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必修1 章末质量评估(四)
- 格式:docx
- 大小:474.63 KB
- 文档页数:13
章末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高一检测)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D.膜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答案:B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
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A.类囊体膜B.线粒体膜C.细胞膜D.内质网膜解析:选C。
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是细胞的识别和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而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的细胞(细胞液浓度相同)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c>b>a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c=b≥a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丙>乙>甲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解析:选B。
实验后a、b、c溶液中的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均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此时细胞液浓度为丙>乙>甲,所以外界溶液的浓度也是不相同的,应为c>b>a。
4.(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一上月考)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病菌的过程,结构①②为两种细胞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能识别病菌,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结构①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C.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全部排出细胞外解析:选D。
糖蛋白具有识别能力,A正确;结构①高尔基体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B正确;该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出细胞外,D错误。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章末检测试卷(四)含答案章末检测试卷(四)(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是骨髓、脾等免疫器官B.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C.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D.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答案C2.下列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B.其包括三道对付病原体的防线C.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答案B解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功能,它包括人体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
3.(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在免疫调节中,不具有特异性的是()A.巨噬细胞吞噬病菌B.抗原呈递细胞活化辅助性T细胞C.抗体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被感染的靶细胞答案A4.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B细胞激活的信号来自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激活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细胞内、外的抗原结合答案D5.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
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X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细胞Y还能产生细胞因子增强免疫能力C.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控制管理免疫活动D.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细胞Y能迅速分裂增殖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X是B细胞,细胞Y是浆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项正确;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不能产生细胞因子,B项错误;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影响免疫活动,C项错误;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增殖,D项错误。
章末达标验收(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 分。
请将第I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n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得分栏题号-一--二二总分2627282930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细胞周期的运转是十分有序的,是基因有序表达的结果。
基因的有序表达,使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按G T S T G2~M时期的顺序周而复始地进行。
下图为细胞周期中的某种生理变化的发生与其对应时期的关系,其中表示正确的是()2.右图中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粒与发出纺锤丝的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的曲线是()。
屮期后期__D. 丁3•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三位实验人员制作洋葱根尖装片的操作步骤(“ + ”表示操作,“―”表示未操作)如下表所示:实验人员操作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甲根尖1〜3 mm处一+ + +乙根尖1〜3 mm处+ 一+ +丙根尖5〜7 mm处+ + + + 则甲、乙、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A. 细胞重叠、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B. 细胞分散但看不到染色体、染色体着色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C. 细胞重叠、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细胞着色清楚但看不到染色体D. 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A.甲B.乙C.丙A B C D面积最大?哪个细胞最成熟?哪个细胞生长速率最快?哪对细胞是刚刚由一个细胞分裂而 成的?以上依次是()A. 7; 1; 7; 4和 7B . 2或3; 1; 2 或 3; 5 和 6 C. 7; 1 ; 7; 2和 3D. 1; 1; 2 或 3; 5 和 65.下图为某同学绘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每一个视野里都能找到处于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B. 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C. 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面和染色体D. 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7.取生长健壮的洋葱根尖,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正确的做法是 ()A. 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遮光器或反光镜以增加视野的亮度B. 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伸长区细胞中寻找C. 可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D. 若想进一步观察低倍镜视野中右下方的细胞,应先换上高倍镜,再将玻片朝右下方 移动&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分裂方式完全相同B. 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相同C. 染色体的活动方式不同D.分裂末期高尔基体的作用不同 9.在细胞开始进行有丝分裂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 DNA 分子数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分别是()B. N /2 和 Q 24.如图左为某植物根示意图,右为左图中的 P 、Q R 放大示意图。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章末过关检测(四) 免疫调节(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山东济南高二期末)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四条肽链构成,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C.青霉素可杀死一些致病微生物,因此青霉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溶菌酶只能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解析:选B。
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产生,A错误;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由四条肽链构成,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青霉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溶菌酶等)有杀菌的作用,因此溶菌酶在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D错误。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
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解析:选B。
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持续终生,特异性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也具有持久性;特异性免疫涉及吞噬细胞的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不存在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
3.(2021·北京高二期中)科学家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细颗粒物(PM 2.5)可影响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A.若观察到呼吸道黏膜及其分泌物受损,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B.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C.若观察到B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说明靶细胞的裂解受到影响D.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解析:选C。
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A正确;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辅助性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所以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B正确;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而B细胞参与的是体液免疫,C错误;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所以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D正确。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四)苏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图所示为四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按顺时针方向),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b―→a―→b表示细胞增殖过程的一个细胞周期B.甲图中的b―→a与丙图中的b―→a所用的时间可能相同C.从a―→b,由于DNA的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最好是选植物甲解析: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比分裂期的时间长得多,按顺时针方向,a→b是间期,b→a是分裂期。
一个细胞周期是先有间期,后有分裂期,故一个细胞周期应是a→b→a;扇形面积只表示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比,并不表示具体的时间,甲图中的b→a 与丙图中的b→a所占的扇形面积有差异,但所用的时间可能相同;间期DNA复制,DNA分子数增加一倍,但两条染色单体还是由一个着丝粒连着,仍是一条染色体;观察有丝分裂最好选用丁,因为分裂期相对较长,便于观察。
答案:B2.[双选]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如图所示的关系,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A.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B.着丝粒未分裂C.细胞膜向内凹陷D.DNA分子正在复制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中有染色单体存在,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及两个DNA分子,细胞处于分裂前期和中期。
而选项中,A为前期,B为间期、前期或中期,C为末期,D为间期。
答案:AB3.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较短,分裂期时间较长B .分裂期完成后两个正常子细胞的DNA 序列相同C .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D .间期发生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解析: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属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包括完成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单元素养等级测评(四)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图示中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A.增大pH,重复该试验, A、B点位置都不变B.酶量增加后,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C.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D.B点条件下上升温度,将呈现曲线c所示变更解析: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假如增大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A错误;增加酶量后,反应速率会加快,反应速率不行用曲线a表示,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 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C正确;由题意知,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假如上升温度,酶活性会下降,不会呈现曲线c所示变更,D错误。
2.如图为酶的作用模型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图1可用于说明酶具有专一性B.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C.图1和图2都不行用于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抑制酶活性的机理相同解析:图1可用于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由图1可知,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竞争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与底物的结合机会削减,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B正确;酶的高效性是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得出的,图1和图2都不行用于说明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由图2可知,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形成的抑制剂酶—底物复合物中的底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从而降低酶的活性,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的空间结构没有变更, D错误。
3.(2024·辽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一上期末)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试验设计合理的是( B )试验编号探究课题选用材料与试剂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簇新的肝脏研磨液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③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④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A.试验①B.试验②C.试验③D.试验④解析: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可以利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依据酶的专一性,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C错误;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来探究 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新人教生物必修1课时素养评价四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不少蛋白质含有S,S位于( )A.氨基B.羧基C.肽键D.R基【解析】选D。
氨基含有的元素是N和H,羧基含有的元素是C、H和O,肽键含有的元素是C、H、O和N。
S只可能存在于R基中。
2.如图为丙氨酸结构式,依据氨基酸结构通式,判定它的R基是( )A.-HB.-CH3C.-NH2D.-COOH【解析】选B。
依据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丙氨酸的R基为-CH3。
3.形成一条多肽链的n个氨基酸共含m个氨基,则这条多肽链中氨基个数为( ) A.m-n-1 B.m+n+1C.m+n-1D.m-n+1【解析】选D。
形成一条多肽链的n个氨基酸共含m个氨基,则该n个氨基酸的R基中含有的氨基数=(m-n)个,该多肽链含有的氨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数=(1+m-n)个。
4.(2020·北京高一检测)将下列物质中能够构成人体细胞所含蛋白质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其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依次是( )①NH2—CH2—COOH②NH2—CH2—CH2OH③④⑤NH2—CH2—CH2—COOHA.3、3、2B.1、3、2C.1、2、1D.3、4、2【解析】选B。
依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可判断,图中①③④属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由于氨基酸③和④的R基中都有1个羧基,因此由①③④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三肽中含有1个氨基和3个羧基,形成的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3-1=2个。
【补偿训练】亮氨酸的R基为—C4H9,缬氨酸的R基为—C3H7,它们缩合形成的二肽分子中,C、H原子个数的比为( )A.11∶24B.9∶18C.11∶22D.10∶22【解析】选C。
氨基酸结构简式可以用C2H4O2N—R表示,而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的过程中,失去了1分子的水,所以C原子的个数是11,H原子的个数是22,C项正确。
章末质量检测四免疫调整(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
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参加体液免疫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解析:选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参加体液免疫,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2.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丢失B.细胞毒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血浆中的病原体C.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针对一种特定抗原的抗体D.细胞因子能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解析:选C 人体反抗病原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皮肤只是第一道防线的一部分,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实力下降而不是丢失,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被抗原侵染的靶细胞,B错误;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针对一种特定抗原的抗体,C正确;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但浆细胞不能再增殖分化,D 错误。
3.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均属于其次道防线B.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含有的白细胞均为死细胞C.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上升可增加白细胞的吞噬作用D.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属于物理屏障解析:选C 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有的属于其次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但抗体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错误;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中含有的白细胞大多数是死亡的,但还有极少数有吞噬实力的活细胞,B错误;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上升可增加白细胞的吞噬作用,C正确;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属于化学屏障,D 错误。
单元素养测评第四章一、选择题(共17题,每题3分,共51分)1.探讨发觉人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正常骨髓细胞约为40 h,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白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10 d。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骨髓细胞群中细胞数目的倍增时长等于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40 h)B.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可能不同C.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是因为染色质未高度螺旋D.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化疗周期应依据其细胞周期制订【解析】选A。
骨髓细胞群中细胞数目的倍增时长不等于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40 h),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起先,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验的全过程,A 错误;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一般不同,B正确;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转录是因为染色质未高度螺旋,稳定性相对较低,C正确;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化疗周期应依据其细胞周期制订,从而保证化疗的效果,D正确。
2.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视察到的各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蚕豆叶下表皮中的细胞形态不规则,缘由是没有细胞壁的支持作用B.在相宜温度下视察植物叶肉细胞永久装片,可看到移动的叶绿体C.视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D.视察人血涂片时,应选定视野中细胞密集区域换成高倍镜视察【解析】选C。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有细胞壁,A错误;在相宜温度下视察植物叶肉细胞永久装片,细胞死亡,不能看到移动的叶绿体,B错误;由于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最长,为90%~95%,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视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永久装片时,会发觉分生区的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正确;视察人血涂片时,应选定视野中细胞较少区域换成高倍镜视察,D 错误。
3.(2024·长春高一检测)如图是某学生绘出的某高等植物的细胞分裂图像。
其中错误的是( )A.a和bB.c和dC.b和dD.e和f【解析】选C。
章末质量评估(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此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
向a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向b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初始状态如图所示。
则刚开始不久和最终的液面高低情况分别为()A.a高于b,a高于bB.a高于b,a低于bC.a低于b,a高于bD.a低于b,a低于b解析:因为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葡萄糖,则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所以开始时,b侧吸水,液面上升,即a低于b;因为半透膜允许单糖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所以b侧葡萄糖分子逐渐进入a侧,导致a侧溶液的浓度逐渐升高,最终a侧溶液的浓度高于b侧,a侧吸水,使a高于b。
答案:C2.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若将处于B 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 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A.增大B.先增后减C.减小D.不变答案:A3.下面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甲乙丙A.图甲中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大致相等B.获取细胞膜时,可用图乙所对应的外界溶液C.获取血红蛋白时,可用图丙所对应的外界溶液D.将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放入蒸馏水中,最终将出现类似图乙的结果答案:C4.成熟的植物细胞之所以能够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是因为()①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②细胞质具有一定浓度③原生质层类似于半透膜④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5.胭脂红是一种水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
用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临时装片时,可用质量浓度为0.075 g/mL的胭脂红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观察细胞的变化。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时,表皮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大B.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时,表皮细胞内的细胞液为红色C.用不同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解析:若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细胞吸水,液泡变大,所以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大,A项正确;刚发生细胞质壁分离时,由于胭脂红是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所以细胞液为无色,B项错误;若胭脂红溶液浓度过大,会造成细胞死亡,所以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C项错误;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说明细胞已失活,不再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D项错误。
答案:A6.下列对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蒜变甜主要是细胞主动选择吸收了糖类形成的B.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C.饭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其吸收过程不耗能解析:糖蒜在腌制过程中,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糖分进入细胞,A项错误;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B 项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C项错误;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项错误。
答案:B7.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到乙,紫色液泡变小,颜色变浅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水分子只能从胞外扩散到胞内答案:B8.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物质通过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运输,其中通过通道蛋白运输的速率比载体蛋白的快。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静止不动的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C.甲、乙两种方式中只有甲属于被动运输D.自由扩散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的方式答案:B9.下列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最可能需要消耗能量的是()A.甘油B.CO2C.H+D.乙醇答案:C10.某物质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跨过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
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胞吞、胞吐答案:B11.随外界葡萄糖溶液浓度的增加,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率存在一个饱和值,在达到饱和值之前,运输速率的大小取决于()A.细胞内的氧浓度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数量C.细胞膜上相应转运蛋白的数量D.细胞内外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差值答案:D12.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右上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D.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解析: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而吸收速率没有增加,说明运输M的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A项正确;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是载体蛋白和能量,而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主动运输,B项错误;自由扩散的影响因素是浓度差,而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并没有改变,因此不属于自由扩散,C项错误;通入空气后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无关,D项错误。
答案:A13.某研究小组构建了一些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类细胞”的膜成分与正常细胞膜类似,也含有一些有机物和某种能源物质。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类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B.“类细胞”中含有的某种能源物质很可能是ATPC.“类细胞”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D.“类细胞”在K+溶液中无法吸收K+,可能是缺少载体蛋白解析:由题意可知,“类细胞”的膜成分与正常细胞膜类似,则基本支架应该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A项正确;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类细胞”中含有的某种能源物质很可能是ATP,B项正确;“类细胞”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项错误;“类细胞”在K+溶液中无法吸收K+,可能是缺少载体蛋白,D项正确。
答案:C14.H+的跨膜运输有的与质子泵(H+的载体蛋白)有关,其中F型为生成ATP的质子泵,另外两种为消耗ATP的P型和V型质子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型质子泵可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B.V型可用于H+的顺浓度梯度运输C.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为P型D.溶酶体膜上存在F型质子泵将H+运入溶酶体解析:F型为生成ATP的质子泵,因此可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A项正确;V型质子泵是消耗ATP的,而H+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ATP,B项错误;线粒体内膜是生成ATP的场所之一,该膜上的质子泵为F型,C项错误;将H+运入溶酶体是消耗ATP的过程,而F型为生成ATP的质子泵,D项错误。
答案:A15.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分子物质均能够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B.胞吐过程中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胞吐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不消耗能量D.物质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时,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答案:B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a和b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③的种类均不同B.如果图示为人肝细胞膜,则CO2的运输方式与b相同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由③的种类和数量决定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a相同答案:AC17.下图中甲、乙分别是洋葱根尖在不同含氧量及不同底物浓度情况下(其他条件适宜),从含KNO3的全营养液中吸收N O3-的速率曲线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甲乙A.A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能量B.B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C.C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与A点的相同D.D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底物浓度太高,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解析:分析题图甲可知,A点后随O2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增加,说明该点的限制因素是O2浓度,O2通过影响细胞呼吸而影响吸收速率,即A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能量;B点后O2浓度增加,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能量不再是限制因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分析题图乙可知,C点后随底物浓度增加,主动运输的速率增加,说明该点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D点后随底物浓度增加,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离子吸收的因素可能是能量或载体蛋白的数量。
答案:CD18.下图是番茄根细胞中钾的含量和氧分压的关系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产生的能量越多,吸收钾离子数量越多B.氧浓度越高,吸收钾离子数量越多C.缺氧时,不能吸收钾离子D.B点后,限制钾离子吸收量的是载体蛋白的数量答案:ABC19.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B.生物膜对K+、Na+、Cl-具有选择透过性C.离子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速率解析: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要远远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A项正确;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K+、Na+、Cl-具有选择透过性,B项正确;人工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相同,说明离子通过人工膜时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不属于协助扩散,C项错误;人工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不同,可见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速率,D 项正确。
答案:C20.细胞内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来回穿梭”,参与物质的运输过程。
下列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囊泡运输物质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消耗能量B.抗体的运输和分泌过程需要囊泡的参与C.囊泡只能将物质从胞内运输到胞外,而不能从胞外运输到胞内D.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都可通过囊泡进行运输答案:AB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8分)下图为物质通过红细胞膜的示意图,其中黑点代表物质分子,圆圈代表转运蛋白。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②(1)在图示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②表示。
(2)氧气、葡萄糖两种物质中,通过方式②进入红细胞的是。
(3)与①相比,方式②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
(4)若在细胞中注入蛋白质抑制剂,哪种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_______ (填序号)。
答案:(1)协助扩散 (2)葡萄糖 (3)转运蛋白 (4)②22.(10分)下面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概念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