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及建库方法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6.83 MB
- 文档页数:29
信息科学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67DOI:10.16660/ki.1674-098X.2018.13.16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高武斌(93856部队 北京 100009)摘 要:本文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类型,而后分析了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进而探讨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思路和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思路,最后给出了城市地理信息的存储管理方法,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系统组成 存储管理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5(a)-0167-0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具有多源性(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时间数据),对它进行正确、有效的组织和预处理是成功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所在。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数据量可用“海量”一词来形容,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必须建立科学的数据存储机制完成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为了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发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类型数据是GIS系统的“血液”。
同时,GIS系统的数据主要是包含大量的图形的空间数据,它包括栅格图形数据、矢量数据以及关联的属性数据。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更是涉及到多种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和互操作问题,顾及空间数据本身海量数据和复杂结构的特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效率。
我们把城市不同部门数字化建设都要用到的基础数据称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有很多方法,例如按数据结构来分,有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按产品形式分,有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 )、数字栅格地图数据(DRG )、数字线划地图数据(DLG )。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简介(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称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与指挥系统。
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无线网络、遥感影像、GPS全球定位等技术,利用GIS基础地理信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实现“监督与指挥两个管理职能轴心分离”的管理新模式,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使系统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组成部分(1)社区以上境界数据;(2)单元网格数据;(3)监督网格数据;(4)城市部件数据;(5)地理编码数据;(6)地形数据;(7)城市管理部件图集;城市管理部件手册;(8)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图集;(9)城市管理监督网格图集。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一)成果的基本规格和要求1.部件定位精度要求。
(1)A类,中误差≤±0.5m,包括空间位置或边界明确的部件,如井盖、路灯等。
(2)B类,中误差≤±1.0m,包括空间位置或边界较明确的部件,如垃圾箱、亭、户外广告等。
(3)C类,中误差≤±10.0m,包括空间位置概略表达的部件,如桥梁、停车场等。
2.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
划分规则:(1)法定基础原则;(2)属地管理原则;(3)地理布局原则;(4)面积适当原则;(5)现状管理原则;(6)方便管理原则;(7)负载均衡原则;(8)无缝拼接原则;(9)相对稳定与原则。
编码规则:一个单元网格应有唯一的标识码。
单元网格标识码共有15位数字组成,依次为:6位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3位街道(镇、乡)代码,3位社区(村)代码和3位单元网格顺序码3.城市部件分类与编码规则。
城市部件分类:按照GB/T__.2-2022年《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的规定分5大类121小类,其中公用设施包括58个小类,交通设施包括31个小类,市容环境设施包括13个小类,园林绿化设施包括10个小类,其他部件包括9个小类。
项目编号: ZXPR-SU020-2003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Version: 2.1本文档使用部门:■主管领导■项目组□客户(市场)□维护人员□用户执行ISO9001:2000标准编制:评审:项目评审委员会日期:日期:分发编号:目录1.前言 (4)1.1范围 (4)1.2引用标准 (4)2.总则 (4)2.1编制目的 (4)2.2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工作 (4)2.3数据成果 (4)2.3.1成果资料 (4)2.3.2成果格式 (5)3.基础地理数据集规范 (5)3.1数据文件命名 (5)3.2图层名称结构 (5)3.3图层定义 (6)3.3.1测量控制点(POINT)*A01P (8)3.3.2测量控制点辅助线(LINE)*A02L (8)3.3.3测量控制点注记(POINT)*A03P (8)3.3.4居民地(POLY、LINE、POINT) *B01A、*B01L、*B01P (9)3.3.5居民地附属物(POLY、LINE、POINT) *B02A、*B02L、*B02P (9)3.3.6居民地注记(POINT)*B03P (10)3.3.7工矿建(构)筑物(POLY)*C01A (10)3.3.8工矿建(构)筑物辅助线点(LINE、POINT)*C02L、*C02P (10)3.3.9工矿建(构)筑物注记(POINT)*C03P (11)3.3.10交通道路(POLY 、LINE)*D01A、*D01L (11)3.3.11交通道路辅助设施(LINE、POINT)*D02L、*D02P (11)3.3.12交通道路注记(POINT)*D03P (11)3.3.13管线(LINE)*E01L (12)3.3.14管线辅助设施(POINT)*E02P (12)3.3.15管线注记(POINT)*E03P (12)3.3.16水系(POLY、LINE)*F01A、*F01L (13)3.3.17水系辅助设施(LINE、POINT)*F02L、*F02P (13)3.3.18水系注记(POINT)*F03P (13)3.3.19境界(POLY、LINE、POINT)*G01A、*G01L、*G01P (14)3.3.20境界注记(POINT)*G03P (14)3.3.21地貌与地质(POLY)*H01A (14)3.3.22高程点(POINT)*H01P (14)3.3.23等高线(LINE)*H01L (15)3.3.24地貌与地质辅助设施(LINE、POINT)*H02L、*H02P (15)3.3.25地貌与地质注记(POINT)*H03P (15)3.3.26植被(POLY、LINE、POINT)*I01A、*I01L、*I01P (15)3.3.27植被辅助设施(LINE、POINT)*I02L、*I02P (16)3.3.28植被注记(POINT)*I03P (16)3.3.29图幅索引图层(POLY)*INDEX01 (16)4.数据转换流程 (16)4.1数据转换技术流程 (16)4.2代码转换、数据分层 (17)4.2.1测量控制点 (18)4.2.2居民地及垣栅 (18)4.2.3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20)4.2.4交通及附属设施 (26)4.2.5管线及附属设施 (29)4.2.6水系及附属设施 (30)4.2.7境界 (33)4.2.8地貌和土质 (34)4.2.9植被 (35)4.2.10注记 (36)4.2.11其他特殊要求 (36)4.3数据接边处理 (36)4.4数据检查 (36)4.4.1质量控制指标 (36)4.4.2自(互)检 (36)4.4.3过程检查 (36)4.4.4最终检查 (37)5.地名数据技术规范 (37)5.1图层及属性定义 (37)5.1.1物理分层 (37)5.1.2地名代码 (38)5.2数据编辑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方案1.1 建立GIS系统的必要性 (1)1.2 已有测绘数据的分析利用 (2)1.3 技术标准和依据 (5)1·4 总体构想81·1 建立GIS系统的必要性1·1·1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年多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长春市的东南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
目前在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等基本设施投入近4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必将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1·2近几年,我国城市GIS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较大进步,GIS的应用通过与通信、互联网、办公自动化等技术的结合,充分地融入了IT主流,成为信息技术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作为地理信息服务核心内容的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和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目前开发区测绘资料齐全,切现势性强,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能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1·1·3作为现代化的新区,各职能部门和服务行业必须满足高节奏、高效率、快捷准确的服务,而只有GIS技术的基础性、公益性、共享性和快速的信息交换,才能为此提供大力的支持。
所以,为建立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信息系统,而首先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2 已有测绘数据的分析利用1·2·1 到目前为止,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已有测绘资料齐全,切现势性强,数据格式合理。
详见表1·2·1-1。
全区已有测绘资料表1·2·1-11·2·2上述测绘数据资料中,其地形图成图时间较早部分数据,近年进行了修测,管线数据资料基本做到了数据齐全、网络清晰。
均为AutoCAD成图软件成图,虽然使用成图软件不同,但数据转换能够很容易做到。
另外,开发区已经建成区域宽带网,为开发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网络基础。
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研究摘要:数据是系统的血液,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而言,地理信息数据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并不是一般的关系数据库能简单表现的数据,而是空间数据,具有空间特性和时效性。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作,其核心任务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维护、管理与数据发布,本文探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结构设计。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1、前言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要素信息化,按地理空间予以集成,构建数字城市、数字区域、数字国家乃至数字地球。
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指出并要求“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加强测绘公共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努力建设服务型测绘”。
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各城市兴起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热潮,其基本任务是提供基本的空间定位服务,通过集成和加载政府信息化综合信息以及各行业专题空间或非空间信息,在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上发布各类信息服务,为各类信息(空间或非空间)实现网络化服务建立一个基础平台。
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来源,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城市测绘部门的核心和主要任务。
测绘部门将修测数据加工整理后,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更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
①基于版本的更新,即以不同时间的整个数据库为版本,更新时以新的版本取代旧的版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和版本数据密不可分或数据量相对较小的数据,如不同版本的规划道路网络。
②基于基态修正的数据更新,通过检测、识别发现数据的变化部分,并对变化部分的数据进行更新,该方法适用于有严格的时态表达且变化频繁的数据,如地籍数据等。
数据库更新是长事务型操作,耗时较长。
无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当数据量较大时,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导致更新工作中断,若没有相应措施就会导致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浪费在重复劳动中。
城市1∶500DLG更新入库方法研究摘要:加强基础测绘服务是推进城市测绘事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以新型基础测绘为指导,以庭院为数据更新的最小网格单元,对新增要素进行实体化改造、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质量控制等,研究了城市1:500 DLCG数据的更新与归档方法,逐步建立了以数据管理去冗余化、一体化图库建设、实体应用社会化为特点的大尺度地图更新机制。
关键词:新型基础测绘;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城市大尺度地图的更新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更新方式与周期受组织管理、采集手段、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用户需求等因素的制约。
传统的大尺度数据库的更新资料来源主要有计划完工测量、零散补测、局部修正等;在更新方式上,有基于元素增量的更新基于网格的更新多尺度地形图的交互;更新的技术方法包括:内外业整合、图属整合、图库整合。
城市1:500 DLG的数据更新间隔时间不会很长,通常是一年一次,成片的变动主要是城市周边(拆迁、安置)、城市改造(植被、道路、部件)、重点区域建设(已完成),而城市1:500 DLG数据适合采用以要素更新与局部修测相结合的更新模式。
1.现状分析以某地区近几年的1:500 DLG更新入库为例,本区“十三五”期间的 GIS数据利用状况良好,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的 GIS数据利用率和满意度均在50%以上,而大尺度地形图产品覆盖率低,尚未实现全覆盖;二是数据现实性较差;三是地图的产品元素缺乏。
在“十四五”期间,本区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的支持,加强对地理信息资源的存储与开发,加强对 GIS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根据前期各有关部门实地调研,需增设1:500地图的覆盖面和重点地区的更新频次。
同时,调查发现,在使用基本 GIS资料时,各个单位也十分关心院落单元、院落名称、院落出入口、楼栋性质、道路名称、水系名称、绿化面积绿化种类等因素。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1:500 DLG所收集到的信息,不仅是传统的基础地图,而且还将向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扩展,以适应现代城市的管理和管理。
城市基础测绘DLG数据入库技术探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脚步也逐渐加快,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人们对于城市布局越来越重视,也受到各界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基础测绘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测绘结果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城市基础测绘成果是构建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重要数据来源。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基于CAD结构的DLG数据入库过程,实现由地形图库数据到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转换。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市基础测绘;DLG;数据入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测绘事业也发展迅速,各类型的测绘成果数据日益增加。
在多个部门提供AutoCAD下的DWG格式的数据下,形成大量的地形图数据,而地形图数据因其本身数据结构的缺陷,不能在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使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各地相继打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基础测绘地形图数据的空间信息作用,为构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框架提供更多的数据基础支撑,成了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DLG数据入库工作,从制定 DWG数据生产标准、数据生产到数据整理入库的新模式,实现城市DLG数据库的建设。
一、数据库建模数据库建模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数据各要素进行抽象分析,并从中找出内在联系,由此来确定数据库的结构。
数据库建模的过程也是入库数据生产标准制定的过程。
通过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模过程,确定了该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模式,也为入库数据制定了标准,设置了门坎。
数据标准的制定除了要符合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外,还要充分参考正在研究和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一定的扩充。
使得最终入库数据达到“一张图”的效果,即数据满足在土地管理、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及其他空间数据管理使用的需求。
二、数据的生产数据生产标准是数据生产过程中的唯一准绳,在数据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