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高教版】3
- 格式:ppt
- 大小:589.00 KB
- 文档页数:40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篇一: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诗经二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
本次说课课题为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其中包括《静女》《采薇》两篇作品。
本单元围绕“构筑情感的驿站”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选取文章,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静女》是一首淳朴真挚的爱情诗,基调乐观、健康,充满愉快的生活情趣。
《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学习《诗经》中这两首名篇,让学生扩展阅读面,加强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诗经二首》共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对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把握,第二课时侧重探究《诗经》艺术手法的特点,并选取《诗经》中难度较小的篇目拓展鉴赏视野,适当课外【篇二: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十一课《静女》课例分析(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樊媛)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学方式。
课例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即重在分析课例所体现的理论要素,重在分析它对教学的启示。
《静女》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二十一课。
笔者将对此文进行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爱情诗歌。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内容依章分层,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分析:教师应就《诗经》的背景知识做一个简单明了的介绍,重点突出诗经的风格类型为“风、雅、颂”及其各自的特点。
明确《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及《诗经》简单明快、重章叠唱的语言风格。
用四yin作为引子,从音—吟—隐—印四字,让学生整体感知《静女》的教学目的及步骤。
文章结构清晰、文质兼美。
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传唱3000年的爱情诗章。
二、学情分析:笔者所教授的班级均为一年级的计算机中专班,每班人数都在50人以上。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主动,自控力差,文化基础薄弱等情况,但同时,中职学生有想象力丰富,活跃度较好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分析:以上四个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并有机融合。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符合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材特点。
四、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篇一: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诗经二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
本次说课课题为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其中包括《静女》《采薇》两篇作品。
本单元围绕“构筑情感的驿站”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选取文章,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静女》是一首淳朴真挚的爱情诗,基调乐观、健康,充满愉快的生活情趣。
《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学习《诗经》中这两首名篇,让学生扩展阅读面,加强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诗经二首》共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对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把握,第二课时侧重探究《诗经》艺术手法的特点,并选取《诗经》中难度较小的篇目拓展鉴赏视野,适当课外【篇二: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
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以诗经知识复习导入)学生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成.(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2)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3)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明确:《诗经》.《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传说是由孔子编订的.《诗经》还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前三者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经作品。
《诗经》二首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冒出了芽尖。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残年。
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么鲜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经又老又硬。
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就多次打仗。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想起我离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
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
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21.《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诗经》二首一、常识积累1. 写作背景《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
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
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
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
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305 篇。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
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
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
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
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3. 文化常识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用来泛指诗文。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二十一《诗经》二首课文分析静女《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以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如甜蜜的爱情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
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
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
“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茅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
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迭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采薇《采薇》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
诗歌描述了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对戍边生活的回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使得诗人不时流露出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
他痛定思痛,唱出了这首抒发内心哀痛的歌。
全诗共六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过程,象征戍卒时时盼望归期的心情。
这部分反复表达了两方面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故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
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猃狁之故”,即猃狁的侵扰:“王事靡盬”,即远征守边的战事直没有结束。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写行军打仗,着重描述了两种情景:一是写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的精良。
其中渗透有保卫家国的自豪感,也有对贵族与士卒严重不平等的怨愤。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二十一《诗经》二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chī) 乘彼桅垣.(huán) 说怿.女美(yì)B.尔卜尔筮.(shì) 其水汤汤..( tāng) 靡有朝.矣(zhāo)C.匪我愆.期(qiān) 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 体无咎.言(jiù)D.爱而不见.(xiàn) 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è) 自牧归荑.(kuì)解析:A.乘彼桅垣.(huán)——乘彼桅垣.(yuán)B.其水汤汤..( shāng)..( tāng)——其水汤汤D.将.子无怒(jiāng)——将.子无怒(qiāng)犹可说.也(yuè)——犹可说.也(tuō)2.下列括号中对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静女其姝.(美丽) 洵.美且异(确实)B.君子所依.(乘) 我戍.未定(防守)C.薇亦作.止(出生) 靡.室靡家(没有)D.忧心孔.疚(非常) 自牧归荑.(野花)解析:自牧归荑.(野花)——自牧归荑.(初生的茅草)3.对《静女)的解说,不确切的-项是( B )。
A.“静女”,既文静又靓丽的女孩子。
妹,美丽。
“静女其姝”一句夸赞女孩子的美。
B.“爱而不见”,意思是女孩子藏起来和小伙子捉迷藏,让他看不见,找不着“爱”通“碍”。
C.“彤管有炜”,“彤”是“赤红色”,“炜”是“鲜亮”。
诗句以物喻人,托物言人,用赤红管的光华闪亮衬托了女孩子的美。
D.“悦怿女美”表达喜欢之情,这个“喜欢”是发自肺腑的。
解析:B.“爱而不见”,意思是女孩子藏起来和小伙子捉迷藏,让他看不见,找不着“爱”同“薆”,隐藏。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