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10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总结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的学科。
在大一学习动物生态学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复习和理解。
一、生态学基础概念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
2.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角色和功能,包括其所处的生活空间、获得资源的方式等。
3. 群落: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不同物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多种生物所组成的总体。
4.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体群落、地理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二、物种与种群生态学1. 物种多样性:指生物体在地球上的物种种类的多少和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2. 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动态:指种群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包括生命周期、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周期性波动等。
三、生态适应与生态位1. 适应与进化:种群在环境变化中通过基因突变、选择等机制适应环境,进而进化。
2. 生态位分化:类似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中通过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生态位,以避免竞争。
3. 限制资源假说:物种数量受到最稀缺资源的限制,适应程度最高的物种将能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存活和繁殖。
四、相互作用与共生关系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捕食者以其他物种为食,被捕食者则成为食物。
捕食压力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2. 共生关系:包括互惠共生、寄生共生和共生共生,其中互惠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通过相互合作而获益的关系,寄生共生是指寄生生物在寄生体上获益而寄生体受损害,共生共生则是指两个物种彼此依赖并从中受益。
3. 竞争关系: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争夺有限资源,对种群动态和种群结构产生影响。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涉及生态系统、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等方面。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态位。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生物种群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在同一地区的总体数量。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特定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
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演替等方面。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密度调控和种群演替过程。
种群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和对数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适用于无限资源的环境中,而对数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有限的环境中。
种群密度调控是指通过竞争、捕食和疾病等因素控制种群数量的过程。
种群演替是指由一种生物群落逐渐转变为另一种生物群落的过程,其原因可以是环境变化或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反映了地球上生物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非法捕猎和采伐、推广可持续发展等。
4.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措施。
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地球和未来世代的能力。
环境保护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推行循环经济等。
我们需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包括提供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
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在全球变化中,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密不可分的系统。
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5.系统分析有不同的途径,包括黑箱法、白箱法和灰箱法。
黑箱法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研究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
它们的组成、结构、系统目的及功能、主要能量来源、稳定性和稳定机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自然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稳定机制为非中心式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环境被改造更有利于人类,稳定机制为人工直接调控;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优化结构组装结构,稳定机制为非中心式调控与中心式调控相结合。
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有很多好处,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尘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以及提供燃料和肥源。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以提高生产力、人的管理使多样性降低、主要植物和动物是在人工选择下形成的、收到来自外部的调控。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探讨了生物体如何适应环境、生物群落如何形成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等问题。
大一生态学的学习涉及了一系列基础知识点,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五个主要知识点。
1. 群落生态学群落是生物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物种群。
群落生态学研究了不同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相互作用、竞争关系、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通过对群落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2. 生态系统与能量流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逐级依赖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非生物要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进行传递和转化。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太阳能经由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体可利用的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大一生态学中,学生需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等问题。
4. 生态位与竞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职位和作用。
不同物种通过利用环境中不同的资源和空间而形成各自的生态位。
竞争是生物体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大一生态学的学习中,学生需了解竞争的类型、竞争的原理以及竞争对物种适应和进化的影响。
5.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环境保护和管理。
大一生态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环境责任,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和解决方法,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总结大一生态学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若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们或许还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从事怎样的职业,会有很好的发展,不至于失业。
而如今,他们大抵再也不能如此讲话了,只因这个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在这变化面前,他们大概比我们还要慌乱,毕竟他们是从传统的时代走来的,这个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世界只会让他们措手不及。
但是,虽然如此,他们却可以告诉我们一条永远也不会过时的生存法则,那就是掌握不断学习的能力。
所以,经过各种分析考量我终于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当然,这是只是,千万条路中的一条。
只不过我认为,这条路可操作性比较强,也更符合我们当下国情。
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考到自己希望的学校。
一年的努力奋斗,让自己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秋冬轮回,又是一年春风吹暖。
在看到录取名单之后,我终于按捺不住发了我一条朋友圈,庆祝考研胜利。
当时收到了很多平时不太联系的同学,发来的询问信息,这也促使我想将我的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真的可以帮助接下来备考的学弟学妹们!因为想要讲的话太多,所以这篇文章会比较长,希望各位能够一点点看完。
或许会从我的经验教训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方法来面对考研。
在结尾处会奉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35)化学(无机、有机)或(644)高等数学(农)(830)生态学参考书目:635化学(无机、有机):《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董元彦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有机化学》(第二版)汪世新主编,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644高等数学(农):《高等数学》(第二版)蒋兴国、吴延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宗序平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线性代数》(第二版)陈建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830生态学:《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有关英语的一些经验大家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
阅读一共占40分,但如果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阅读练习上,不注意其他题型的应试技巧,也是得不偿失的。
生态学基础知识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繁衍、分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奥秘、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主要有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且光还会影响动物的活动规律和行为。
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显著的限制作用,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水是生命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水的多少和分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对生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和养分来源,其质地、酸碱度等特性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等。
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竞争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2023高考生物生态学基础知识清单【2023高考生物生态学基础知识清单】一、生态学基础概念生物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二、生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1. 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如土壤、水域等)组成的一个生物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生物种类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种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共生关系:共生是指两个或更多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双方受益)、寄生共生(一方受益,一方受害)或中性共生(双方无益、亦无害)。
4. 竞争关系:竞争是指生物个体之间争夺有限资源(如食物、栖息地等)的关系。
同种竞争和异种竞争是常见的竞争形式。
5.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捕食是指一物种以另一物种为食的行为,而被捕食则是指成为捕食者的食物的物种。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描述捕食关系的重要概念。
三、生态位与生态位分化1. 生态位概念: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种群的资源利用方式、生境条件以及与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方式等。
2.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生物种群通过适应环境中的资源利用与生存策略的差异而形成的生态位的分裂与分化。
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消费者通过摄食和吸收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传递,而物质则通过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3. 生物扩增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扩增是指环境中的物种数量或密度增加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生物生态高考知识点总结生物生态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高考中,生物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生态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地球上物种数量的多少和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
基因多样性是指某一群体内的基因的差异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种类和分布的多样性。
2. 生态位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所占据的某一特定地位。
它包括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所需的养分来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生态位的分化可以使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互不干扰地共存。
3. 群落和群集群落是指在同一生态位上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生物集合体。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群集是指生物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模式。
常见的群集形式有聚集性、均匀性和随机性。
4. 氮循环和碳循环氮循环是指地球上氮元素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主要包括氮固定、氮硝化、氮反硝化等过程。
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大气、生物和非生物体系中的转化过程。
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等过程。
5. 六个自然界物种关系自然界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群体关系和异种关系。
捕食关系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物种为食的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并获益的关系。
竞争关系是指同种或不同种的个体为了有限的生存资源而相互制约、相互争夺的关系。
6. 演替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随时间发生的一系列定向变化。
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
常见的演替类型有原始演替和次生演替。
7. 入侵物种和保护生物入侵物种是指外来物种侵入到新的地理区域,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潜在或实际的危害。
高三生物生态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生态学占据重要的位置。
下面将对高三生物生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态因子、生物群落和生态位组成。
其中,生态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非生物因素;生物群落是指同一生态位的多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群落;生态位则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位置,包括生物的职业、生活方式等。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数量、种类和遗传变异的总和。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群落生态学群落是在同一地域内共同居住并进行相互作用的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群落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群落类型包括林地、草地、湖泊等。
4. 人口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研究人口数量、分布、结构以及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口生态学对于引导人口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资源至关重要。
5. 水生生态学水生生态学研究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水体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生生态学主要包括淡水生态学和海洋生态学两个分支。
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6.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暖、干旱以及海洋酸化等现象改变了生物分布范围和生态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重建、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并维持其正常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恢复则是通过种植、保护物种、减少人为干扰等方式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生态工程和生态恢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考点一:定义和研究方法(绪论)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这个词是186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先提出来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边的环境,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
二、生态学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最低层次)。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一个重要分支。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景观生态学:研究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的分支。
◊全球生态学:研究整个地球生态问题的生态学(生物圈生态学)。
三、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末到现在)四、生态学研究方法1.原地观测研究方法(1)野外考察(2)定位观测(3)原地实验2.受控实验研究方法3.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方法考点二:生物与环境2-1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类型:①按环境的主体分类②按环境的性质分类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类二、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一)综合作用(二)主导因子的作用(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四)阶段性作用(五)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六)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2-2生物与光因子光是人眼可以看见一系列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
高三生态生物知识点生态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高三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生态生物知识点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介绍高三生态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生物学的内容。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以及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丰富的物种和多样的生态关系。
生态系统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1. 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而海洋生态系统则包括海洋和海岸带。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同时受到水质、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 陆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不同类型的陆生生态系统拥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特征。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浓密的植被和丰富的动物种类,而沙漠生态系统则干旱缺水,物种相对较少。
二、生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区域中,由相互作用的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
不同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
1. 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植被结构和动物结构。
植被结构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组成和排列,如森林中的森冠层、亚冠层和草本层。
动物结构则主要指不同种类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2.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
物种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三、生态位和食物链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角色。
而食物链则是描述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关系。
1. 生态位生态位可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据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角色,而潜在生态位则是物种在其他资源利用方式下可能扮演的角色。
生态位的存在可以减少物种之间的直接竞争。
2. 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物种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进行能量传递的概念模型。
名词解释环境问题:生态: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掌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理解社会需求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二名词解释: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在的具体地域环境。
生境内包含生物所必需的生存条件以及其他的生态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耐受限度: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适应: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也称为辐射适应或歧异适应,指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些变异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如干旱和湿润)的作用和影响,结果使得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适应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产生趋异适应,成为遗传上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类群。
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温度呈昼夜和季节的周期性变化,植物适应这种变化而节奏地生长。
高考生物生态工程必考知识点生物生态工程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通过人为手段改善生物环境,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
在高考中,生物生态工程是一个必考的重点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生物生态工程的必考知识点。
一、生物生态工程的定义和意义生物生态工程是将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调节、设计和管理人类活动的方式,改善或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
它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工程的分类生物生态工程可以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水生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土地生态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等。
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人为干预来修复或改善生态系统。
三、水生生态工程水生生态工程是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对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的工程方法。
其中,植物的生态吸附、浮菜净化和人工湿地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水质改善。
此外,水生生态工程还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生态链条和食物网等原理来恢复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湿地生态工程湿地是一种自然而又脆弱的生态系统,它对环境的净化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生态工程通过人为手段来模仿湿地的自然特性,修复或构建人工湿地,以达到净化水体、防洪排涝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常见的湿地生态工程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的建设、湿地植物的引种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等。
五、土地生态工程土地生态工程是指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其中,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土地治理等技术是关键方法。
例如,在受矿产开采或土地沙化等破坏的地区,可以通过植被的引入和土壤的改良来恢复土地的肥沃度和水、肥料的保持能力。
六、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技术,通过人工干预来恢复或改善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非常重要,而林地破坏和疏伐等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是2006年9⽉学校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组建⽽成的⼆级学院,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张謇先⽣创办的通海农学堂。
1971年原江苏农学院调整设⽴植物保护、果树、蔬菜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最早将果树、蔬菜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1987年增设观赏园艺专业。
学院现有植物保护、⽣态学、园艺、园林4个本科专业和植物保护(农⽤化学品⼯艺与营销)1个专业⽅向。
学院现有农业昆⾍与害⾍防治博⼠点1个,植物保护和园艺⼀级学科硕⼠点2个,⼆级学科硕⼠点6个。
拥有农业昆⾍学省级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植物病理学、蔬菜学、果树学、农药学5个校级重点学科,有扬州⼤学⽔⽣蔬菜研究室省级研究机构1个,扬州⼤学应⽤昆⾍研究室、扬州⼤学经济林研究所和风景园林设计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和扬州⼤学城市有害⽣物防治研究所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有植物保护、园艺与园林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实验农牧场、智能温室等校内实习场所及中国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是中国银杏研究会单位。
学院拥有⼀⽀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有教职⼯71⼈,其中教授16⼈,副教授19⼈。
博⼠⽣导师10⼈,硕⼠⽣导师49⼈(含校外)。
⽬前有全⽇制在校本科⽣近1000⼈,博、硕⼠研究⽣近300⼈、外国留学⽣数名,成教⽣300多⼈。
学院⼀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鲜明的特⾊和优势。
现有省级⼀类优秀课程2门(植物病理学、昆⾍学),省级特⾊专业(植物保护)1个,校特⾊专业2个(园艺、园林)。
“⼗五”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然科学基⾦等科研项⽬24项,部省级科研项⽬36项,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
不少研究领域或⽅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平或国际先进⽔平。
近年来共承担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先后取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0多项。
学院⾮常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本、澳⼤利亚、德国、荷兰、⾹港、斯洛⽂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刘芳杨益众1.1生态学与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马世骏,著名生态学家)环境又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Five levels: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869年,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描述“研究生物有机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几个重要概念:Species 种生物个体间相近似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fertile)的后代;population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Community 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包含一定的空间。
Ecosystem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 ethology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生态学的三个主要研究步骤:1、野外观察与调查。
这是基本方法;2、室内实验测定。
进一步完善,检验科学理论和假设。
这是重要途径;3、理论分析。
是前两者的升华,可用于解释现象和结果,指导生产实践。
田间昆虫取样调查的方法:A.五点取样:适用于较小或近方形的田块,样点可稍大;B.对角线取样:分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样点可稍大,取样数较少;C.棋盘式取样将田块划分等距、等面积方块,每隔一个中央取点;D.单行线取样适用于成形的作物田;E.“Z”字形取样样点分布沿田边较多,田中较少。
主要针对在田间分布不均的昆虫,如红蜘蛛。
昆虫的观测方法:1、直接肉眼观察;2、拍打或抖动法(拍离法)3、抽吸法4、网捕法2.1种群生态学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的概念:研究种群,环境和时间、空间,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种群生态学的首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者Thomas Malthus 托马斯·马尔萨斯。
他发表了《人口学原理》。
2.1.1 什么是种群?种群(population)的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
Properties of population?研究种群的几个property(性质):Density 密度birth rate 出生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Growth rate 增长率age-structure 年龄结构Δ则很稳定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时空分布sex radio 性别比例种群有哪些特征?1、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空间特征。
(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3、遗传特征。
4、系统特征。
2.1.2昆虫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包括A.分布是数理统计上的变量分布:即poisson分布、正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
B.图式是有机体在空间定位所表现的图式:即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
Ps: A.和B. 一一对应。
2.1.3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用于描述种群的两种数学模型:A.世代不重叠的离散型昆虫种群数学模型差分方程N t+1 =N t f(N)B.世代重叠的昆虫种群数学模型微分方程d N/dt = f(N)N种群增长的类型概述:昆虫种群增长型是指在一定空间里,种群随时间序列所表现出的数量变化形式。
它的增长有两个基本形式,即J型和S型增长。
1.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种群的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是昆虫种群中常见的两个模型之一。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在自然界,昆虫种群不可能长期地指数增长。
S型增长。
2.1.4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 增长曲线为“S”型。
在自然界中,昆虫种群不可能长期地指数增长。
当昆虫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增加。
d N/dt = r N ((K- N) / K )积分式:N t = K / (1+e a-rt)K为环境容纳量,即空间被该种群个体所饱和时的密度。
r为每个个体的种群增长率(瞬时增长率)“S”增长曲线的五个时期:潜伏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即K/2时,增长最快)、减速期(超过K/2时)、饱和期。
2.1.5种群的r-selection 和K-selection (ps :在r-selection和K-selection 之间还有中间型对策。
)r-selection的概念:有利于昆虫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称为r对策(r-strategy);K-selection的概念:有利于昆虫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对策(K-strategy)对比:r选择和K选择的有关特征的比较特征r-对策者K-对策者栖息地气候条件多变的,不确定的稳定的,较为确定的死亡率灾变的,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种群密度多变的,低于K值在K值附近种内竞争不紧张激烈的选择有利于①快速发育②高r m值③提早生育④体型小①缓慢发育②高竞争力③延迟发育④体形较大寿命短长一般,迁飞性昆虫及蚜虫、红蜘蛛为典型的r类昆虫,十七年蝉为典型的K类害虫。
处于两者之间的为r-K选择。
根据不同的生态对策,对害虫所采取的管理策略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r类害虫,采用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对r-K中间类型害虫,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对K类害虫,采用农业防治、抗虫育种、遗传防治和化学防治。
2.2昆虫天敌作用的评价2.2.1生态学中昆虫的生命表可分为两类:A.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 specific life table)在年龄组配稳定的前提下,以特定时间为单位间隔(如:年,月,周,天)系统调查记载在时刻x开始时存活的数量(或存活率)和x期间的死亡数量。
有时也包括各时间间隔内每一雌体的平均产雌量m x。
注意:只记载在同一时间存在各种年龄个体的组合。
适用于世代重叠以及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小的昆虫。
B.特定年龄生命表(age-specific life table)以种群的年龄阶段(如虫态或龄期)作为划分时间的标准,系统观察并记载不同发育阶段或年龄区组中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以及成虫阶段的繁殖数量。
注意:只记载某一发育阶段或年龄组的个体数或死亡数。
适用于世代分隔清晰的自然种群。
2.2.2Survival curve ?2.2.3种群趋势指数与Morris-Watt模型(1959)1) 种群趋势种群趋势指标(population trend index,I)指昆虫新一代的卵量与上一代卵量的比值。
I = N2 / N1式中,N1、N2分别为上、下代种群的卵量;I>1为种群数量上升趋势;I<1为种群数量下降趋势。
也可用世代存活率(S G)表示可以发育、最后羽化为成虫的卵所占的比例。
S G = N2 / N1种群趋势指标I 还可以通过将各年龄阶段存活率S x。
连乘,并乘以种群最高产卵量而得到:I = S x1•••••••S x2•S x3•…•S xn •(每雌最高产卵量/2)2) Morris-Watt模型应用于对关键因子的分析。
(关键因子是指:对下一代或经历一般时间后种群数量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子)Morris-Watt回归分析法:根据种群趋势指数公式I = S E S L S P S A P FP F两端取对数:lg I = lg S E + lg S L + lg S P + lg S A + lg P + lg F + lg P Fps: 如果生命表提供的资料与下一代无关联,那么可以用最后的逐期存活率S G代替I2.2.4种群波动的模式四种:(1)小规模不规则变动(3)周期性变动(2)大规模不规则变动(4)爆发性变动2.3.5 density-dependent factor与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A。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dependent factor)的概念: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主要由生物因子引起。
相当于选择性因子。
如舞毒蛾种群密度受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影响,使种群密度按比例地变化。
B。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的概念:种群的死亡率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由气候因子所引起的。
相当于灾难性因子。
如非生物因素(暴雨、高温、低温),总是杀死一定比例的舞毒蛾的个体,与种群密度无关。
2.2.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 m)(innate capamty for increase,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是指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昆虫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根据生命表中种群的年龄结构(x);各个特定年龄结构下的存活率(l x)及生育力(m x)可以估计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 m。
r m=ln(R0)/T其中及R0为净生殖率,R0=Σl x m x;T为世代平均长度T:T=∑xl x m x / ∑l x m x。
3.1 种群和环境在环境中,对生物(如昆虫)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2 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 )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 )。
非生物因子的概念:又称为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 等理化因子和土壤环境;生物因子的概念: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异种生物的个体。
前者构成了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后者构成了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
什么叫做生存竞争?又称生存斗争。
每个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必须跟自然环境作斗争、跟同一物种的生物作斗争、跟不同物种的生物作斗争,其中以同一物种的生物之间的斗争最为激烈。
即:当种群的扩增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必备补充时,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导致昆虫为生活资料而战的竞争增加。
1859年,达尔文曾说“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适者生存。
Demography (n.)人口统计学人口统计学Demography 是:阐述搜集整理反映人口现象的状态、变动过程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数量关系的方法论学科。
fecundity (n.)繁殖力人口统计学的数据可以用于计算种群的增长或减少,估算收成的比率,估算灭绝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