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用于警诫的器皿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都有哪些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1抗金名将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他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侗,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300斤的弓。
周侗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300斤的弓发出3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2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外,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相关内容尊师重道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上台之前一直在纠结,究竟是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呢还是说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领导说在前面吧,貌似就有那么一点点不符合主题,老师在前面吧貌似就不能体现出领导的地位。
尊重老师的古代故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那么有哪些呢?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孔夫子的误会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秦始皇拜荆条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靠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有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关于老师的基本解释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
他在鉴别马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成了一本《相马经》。
伯乐的儿子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他从早到晚捧着《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天,儿子洋洋自得地说:“爸爸,您的相马本领,我都学会了。
”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
”
儿子满口答应,带着《相马经》出门去了,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犹如垒起的酒药饼子。
”
他边走边找,看见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跟《相马经》上的标准对照。
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条,有的一条也不符合。
最后,他在池塘边看见一只癞蛤蟆,鼓着双眼,“咕、咕、咕……”叫个不停。
他对照《相马经》端详了好半天,然后用纸把癞蛤蟆包了起来,兴冲冲地跑回家来向父亲报告:“千里马可真不好找,您订的条件太高了。
我好不容易在池塘边找到一匹,额头和双眼跟您书上说的差不离儿,就是蹄子不像酒药饼子。
您给鉴定鉴定。
”
伯乐打开纸包一看,不由得苦笑起来:“儿啊,你找到的这匹千里马,不会跑,光会跳,恐怕你驾驭不了啊!”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死背教条,机械地生搬硬套,就可能会招致失败和损失。
古时候,有一种乐器叫做瑟,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
赵国有很多人都精通弹瑟,使得别的国家的人羡慕不已。
有一个齐国人也非常欣赏赵国人弹瑟的技艺,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本领,于是就决心到赵国去拜师学弹瑟。
这个齐国人拜了一位赵国的弹瑟能手做师傅,开始跟他学习。
可是这个齐国人没学几天就厌烦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不是找借口迟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讲,平时也总不愿意好好练习。
学了一年多,这个齐国人仍弹不了成调的曲子,老师责备他,他自己也有点慌了,心里想:我到赵国来学了这么久的弹瑟,如果什么都没学到,就这样回去哪里有什么脸面见人呢?想虽这样想,可他还是不抓紧时间认真研习弹瑟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机取巧。
他注意到师傅每次弹瑟之前都要先调音,然后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
于是,他琢磨开了:看来只要调好了音就能弹好瑟了。
如果我把调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调好音后都用胶粘牢,固定起来,可不就能一劳永逸了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暗自得意。
于是,他请师傅为他调好了音,然后真的用胶把那些调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来,带着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逢人就夸耀说:“我学成回来了,现在已经是弹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为真,纷纷请求他弹一首曲子来听听,这个齐国人欣然答应,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瑟再也无法调音,是弹不出完整的曲子来的——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出了个大洋相。
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不能追求一劳永逸,也不能存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
否则,受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关于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
有关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关于中
国历史上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
了许多关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的理论。
在他的教导中,尊敬师长被
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
有一则关于孔子尊敬师长的故事是这样的:
据传,孔子小时候非常孝顺,他非常尊敬他的母亲和老师。
有
一次,孔子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忘记了时间,误了上学的时间。
孔子的老师因此非常生气,责备他们。
孔子深感愧疚,于是立
刻去找老师道歉,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他的老师看到孔子如此诚
恳的态度,感动之余也为他的品行所感动,于是原谅了他们。
孔子
从小树立了尊敬师长的榜样,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教育理念。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尊敬师长的态度,以及他对孝道的坚持。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尊敬师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于这一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
这个故事也启发了后人,使他们认识到尊敬师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对于个人品
格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孔子的故事,世界各地也有许多其他历史故事,都强调了
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尊敬师长这一价值
观的认同和传承,展现了尊敬师长在不同文化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尊敬师长这一传统美德的
内涵和意义,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价值观。
铁锅向砂锅建议,去作一次旅行。
砂锅婉言谢绝。
他说,聪明人应该待在炉子边。
对他来说哪怕是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使他粉身碎骨,他归来时只能成为碎片。
“至于你,”他说,“你的皮比我的硬,我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拦你。
”
“我可以掩护你,”铁锅接着说,“要是有什么硬的东西突然威胁到你的安全,我会站在你们之间,一下就把你救出来。
”
砂锅被这个建议说服了,他的同伴铁锅就和他结伴同行。
两个三条腿的家伙上路了,他们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只要碰到一下便磕磕绊绊、就使这个跌到那个身上,砂锅很痛苦,他还没有走上百步,就被他的同伴撞成碎片,想抱怨也来不及。
在生活中交往和择友时,别忘了彼此要有大致相当的各种条件;如果彼此差异过大,就可能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很难和谐相处。
尊师重教故事1. 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
周侗老师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
周侗老师不仅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教会他射箭的绝技。
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
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
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2. 杨时:程门立雪尊师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 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4. 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尊敬师长美德故事尊敬师长是我们学习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美德故事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尊敬师长美德故事的,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什么。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校里,师长得罪了学生,他非常生气,决定放学后单独去找学生谈话。
当学生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犹豫着告诉了他们。
他的父母告诉他,师长的态度很不好,而且他还打算放学后单独找到学生谈话。
学生听了非常难过,他感到自己很不尊重师长,因为他知道师长在生气,却没有尊重他。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学生小李去参加一个竞赛的时候。
小李在竞赛中表现得不太好,他没有认真读题,而是随意地做出了选择。
当他的时间不紧张的时候,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做得太差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决定向他的组长求助。
他的组长看到他的表情,知道他遇到了困难,于是他主动帮他解答问题,让他重新做题。
小李很感激,因为如果不是他的组长帮助他,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小王参加一个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
小王没有认真准备,他在演讲中犯了很多错误。
当比赛结束后,他感到非常难过。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决定向他的组长寻求帮助。
他的组长告诉他,他需要更加努力地准备,并给了他一些指导。
小王开始努力准备,并最终在比赛中表现得很好。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师长,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
如果我们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寻求帮助,而不是气馁或放弃。
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
总的来说,尊敬师长是我们学习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美德故事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美德,用心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尊重师长的历史小故事韩愈说过这样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
成绩优与良;才思浓与淡,都是由勤奋注定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尊重师长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
张良很不高兴。
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
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
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
过5天再早些见我。
”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
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
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
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
10年之后,兵事将起。
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说完飘扬而去。
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特别高兴。
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文学家鲁迅:探望老师传为美谈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
自己尊重师长简要事迹材料
《尊重师长》
我是一名对待师长非常尊重的学生。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时刻铭记着师长的辛勤教诲和悉心指导,因此我对他们充满着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我生活中,尊重师长是我一直坚守的原则。
在家乡的小学时,我对待老师总是非常尊重,每次老师发言和教导时,我都会全神贯注地听,绝不打断或者插嘴。
我会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精神。
甚至在我觉得老师有错或者言之不适时,我也会以适当的方式尊重地表达我的不同意见。
在中学时期,我对待老师更是尊重备至。
每次老师给予的任务或指导,我都会尊重地接受并认真执行。
在课堂上,我会积极参与讨论,并且尊重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权威。
我也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批评,以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在大学时期,尊重师长更是成为我做人和学习的座右铭。
无论是对待教授、导师还是其他老师,我都会尊重地对待,听取他们的指导并保持谦卑的态度。
我深知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丰富经验,因此我总是尊重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决定。
在研究生阶段,我也尊重地向导师请教问题,积极听取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尊重师长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信仰。
在我看来,尊重师长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品格和修养。
我将继续秉
持着尊重师长的信念,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有担当的人。
一个夏日的清晨,一只老鹰在高空怡然自得地翱翔,它先往闪光的地方飞行,接着又从云层向下俯冲,落在低矮的鸡棚上。
这位“鸟中之王”,不知是为了给可怜的鸡棚增光,还是在四周找不到合适的歇脚处,就索性在鸡棚上飞来飞去,总是不离鸡棚。
一只鸡看见了,便不服气地对它的同伴说:“老鹰凭什么让人尊敬呢?它飞得那么低,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飞,也能躲在鸡棚上,一点也不含糊。
”它还喋喋不休地唠叨,鹰的腿短眼小,其貌不扬,和其他鸟儿一样,又和鸡飞得一样低,今后可不要把它看得太高贵了。
鹰听见了鸡的这番话,便说:
“你说的只有一部分道理:
老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
但是鸡却永远也不能飞向天际!”
当你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时候,要尽量客观些。
如果可能,要尽量向别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赶上他们。
在阳光下,一枝风姿婀娜的旋花熠熠闪动着碧绿的叶簇。
旋花一边顾影自怜,一边在邻居面前炫耀自己的芳容。
旁边一棵枯瘦的老树干无动于衷的神态特别令旋花气恼。
“喂,你这个老家伙!”旋花对老树干说,“干吗你老在我脚下踏来踏去?你该挪挪窝了。
从我面前滚开吧!”
老树干装作没听见的样子,默不做声,想着自己的心事。
于是,好生是非的旋花又朝在厚墙周围长满密丛的黑刺李开起火来了:“喂,黑刺李!老弟,你身上那些可恶的棘刺让人看了怪不舒服的——太刺眼了。
你当真不知道你的叶子挡住了我的光线?你把叶子挪动挪动!”
但是正忙于自己事情的黑刺李觉得不屑于回答这些,便拿它当耳旁风而没加理睬。
一只正在晒太阳的老蜥蜴看到这番情景忍不住地责备说:“轻浮的旋花,你怎么蠢到如此地步!你要知道,正是依靠这棵老树干你才得以扶摇直上,攀援着它,你才能往上生长。
难道你不明白,要不是黑刺李的棘刺,你这可怜的家伙早就被那些过往的客人踩死了!”
气急败坏的旋花很想予以反驳,但是老蜥蜴犀利的话锋使它张口结舌:“我看见你就讨厌!与其徒劳无益地拼命地往上钻营,不如在邻居中间和睦相处。
”
在生活中,有些人正是由于时时借助别人的力量,处处得到集体的关爱才得以健康成长的。
这样的人如果不知感恩戴德,反而到处散播怨言,拨弄是非,就只能会遭到别人的唾弃。
有个养马的人,得到了一头驴,就把这头驴和马饲养在一起。
马该吃草料了,驴也学着马的样子,吃着草料;马该散步了,驴也紧随其后,慢慢散步;马想奔跑了,驴也拼命地跑起来;马要睡觉了,驴也挨着它睡觉,简直是形影不离。
养马的人要用马运送东西,驴也和马一起运送东西。
马每日走多远,驴也走多远;马歇息,驴也歇息。
这头驴觉得自己就是一匹骏马,它幻想着:“有朝一日,我也长得像大白马那样高壮、俊美,长长的尾巴,飘逸的鬃毛,啊,那该多好啊!”驴想到这里,再看看自己,真有些泄气,毛色灰溜溜的,个头矮小,尾巴短短的。
唉,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骏马呢?驴和马在一起,处处学着马的样儿,马走百里路,它不走九十九里;马走千里路,它也不落后。
就这样学着、练着、时间一长,还真怪,驴真的变了,它的皮毛不再是灰溜溜的,就连叫声,也有些像马嘶了。
这头驴越发的高兴了,终日不停地与马在一起,想早日变成真正的骏马。
不料,不久,它的主人把它卖给了一个养驴的人,而这个人家养了一大群驴。
想变马的驴失去了学习的榜样,整日和驴群生活在一起,别的驴干什么,它也干什么。
驴群吃草料,这头驴也跟着吃;驴群撒欢儿,它也尥着蹶子,跑过来,跑过去;驴群走百里路,它也走百里路;驴群行千里路,它也行千里路;驴群扯着喉咙大叫,它也放开声音大叫着;……这头驴再也不觉得自己像马了,也不再幻想着要变成一匹骏马了。
慢慢地,这头驴那光泽的像马一样的皮毛,又变得灰溜溜了;它叫起来,不再像马嘶鸣,而完完全全是驴的声音了。
结果,这头驴始终没有再变成马的模样,直到死也没有变。
俗话说:“鸟随鸾凤飞程远,人伴贤良品德高。
”在生活中,为了成为一个杰出的人,一定要精心选择朋友和伙伴,以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避免遭受不良的影响。
一个农夫在地里刚刚播了种,可是鹤和大雁几乎天天光临,将他刚播下的种子都吃光了。
农夫只好在地里设了许多捕鸟的网和绳套。
结果,有一只鸨也被一起抓住了。
它的一只脚被牢牢扣住,逃脱不了。
它只好对农夫说:“请求你放了我吧!因为我既不属于鹤类,也不属于雁类。
我只是一只鸨,是一种非常温顺的鸟呀!我从不伤害别的鸟,我一直都敬重前辈,孝敬它们,即便它们老了,也从不离弃它们。
再说,我可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呀。
”
农民听了却答道:“是的。
你刚才所说的一切,我并非不知道,我很了解你。
但是,如今我将你连同鹤和雁一起抓住了,它们是干了许多坏事的,现在,你也就只好与它们一起同归于尽了。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择友不可不慎重,要小心别同坏人混在一起;否则,就可能使自己受到无辜的牵连。
在造纸厂的大门外,堆着成垛的烂布片,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每块布片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一块挪威的烂布片旁边,躺着一块丹麦烂布片,他们正在高谈阔论。
“我是挪威人!”挪威的烂布片骄傲地说,“我的质地坚实,像挪威古代的花岗岩一样。
我一想起这一点,就感到全身舒服!”
“但是,我们有文学!”丹麦的烂布片不服气地说,“你懂得什么是文学吗?”
“文学?”挪威的烂布片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说,“当你们的船运牛油和干奶酪到我们这儿来的时候,同时也捎带来一大堆丹麦文学作为压仓货——这东西我们根本不需要!”
“瞧你这口气!我们丹麦烂布片就从来不会用这种口气对别人说话。
我们朴素、谦虚,这是很可爱的,对不对?我是一个温柔随和而又有天才的人,但是我从不嫉妒任何人,我只讲别人的好话——尽管大多数人没什么好话值得我去讲。
”丹麦烂布片侃侃而谈。
挪威烂布片生气了,他说:“你真是虚伪,这叫我听了作呕!”
这时,一阵风把他们从这一堆吹到了另一堆上。
后来,他们都被送进造纸厂做成了纸。
用挪威烂布片做成的那张纸,被一位挪威先生用来写了封情书,寄给了他在丹麦的女朋友;而那块丹麦烂布片做成的纸,则被一位丹麦诗人用来写了一首赞美挪威的诗。
现在,两块烂布片都变成了好东西。
他们使丹麦人和挪威人相互了解,并且让他们在这种了解中获得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在生活中,既要正确认识自己,也要尽量去了解和理解别人;千万不要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尊师重道小故事1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老子请教礼制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拜望老子。
老子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回到鲁国后,称赞老子博古通今,确实是他的好老师。
尊师重道小故事2杨时“程门立雪”:杨时为了求学,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
有一次,他和学友游酢在风雪中侍立在程颐家门外等待先生醒来,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尊师重道小故事3子贡尊师:子贡是孔子的杰出弟子,后来弃官从商,成为“儒商始祖”。
孔子去世后,子贡在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其尊师之情深。
尊师重道小故事4岳飞尊师: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周同去世后,岳飞每到初一、十五都会祭拜老师,并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念念不忘师恩。
尊师重道小故事5汉明帝刘庄尊师:汉明帝刘庄继位后,对老师桓荣非常尊敬。
他亲自到太常府放了老师的桌椅,并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还将文武百官都叫来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时,汉明帝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
尊师重道小故事6魏昭尊师:东汉末年,魏昭拜远近闻名的大儒郭林宗为师,并亲自熬药侍奉老师。
郭林宗体弱多病,魏昭多次重新熬药,最终得到老师的认可,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魏昭。
尊师重道小故事7鲁迅尊师:鲁迅十二岁时到寿镜吾先生处读书,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
他出国留学期间,经常写信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回国结婚时也专程探望寿老师。
尊师重道小故事8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立刻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尊师重道小故事9朱德给教师敬礼: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一只骆驼说道:“身材高是最好不过的,你看我是多么高!”
一只猪听了他的话说道:“身材矮是最好不过的,你看我多么矮!”
骆驼说道:“好的,如果我说的话不是正确的,那么,把我的背峰割下送给你。
”
猪说道:“如果我说的话不是正确的,那么把我的鼻子割下送给你。
”
骆驼说道:“赞成!”
猪说道:“同意!”
他们走近一所花园,园的四周围是矮墙,墙上毫无罅洞。
骆驼站在墙的这边,他的长颈伸入墙内,把园里的植物吃了不少;他的早餐就解决了。
于是他讥嘲地向猪说道:“现在你愿意身材高或是矮?”
猪这时正站在墙角下,连园里的好景色也不能一见。
以后,他们又走到了一所花园,园的四周围是高墙,开了几个小矮门。
猪由小门里进园去了;他在园中尽量地把植物吃了一个饱,然后走了出来,对骆驼笑道:“现在你以为身材矮好,还是高好?”
骆驼这时正站在园外,无法进去,因为园门太矮小,而他的身子太高大。
于是他们把这事想了一通,决定,骆驼不必去峰,猪不必去鼻。
他们同声说道:“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短处。
因此,在生活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不要瞧不起自己,也不要瞧不起别人。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
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
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诫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
”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
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
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
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
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
”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