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完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以德配天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3、兼相爱,交相利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二、不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30分)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B以德配天C亲亲、尊尊D世卿世禄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恶论 D.好利恶害论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
A.权威 B.来源C.公正和平等 D.基础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B.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
A.李悝 B.齐国法家 C.韩非 D.商鞅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
全国2009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A.子产B.夏桀C.叔向D.夏禹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A.主权在民B.君民共主C.君权神授D.天命无常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A.礼治B.法治C.势治D.民治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A.世卿世禄制B.“三选”制C.挟天子以令诸侯D.“三国五鄙”制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A.管仲B.叔向C.邓析D.公孙侨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A.为民制产B.罪人不孥C.暴君放伐D.惟仁者宜在高位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老子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A.公正性 B.公开性C.平等性D.规范性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A.周公B.墨子C.慎到D.老子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A.实行郡县制B.陈胜、吴广起义C.焚书坑儒D.统一中国l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武帝C.秦始皇D.汉景帝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A.《新书》B.《白虎通义》C.《春秋繁露》D.《西语》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A.陆贾B.贾谊C.董仲舒D.李斯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为臣纲B.父为子纲C.夫为妻纲D.兄为弟纲l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l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A.鲍敬言B.白居易C.柳宗元D.王安石l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孝文帝2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A.李世民B.白居易C.韩愈D.柳宗元2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B.朱熹C.王安石D.魏征2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A.海瑞B.张居正C.顾炎武D.黄宗羲2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A.工B.商C.兵D.农2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A.《元史新编》B.《圣武记》C.《海国图志》D.《夷氛纪闻》2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A.《十款天条》B.《太平刑律》C.《天朝田亩制度》D.《太平救世歌》2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A.曾国藩B.张之洞C.谭嗣同D.洪仁玕2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A.司法机构B.行政机构C.立法机构D.监察机构2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A.谭嗣同B.沈家本C.张之洞D.梁启超2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A.秋审制度B.援引比附C.家族主义D.国家主义3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A.代议制民主共和国B.总统制民主共和国C.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D.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国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4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准确表达了“仁”“礼”关系的说法是A.己欲达而达人B.定分止争C.克己复礼为仁D.仁者无敌2.孟子云“不愆不忘,率守旧章”,其实质在于主张A.人性恶B.法后王C.人性善D.法先王3.儒家的礼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的A.姜尚B.孔子C.周公D.孟子4.被韩非子批评为“徒术而无法”的著名思想家是A.慎到B.公孙鞅C.管子D.申不害5.“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法律主张出自A.商鞅B.李斯C.韩非D.慎到6.下列属于西晋刘颂法律思想内容的是A.主者守文B.帝王一统C.君主立宪D.法随时变7.“有夏服天命”所反映的思想本质是A.神权法思想B.特权法思想C.宗主制思想D.封建制思想8.南宋思想家朱熹借用佛教“月映万川”的故事,意欲说明的道理是A.尊卑等级B.理一分殊C.三纲五常D.明刑弼教9.王夫之认为,对皇帝而言,治理的核心原则在于A.任人B.任法C.任道D.任性10.荀子认为等级制度是社会的基础,其人性论依据是A.性善论B.无性论C.性恶论D.同性论11.礼教派认为《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违背中国固有法律本原,所谓“本原”是指A.个人主义B.集体主义C.罪刑法定D.纲常名教12.“悉任裁判官定拟,范围太广,流弊甚大”,从中反映出张之洞反对A.罪刑法定B.司法独立C.援引比附D.君主立宪13.汉初提出“行仁义、法先王”的著名思想家是A.陆贾B.陆贽C.贾谊D.贾岛14.康有为积极主张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制定宪法,特别撰写的文章是A.《上清帝第四书》B.《上清帝第六书》C.《应诏统筹全局折》D.《共和平议》15.第一次鸦片Z争期间,魏源提出的变法主张是A.三权分立B.师夷长技以制夷C.以民为本D.君主立宪16.孟德斯鸠《法意》的翻译者是近代思想家A.谭嗣同B.康有为C.林纾D.严复17.梁启超认为欧美各国立宪之基础在于A.地方自治B.君主立宪C.封建专制D.中央集权18.《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出台后,率先提出反对意见的是A.劳乃宣B.廷杰C.张之洞D.俞廉三19.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的立法宗旨在于A.国家主义D.君主专制20.沈家本反驳礼教派,特别撰写的文章是A.《历代刑法考》B.《读例存疑》C.《声明管见说帖》D.《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21.《天演论》所集中阐述的原理是A.共和民国B.物竞天择C.虚君共和D.君主立宪22.协助晚清政府起草民律草案的日本法律专家是A.松冈义正B.冈田朝太郎C.小河滋次郎D.梅谦次郎23.1910年成立的全国性的法学学术团体——北京法学会的首任会长是A.杨度B.严复C.梁启超D.沈家本24.“等道德于刍狗,借权术为护符”的观点出自晚清的A.G命派B.改良派C.法理派D.礼教派25.“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的说法出自A.《大清律例讲义序》B.《删除律例内重法折》C.《重刻唐律疏议序》D.《法学名著序》26.孙中山提出“共和之根本在法律,而法律之命脉在国会”的历史背景是A.辛亥G命B.护国Z争C.二次G命D.护法Z争27.“夫法律者,法之体也。
(完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单项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 B.人治思想 C.礼治思想 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 B.亲亲、尊尊 C.嫡长继承 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 B.尚同、尚贤 C.天志、明鬼 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 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 B.商鞅 C.贾谊 D.孟子7.韩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 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C.法与时转则治 D.礼、刑、道迭相为用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 B.李斯 C.陆贾 D.吕不韦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淮南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
A.道家 B.墨家 C.农家 D.兵家12.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A )。
A.恢复肉刑 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 D.“刑九赏一”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 B.礼 C.经义 D. 人情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礼治最重要的原则是( )A.男女有别B.长长C.德主刑辅D.亲亲尊尊2.提出“为民制产”经济立法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墨子C.管子D.荀子3.战国时期主张“术治”的思想家是( )A.商鞅B.申不害C.韩非D.李悝4.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始自( )A.制竹刑B.诛邓析C.修旧法D.铸刑书5.崇尚无为,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B.庄子C.荀子D.慎到6.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的思想家是( )A.慎到B.李悝C.韩非D.董仲舒7.在法家兴起以前,与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A.道家B.墨家C.阴阳家D.杂家8.与荀子“性恶论”相对的理论是( )A.老庄的无为论B.慎到的势治论C.墨子的兼爱论D.孟子的性善论9.“事皆决于法”,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坚持( )A.法家的法治思想B.法家的势治思想1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D.儒家的人治思想10.西汉董仲舒“德主刑辅”的主张,所赖以引申的理论是( )A.天人合一B.天气C.人情D.国法11.被誉为“汉代孔子”的著名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王充C.仲长统D.贾谊12.东汉对“天刑”论提出激烈批判的思想家是( )A.刘秀B.刘安C.王充D.郑玄13.西晋律学家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A.刑B.理C.实D.礼14.《唐律疏议》的根本精神在于( )A.崇尚轻刑B.良贱异法C.崇尚重刑D.礼法结合15.主张“理大罪,赦小过”的唐代思想家是( )A.白居易B.王安石C.范仲淹D.李世民16.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说的思想家是( )A.丘濬B.顾炎武C.黄宗羲D.张居正17.把儒家经典哲理化,使儒家思想真正牢固地获得了独尊地位的思想家是( ) A.王安石B.朱熹C.张居正D.董仲舒18.反映王夫之“趋时更新”法律思想的著作是( )A.《明夷待访录》B.《读通鉴论》C.《大学衍义补》D.《四书章句集注》19.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属于( )A.资产阶级革命派B.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C.太平天国领袖D.资产阶级改良派2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世界即是“公羊三世”里的( )A.升平世B.据乱世2C.太平世D.小康世21.戊戌维新派政治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实行( )A.君主专制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地方分治22.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核心是( )A.一秉于礼B.趋时更新C.因势变法D.中体西用23.太平天国时期,提出“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命题的是( )A.杨秀清B.洪仁玕C.李秀成D.洪秀全24.太平天国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纲领之作是( )A.《立法制喧谕》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D.《英杰归真》25.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将变法的重点着眼于建立( )A.立法机构B.司法机构C.行政机构D.宪法机构26.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 )A.良知和良心B.良知和契约C.心情和态度D.良法和契约27.清末主张“平恕”为审断之本的思想家是( )A.沈家本B.张之洞C.李鸿章D.梁启超28.在礼法之争中,为支持法理派的主张,杨度撰写了( )A.《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C.《法学盛衰说》D.《删除律例内重法折》29.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 )A.《代议然否论》B.《五朝法律索引》C.《排满评议》D.《非黄》30.孙中山“五权宪法”所发展的西方政治学说是( )A.五权分立B.权能分治C.三权分立D.天赋人权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D2、C3、B4、A5、A6、B7、C8、D9、A 10、B 11、A12、B 13、D 14、D 15、D 16、A 17、C 18、C 19、B 20、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ABC2、ABC3、ACD4、ABC5、ABCD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
他认为,“先王”及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
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可以否定,可以废弃,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2、“有治人,无治法”——这是苟况的人治思想。
他认为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只有善于治国的人,而不存在善于治国的法。
3、“明徳慎罚”一一这是周公的法律思想。
他认为,统治者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徳治。
主张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宽以待民;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4、“学校议政”——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民主与平等思想。
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养士”(即培养官吏)的场所,同时也应成为“治天下不惧”,即反映民意,决定政策,监督行政的饿机关。
他所描绘的学校,实际上已具有资产阶级议会的某些职能,因而可说是近代政治的雏形。
5、“天变不足畏”——壬安石变法时提出的主张。
他认为,人事与天道,各有其常,互不相关:“天地与人,互不相关,薄蚀震摇(指口月Z食与地震),皆有常数,不足畏忘”。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简述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每点2分)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2)文武并用,徳刑相济;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2、简述《唐律疏议》“徳礼为政教Z本,刑罚为政教Z用”的思想。
徳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4分)徳礼和刑罚对行政教化Z不可缺少。
1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㈠神权法思想:是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
它以“天命”“天罚”观念为主要内容。
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㈡⑴夏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首创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力图神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权力,并把反映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⑵殷商时代,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发展,突出表现在:①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上帝是商王的祖先;②商王豢养了一批神职人员;③占卜的形式固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④商王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
⑶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
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
⑷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①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②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
2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周礼: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相传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这就是所谓周礼。
嫡长继承制:就是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
商朝末年开始确立,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3 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⑴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逾越。
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①这是周公时期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有所侧重。
②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第五章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对法律、法学最有研究。
法家的代表人物很多,而且大多数是当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春秋时期的管仲,一般被看做是法家的先驱。
法家可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前期法家有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战国中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代表法家中的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
后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二人,一是韩非,一是李斯。
法家这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著作,或者是本人写的,或者是他们的后学写的,但大多数都失传了。
现在保存下来且比较完整的有《商君书》《韩非子》。
这是研究法家思想最基本的著作。
除了这两本书以外,还有经过后人编辑起来的《慎子》十篇、《申子》二篇,是一些残篇、佚文。
另外,战国中期还有一本重要的书叫《管子》,这是战国中后期齐国一些学者写的,不是管仲本人所写。
《管子》范围很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方方面面,其中代表法家思想的部分,通过近人考证,是齐国法家写的。
《管子》中的法家思想,其价值不低于《商君书》和《韩非子》,也是研究法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法家法律思想既是先秦也是整个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重点。
第一节法家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东周以降,礼崩乐坏所造成的社会剧变,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贵族政治逐渐有向郡县官僚制演化的趋势;经济上以公有为特征的井田制全面崩溃,逐渐变为土地私有。
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自孔子以降,私家讲学兴起,从而造就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知识阶层“士”,他们依靠知识可以晋升,而国君则有人才可资任用,更可利于摆脱贵族的牵绊,得以突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国君和“士”阶层的结合,形成了新的政治集团。
法家是新政治集团在思想领域的代表,为了反对传统自西周以来的“礼治”,他们提出了“法治”,并在各诸侯国内先后掀起了变法革新运动:要求变传统的“礼治”为新兴的“法治”。
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就是适应这种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法律)《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 )A 、代议制民主共和国B 、总统制民主共和国C 、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D 、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国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清末法律改革时期, 为了贯彻“罪刑法定” 原则, 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 )A 、秋审制度B 、援引比附C 、家族主义D 、国家主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3、清末主张变法, 提出“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的思想家是 ( )A 、谭嗣同B 、沈家本C 、张之洞D 、梁启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4、在戊戌变法前夕, 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 、司法机构B 、行政机构C 、立法机构D 、监察机构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5、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 )A 、曾国藩B、张之洞C、谭嗣同D、洪仁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6、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 )A、《十款天条》B、《太平刑律》C、《天朝田亩制度》D、《太平救世歌》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7、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 )A、《元史新编》B、《圣武记》C、《海国图志》D、《夷氛纪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 )A、工B、商C、兵D、农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9、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 )A、海瑞B、张居正C、顾炎武D、黄宗羲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0、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朱熹C、王安石D、魏l B、白居易C、柳宗元D、王安石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5、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B、父为子纲C、夫为妻纲D、兄为弟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6、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B、贾谊C、董仲舒D、李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7、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B、《白虎通义》C、《春秋繁露》D、《西语》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8、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B、汉武帝C、秦始皇D、汉景帝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9、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B、陈胜、吴广起义C、焚书坑儒D、统一中国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0、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B、墨子C、慎到D、老子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1、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 )A、子张B、子思C、孟子D、荀子E、漆雕氏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2、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 )A、王充B、刘秀C、刘预D、仲长统E、刘颂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3、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 )A、王安石B、范仲淹C、张居正D、丘濬E、朱熹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4、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A、“严刑以致又安”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D、“一秉于礼”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5、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 )A、故杀子孙B、妻殴夫C、存留养亲D、无夫奸E、子孙违犯教令正确答案:DE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6、名词解释:“有治人,无治法”正确答案:“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的主张观点,他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于“人”。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旳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是符合题目规定旳,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旳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以德配天”理论旳思想家是()A.周公B.管仲C.邓析D.孔子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A.子产旳观点B.管仲旳观点C.孔子旳观点D.孟子旳观点3.孟轲觉得君主个人品德旳好坏是实行仁政旳核心,为此她提出()A.“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B.“有治人,无治法”C.“惟仁者宜在高位”D.“君尊则国安,君卑则国危”4.孔子强调先教后刑,注重道德教化,为此她提出()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B.“德礼为本,政教为用”C.“礼教刑辟交相为用”D.“以德化民,以刑弼教”5.中国法律史中旳比附类推原则,源于荀子旳哪一种理论?()A.“徒法局限性以自行”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C.“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D.“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6.墨家“天志”法律观旳核心是()A.兼爱B.非攻C.尚贤D.尚同7.庄子旳法律虚无主义思想体目前()A.崇尚自然,主张以道统法B.主张相对无为,否认仁义礼法C.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D.主张治人、治法并重8.有关先秦法家学派,下列说法对旳旳是()A.国内先秦旳法家学派是类似于古代西方旳那种法学家集团B.前期法家旳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齐国法家等;后期法家旳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李斯C.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重术,申不害重法,商鞅重势D.法家以“好利恶害”旳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论法旳理论基本9.先秦法家中主张“法、信、权”相结合旳思想家是()A.申不害B.慎到C.韩非D.商鞅10.先秦思想家中,主张在经济和生产方面采用“决巧弃利”措施旳是()A.管仲B.孔子C.老子D.庄子11.“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一语出自()A.《商君书》B.《慎子》C.《管子》D.《韩非子》12.在秦王朝统治者中,特别强调维护君主专制“法治”旳是()A.吕不韦B.王绾C.淳于越D.李斯13.汉文帝废除肉刑,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提出旳()A.与民生息B.轻徭薄赋C.德刑相济D.约法省刑14.在《淮南子》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佳旳措施是()A.仁政B.重刑C.无为D.教化15.犯罪存留养亲作为制度,首创于()A.北魏孝文帝B.耶律楚材C.李世民D.金世宗16.韩愈旳圣人“制刑”法律观旳根据是()A.“君权神授”说B.“名教出于自然”说C.性三品说D.“阳德阴刑”说17.完毕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旳官方学说是()A.儒学B.理学C.“法治”学说D.道学18.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命题旳思想家是()A.韩非B.黄宗羲C.王夫之D.梁启超19.提出国家、刑法、礼乐来源于“农”旳近代思想家是()A.龚自珍B.魏源C.洪秀全D.林则徐20.洪秀全觉得导致当时多种社会弊端旳本源在于()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旳侵略C.“一出于私”旳社会经济制度D.封建制度固有旳矛盾21.“国家以法制为先”旳治国理论出自太平天国旳()A.《立法制喧谕》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D.《英杰归真》22.张之洞法律思想旳核心是()A.一秉于礼B.趋时更新C.中体西用D.因势变法23.中国近代史上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旳人是()A.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B.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C.太平天国领袖D.资产阶级改良派24.“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命题旳提出者是()A.董仲舒B.朱熹C.王夫之D.张之洞25.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旳主张旳是()A.张之洞B.曾国藩C.康有为D.劳乃宣26.梁启超论证“变法”合乎事物发展规律旳理论根据是()A.民约论B.进化论C.契约论D.人性论27.康有为觉得要消除犯罪,最主线旳措施是()A.日张法律B.日议轻刑C.日讲道德D.去“九界”28.沈家本主张用法“平恕”,执法“得中”。
复习资料《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总分:20分)1、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自然法思想标准答案:B2、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 A.孔子• B.子产• C.邓析• D.管仲标准答案:C3、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 A.贤人治国• B.民人治国• C.专家治国• D.法律治国标准答案:A4、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A.孔子• B.管子• C.孟子• D.子产标准答案:C5、“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 )• A.《墨子•兼爱中》• B.《荀子•富国》• C.《孟子•尽心上》• D.《商君书•定分》标准答案:A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 )•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标准答案:B7、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 )•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B.“皆有法式”• C.“一同天下之义”• D.“不务德而务法”标准答案:A8、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 )• A.仲长统• B.刘颂• C.白居易• D.朱熹标准答案:C9、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 )• A.魏征• B.韩愈• C.柳宗元• D.白居易标准答案:B1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长孙无忌• D.刘文静标准答案:A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 A.北魏• B.辽• C.唐• D.金标准答案:C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 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 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C.完全不同• D.完全相同标准答案:B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 A.南宋• B.北宋• C.元• D.明标准答案:B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标准答案:A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梁启超标准答案:A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 A.完颜雍• B.朱棣• C.朱元璋• D.张居正标准答案:D17、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 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标准答案:C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标准答案:C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曾国荃标准答案:B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 A.大一统• B.严刑重法• C.天下一家• D.一秉于礼标准答案:D2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标准答案:B22、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主张“依法治国”• B.是否主张反对礼教• C.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D.是否持玄学的法哲学观标准答案:C23、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 )• A.杜预• B.张斐• C.鲍敬言• D.刘颂标准答案:A24、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标准答案:C25、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 A.施仁政• B.重刑罚• C.教化• D.无为标准答案:D26、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 A.董仲舒新儒学• B.韩愈道统学说• C.佛教学说• D.程朱理学标准答案:D27、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 A.王安石• B.范仲淹• C.富弼• D.张方平标准答案:B28、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司马光标准答案:C29、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 )• A.阿骨打• B.金章宗• C.完颜雍• D.忽必烈标准答案:C30、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 A.青册文书• B.大札撒• C.《便宜一十八事》• D.《陈时务十策》标准答案:C31、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 A.丘濬• B.海瑞• C.张居正• D.刘伯温标准答案:A32、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唐甄标准答案:B33、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 A.孙中山• B.章太炎• C.梁启超• D.沈家本标准答案:B34、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 )• A.自由• B.平等• C.博爱• D.民主标准答案:B35、“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 )• A.黄宗羲•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标准答案:C36、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论语》• B.《礼记》• C.《大同书》• D.《春秋董氏学》标准答案:C37、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标准答案:C38、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标准答案:A39、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建国方略》• D.《资政新篇》标准答案:D40、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龚自珍• D.魏源标准答案:C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总分:10分)1、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 A.法条• B.法义• C.法数• D.类• E.式标准答案:B, C, D2、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标准答案:A, D, E3、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标准答案:B, C, D, E4、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标准答案:C, D, E5、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 D.纠察权• E.教育权标准答案:A, B, C6、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标准答案:A, C, D7、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标准答案:A, C, D, E8、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标准答案:C, D9、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A.曾国藩•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标准答案:A, D10、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标准答案:B, E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总分:15分)1、以德配天参考答案: (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1分)(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说法,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1分)(3)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从单纯地强调天意,转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是对神权法思想的新发展。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朝的刑法总称是( C)1-2A.禹刑B.吕刑C.汤刑D.五刑2.“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 A)1-5A.神权法B.自然法C.制定法D.习惯法3.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 B)2-12A.族诛连坐B.罪上一身C.尊尊亲亲D.以德配天4.管仲“国之四维”的思想本质在于强调礼义的( D)3-18A.教化作用B.宗教作用C.社交作用D.强制作用5.认为礼是“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的先秦思想家是( A)3-26A.子产B.叔向C.慎到D.商鞅6.晋代杜预所言“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的先秦人物是( A)3-37A.邓析B.公孙侨C.申不害D.管仲7.孔子“无讼”的法律思想,不仅将断狱作为制裁手段,还将之当成( C)4-48A.刑罚手段B.禁制手段C.教育手段D.惩罚手段8.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是( B)4-58A.性善论B.性恶论C.双性论D.无性论9.先秦法家兴起以前,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D)5-65A.名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10.下列思想家中,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的是( C)6-81A.孔子B.孟子C.庄子D.孙子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性法规的作者是( A)7-87A.李悝B.子产C.邓析D.商鞅12.商鞅的“变法论”可以归结为( B)7-93A.“法者,国之权衡”B.“不法古,不修今”C.“抱法处势则治”D.“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1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7-87A.商鞅B.李斯C.韩非D.申不害14.汉代将谶纬神学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的著作是( D)8-116A.《新书》B.《论衡》C.《新序》D.《白虎通义》15.下列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 A)8-142A.“廉耻节礼以治君子”B.“治国以礼义为先”C.“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D.“振举纪纲,一遵正法”16.西汉初期治国的主导思想是( B)8-151A.儒家学说B.黄老学说C.墨家学说D.法家学说17.下列说法中,与王充“寒温非政治所为”观点针锋相对的是( C)8-171A.德主刑辅B.以人为本C.天命天罚D.无为而治18.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 D)9-184A.医宗B.律宗C.法学D.儒学19.与晋代刘颂“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主张较为接近的是( B)9-195A.援引比附B.罪刑法定C.引经决狱D.德主刑辅20.“存留养亲”制度主要体现的是( A)9-211A.儒家孝养承祀思想B.墨家兼爱非攻思想2C.道家清静无为思想D.法家严刑重罚思想21.集中体现隋文帝杨坚“以轻代重”立法思想的法律文本是( C)10-219A.《永徽律》B.《泰始律》C.《开皇律》D.《九章律》22.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 D)10-248A.礼B.乐C.兵D.势23.朱熹在法律上主张刑罚应该( B)11-271A.以宽为本B.以严为本C.大肆赦宥D.以私去公24.明清之际,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启蒙思想家是( D)14-338A.黄宗羲B.张居正C.顾炎武D.王夫之25.“治法在人”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 D)15-361A.王安石B.王夫之C.张居正D.魏源26.洪仁玕“凡一切制度考文,无不革故鼎新”的主张出自( A)16-372A.《英杰归真》B.《立法制喧谕》C.《诛妖檄文》D.《原道觉世训》27.曾国藩总结子产、诸葛亮等人的治国经验,提出的法律主张是( B)17-379A.一秉于礼B.严刑以致义安C.国家以法制为先D.礼让为国28.戊戌变法时期,将“变法”视作“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 A)18-400A.梁启超B.康有为C.谭嗣同D.严复29.沈家本确定清末修律的基本原则是( B)19-409A.罪刑法定B.参考古今,博稽中外C.冲决封建网罗D.收回领事裁判权30.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 C)20-434A.间接民权B.民生主义C.直接民权D.民族独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属于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的有( ABC)2-9A.嫡长继承制B.王位世袭制C.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E.君主立宪制32.西汉初年,为恢复社会秩序,鼓励生产,采取的措施有( ABCD)8-134A.“以有功劳行田宅”B.“复从军吏卒”C.招抚流亡D.解放奴婢E.存留养亲3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因素包括( ABCD)8-153A.儒家思想B.阴阳五行家思想C.法家思想D.天命神权思想E.不法先王,不是礼义34.反映黄宗羲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ABC)14-329/331A.《原君》B.《原法》C.《原臣》D.《原道》E.《宋论》35.下列能够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民主性的有( ABCDE )20-424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C.宣传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D.要求收回治外法权E.建立保障人民主权和民主自由的新法制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无为而治”6-75答:“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37.“立天子以为天下”7-105答:4所谓“立天子以为天下”,就是说人君应该为天下掌权,而不要借权吞并天下。
慎到这种设立天子、国君是为了服务于天下国家的说法,和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以来出现的“民贵君轻”思想。
38.《春秋》决狱8-165答:《春秋》决狱: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审理案件时,根据犯罪的事实,考察行为者的动机,只要有犯罪动机,就应当惩罚,不必待其成为行为对首犯要从重惩罚,如果只有犯罪没有犯罪动机就应当从轻处罚。
---实际上是一种原心论罪,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时候,看行为人的动机而不是看结果。
39.“以礼率律”9-188答:这是张斐在《律表》中的法律观点,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礼乐”是贯穿晋律各篇的基本精神,所有的律条都必须折中于“礼乐”,与“礼乐”相符合。
这就是他所主张的以礼率律。
张斐的这一解释弘扬和推进了封建正统法理思想所坚持的礼法合一、纳礼入律的立法原则。
40.《资政新篇》16-371答:《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主要著作,得到洪秀全的赞同。
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
4-43答: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5(3)礼乐兴,刑罚中;(4)礼之用,和为贵。
42.简述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的法律思想。
12-289/290答:范仲淹作为较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试图对中央集权进行扼制,以维护封建王朝的欠安长治。
其具体办法是劝说皇帝明晓“君臣共理天下”的道理,重用贤臣,遵守法制。
(1)克服“独断”、“偏听”(2)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3)“舍一心之私”,执法公正43.简述章太炎“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20-441答:具体地说,是要像五朝法律那样做到“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抑富人”。
出于“抑强辅微”的需要,章太炎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主张,如:(1)“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罪”;(2)“轻谋反之罪”,“重叛逆之罪”;(3)宽平省刑。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评述先秦儒法两家思想的对立与得失。
4-39/64,7-87/114答: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
(1)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
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
(2)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
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
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
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3)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
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
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45.试评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20-426-4306答: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首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的精髓,是要以亲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代替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它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精神,在调解、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以反帝、“扶倾济弱”为主旨的国际关系方面,为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
其具体主张包括: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领事裁判权,恢复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和失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