 之间的距离,以减小分布电容 C1 ;
――将受感物B 尽可能贴近地面(即底板、地线)安装,以增大 ——在A 与B 之间加入金属屏蔽,作用是减小 C1,如图6所示。
屏蔽体必须接地,最好直接接地。
对于屏蔽体的形状,最好是盒形和全
封闭的,孔洞泄漏越小屏蔽效果越好。
屏蔽体的厚度没有要求,但材料要 求用良导体,冈肢和强度保证就可以了
CA ; IP-
图6金属板屏蔽
3.2磁场屏蔽
磁场屏蔽通常指对直流磁场或甚高频磁场的屏蔽。
其屏蔽的效果比电场 屏蔽和电磁场屏蔽要差得多。
在工程上抑制磁场干扰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 题。
磁场屏蔽主要是利用高磁导率、低磁阻特性的屏蔽体对磁通所起的磁分
路作用,使屏蔽体内部的磁场大大减小,如图 7所示。
磁场屏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磁屏蔽体应选用高磁导率的铁磁性材料,防止磁饱和;
――被屏蔽物与屏蔽体内壁应留有一定间隙,防止磁短路现象发生;
——可增加屏蔽体壁厚,单层屏蔽体壁厚不宜超过 2. 5mm 。
若单层屏 蔽体的屏蔽效果不好,可采用双层屏蔽或多层屏蔽,也可防止磁饱和;
――应使屏蔽体的接缝与孔洞的长边平行于磁场分布的方向,
圆孔的排 列方向要使磁路增加量最小,目的是尽可能不阻断磁通的通过;
屏蔽体加工成型后都要进行退火处理;
图7磁场屏蔽
——从磁屏蔽的机理而言,屏蔽体不需接地,但为了防止电场感应,一般还是要接地。
3. 3 电磁场屏蔽
电磁场屏蔽是利用屏蔽体阻止电磁场在空间传播。
电磁场屏蔽是靠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来完成的,屏蔽效果与屏蔽体的厚度无关,这与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不同。
4 滤波
滤波器既可抑制从电子设备引出的传导干扰,又能抑制从电网引入的传导干扰。
EMI 滤波器主要是用于抑制干扰的滤波器。
EMI 滤波器由线性元件电路组成,安装在电源线与电子设备之间。
它可使电源频率通过,而阻止高频噪声通过,对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有重要作用。
4. 1 结构
EMI 滤波器由集中参数元件(电感、电阻和电容)构成无源网络,如图8 所示。
图8 EMI滤波器的基本电路图
图中:Cx ――抗差模电容,用于衰减差模干扰;
Cy――抗共模电容,用于衰减共模干扰;
R――电阻,用于消除在滤波器上可能出现的静电积累;
L1、L2――共模电感线圈,它们所绕圈数相同,绕向相反,当滤波器接入电路后,两只线圈内电流产生的磁通在磁环内相互抵消,不会使磁环达到磁饱和状态,从而保持两只电感值不变,可以获得较好的滤波效果。
在滤波器设计中选用X和Y电容器时,要重视其电容量、耐压等级和安全等级的要求,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EMI滤波器的安全性能。
4.2安装
在使用EMI滤波器时,要注意工作频率和安装位置。
安装要求如下:
――应把滤波器外壳与设备金属外壳牢固可靠地固定在一起,否则会增大接触电阻,降低滤波性能;
避免滤波器的输入导线与输出导线存在耦合,以免降低滤波器对
EMI 信号的抑制能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将滤波器安装在设备机壳的进
线处。
4. 3 对滤波器的选用要求
主要选用要求如下:
——对滤波器进行插入损耗测试;
——比较滤波器电路输出阻抗与电源输入阻抗,是否会影响滤波器的稳定性;
——尽可能选择能抑制自谐振的多级滤波器;
——高输入阻抗滤波器与低电源阻抗相匹配;
——必须能承受偶然的高压瞬变,如雷电冲击。
5 结语
电磁干扰不仅影响电子设备自身的正常工作,而且有可能影响到其它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电磁兼容性是电子设备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只有对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认识,然后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方可保证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穷.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手册[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J.L.诺尔曼维奥莱特.电磁兼容性手册[M].潘飞凡(译).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
[3]钱振宇.电磁兼容测试和对策技术[J].电器技术.
[4]冯慈章,马西奎.工程电磁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G B/T -13926.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