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的超声诊断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作者:曹力王晓红周华徐秀红蒋春兰全文静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0期【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5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
结果形态学分型:团块型29例,结节型20例,囊实型1例;分叶征29例,毛刺征4例。
肿块形状:不规则形26例,圆形18例,卵圆形6例;边缘:不规整33例,规整15例,浅分叶2例;内部回声:低回声49例,等回声1例;钙化:有39例,无11例;后方回声:衰减19例,不变11例;淋巴结转移:有20例,无30例;CDFI示肿块内血流信号:有40例,无10例。
结论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性声像图的分析,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多见,约为45%[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目前是主要的影像诊断方法之一,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反映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对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近年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取自2000年至2010年5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65岁,平均48岁。
1.1 仪器设备采用GE login 7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2 MHz。
1.3 方法患者双臂上举,平卧位或半侧卧位,充分暴露乳腺和腋窝,超声扫查之前先对乳腺进行触诊,大致了解肿物的位置、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等,然后用直接扫查法,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从乳腺边缘至乳头顺或逆时针方向,连续扫查整个乳腺。
扫查肿物时,重点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血流分布等情况,然后扫查腋窝,了解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探讨摘要目的探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
方法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检查,总结超声声像图特征。
结果40例患者中,形态学分型:团块型23例(57.5%),结节型16例(40.0%),囊实型1例(2.5%)。
肿块形状:不规则22例(55.0%),圆形14例(35.0%),卵圆形4例(10.0%)。
边缘:不规整26例(65.0%),规整12例(30.0%),浅分叶2例(5.0%)。
内部回声:低回声39例(97.5%),等回声1例(2.5%)。
后方回声:回声衰减15例(37.5%),回声不变9例(22.5%)。
是否钙化:钙化31例(77.5%),无钙化9例(22.5%)。
淋巴结转移16例(40.0%)。
肿块内存在血流信号32例(80.0%),0级1例(3.1%),1级1例(3.1%),2级17例(53.1%),3级13例(40.6%)。
结论在超声声像图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现特征较为明显,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的有效方法,可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乳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
现今,乳腺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近些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1]。
在临床治疗中,乳腺肿块早期定性诊断对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受到了临床的高度重视。
在医疗辅助检查设备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钼靶、超声检查在乳腺检查中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超声检查,因为具有无创、简单易行、无辐射、可重复等特点,成为了乳腺检查的首选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参考。
本文通过对本院2013年7月~201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0例患者的研究,探讨超声诊断特征,现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45.8±8.5)岁;症状存在时间3 d~28年,平均时间(12.6±5.6)年。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IDC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IDC二维图像特征,并与病理特征相对照。
结果:36例中边缘毛刺征21例,周边高回声晕环19例,后方回声衰减22例,微小钙化23例,周边导管扩张7例。
结论:IDC在声像图上有其特征性表现,局灶性纤维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IDC超声征象,超声可成为诊断IDC的有效影像学方法之一。
标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病理近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浸润性导管癌又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约占70%左右,唯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降低其病死率。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大庆油田总医院2009.1月-2009.7月间住院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IDC患者36例,均为女性,术前三天内行超声检查,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5岁。
根据WHO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标准:I级8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
术前未行化疗和抗肿瘤治疗。
1.2超声检查(1)仪器:GE LOGIQ P5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线阵探头,频率8-13MHz。
选择仪器出厂预设乳腺超声检查条件,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调整机器使图像最佳。
(2)检查方法:患者平卧,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腺,取仰卧位或左、右侧卧位。
超声扫查双侧乳腺内侧止于胸骨旁线,外侧达腋中线。
发现病变后多切面观察,对肿块周边的导管进行沿导管切面和垂直导管切面观察。
(3)观察指标:边缘毛刺征、周边高回声晕环、后方回声衰减、微小钙化、周边导管扩张。
2结果表1 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二维超声特征特征例数(n) 百分比(%)边缘毛刺征21 58.3周边高回声晕环19 52.8后方回声衰减22 61,1微小钙化23 63.9周边导管扩张7 19.43讨论IDC代表着最大的一组浸润性乳腺癌(占我院乳腺癌手术患者的95%以上),由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所形成。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
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的结节,多伴后方回声衰减,钙化及液化较少见,血供多较丰富,且多表现为高阻动脉血流,部分可见腋窝淋巴结肿大。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多普勒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69-02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的乳腺癌患者约120万,约50万死亡。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城市已跃居女性肿瘤首位。
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癌,约占45%。
笔者研究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术前均行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为女性,年龄31-80岁,平均(51.2±10.3)岁。
45例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单侧乳腺单发病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多为乳房触及无痛性肿块或体检发现乳腺占位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飞利浦iu22、百胜du8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0mhz。
患者取仰卧位,脱去上衣,双手上举,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首先对乳腺各象限进行纵、横、斜切面扫查,观察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灶及液性区等;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多普勒频谱分析肿瘤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最后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对其采取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患者诊断结果。
结果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MRI诊断,好发于外上象限,以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为主。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变边缘呈不规则形态,多为毛刺样、星芒状、蟹足样对等改变。
病灶早期强化率(SIR)为128.5%~274.8%,乳腺癌诊断率为10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率为92.5%。
结论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采取MRI诊断,通过根据MRI影像学表现,可有效诊断和鉴别该病,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主要类型,是指癌细胞透过乳腺导管向周围乳腺间质浸润[1]。
MRI是目前临床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且通过动态增强技术,可准确显示肿瘤形态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而对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诊断报道减少。
现作者以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例,采取MRI诊断,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接受MRI诊断的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无其他类型乳腺癌;无MRI诊断禁忌证;凝血机制正常,无全身感染者;34例患者经扪及乳房肿块而就诊,6例到医院体检偶然发现;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1.6±6.9)岁;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1. 2 MRI诊断采取GE 1.5Temens Magnetom Trio Tim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俯卧位,双臂上举,适当垫高患者头部和肩部,双乳对称,自然悬垂在乳腺线圈中。
患者先行平行扫描,通过3D TSE T1WI横断面扫描,参数:TR 4.23 ms、TE 1.57 ms、层厚0.9 mm、层间距0.2 mm、矩阵448×332;T2WI 加抑脂横断位扫描,采取TST,参数:TR 6840 s、TE 82 ms、层厚3.5 mm、层间距0.8 mm、矩阵320×240;T2WI矢状位扫描,采用TST,参数:TR 3000 ms、TE 72 ms、层厚4.0 mm、层间距0.8 mm、矩阵320×24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的超声诊断分析作者:李世樟揭翠萼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06期[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患病部位为左侧乳房的患者有12例,患病位置为右侧乳房的患者有8例;20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下象限,2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下象限,1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乳头的前方。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6-108-02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
2011年美国相关杂志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预计将有23万例女性罹患乳腺癌,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三成以上,排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1]。
在中国,乳腺癌同样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大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众所周知,乳腺癌治疗的成功率与病程长短有着紧密的关系,越早进行治疗,患者康复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如何提高诊断效率就成为提高治愈率的关键问题。
在早期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的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能够使女性有更大的机会保留乳房[2]。
超声诊断能够对乳腺癌的病变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
乳腺癌超声诊断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彩色超声可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
年轻女性因为腺体致密、纤维组织丰富,常表现为整个乳房呈致密性阴影,缺乏层次对比[3]。
因此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可将乳房超声检查当成首选的普查方法。
另外,超声扫描对观察腋窝淋巴结方面具有优势[4]。
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彩色多普勒声像图分析2007年7月~2008年1月,对我院临床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均为女性,年龄28~78岁,平均53.2岁,单发22例,单乳双发4例,共30个病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印戒细胞癌1例,伴小叶癌1例,超声仪使用GE Logiq7和东芝PV8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 MHz线阵探头,超声检查中观察病灶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
2 结果2.1 二维图像:病灶位于右侧10例(12个病灶),位于左侧16例(18个病灶)。
病灶直径≤2.0 cm8例(9个病灶),直径2.0~4.0 cm14例(17个病灶),直径≥4.0 cm4例(4个病灶)。
形态不规则27个病灶(90%),呈分叶状3个病灶(10%),边界不清晰28个病灶(93.33%),后方伴明显衰减5个病灶(16.67%),伴宽大侧边影2个病灶(6.67%),呈不均匀低回声27个病灶(90%),伴沙砾样钙化3个病灶(10%)。
2.2 血流特征:肿块内部见血流信号23个病灶占76.67%,其中可见穿支血流信号3个病灶,树枝状血流信号2个病灶。
肿块边缘可见血流信号28个病灶占93.33%。
2.3 淋巴结转移:无淋巴转移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4例,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转移6例。
淋巴结形态表现为肿大、内部回声减弱、髓质强回声消失18例占90%,淋巴结可见血流信号9例占45%。
3 讨论通过对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病理组织学显示因细胞实质与纤维性间质成分的多少、比例使肿块的形态、硬度和边界等的变化范围很大,所以超声图像多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
纤维组织透声性差,所以图像呈低回声,其纤维组织为主时,后方回声明显衰减。
(2)因肿块呈浸润性生长,所以超声图像大都不规则,边界不清晰。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8例超声诊断与临床表现作者:潘红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04期[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图像特征与临床表现,探讨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测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超声图像和彩色多普勒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8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中41例显示毛刺征或蟹足征,32例周边出现高回声晕,42例内部有微钙化,45例后方回声衰减;所有患者的彩色多普勒图像均有星点状或短线状血流表现,其中47例肿块内部测得高速高阻血流[Ps>17 cm/s,RI平均为(0.77±0.23)];27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图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辅助诊断中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图像;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4-0102-02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n ultrasound diagnosis : an analysis of 68 casesPAN HongB Ultrasonic Section of Dafeng Hospital of Chaoyang District of Shantou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antou 515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ltrasound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ultrasound of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Selected 68 patients after surgery and pathology testing confirmed invasive ductal breast cancer of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ata, images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ea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68 patients, 41 cases were in the ultrasound image display glitches sign or crab foot sign, 32 patients with high echo the surrounding halo, 42 internal microcalcifications, 45 cases of posterior echo attenuation; All patients had color Doppler imaging star-like point-like or short-term performance of blood flowing, 47 patients tumor blood flow within the measured high impedance [(Ps>17 cm/s, RI (0.77±0.23)]; 27 patients had axillary lymph nodes. Conclusion The ultrasonographic invasive of the ductal carcinoma have features of a performance, can be used as a valid diagnosis imaging methods.[Key words]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Ultrasound images; Ultrasonic diagnosis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患者的50%左右。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的超声诊断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患病部位为左侧乳房的患者有12例,患病位置为右侧乳房的患者有8例;20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下象限,2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下象限,1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乳头的前方。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6-108-02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
2011年美国相关杂志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预计将有23万例女性罹患乳腺癌,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三成以上,排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1]。
在中国,乳腺癌同样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大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众所周知,乳腺癌治疗的成功率与病程长短有着紧密的关系,越早进行治疗,患者康复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如何提高诊断效率就成为提高治愈率的关键问题。
在早期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的治愈
率可达到90%以上,能够使女性有更大的机会保留乳房[2]。
超声诊断能够对乳腺癌的病变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
乳腺癌超声诊断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彩色超声可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
年轻女性因为腺体致密、纤维组织丰富,常表现为整个乳房呈致密性阴影,缺乏层次对比[3]。
因此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可将乳房超声检查当成首选的普查方法。
另外,超声扫描对观察腋窝淋巴结方面具有优势[4]。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效果进行临床分析,对该技术对其的应用价值做进一步的探讨,逐步提高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共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
经过手术和病例检查证实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
其中,临床接触肿块的患者有18例,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2例;患者临床上主要以无痛感的肿瘤为主,单一肿瘤患者17例。
病程最短的患者症状持续1周,病程较长的患者症状持续有25年。
20例患者手术前均为接受过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
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之前,先对其进行触诊。
患者采用半侧卧位,将其双臂上举,使得两侧的乳腺和腋窝充分的暴露。
使用二维超声对肿瘤的位置、大小、硬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之后采用直接扫描进行检查,将乳房分为4个象限进行逐一连续的扫描。
扫描时,以患者的乳头为中心点,顺时针放射状的从边缘到中心点进行检查。
同时,对患者双侧腋窝以及胸骨淋巴结进行检查。
最后,对检查结果进行仔细的记录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患病部位为左侧乳房的患者有12例,患病位置为右侧乳房的患者有8例;20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下象限,2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下象限,1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乳头的前方。
见图1、2。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中较为常见癌症的一种,也是临床上导致女性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女性乳腺癌种类有很多,浸润性导管癌是检出率较高的一种,临床也较为常见,通常查出已为中期或者晚期。
导致乳腺癌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导管内原位癌突破小导管或者腺泡的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性扩散导致,其中大导管的浸润性癌较为少见[5]。
浸润性导管癌会逐渐向四周的组织不断地扩散生长以及转移的现象。
超声波检查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操作简便并且能够准确定位,还能较好的避免腺体类型以及组织厚度的影响,能直接观察到肿块内部的构造,明确的对图像进行分析。
而且恶性肿瘤与周围无病变组织相比较血流信号更为丰富,主要表现在瘤内散在的点状血流血流从外部进入的穿人性血流等。
本研究发现,肿块内有钙化出现以及彩色多普勒显示有血流的时候,就可能是恶性的预警信息。
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瘤,因为肿瘤内部血管癌栓的形成,导致血液流动受阻。
因此,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减少或者无法监测到血流信号。
由此看来,没有明显血流信号的体积较大的肿块有可能是恶性肿瘤[6]。
有一些肿块较小的部位血流信号也很微弱,可能和内部微血管较少,较细或者血流较慢有关。
一旦发现乳腺肿块时,应该进行常规的触摸检查,看有无淋巴结肿大的现象出现。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辅助依据。
对于回声较低,边界不清晰并且形状不规则的肿块应该首先考虑浸润性导管瘤。
肿块后方有或无声衰减,微小钙化的出现对于浸润性导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常,典型的浸润性导管癌很容易诊断,但是小肿块的诊断就需要进行仔细的辨别和综合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wright ia,pugh nd,lyons k,et a1.power doppler in breast tumors:a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colour doppler imaging[j].eur j ultrasound,1998,7(31):175.
[2] adler dd,carson pl,rubin jm,et a1.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 preliminary findings[j].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3] 曹力,王晓红,周华,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 108-109.
[4] 赵平,李秀昆,刘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15(8):1316-1318.
[5] 荣雪余,孙强,姜玉新.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2, 11(11): 669.
[6] 郭艳琴,雷成功,王玉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5):418-419.
(收稿日期: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