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5
实验名称:植物生长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 探究不同光照、水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室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如绿豆、黄豆等)2. 容器(如塑料杯、玻璃瓶等)3. 肥沃的土壤4. 水壶5. 光照设备(如日光灯、自然光等)6. 记录本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植物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种子吸水膨胀;2. 分组实验:将浸泡好的种子平均分成四组,每组种植不同数量的种子;3. 设置实验组:a. 实验组1:光照充足,水分充足,土壤肥沃;b. 实验组2:光照充足,水分适量,土壤肥沃;c. 实验组3:光照不足,水分充足,土壤肥沃;d. 实验组4:光照不足,水分适量,土壤肥沃;4. 实验操作:a. 将种子种植在容器中,覆盖土壤,浇水;b. 将实验组1、2、3、4分别放置在光照充足、光照不足的环境中;c. 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时间、生长速度、植株高度等;5. 数据统计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1. 实验组1:植物生长最快,发芽时间最短,植株高度最高;2. 实验组2: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发芽时间适中,植株高度较高;3. 实验组3:植物生长速度较慢,发芽时间较长,植株高度较低;4. 实验组4:植物生长速度最慢,发芽时间最长,植株高度最低。
实验分析:1.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芽时间短,植株高度高;2.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分适量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芽时间适中,植株高度较高;3.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肥沃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芽时间适中,植株高度较高。
实验结论:1. 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适量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2. 光照、水分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3. 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44个,分组实验150个年级单元课题实验名称需准备的实验器材、药品等分组演示实验方法三年级上册一、植物1、我看到了什么观察一棵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
√观察2、校园的树木观察一棵树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观察4、水生植物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观察5、植物的叶观察比较树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观察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叶的生长变化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观察二、动物2、蜗牛(一)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反应等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箱(或槽)。
√观察3、蜗牛(二)观察蜗牛吃食、排泄和呼吸2-3只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观察4、蚯蚓观察蚯蚓的身体运动和反应放大镜,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
√观察5、蚂蚁观察蚂蚁面包,白糖,死掉的昆虫,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观察6、金鱼观察金鱼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观察三、我2、哪种材料硬比较硬度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实验们周围的材料杯、热水、电路检测器、榔头。
3、比较韧性比较韧性塑料、不锈钢、木头尺、“7字”尺、钩码、回形针。
√实验4、它们吸水吗比较吸水性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实验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沉浮实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水槽、水。
√实验6、砖瓦和陶瓷、瓷器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砖与陶瓷各一小块,铁钉、水、滴管√实验四、水和空气1、水水在哪个袋中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石头、木头、醋、牛奶、树叶、分类用图纸,网状图记录纸。
√实验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比较水和食用油塑料杯、玻璃、蜡光纸、筷子、试管、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玻璃杯、塑料瓶(矿泉水瓶)、水槽,记录表。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黄柏中心小学许林峰一、实验教学总目标:1、打开学生新的视野,拓宽学生观察、研究认识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引导学生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适当加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对小学生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对科学探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素养理念。
二、本学期目标:本学期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取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等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并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要求: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黄柏中心小学许林峰一、实验教学总目标:1、打开学生新的视野,拓宽学生观察、研究认识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引导学生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适当加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对小学生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对科学探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素养理念。
二、本学期目标:本学期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取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等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并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要求: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教学通知单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教学通知单
实验教学通知单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学校学科科学。
实验一: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目的: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器材:水,锅,火,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将100毫升水倒入锅中。
2.把锅放在火上煮沸。
3.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结果: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
实验二:测量空气的温度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空气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温度计放在室内。
2.等待几分钟,直到温度计上的指针停止晃动。
3.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
实验结果:室内空气的温度为25摄氏度。
实验三:观察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器材:盐酸,氢氧化钠,纸巾。
实验步骤:
1.取一些盐酸倒入一个杯子中。
2.取一些氢氧化钠倒入另一个杯子中。
3.用纸巾蘸取一些盐酸,然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实验四:测量电池的电压
实验目的:测量电池的电压。
实验器材:电池,电压表。
实验步骤:
1.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到电压表的正负端。
2.读取电压表上显示的电压。
实验结果:电池的电压为1.5伏特。
实验五:观察光的折射
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笔。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倒入一些水。
2.用笔在水中做一根直线标记。
3.观察标记在水里的形状。
实验结果:标记在水中会发生明显的偏折。
小学科学下册实验开出记录与统计表科学实验活动开出登记本(学年季)学校:校长:分管领导:填报人:填报日期:年月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的教学仪器管理包括仪器的配备计划管理,日常事务管理,技术管理和使用管理。
对仪器的添置、使用、借用、损坏赔偿,存放、保管、保养、拆改以及帐册、报表、仪器清册等作出具体决定。
也可就与师生有关事项制订《仪器室管理规则》、《实验室管理规则》或《实验须知》,以便共同遵守。
仪器室管理制度(1)仪器的存放要分类,定室、定橱、定位。
化学药品与仪器分开存放。
室内要有防盗、防火、防毒等安全措施。
经常做好通风、防尘和清洁工作。
(2)建立与健全仪器明细帐、仪器清册和报表,定期核对,做到帐、清册、报表、物相符。
人员调动要办理交接手续。
(3)仪器借用,报损要办理登记和审批手续。
外借仪器要及时收回,并做好交接工作。
(4)教师使用仪器和药品(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和观察等实践活动)应填写借用单。
实验后还须记载(实践活动开出登记),记好实验情况,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成败原因。
实验完毕,将仪器完好地归还仪器室。
如有损坏或失少应及时登记、查找并报告,做好处理工作。
(5)仪器用后应及时进行保养工作后归橱。
并根据仪器特点定期进行保养与维修工作。
(6)学期结束前清理一次仪器,并核对帐物,处理好有关事项。
统计各实践活动的开出率,按要求上报。
实验室管理规则(1)学生在上课前须按教师要求进行准备。
进入实验室后保持安静,按规定就座,未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实验用品。
(2)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仪器性能,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时按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如不按规定操作而损坏仪器,则应酌情赔偿。
(3)实验时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时如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教师。
(4)实验完毕,应整理仪器并清点实验用品,按要求摆列整齐,做好仪器与环境的清洁工作,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在六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其中最让我
印象深刻的是水的密度实验。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玻璃珠、塑料球、硬币、
铁钉等。
然后,我们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并在水中加入了一些盐,搅拌均匀使盐完全溶解。
接下来,我们将不同的物品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各不相同。
玻璃珠和塑料球浮
在水面上,而硬币和铁钉则沉到了水底。
我们很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所致。
密度是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密度大的物体沉在水中,密度小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而盐水的密度比普通水大,所以一些原本沉在水底的物体在盐水中能够浮起来。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密度这个概念,还深刻理解了密度与物体在水
中的浮沉关系。
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科学实验的魅力和重要性。
除了水的密度实验,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其他有趣的科学实验,比如光的折射实验、电路实验等。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
设计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能力将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六年级下学期的科学实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探索、实践,为将来的科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任课老师()
实验名称填埋垃圾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到随便简单的填埋垃圾会污染环境
实验器材广口瓶1个、细石子、吸水纸、墨水、饮料瓶、清水我的猜测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
实验过程1、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
2、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
3、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
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
4、慢慢往上面喷水;
5、观察瓶子底部水的颜色和清澈度的变
化。
实验现象
原来瓶底的清水变成了墨水色
实验结论
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任课老师()
实验名称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黄豆是黄豆。
实验器材黄豆50克、沙子500ml、烧杯2只、白纸3张、筛网1个、玻璃棒、(或筷子、搅棒)1支
我的猜测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黄豆是黄豆
实验过程1、观察沙子、豆子在混合前的颜色、
形状、气味、状态,它们都是颗粒
状态,固体,较硬,黄豆是黄色,
沙子黄色,均没有什么特别气味。
2、将它们混合,搅拌,静置一段
时间。
3、用筛子将黄豆和沙子分离,沙
子漏下来,黄豆留在了筛子里。
实验结论
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分离后,沙子还是沙子,黄豆还是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